那些提倡「快樂教育」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

我們需要友誼,我們也願意首先伸出友誼之手。


屠龍有術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樂中輕鬆度了幼兒園三年,一進重點小學,完整蒙圈了。拼音和英文根底大家都學過了,教師不講了,直接略過。長期跟不上進度,丫丫慢慢變得害怕,慌張和脆弱。

朋友的孩子國國從小成果堪憂,父母沒有壓力,千軍萬馬要走的高考陽關道,不擠。14歲,國國被父母送到了美國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準備擁抱《美國派》青春的國國完整傻了,分數的確不是獨一權衡規範,但這裡的孩子都通曉馬術冰球、每個人有一門拿得出手的藝術專長,在課堂表達中有極好的學問儲藏和邏輯思想。

國國在跟朋友通話的時放聲大哭,在中國也不行,在外國還不行,我該怎樣辦呀爸爸?

最近還見了一個爸爸的朋友,一個部位裡的老叔叔。他出生低微,憑實力作為高考恢復後第一批大學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犧牲的是對孩子生長全程的陪伴。他對孩子他有補償心理,總說“快樂就好,不用太拼。”兒子職高畢業,遊手好閒,最近竟然由於鬥毆入獄,老叔叔黯然神傷問我:明明一腔真愛,為何培育出一個李剛?

快樂就好,可是快樂,歷來不是肉體撫慰和散養無為那麼簡單。

耐久的快樂是什麼?

我歷來不是學霸,也沒有什麼家庭背景,能夠具有今天相對稱心的生活,從物質到肉體,拜寫作所賜。

由於寫作,我14歲出版小說,此後取得新概念作文大賽,進入北師大,這一切不值得誇耀,優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說,一切教育的結果,都是父母潛移默化引導的結果,歷來沒有什麼天降天賦。

媽媽很早把我帶到少年宮,自在嘗試了鋼琴、書法、畫畫等那個小城具有的一切興味課門類。在我肯定學習寫作後,我媽媽發明一切條件讓我去北上廣打競賽,她說就當旅遊。

那些年的旅途奔走,她問過我很多問題——“你有沒有去想,跟第一名差在哪裡?”“你更喜歡哪個城市?”“咱還有點時間,要不要去這個城市書店轉轉?”

唯獨沒問過我,“你快樂嗎?”

我至今依然記得一幫10歲的孩子,教師拿著秒錶說開端就奮筆疾書,教室裡只剩下細微的刷刷聲;以及,每天一百條的填字遊戲:一個張揚的女人,她的耳環在耳朵上(晃著)or(墜著)or(飄著),三個詞語代表三個完整不同的狀態,請求精準;還有,日復一日背誦名著的任務。

寫作不是靠靈感和天賦,沒有任何一種成就光靠靈感和天賦。鋼琴要練習指法,舞蹈家要練習根本功,歌唱家要鍛鍊發音步驟。每一種學習,都是苦的。

那我那時到底快不快樂?

快樂啊,還很自豪。日後種種挫敗降臨,我都有那些年攢下的自信心——我曾經就做到了,如今一定也能夠

無所事事在廢棄的公園虛度時光,這種快樂很好,但不是快樂的獨一方式,而且,它太輕鬆取得,也會被輕鬆遺忘。

經過本人的汗水,打破本身的障礙,由此而來的滿足和自信,是在內心播下快樂的種子,更穩定,在不同環境都能夠轉換生長。

我媽媽不懂表達,但她早就隱隱看到,“快樂就好”不那麼輕鬆說得出口,由於長期來看,我的快樂,終是她所無法承諾和給予的東西。

意志的錘鍊、系統的付出、失敗的錘鍊……這些看似很苦的東西,才最終帶來生長中真正的快樂。我們的孩子,最終要分開暖和巢穴,搏擊長空,假如由於你的不作為,她失去變強的最佳機遇,她真的會快樂嗎?

