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丨復旦大學 白鋼 教授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

復旦大學 白鋼 教授

編者按: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武漢舉辦。屆時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實修人士以及各大媒體記者齊聚江城,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論壇辦公室將陸續介紹預出席第三屆論壇的嘉賓,望熱愛東方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積極關注。

嘉賓介紹丨復旦大學 白鋼 教授

白鋼教授

一、個人履歷:

白鋼,男,浙江杭州人,1977年生。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秘書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副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和世界史、宗教史研究者,2011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

1999年,獲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德國特里爾大學古希臘語文學、拉丁語文學和哲學3個專業的碩士學位;2009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印度―日耳曼歷史比較語言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3月,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教授古希臘語、拉丁語、蘇美爾語、舊約希伯來語等課程。

嘉賓介紹丨復旦大學 白鋼 教授

白鋼教授

二、學術成就及觀點:

白鋼教授在所授專業領域造詣極高,僅語言學領域,就掌握有30多門外語,日常應用達10多門外語。這些語言中,除我們熟悉的英、法、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希臘語外,還包括有幾大語系的幾十種古典語言,如印歐語系中的赫提語、古希臘語、拉丁語、吠陀語、梵文、巴利文、古波斯語、古亞美尼亞語、哥特語、古愛爾蘭語、古教會斯拉夫語,以及吐火羅語族等,可謂“橫貫歐亞大陸,出入古今之間”。也因此,復旦大學得以開出古希臘語、拉丁語、蘇美爾語、舊約希伯來語等新課程。

白鋼教授認為:“每一種語言,每一種獨特文明本身就是一個自我世界,需要藉助一些媒介,文明所對應的語言本身是最核心部分。任何一種文明、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是它很難被翻譯的地方,也是它最高貴、最獨特的地方。所以,需要我們去掌握語言。”

與此同時,白鋼教授也一再坦誠:“學語言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閱讀重要文獻,懂了這門語言,就可以直接閱讀原文文獻,而不是翻譯文獻;二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類型,以便更快地掌握同類語言的規律。同時,在學科分化的特徵下,整全的視野被瓦解、分散,拆成具體的學科和專業,我在古典的世界裡閱讀古典作品,古典世界的意義恰恰是把支離破碎的世界迴歸還原到整體世界。”

而在古典語言領域、比較語言學領域,國內學界學術積累很不充分,做的人比較少,且缺乏系統性研究,故學術探索很難具體落實貫徹下去。為此,白鋼教授自覺有此責任,希望自己多年的求學和學術研究,可以填補國內學術界的空缺。在這樣的發心下,白鋼教授以陳寅恪先生(民國四大導師之一)為榜樣,砥礪自心,最終將個人哲思引發的興趣,帶入進世界文明研究之中,並最終迴歸到古典世界揭示的完整人生志趣之中。

白鋼教授目前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世界文明史、宗教史、歷史比較語言學、早期希臘與近東—中東諸民族的文化關係,以及佛學、中國經學等等,其中比較史詩學研究在國內同行中居於遙遙領先地位,這與他本人過去多年始終對經典抱有強烈興趣不無關係。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極高明的體現與寄託形式,是一個文明體決定其命運與特質的核心。語言是進入一種文明體的核心的鑰匙。否則所謂的研究往往只是旁觀。”

在白鋼教授看來,我們這個時代仍要研究古典語言,且意義重大:“很多人會覺得研究這些古典語言與生活沒多大關係。但當人類面臨重大考驗時,幾乎所有文明體、民族選擇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回溯自己的傳統。中國對自身傳統、其它傳統的回溯都剛剛開始。這是一個比國民生產趕超美國更重要的任務。中國如何能夠有效地對自我傳統作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同時要對其他文明傳統體系作一個完整的詮釋,並被其他文明所接受,那才是文明覆興真正的標誌,這也是我們需要閱讀別的民族的經典著作的原因所在。”

最近,白鋼教授學術興趣轉到本土藏語佛教文獻領域,正在閱讀《梵藏漢維摩經》和《古代西藏碑文研究》。他希望自己能夠“以中國解釋中國,東方解釋東方”。如此迴歸,白鋼不免一番感慨:“學習了幾十種語言,回過頭來看,深切感到最複雜、最精妙、最富表現力的語言是漢語!”

此外,白鋼不僅是專家還是通家,語言領域之外,在金融、黨和社會主義理論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國學領域同樣見解深厚,並有多年實踐及實修經驗。

嘉賓介紹丨復旦大學 白鋼 教授

白鋼教授

更多嘉賓: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