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是怎麼死的?

一杯清茶讀歷史


張獻忠號稱殺人魔王,時至今日四川人提起張獻忠也是咬牙切齒。儘管這些四川人都是後面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填進來的,但是張獻忠的死與他屠蜀卻是脫不了關係的。



張獻忠是從湖北一帶打進四川來的,他佔領的地盤只有川東,川北和川中一小部分。張獻忠進成都的時候,當時的明朝參將楊展卻逃脫了。於是,楊展在今天四川的樂山到宜賓一帶大肆招兵買馬,準備和張獻忠對抗到底。

順治三年五月,大清肅親王豪格拿下西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徹底滅亡,李自成逃往湖北被農民陳九伯殺死。張獻忠得到消息,在成都城裡大肆燒殺擄掠,最後毀掉了一座繁華的成都城。張獻忠和他的幾個乾兒子準備乘船南下,放棄川北,佔領川南及雲貴。



可惜張獻忠時運不佳,幾百艘船裝載著張獻忠數年搶來的金銀財寶行至眉山的江口鎮時,遭遇了楊展的進攻。楊展一把大火把張獻忠的船隊燒了個精光,今天的江口沉銀就是當年楊展所為。

幾乎全軍覆沒的張獻忠帶著一些殘兵敗將回到一片焦土的成都,可成都已經沒法住了。於是他們輾轉於川東北一帶。是年五月初五,豪格大軍從漢中出發經川東大巴山一帶進入四川。張獻忠此時和他的殘兵敗將正在南充一帶徘徊,進退維谷。而南充城早在他進入四川的時候就慘遭屠戮,如今只剩下空城一座。



豪格大軍一路從大巴山進來沒有遭遇絲毫抵抗,很快就進入巴中一帶。張獻忠聽說清兵已經趕到,想要帶領人馬逃跑,結果走到西充時被清兵追趕上,張獻忠喉部中箭,後又被鰲拜砍下頭顱獻與豪格。


傅斯鴻


刀叔導讀:今日解讀張獻忠的四位義子。

張獻忠,一位與“闖王”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大西政權的建立者。關於張獻忠的奇聞異事似乎比李自成還多,而滿清對張獻忠的狠,也比李自成要多得多,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對張獻忠的恐懼。

張獻忠

天啟末年,陝西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和蟲災而餓殍遍野,平民百姓無以為繼,於是在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暴動,並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

崇禎三年(1630年),不甘平凡的張獻忠也鋌而走險,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暴動,自號為“八大王”。由於張獻忠“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所以軍中稱其為‘黃虎’”,又因張獻忠小時讀過書,受過軍事訓練,很快就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

張獻忠

1640年,張獻忠率部進兵四川,並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隨後大西軍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1646年,清軍在擊敗李自成後南下進兵四川,張獻忠引兵拒戰,不幸於西充鳳凰山戰死。

張獻忠作為一位傳奇人物,雖然去世多年,但有關他的奇聞異事卻流傳至今,例如張獻忠屠川、江中沉寶、七殺碑等等。其實張獻忠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傳奇,那就是他的四位義子:老大孫可望、老二李定國、老三劉文秀、老四艾能奇。

孫可望

孫可望(?-1660年),原名孫可旺,陝西延長縣人,張獻忠在陝北起義時,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了張獻忠的義軍,後被張獻忠收為義子。

成年後的孫可望勇敢而又狡奸,每遇戰事他都能沉著應對,故此被軍中皆稱孫可望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所以很受張獻忠的器重而成為四個義子之中的長子。

孫可望

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之後,孫可望位列眾將之首,張獻忠戰死於川北不久,孫可望因為與李定國不合而導致內訌。

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但因為他的倒行逆施,致使其部下倒戈投向了李定國。此後走投無路的孫可望竟然向清軍投降,並引清兵攻打四川、貴州,孫可望投降清軍後隸屬漢軍正白旗,於公元1660年病死。另外還一說是他在狩獵時為清軍所射殺,畢竟敵人也不喜歡叛徒,叛徒在沒有了利用價值後,只有死路一條,畢竟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

李定國

李定國,字鴻遠,出生於延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李定國在年僅十幾歲時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張獻忠見李定國相貌不凡,便收他做了第二位義子。

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李定國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這時李定國才二十四歲。李定國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寬容仁慈,作戰英勇無比,軍中皆稱他為"小尉遲" 、"萬人敵" ,為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大將。