被誤讀的“快樂就好”

2011年,有一本被言論批判得沸沸揚揚的引進書,叫做《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作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最嚴厲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比方“家教十戒”。當時媒體討論這個媽媽的虛榮、變態、其實流於譁眾取寵和斷章取義。

比方有個細節被媒體大肆渲染:虎媽華誕,女兒Lulu給了一張華誕卡,虎媽覺得做得太爛,退還,讓其重做。

但原書並不是那麼粗暴,虎媽退回卡片的點不在於卡片不圓滿,而在於“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來做這張卡片。我努力地為你籌備華誕會,為支付你的藝術課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看待。”

她把孩子當做一個成人來對等看待,溫和地表達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電視劇《生長的懊惱》中,有一集麥克回絕去學習跳舞,超級NICE爸爸傑森沒有馬上同意,他看出兒子是懼怕被喜歡的女生看不起,他說:“你反過來想這件事,經過跳舞你能夠和她手拉手,臉貼臉,你假如控制這個竅門,你會讓她消融,你就學會了魅力。”

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其實是擔憂頗多的,但是這個事例反映了作為父母,最不利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迎著優秀側身走過選擇不作為,以及,在艱難面前隨便地放棄努力。

蔡美兒是耶魯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親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傳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讓她們懂得——好的教育,歷來是控制慾和控制力到達圓滿匹配。

當我們說著孩子快樂就好,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手上的資源,能否足以接受她可能接受的失敗?當她喝著地溝油、居無寸瓦、處處受限還請求她覺得“平凡就好”,是件殘忍的事情。

退一萬步,就算你有這個實力,你能否肯定孩子的自尊心能夠承受:我只活在父母的供認中?

說到底,她固然是你的孩子,卻不能只做你的獨一無為,像小雞出殼一樣去困難地搏擊,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無獨有偶,是她來到人世,不可逃避的命題。

不要隨便說出“快樂就好”,由於教育是資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資源。這個資源,不只是爸爸手上控制了幾學區房指標,媽媽的錢能夠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學校,而是父母自身的眼界、底蘊和判別力。

教育這件事,歷來就沒有順其自然,圓滿的教育,只是讓孩子覺得“一切是順其自然”,而這背後,父母在關鍵節點的指引、長期營造的價值觀環境、四兩撥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驗父母的功力。

所以,中止一味說快樂就好,由於在這個含糊命題催眠下生長的孩子,長大後一定真的快樂——

關於教育,有準繩地控制,是比無準繩地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霓媽剁手日記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一個問題:什麼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學家赫·斯賓塞提出,他著有《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 其“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他反對將“教育僅僅看作是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生活”,而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快樂的,重視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因其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受到廣泛的歡迎和推崇。 其實,“快樂教育”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快樂”,而另外一部分則是“教育”,可以這樣說,快樂是方法,而教育則是結果,他強調的是家長應該積極發現孩子的潛力與特長,用孩子的興趣為誘導孩子學習。任何生命個體都會對某些事物表現出特別的興趣,而一旦發生興趣,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比如說孩子喜歡拿東西投到水裡,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什麼東西能浮在水面上,而什麼材質的東西容易沉下去,小船為何會浮在水面上等等,而最終是讓孩子懂得浮力及其產生原因。它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孩子獲取新的知識與方法,“玩”只是手段,而最終的目的是“知識”。

近些年來,快樂教育也風靡全國,但是,中國人的超強包容性和改造型又使得這種教育在中國變成了一種誤區——因為很多父母,只知道“快樂”,而忘卻了“教育”的初衷,這使得很多的孩子在孩童時代單純的玩樂了,而沒有學到任何理應學習的東西,也間接的導致了更多的家長在懷疑這種教學方法。

其實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只接受兩種觀念,一種是“彼”,另一種是“此”,非此即彼,絕對沒有中間狀態!並且,從來認真的學習一件知識,而是僅從皮毛或者僅從名字上出發去定義一件事物或者理念,而眼界與知識水平的不同則又造成與原定義有很大的差別甚至背道而馳,然後又功利性的將之完全摒棄!比如很多父母童年是在繁重的書本作業中度過的,而成年後,大部分人一事無成,所以將歲月對自己的虧欠反作用在孩子身上——玩吧,快樂教育嗎——結果孩子的學習完全跟不上,而後又歸咎於“快樂教育”,其實自己不想想,你真的懂什麼事“快樂教育”嗎?!


喬一塵


我覺得很多家長在思維的認識上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快樂教育=孩子在毫不學習的成長環境中愉快的遊戲人生。不快樂的教育就是隻要孩子有學習任務孩子就一定是不快樂的。

什麼時候我們的家長變的如此矯情和不堪重負了呢?我相信家長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帶著客觀的態度,從小開始正確的引導孩子積極的對待學習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對“學習=壓力”的反感少幾分。

是的,沒有孩子不喜歡玩,但是如何玩?在玩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更好的學習和成長,這才是家長應該更多的花心思的地方。

我相信那些在心態上積極健康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和消化學習壓力的家長,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很快樂,而這些被“快樂教育”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後一定會更快樂,因為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就讓他們在走上社會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更自由,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認可讓他們更自信,一個自信的孩子,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快樂的孩子,一個面對壓力懂得如何去化解壓力的孩子,他們能差到哪裡去?

