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不帶走一片花瓣


這句話有點危言聳聽,本身沒有什麼道理,只是被人們流傳的廣了,還真就有人信了。那這句話到底該怎樣去理解呢?

三歲孩子的脾氣受父母影響,可能會有相似性。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別自我,不良情緒說來就來,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只要不順自己意就會大哭大鬧。而家長拿孩子的哭鬧沒有辦法時,只能哄,有時會管用,但有時不管怎麼哄都不管用,就會把大人激怒,只見孩子被大聲訓斥,甚至打罵,以及被冷落等,反而會有所改觀。可能很多家長不清楚的是,你的性格與脾氣已經悄然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你用什麼樣的語氣、態度和手段對孩子,他(她)就會模仿學你,最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三歲孩子如果缺乏心理安全感,可能會有不自信或懦弱現象。經常能看到一些幼兒特別膽小,不敢和陌生人大大方方說話,也不敢和小夥伴一起玩兒,甚至有些極個別孩子,在家裡特別膽小,大人不讓做的事,不敢自己嘗試去做。這些行為表現都是寶寶缺乏心理安全感,慢慢會從行為活動上表現出來。如果父母或看護人不知道原因,不能合理給予寶寶關注和愛的呵護與鼓勵,很可能就會讓寶寶始終缺乏安全感,這對後續整個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長都會有影響。

三歲孩子性格是內向或是外向,易受父母的影響。從韓教師多年的觀察來看,只要夫妻兩個人有一個人是內向型性格,孩子就有可能會成為性格內向,寡言少語的人。如果夫妻兩個人都屬於性格內向之人,孩子成為外向型性格的可能性就非常小。這本身並不難理解,幼兒從一歲開始便開始學習母語,只要爸爸或媽媽屬於性格內向之人,給孩子提供的母語環境就較差,孩子在語言發展敏感期內就得不到語言的充分練習和發展。但有也有例外,比如後期孩子和小夥伴接觸多,容易被小夥伴帶動多說話,原來的內向有可能變為外向。

不管怎麼講,說三歲決定孩子一生過於絕對,只能從性格的內向或外向,脾氣好的好與壞,自信心的強與弱來簡單評價。至於孩子的學習能力,在三歲時根本看不出來,未來的路還長著呢,甚至有很多變數。因此,建議家長們不要受一些不理性的育兒口號訓導和影響。


韓國成老師


三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還真有依據。

依據:三歲前是孩子一生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

人類甚至所有靈長類動物的腦幹深處,有一處情緒腦。所有情緒的反饋,發源於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類思維的最外圍階段。人類的真正行為的抉擇,是由腦幹深處的情緒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將它稱之為人行為模式的核心芯片。

這樣的芯片無法通過後天訓練來建立行為模型,只能通過靈長類的愛激發正向的模式。而這樣的愛,最好的來源是一個孩子的親生母親。

雖然孩子降生後離開了母體,但是他們之間有著奇妙的鏈接。母嬰關係,尤其是前三歲的母嬰關係,決定了一個嬰兒一生的行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這個階段,只有母親的愛是天然、流暢、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無法替代母親。在這個階段,母嬰周圍的關係應該盡最大可能地輔助母親將對孩子自然的愛釋放,減輕母親身心負擔、減輕家務勞作。

這個時期,母親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愛孩子。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絕對的接納,就會自信、陽光、對世界充滿積極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對世界就會害怕、怯懦、躲避,並且永遠充滿懷疑和悲觀。

孩子在這個階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為模式也會不正常。

可以說,這三年,締定了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反應模型。這樣的模型一旦過了三歲,要改寫,非常困難,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給予長期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重返三歲前,才能改寫一部分。

所以每個父母親,在要孩子之前,都請想好了,你們準備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嗎?


陳嵐的女拳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俗話的“3歲看大,7歲看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1、3歲時寶寶的性格初具雛形,能看出是悲觀還是樂觀或者是比較敏感,爸媽已經沒法扭轉寶寶的性格,最多隻能做一些引導和調整。

2、3歲左右的寶寶,也開始有了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興趣愛好有時候能影響到成年。

3、寶寶與父母的關係這個時候也差不多定型了,如果與父母關係不夠融洽甚至有隔閡,長大後人際關係也會相對處理得不太好。

4、寶寶養成各種習慣的時期,也是在3歲左右,學習、模仿能力最強,而且還是一張白紙階段,養成什麼習慣後,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想再去改變會變得很難。

5、這個階段,也是寶寶語言的爆發期。

6、氣質也會在3歲左右初具雛形。

7、這個時候的寶寶,也差不多有了一半的智力。

希望爸媽在關注寶寶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之外,能更多地關注上述情況,把握好這個黃金期,及時引導寶寶,助力寶寶更好地成長。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早教決定孩子一生,如果不重視,就會誤了孩子一生!