李定國

張獻忠戰死之後,四位養子對大西軍的出路進行了商討,孫可望主張到廣東南嶺一帶,一旦出現危機便可出海逃生,而李定國則主北上抗清,恢復大明江山。

李定國曾言道:"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我死了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 1662年六月十一日,正逢李定國的四十二歲生日,卻突然傳來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李定國慟哭得兩目出血,於六月二十七日去世,李定國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劉文秀

劉文秀(?-1658年),陝西延安人,早年一直追隨張獻忠,大西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

張獻忠去世後,劉文秀率大西軍餘部數萬人,進軍雲貴抗清,在清軍大舉進犯西南前夕去世。劉文秀早年追隨張獻忠,為張獻忠的第三位義子,他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合稱為大西軍“四將軍”。

後來劉文秀與孫可望等率餘部數萬人南走雲貴,連克遵義、貴陽。

順治八年(1651年),當時孫可望投降清軍,艾能奇也已戰死,而劉文秀依然率大西軍步騎五萬出川南,由敘州、重慶進圍成都,殺清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迫使吳三桂敗走保寧。順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軍即將大舉進犯,對此深感擔憂的劉文秀病卒於昆明,死後葬於安寧曹溪寺。

艾能奇(?-1647年),又名張能奇,是大西皇帝張獻忠的第四位義子。

艾能奇任職大西軍的平南將軍,素以勇猛著稱,張獻忠稱帝后封他定北王,艾能奇在大西軍在統率十九營兵馬,所屬兵力高達七萬人。1646年,清軍統帥豪格率清軍進入川北,並派護軍統領鰲拜率八旗護軍,出其不意的對大西軍發起突然襲擊。

艾能奇

在此次激戰中,艾能奇射殺了清軍猛將格布庫,但張獻忠卻不幸中箭身亡。

此後大西軍在“四將軍”的率領下,自順慶、定遠、突圍至佛圖關,不想卻又明朝總兵曾英的率部阻擊,艾能奇再次放箭射殺了曾英,使大西軍得以突圍成功。1647,艾能奇在進攻東川府時,遭遇當地土司祿萬鐘的埋伏,中毒箭流血不止身亡。

張獻忠的“七殺碑”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縣人,作為抵抗清軍最堅決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堪稱是被清廷黑的最慘之人。

我們今天所能得知關於張獻忠的所有資料,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於滿清朝廷的編排,真實性很早就已被史學界質疑,其中就包括張獻忠屠川和“七殺碑”。至於歷史上真實的“大西王”張獻忠,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四位義子中窺探出歷史真相。

《七殺詩》張獻忠: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盡蒼生盡王臣。

人之生矣有貴賤,貴人長為天恩眷。

人生富貴總由天,草民之窮由天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飄搖熒惑高。

翻天覆地從今始,殺人何須惜手勞。

不忠之人曰可殺!不孝之人曰可殺!

不仁之人曰可殺!不義之人曰可殺!

不禮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殺殺殺!

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臺。

狀元百官都如狗,總是刀下觳觫材。

傳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須封刀匕。

山頭代天樹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刀墓手札


在民間的印象中,張獻忠是一個殺人魔王,在各種傳說和野史中他屠殺了很多人,但是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也曾經抗擊過清朝。1644年,張獻忠在湖南被左良玉擊敗,張獻忠離開湖南轉戰四川,六月到八月間張獻忠相繼攻克重慶和程度,殺死明朝瑞王和蜀王等明朝藩王,並且在四川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以桐城汪某為宰相”,第二年春天,搶了明朝內閣大學士陳演的女兒做皇后。然而,隨著清軍擊敗李自成,清軍已經和張獻忠發生了正面接觸,此後張獻忠開啟了他抗清的序幕。

張獻忠坐像

此後,張獻忠多次與清軍交戰,但是敗多勝少,而且很多將士還投降了清軍,張獻忠的形勢越發艱難。1647年初,張獻忠在四川西充縣與清軍交戰,在戰鬥中“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張獻忠戰死之後,由誰來率領這支大軍,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關係到整支部隊的前途,李自成的大順軍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群龍無首,最後嚮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投降,最終整支隊伍分崩離析。