而只有對學習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長存在誤區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所謂的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未來才可能各種不快樂,因為他們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不到自信,在各種應試的學習中得不到更好的資源配置,他們的孩子才可能在後來的後來,越來越不快樂!


九鬥學生心理


我就是快樂教育的倡導者,我的孩子以後會怎麼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至少已經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中國的家長為什麼會喜歡讓孩子們去不斷的學習,加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背後到底隱藏的是什麼呢?我跟大家來談談我的看法:

1、把自己沒做完的夢,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實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聽過吧,你自己都做不好,你怎麼肯定你孩子能做好呢?我一直覺得,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能彈好鋼琴,那你自己就先彈好鋼琴,因為學習的是孩子,你只是在邊上管著,管人當然比自己幹輕鬆了,你別跟我說,你花了多少錢買了一架鋼琴,你買鋼琴只是表達你對孩子的“愛”,甚至還有其他的想法,你捫心自問一下就知道;有的人說:我小時候沒條件,想學都沒機會,嗯,那現在有條件了,你先來,孩子有他自己的選擇,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為什麼要違揹人性,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先對他的現在負責,他現在還小,更需要對這個世界的熱愛,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你把這些痛苦加在他身上,真的合適嗎?

2、時代已經變了,你還在拼命用老一套去扼殺你孩子的創造力,未來你認為真的會好?

有幾個事情,我們需要確認了:1、未來文憑還有沒有用?馬雲可說30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哦,既然找不到工作,還要文憑幹什麼?2、未來一切都機器化,智能化,孩子的動手能力重要還是思維能力重要?3、互聯網興起,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年了,你抓住了什麼機會?未來你的孩子在高度智能化的世界裡,他要怎麼樣去抓住機會?教育是否也將迎來一輪翻天覆地的更新變化呢?

我認為,快樂教育是理性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對我孩子的要求就兩個:1、健康;2、無私的快樂。我相信我家的孩子,未來一定會平平穩穩,走出他自己的人生的。


老宋聊人生


曾經提倡"快樂教育"的家長們,他們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與大家分享。我有一個朋友,比我小五歲,小時候老賴著跟我玩,玩著玩著,成了我的忘年發小。後來我結婚生子,育有一對兒女,而且管教甚嚴。用孩子們的話說"老爸一言堂,法西斯"。但就是我這個"一言堂",把兒子送進了省城,把女兒送去了首都,都有房有車,月收入過萬。

我這個發小呢?結婚後生了兩個兒子,喜不自勝,寵愛有加。並義正嚴辭地對我宣佈:我的孩子必須實行快樂教育,決不像你天天強迫孩子做這做那。他說到做到,兩個孩子三四歲了,自己不會上廁所,不會穿衣服,甚至連吃飯都由父母勺喂。上學以後,兩孩子到校早遲隨意,但他對老師特別尊重,逢年過節,好酒好煙好吃的,都是親自奉送。別人給老師送禮,是想請老師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求其學習進步。而我這位發小,給老師送禮的目的,就是請求老師不要為難他的孩子,成績好歹不要老師負責,唯一的要求,只要孩子每天能快樂平安的到家就行。後來,兩孩子一個勉強讀完了初中,一個讀完了小學。

現在,這兩孩子都在廣州某工廠一線車間打工,據說初中生老大是班組長。最近發小給我打電話,告訴我一個好消息,說村裡給他家評上了精準扶貧戶,而且在鎮上給他分了一套扶貧房。我聽了後,真的很惆悵,應不應該給他道喜呢?

這個故事也許只是個例現象,不能代表所有。是不是應該提倡快樂教育,已有很多高人回答,我只是個說故事的。

我是莫姥爺,請大家關注我,謝謝閱讀。


莫姥爺6


一線老師來怒答。

這兩天放假,作為一名高中教師,臘月二十六才放假,初六就要上班,整個寒假總共十天。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不是說老師有很長的寒暑假嗎?實際上工作十年,每年寒假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而且我還僅僅是在一個市重點高中。

放假第二天,一個學生家長突然給我打電話說要來我家坐坐,我也不好推辭就讓他來了。那位家長一看就有很體面的工作,他說他要跟我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兒子在我學校最好的班,期末考試考了年級一百多名,這個名次考個一本是沒有大問題的。可是這家長明顯對孩子的這個成績不滿,言談間十分焦慮,要我多多督促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幾天天天在家做題。