到了3歲孩子的大腦基本成型,也就意味著發育停止。爸爸媽媽們如果不抓緊機會,就會錯過讓孩子脫穎而出的絕佳機會!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學博士赫爾姆說過,“孩子腦部的神經連接,在0-6歲會處於頂峰狀態,而6歲之後會持續降低。這意味著,0-6歲是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其影響也會持續良久,甚至一生。”

日本嚴寒天氣的幼兒園,可以看到孩子們個個短褲短袖地參加運動會,而觀眾席上的父母沒有絲毫擔憂。日本有以寒修行的民俗,對於兒童,有利於促進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鍛鍊意志力;

猶太人從小教孩子理財,培養他們的財商,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善經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都是由猶太人掌控的,華爾街80%以上的投資產品都是猶太人發明的,這和他們的早期教育分不開。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孩子成才也更快!

關注育兒達人尿布溼不師,收穫更多育兒乾貨,孩子成才不是夢!


尿布溼不師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很多人都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這也並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根據科學研究證明,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也就是說在寶寶3歲的時候,腦部已經接近於成年的腦重量,在之後的腦發育就會變得很緩慢,所以在3歲的時候腦部發育基本已經固定。

其次,在心理建設和個性的形成方面3歲的寶寶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了,比如他是充滿自信型的,開朗,堅強;還是沉默寡言型的,不善於表達,很多事情喜歡放在心裡,這些爸爸媽媽們都很容易看出來,如果寶寶3歲的性格已經形成,那麼剩下的就很難再去改變,或者說讓他有特別反差的行為。也可以把寶寶3歲之前判定為一個學習期,就像海綿一樣飛快的吸收周圍的事物,並且這個階段他們學習能力特別的強,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而後當這塊海綿慢慢接近飽和,所學到的就很難在對他們有什麼巨大的形象,也只是說在他們已經形成的性格方面不斷的調整,控制等。

最後,對於“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也只是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可以加強對於寶寶的教育,讓寶寶從小得到很好的照顧,特別是在寶寶小的時候,就像是一張白紙,所以爸爸媽媽們寫下的第一筆色彩就尤為重要了。


孕媽學堂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中國流傳很久的一句諺語。說白了就是,我們可以根據小朋友三歲時候的性格,心理,表現行為等就可以預測到他老年時的一些行為表現了。

這是因為,實際上一個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他七歲左右的時候都大致成型了。對此,這就過分強調了,我們家長在孩子七歲的時候,要注重對孩子性格能力的培養,給寶寶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

有一句話叫在乾乾該幹什麼的時候就要幹什麼。這句話在我們教育寶寶的時候是最為重要的。

寶寶在三歲左右的時候,是培養他獨立生活能力的一個關鍵期。當家長髮現寶寶有下面這些表現是我們要進行及時的幫助和干預的。

比如說寶寶會有害羞的表現。這一點,我們都有體會,就是說,寶寶在家裡的時候很活潑開朗,但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就會變得很安靜。對此我們可以給寶寶多爭取一些公開表現的機會,多展示自我就可以很好地鍛鍊寶寶的公眾表達能力。

其次就是,寶寶可能會有缺乏自信的表現,什麼事情都不敢幹。這會兒家長的鼓勵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比如說鼓勵寶寶,你可以的,媽媽相信你的之類的鼓勵性話語,我們可以對寶寶說。

還有就是家長可能會發現部分寶寶會不合群。對此,我們要做一個正向積極的引導作用,來幫助寶寶和小朋友們玩耍,和小朋友們親近。


十月呵護


不是說3歲就決定了孩子的一生,但在孩子3歲左右的這個階段,會性形成最基本的人格,就是這種人格卻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孩子到了兩歲,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而不是媽媽的一部分,意識到自己有選擇的餘地,一個剛剛發現這一點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選擇自由的深度與廣度,看到什麼都感到新鮮,都想嘗試一下,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

這個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逆反行為,挑三揀四,挑戰各種限制,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自由選擇的極限在那裡,為了某些要求而哭鬧。通過這些行為,他們知道了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知道了父母的耐心有多大,那些必須受控於人。很多孩子在外面乖得像小綿羊,是因為他們知道在外面的自由度不一樣,會根據自由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孩子早教不等於,教給給孩子各種知識與技能,學習文化和藝術。早教不是交給他們該做什麼,學什麼,最主要的是教導他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小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限制自由度,培養他們的人格,讓孩子能夠遠離危險,健康的成長。

應不應該打孩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兩歲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映射到成人後與社會的關係。父母的權威形象,象徵著未來社會的法律,法規,道德及規則,而孩子在探尋自由度的過程中,應該學會尊重權威,遵守規則,控制自己的慾望與情緒,不去做危險的事,與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即便是受到挫折與處罰,明白自己必須承擔責任。

經過孩子兩歲到三歲的探索,到三歲多的時候,孩子的人格初次定型,這個時候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點,雖然孩子不完整,卻是以後成型後人格的基礎,對一個人一生的行事風格與命運起到極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在社會中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更多是來自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而情商恰恰就是人格的表現內容,它體現的是一個人如何與社會與他人打交道。