李自成像

張獻忠生前有四大養子,他們分別是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定國、定北將軍艾能奇和撫南將軍劉文秀,這四人或能征善戰,或能治理地方,是張獻忠的得力助手。張獻忠死後,四人擁立張獻忠的“皇后”為主,“獻忠既亡,可望等乃奉偽皇后陳演女為主,駐遵義桃源洞。可望等諸賊每早必往朝賊後,凡事奏請而行,偽丞相汪某輔之。”陳皇后和汪丞相成了大西軍的領導人物,但是此二人並非善類,不得人心。特別是這位汪丞相,“汪性慘刻過於獻忠”,凡是張獻忠想要殺的人,汪必定從旁相助,因此頗得張獻忠的信任,大家都很恨他,但是由於之前畏懼張獻忠而不敢有所為。

李定國

然而,現在張獻忠已經戰死,汪丞相已經失去了靠山,所謂“陳皇后”不過是加入才一年的弱女子,並無根基,此二人在張獻忠死後依然作威作福,完全不把張獻忠的幾個養子放在眼裡,“汪猶傲居諸賊上”,而張獻忠的這四個養子都是能征善戰的虎將,自然不會示弱,“一日,張能奇怒曰:‘汝今日尚敢如是耶!’拔佩劍斬之。”所謂“張能奇”就是前文所說的“艾能奇”,因是張獻忠養子,故改姓張。就這樣,汪丞相被艾能奇一劍斬殺,而“陳皇后”很快也迎來了她的結局——“二月初,清兵至重慶,諸賊將賊後焚死,拔營渡烏江。”

陳皇后和汪丞相被殺後,張獻忠的四大養子掌握了大西軍的領導權,最終大西軍在四人的共同領導下經貴州轉戰雲南,佔據雲南休養生息,在孫可望的治理下,雲南恢復了生機,供養了大批的大西軍,最終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率大西軍聯合南明永曆政權出滇抗清,一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南明抗清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大西軍進入雲南後的形勢圖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天涯看點歷史號


天啟年末,陝西災荒不斷,乾旱和蟲災接踵而來,莊稼顆粒無收,餓死人隨處可見,朝廷國庫空虛,無力賑災,陝西農民鋌而走險,揭竿而起,有王嘉胤,高迎祥等義軍,逐漸發展到攻城掠地。


崇禎上臺後,情況並沒有好轉,災荒蔓延,嘯民蜂聚,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拉起一支由十八寨農民組成的隊伍,響應王嘉胤,外號“八大王”。隨義軍與明軍打游擊戰,轉戰陝西、山西、湖北、四川等地,隊伍越來越大,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

1634年,張獻忠攻陷四川奉節,重慶總兵女將軍秦良玉帶領白桿兵前來救援,張獻忠聞風而逃,與從後面趕來的秦良玉兒子相遇,被前後夾攻,大敗退走,進入湖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十三家義軍在中原被官兵合圍,便四面出擊打破僵局,轉戰到鳳陽,燒了皇陵,毀了朱元璋曾出家的皇覺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略,義軍又受重挫,張獻忠假投降,1639年在谷城重舉義旗,戰守不定,流竄作戰,第二年走入四川,又回師湖廣,游擊戰與殲滅戰結合,當年,張獻忠在武昌建立政權,自號“大西王”。1644年在成都稱帝,與李自成爭奪漢中。


清軍入關後,對張獻忠剿撫並用,1646年,豪格吳三桂率領滿漢聯軍入川圍攻張獻忠,七月,張獻忠北上抗擊清軍,為無後顧之憂,殺盡妻小一家,在西充與清兵驟遇,大戰後,張獻忠在叛將劉進忠指認下,被清軍暗箭射死(也有病死一說),年四十歲。有“江口沉銀”等故事流傳。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關於張獻忠的死,相關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

《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說法最簡單,最獨特,也最不可信,認為張獻忠是“病死於蜀中”。

第二種說法來自《明季南略》,認為張獻忠喉部中箭而死,過程是這樣的:

順治三年七月,張獻忠毀掉成都之後,進入西充的山間。年底,他的部將劉進忠叛變,引領馬科率領的清軍,長途突襲張獻忠大營。

張獻忠接到消息,根本不相信,連殺了兩位信使,認為他們謊報軍情。最後清軍殺到,張獻忠匆匆提槍上馬,出營察看。劉進忠向清軍指示張獻忠,清軍“於是齊放箭射之,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

《綏寇紀略》中的記載不太一樣,可以算是第三種說法。

張獻忠發現成都的秀才顏天漢暗中聯絡李自成,所以在成都屠儒,並且想殺盡部下中的四川人。守衛朝天關的大將劉進忠手下的川兵最多,得到消息之後逃向漢中,投降清軍,把朝天關拱手獻給了清軍,還向清軍透露了張獻忠的具體位置,就是在西充和鹽亭的交界處。