作為一名老師,我的學生多辛苦我比其他人更清楚,他們從高一開始每週六天上學,每天從早晨六點多一直要到晚上十一點。就這哪怕是寒假只有十天,即便我希望他們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他們的父母可能也不允許他們放下書本。

我心疼我的學生,可我也理解他們的父母。

想當年我大學剛剛畢業,有一次我給學生說如果以後我的孩子上完初中不上學了,我就尊重他的想法。

可是十年過去了,我教過的不少學生也已經走上了社會,有一些學生在學生時代很“快樂”,不努力學習,不為未來焦慮,跟那些悶頭苦學的學生比起來他們要“快樂”得多。可是這些孩子往往只“快樂”了幾年,就開始見識生活的艱難了,沒有學歷,父母也沒有本事為自己託底,於是在社會上屢屢碰壁。

於是我再回想起當年說過的句話,我都覺得自己當時可笑,如果真有這那一天,我可能會發瘋,因為作為一名教師,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現在這社會,上大學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飛黃騰達,但可以保證一個人生活的下線。如果不上大學,絕大部分人只能在社會底層艱難求生了。

所以十年前看到那種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父母我會覺得他們開明,可是現在,如果有父母說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從而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我覺得這種父母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因為如果父母沒有能力保證孩子未來生活的底線,一味追求所謂的“快樂童年”,很有可能等待孩子的是艱難的成年。


陳蘭香老師


1.

為人父母,誰不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幫助他們設計並謀求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會成功。總結起來,失敗的父母有很多共同點,成功的父母也有很多相通之處,每個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採取一些具有差異化特徵的家庭教育模式。

它們客觀的存在,構成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鄙視鏈:最底層的“散養放牧式”、中間層的“模具製造式”、最頂層的“共享領導式”。

2.

奉行“散養放牧式”的家長,通常會走兩個極端,從而分化為兩個派系。

左派奉行“樹大自然直”的法則,即放任孩子散漫自由,隨心所欲,心情好的時關心一下,心情不好時冷嘲熱諷,完全隨父母情緒而變化。

我的大學同學多為三線城市的中學老師,前兩天本科群裡的老師們就在探討大袁班上的一個問題學生。

A是我同學大袁班裡的一個男學生。平時不愛學習,經常與小混混走在一起。所以,任課老師都不怎麼管他。

大袁剛帶這個班的班主任,所以對小A格外關注,他的想法就是“不想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大袁所在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自大袁上任以來,已經沒收A三個手機。

就在期末考試前幾天,班裡B同學家長找到大袁,說他從兒子身上發現蘋果手機,追問之下才知道是A借給他兒子玩的,而且還按天收錢。

B家長責問大袁:這A爸爸做什麼的,還管不管孩子?

大袁說:A爸爸是某街道辦的主任,平時工作很忙。

B家長很不屑的回他一句:自己兒子都管不好,還能管好一個街道。我看,都是瞎忙!

因為這個事情,大袁把A父親叫到學校。A父親不問緣由,上去就給他一腳,嘴裡還罵著老子三天不管,你就給我在學校闖禍。

A爸爸跟大袁這樣說,一來確實沒時間來管他,二來他覺得孩子只要不違法亂紀,等他大了自然就懂事。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後,大袁也核實,A爸爸每天回家很晚,確實沒時間管他。而A媽媽不上班,平日裡喜歡去棋牌室打麻將也很少過問他三餐之外的事,更沒有精神層面溝通。

關於租手機給同學這件事,A爸媽是知道的,他們不但沒有阻止,反而說他聰明,有做生意的頭腦。可A爸爸那天暴A的行為,又說明這件事是錯的。

那天群裡討論很激烈,室友大黃的觀點我個人非常贊同。

父母今天對一件事懲罰孩子,明天為同一件事默認或讚揚孩子。在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下,孩子很難確認家長的期望。這樣的話,孩子缺少對是非評判的理解,長此以往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現實的確如此。家長因工作壓力本就產生過度焦慮,很多時候因自己情緒變化而對同一件事做出不同定論,所帶給孩子的是混亂不統一的信息。所以,他們內心深處只能期望出現“樹大自然直”的好結果。

可人們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最後絕望。最終,你毀掉的是孩子一輩子幸福。這樣血淋淋的案例,現實中有太多太多。

3.

