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之間的矛盾大部分是這3個問題引起的

婆媳之間的相處為什麼這麼難?曾經就這個問題我也掙扎了好幾年!我經常問我媽:這兒媳婦是您和老爸都認可的,為什麼相處後總是這不滿意、那不滿意?我也有些責怪我老婆:你為什麼就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和兩老好好相處?我想大部分男同胞都有這樣的同感,這不奇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經過幾年的婆媳矛盾,我這個夾心餅乾慢慢悟出了一些原由:

1、生小孩前都是大人好相處。剛結婚時,大家都是成人,溝通沒什麼問題,自然看不出有什麼問題。

當第一個小孩出生了,矛盾開始了,原因是,婆婆是個大馬哈,對待小孩還是以前的老方法,經驗主義者;媳婦呢,從懷孕開始就一心向往”科學養人”,比如,坐月子希望在月子會所,營養配餐,不想按男方老家風俗吃、洗、喂、睡,小孩每個階段吃什麼、什麼時候開始進輔食、什麼時候開始加點鹽......查得一清二楚,想一步一步按自己的思路來。

然而,婆婆就不高興了,說一些驕氣、難溝通......之類的話,於是,雙方開始不滿了,矛盾開始了。

2、家庭生活背景不一樣。這一點也是引爆婆媳矛盾的關鍵點之一,也不難理解。

男方的成長生活肯定受父母影響,也比較固定模式,女方的成長生活方式如果與男方的差距較大,也較容易因為小孩的餵養方式上產生矛盾。

比如,做婆婆的比較大大咧咧,做事沒那麼細緻,嗓門也不小,這是她一直以來的習慣;女方的家庭生活是比較細膩的,那就會產生風格上的差異,從而導致觀念、做法不同產生矛盾。

3、小孩教育方面。每一代人都有他們那個年代的標記,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很多祖輩傳下來的那些語言,很可能做兒媳婦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聽過。

比如,以前農村婦女只有在坐月子的時候才能在家休息不用出去幹活,當地會有一些偈語:做懶人,其實這不是貶義,但可惜的是,婆婆沒有事先講這是什麼意思,兒媳婦一聽就以為是諷刺她,這又是積累矛盾的一些層面。

小孩的教育方面也是一大問題,畢竟上一代人大都是農村出來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對小孩說的話會用以前教育小孩的口吻來對待孫子、孫女,高文化的媳婦聽了這些”沒文化”的語言當然不高興了。

這幾年為了解決婆媳矛盾,做兒子和做丈夫的這個男人沒少花心思,就差沒吐血了。曾經有朋友說的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全家三代人在一起生活,只有兒媳婦沒有血緣關係,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等不一樣,比較在乎對方說什麼。

關於這一點不難看出,比如,在男方這邊,媳婦對這個家或某個人有意見,可以私下與丈夫細說,由這個做兒子的去與公公、婆婆說,前提是要用這個做兒子的語言、想法去溝通,比較能避免衝突。正所謂,父子沒有隔夜仇,還是血緣問題嘛!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 不進一家門,能在一起生活過日子是天賜的緣分。很多時候,一個祖孫三代人的家庭裡,若要和平相處,適當的妥協未必是一件壞事。

做丈夫的可以多引導父母多去發現兒媳婦的優點,如果哪些地方做得比以前好一些,可以適當的時候多跟父母聊聊媳婦的轉變。

做兒媳婦的,很多時候要明白,在大家庭裡不是有理腰就直,畢竟你們是年輕一代人,想要通過對抗來改變對方的觀念、行為是很難的,而且我們也已是為人父母,天天吵吵鬧鬧會直接影響下一代人,只要不是公公婆婆很過分的話,適當的忍讓、妥協不是壞事,如果實在有聽不下去、看不下去的事情,多與丈夫溝通,讓丈夫這個夾心餅乾去處理,矛盾會小很多,你既然選擇了這個家庭,只要不是道德底線的問題,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以上是我的一些體會,每個人面對的家庭情況有所差異,大體上核心點是相通的,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