然後劉進忠充當嚮導,引領清軍直撲張獻忠的大營,事先挑選箭術高超的射手,由劉進忠指示亂軍當中哪一個是張獻忠。

結果射手一箭射中張獻忠的額頭,張獻忠大敗,帶著箭傷逃走,藏身到一處柴堆之下。清軍抓到他的衛士,得知了他的藏身之處,把他拉出來殺死。

《明史》中基本也是這樣的說法。

最後一種說法來自清軍的統帥豪格。

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靖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率領清軍抵達漢中南部,得到情報說,張獻忠駐紮在西充縣。

豪格派鰲拜率領先鋒部隊日夜兼程,抵達西充時正是黎明時分,張獻忠率軍倉促迎戰,“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

鰲拜成功斬殺張獻忠,斬首數萬級,俘獲馬騾一萬二千二百餘匹,攻破一百三十多處營地。這其中,張獻忠死亡的細節沒有提及。

清軍應該是提前有所準備,集中了一批射術精良的射手,以保證一擊斃命。所以很難具體說明是哪個人射中的。事後,上司想抬舉哪個人,會把這份榮耀安到他一個人的頭上。


於左


自封大西王朝皇帝、明末川蜀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生於1606,死於1647清順治年間,這是一個相當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是草莽,是梟雄,也是惡魔。

傳說有好幾種死法:

1. 與清肅親王豪格對戰中,被鰲拜手下神射手雅布蘭一箭射中咽喉墜馬而死。

2. 被下屬劉進忠出賣,鹽亭驛大霧對戰中為清軍指認,亂箭射中胸前,清理戰場時發現猶在呻吟,立斬。

3. 劉進忠指認清軍一箭射中咽喉,逃至鳳凰山,後箭傷惡化,葬於鳳凰山。

4. 清軍掃蕩鳳凰坡時被亂箭射中腿部,躲柴垛,清軍用刀亂刺時發出呻吟,被擒獲立斬。

以上分別出自豪格當時戰報、臺灣高陽著《水龍吟》、清編《明史·流寇錄》和《綏寇紀略》。

在西充戰役中,張獻忠是當即死還是逃後死,都未可知,但死在西充是肯定的,有書君曾讀過一篇小說,說近現代有人在鳳凰山地下誤入張獻忠地宮,發現活屍、寶藏和世代守墓人,很精彩似《盜墓筆記》。

關於張獻忠的神秘傳說裡,除了四川彭山正在挖掘的“江中沉銀”,還有隨他消失的墳冢和其它鉅額寶藏,更有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湖廣填川”。

明末底層生活艱難而富人奢侈,張獻忠起義前遭受過四川富人白眼和刁難、起義中四川城中秀才暗中勾結明軍,加上他的川籍“都督”劉進忠的背叛,甚至隨手擦屁股的草讓他都感覺四川那麼“毒”(誤折藿麻草),原籍陝西的直漢子恨極川人,無論貧富婦孺還是自己帳下軍士,三年間屠城至僅餘20戶。

清順治至康熙初年,花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實行“湖廣填川”,從兩湖兩廣遷移人口填充四川。

其實有書君相信張獻忠屠川是事實,但是,是他殺的這麼多,還是把清軍攻城的殺戮人數一併扣在張獻忠頭上呢?川人性子剛烈,更不容外族入侵,有人估計張殺川人2成,清殺川人7成。

而據清編《明史》還描述的剖孕取嬰、殺人醃食,如此殘忍手段堪比日軍侵華,這是人間惡魔麼?

張獻忠死後,他的部將轉戰雲貴,與南明聯合抗清到清康熙初年。

結文之餘,有書君縱觀當時亂世,張獻忠、李自成原本農民起義對抗明廷,最初是想找條活路改善民生,然而客觀上是不是更讓崇禎內憂外患雪上加霜、導致加速了自己漢人滅國和外敵滿清入侵?李自成後悔過,張獻忠呢?