而右派奉行“健康快樂至上”的法則,即以“愛”為名,“圈”在視線範圍中,儘可能讓孩子遠離危險和保持開心,所有事情都順孩子心意,完全隨孩子情緒而變化。

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產物只有一個:過度溺愛。

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案例,肖女士懷孕13周零5天后,在13歲女兒威脅下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

肖女士家庭條件比較好,在經過一年多的備孕後懷上二胎,而她13歲的女兒再得知二胎後,以“逃學”、“拒絕中考”、“離家走出”等手段威脅其母打掉二胎。

肖女士說,“她是我們家的小公主,被寵壞了,從小就非常任性,說一不二。自從得知我懷孕,就常說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樓。”

“一開始我們以為她就說說而已,但是隨著我懷孕時間越來越久,她脾氣越來越大,經常在家裡亂扔東西。”

後來,她真以自殺相逼。肖女士發現女兒自殺跡象後,與她深入溝通,但其女態度堅決,不肯退讓。萬般無奈下,肖女士最終選擇妥協。

現實中,在孩子還小時,父母經常會這樣說,“可不能這樣扔,別傷著”“快把手裡的筷子放下,別扎著眼睛”……為了愛,父母把孩子“探險”的路給堵住。

被過度溺愛的孩子,長大後呈現三大特徵:一是自我中心,不為他人考慮;二是生活沒有獨立性,且缺乏自信;三是需求得不到滿足,易採取極端方式。

所以說,“散養放牧式”表面上營造一種“自由、關愛、民主”氛圍,但隱藏的危害性極大。


思文掃地


不請自答,因為針對這個話題,我有許多心裡話要說。

我不想講大道理,只想從我的親身經歷談起,從和我一同考上大學一個哥們做個對比。我出生在魯西北農村,屬於貧困地區,20世紀90年代考上了一所省屬高校,而我的同村同學,就叫他老A吧,則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我們倆是我們村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之所以和老A比較,是因為我的父母對我的學習完全是放養式的(不放養也沒辦法,父母都沒有文化),用現在的名詞來說也就是崇尚“快樂教育”;而老A的父母都是當時的民辦教師,有文化,看得更遠,對他的教育要求很嚴,他們對自己的學生可以不打不罵(那時候的農村,老師打調皮搗蛋的學生是普遍現象),但是老A學習達不到他們的要求肯定要拳腳伺候。這是我要交待的背景。

所以,無論中考高考,無論學習任務多麼重,我只要一回到家就要被剝奪看書的權利,父母的理論是這樣的:孩子在學校整天學習,太累,回到家再接著學習,會把腦子累壞的。天哪,我淳樸的父母,不擔心看書變成近視眼,反而擔心累壞腦子。所以,他們寧願我出去玩也不讓我看書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我放學後乾的最多的就是做飯、洗衣服,到田裡拔草,喂家裡的雞鴨豬驢牛。再大一點就下地幹活,什麼摘棉花、收大豆、收玉米,晾曬糧食,莊稼地裡從春種到秋收的全套活我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反觀我的同學老A,在他父母的督促下,放學後基本上把全部時間用在了學習上,那時候還不興留家庭作業,他的父母就給他出題,假期裡學校發的《寒假作業》、《暑假作業》自己的做完了還要拿我的再做一遍(因為我父母不讓我做)。學校裡學的知識回到家就要做相應的習題,做完後還要給他父母講一遍,凡是做不到就要捱打。這些努力在現在看來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在20多年前的貧困農村,絕對算得上標新立異。所以鄉親們都認為這兩口子教書教瘋了,以至於老A對莊稼活一竅不通。要知道,在那時候的農村,作為農村孩子不會幹農活是要被嘲笑的。

簡而言之,老A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學習成績一直名類前茅,而且在那時候大學普遍不怎麼讀課外書的情況下,他竟然讀過好多課外書,知識面明顯比我們寬了一大截。高考時順利考上了北京的名校,關鍵是他已經養成了學習的習慣,本科畢業後並沒有止步,而是繼續深造直到博士畢業,現在已經是我國IT領域的知名專家了。談到今天的成就,這傢伙總是說要感謝他父母對他的嚴格要求。而我,還在拿著每月幾千塊錢的工資,繼續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所以,我非常認同一句話:教育根本就不是快樂的。至少,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這個過程中,根本沒有快樂可言。那些說學習多麼多麼快樂的人,應該是在基本的習慣養成後才有的體會吧。因此,大家不要被“快樂學習”這句話誤導,即便要讓孩子體會“快樂學習”,也一定是等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之後。否則,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