帶孩子看世界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是一個科學的說法。

第一,重要的並不僅僅是3歲這一年,而是嬰兒生命的前三年包含許多重要的發展關鍵期,比如語言發展,認知和情緒發展。一些著名的狼孩,嬰幼兒時期被野獸撫養長大的孩子幾乎終身都學不會人類的語言,就是因為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缺乏適當的環境。另外,這些孩子也往往都有情緒問題。“羅馬尼亞孤兒”案例是更典型的例子,早期在人手不足的孤兒院長大,因為無人照料而缺乏和養育者的肢體接觸的孩子,即使成年後被好的家庭收養,也遺落下了永久的發展和社會功能損害。這是因為在發展關鍵期缺乏和成人的肢體接觸與交流,嬰兒就會將來出現功能障礙,導致不擅長社會交流,情緒不穩定。

第二,“3歲決定一生”“3歲看老”這種觀點主要是認為3歲決定孩子以後的個人/人格,這種觀點是得不到現代發展心理學支持的。除去基因決定的先天部分,人的發展和變化是終身的,研究早就發現人格在一生中並非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穩定,也並不是由小時候的特定養育而決定,而是隨著年齡不斷變化的。大五人格中的“盡責性”增強最快的時期實際上在20-30歲的階段;甚至30歲我們稱為而立的年紀,個性還會繼續發生變化。大五人格中的“親和性”在30-60歲階段就會持續發生變化。而個性的開放性(接受新事物的可能性)則隨著年齡增長緩慢下降。並且,一些養育的重要概念,比如依戀的形成,也並不一定由前三年的狀況決定。研究發現早期沒有建立安全依戀的兒童,長大後依然可以通過和老師等其他成年人建立。

可見,重要的是前三年提供了恰當的語言和關愛環境,沒有什麼養育行為可以一舉在孩子三歲這年決定ta終身的人格。


柯晗


與其說“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不如說是兒童初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換句話說,孩子在成長髮育的初期,能否及時地完成一些里程碑式的成長任務,對於他們之後的人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比如一個人如果在0-2歲的時候沒有學會信任別人,那他在成年後(19-20歲)也很難學會愛、與人建立親密。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在成長的,但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重點發展的能力和品質是不同的,如圖所示: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8階段論)

接下來,我主要來講講兒童早期(0-6歲)的發展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嬰兒期(0-2歲):學會信任

我們都知道,小嬰兒無法照顧自己,完全依賴大人的照顧。如果照顧者的情緒是穩定的,也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時嬰兒會放心依賴照顧者,發展出信任他人的能力

幼年(2-3歲):學會自主獨立

在這個年紀,孩子們開始想要證明自己,他們會拒絕家長的幫助,想要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動作。如果能自己走,就絕不讓人抱著。他們也想要爭取小小的獨立,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玩具和服裝。

這是培養自主獨立的階段,家長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可以按自己心意,獨立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干預孩子的嘗試,他們會認為自己無法獨立行事,日後可能會過度依賴他人。

(圖自Pinterest)

童年早期(3-6歲):學會主動追求目標

與幼年期想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同,童年早期的孩子們想要控制周圍環境。他們渴望承擔責任,希望可以影響別人。

一個能夠控制環境的孩子,會認識到他們可以對周遭施加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演化出領導能力

。如果不給孩子一個承擔責任的機會,或者無視孩子的建議,孩子會產生罪惡感,認為他們不應該、也沒有能力對環境做出改變。他們長大後在面對不公平和壓迫時,可能會更多地選擇忍耐,不敢爭取自己的目標和利益。

在知道了每個階段孩子需要學會的能力和品質之後,爸爸媽媽便可以調整相應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最初的關鍵期。

謝謝大家對知我家庭諮詢的關注,這次我們決定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家庭諮詢”——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你身邊的家庭心理諮詢師,陪伴你守護幸福家庭。

Reference:

Kendra Cherry.2018.Erik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知我家庭諮詢


3歲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0-6歲,另一個是6-12歲。每一個六年當中,又有一個最重要的時期,即0-3歲和9-12歲。這兩個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他的未來模樣。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務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敏感期現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知道,而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口腔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許許多多的敏感期組合在一起,如何度過這些敏感期的時光,便成為了孩子一生中的基石。

既然敏感期是0-6歲,為什麼說12才是他未來模樣的起步呢?

因為孩子的敏感期是有彈性的,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並沒有很好的發展屬於他的敏感期,其實上帝是給了孩子和家長第二次機會,也就是6-12歲的時間。把握住了這個時間,也就把握住了孩子人生的大致方向。

為什麼大家還是如此的關注3歲之前呢?

因為0-3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有科學家研究過孩子的大腦發展情況,發現在同樣的條件下,0-3歲的教育和發展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儘管後期可以彌補,也有發展空間,可與3歲之前來比較,還是會緩慢很多。

我是育兒小白杜小白,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期待跟大家探討更多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