有書博物館


張獻忠是被清軍射中左胸後墜馬而死。

在此向大家大概敘述一下張獻忠犧牲的經過。從公元1645年起,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面臨的局勢越發兇險起來。四川各地的反革命勢力在南明弘光政權的支持下異常囂張,大西政權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小。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張獻忠對蜀人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不信任,他開始懷疑蜀人不僅對大西政權陰奉陽違,而且暗通反革命勢力,尤其是士紳階層,為封建勢力的反撲搖旗吶喊。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開始了對四川境內的地主、官僚、士紳階層展開了全面的捕殺,並借“科考”之名將五千多生員騙至成都後集體殺害。在此之後,又將反革命勢力的猖狂遷怒於當地居民,於是下達了“除城盡剿”的命令,很多無辜的平民被大西政權無情殺害。軍事上的節節敗退和人心上的盡失使大西政權陷入了一條道走到黑的死衚衕。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已被清軍摧毀,南明的弘光朝廷也接著被清軍顛覆,在四川地區的失敗統治使大西政權陷入了四面楚歌的險境。雖然大西政權的處境非常艱難,但面對清廷的數次招降,張獻忠都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會。清廷看到招降無效,決定採取軍事行動討伐張獻忠,並於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正式發兵攻蜀。發兵的當天,清廷仍然沒有放棄招降張獻忠的企圖,向張獻忠和大西政權頒詔說:“張獻忠此前擾亂,皆明朝之事。若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將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就在這個關鍵時侯,大西軍內部發生了劉進忠叛變事件,並自立為王,又跑到陝西向豪格投降,接引清軍入川。此時的張獻忠內外交困,順治三年八月,他下令放火焚燬成都後,決定帶領大軍轉移,打算放棄四川另謀出路。九月初八到達順慶(今天的南充市),隨後又移兵西充縣。十一月,清軍正式入川,二十六日從俘獲的大西軍俘虜口中得知張獻忠的大營駐紮在西充縣鳳凰山下。豪格決定突襲張獻忠,於二十七日抵達鳳凰山。當時的張獻忠擁兵數十萬,部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悍,如果準備得當,必不會使清軍輕易得手。但直到清軍逼近之時,偵探一再將此軍情上報張獻忠,張獻忠仍然不相信。直到清軍近在眼前,張獻忠才帶著少數隨從出營觀察,也沒有做任何戰鬥準備。雙方隔著一條叫太陽溪的水溝相遇,張獻忠被清軍射中左胸,當即墜馬而死。清軍隨後向大西軍發起猛攻,大西軍大敗,犧牲戰士數萬,損失騾馬一萬二千餘匹。其餘兵力在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和艾能奇的帶領下突出重圍,迅速南撤,才為大西政權保存住了一支相當可觀的生力軍,也為以後的聯明抗清打下了基礎。


歷史的小學生


關於張獻忠的死因,始終都流傳著很多個版本,但所有故事的共同點就是,他是被射死的。

張獻忠是在鹽亭縣被雅布蘭一箭射死的。那麼,這個叫雅蘭布的傢伙是誰呢?

雅布蘭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的部下,也是鰲拜帳下的一個軍官。

就品級而言,雅布蘭屬於中級軍官,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大將軍,但是他的身份不簡單,他與順治皇帝、豪格屬同輩,這也是他能夠成為御林軍官的原因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雅步蘭擁有過人的技能,那就是善於射箭,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神射手,這才使得他有這個能力一箭射死張獻忠。


書生心坊


以多爾袞為首,清廷的志存高遠者,認為如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燕京。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清廷遷都。九月,順治幼帝抵京祭拜天地,十月十日,順冶皇帝於太和門頒佈登基詔書。定都燕京(北京)。

既已遷都,清庭自不會徐圖中原。兵鋒遂直指李闖流寇,至順治三年,李闖流寇基本上被剿滅。盤踞在蜀地的張獻忠,就成為了下一剿滅的對象。


清廷拜和碩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等撥旗西征,令鰲拜為先鋒軍。大軍先行肅清陝西全境之敵後,十一月,順手南下四川,劍指西充。

張獻忠所領之大西軍,雖明面上仍驕橫不綴,但雙方都明白,失去李闖義軍的策應,以清廷八旗之風行電擊、摧枯拉朽之勢,張獻忠的大西軍被滅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果不其然,洶洶八旗鐵騎一到,大西軍雖拼力廝殺,終難力挽狂瀾。接戰中,張獻忠被豪格所部一箭射落馬下,身死人手。大西軍便崩潰逃散、各自為戰。很快四川被八騎佔領。至於殘部輾轉雲南,那是後話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張獻忠確實是在西充與鹽亭交界處有個叫太陽溪的山間小道上,被清兵韃子射中咽部負重傷。後經眾兵奮勇突圍,殺出血路往西充與順慶交界處狼狽逃竄。途經之地留下了‘扶君’、‘多扶’等相關地名,沿用至今。最後逃至鳯凰山歇息安營,幾天後由於箭傷惡化,一代殺人魔君命絕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