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抗日戰爭中能力不濟的孫元良能一路高升?

榮耀5529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二十四:陸軍中將、第5綏靖區、第16兵團司令長官孫元良。

很多人不知道孫元良何許人也,提起和他有關的幾件事,您可能就知道了:

一是國軍早期有3個精銳的徳械師,孫元良是其中第88師師長;

二是著名抗戰壯舉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是孫元良的部下謝晉元打的;

三是孫元良是國軍有名的逃跑將軍,外號“飛將軍”,其戰場逃跑能力只有清末的逃跑總兵葉志超才能媲美;

四是孫元良有個當明星的兒子叫秦漢,8、90年代非常出名。

孫元良是外形俊朗,風度翩翩,黃埔一期生,是蔣介石愛將。但孫元良貪財好色,個人利益看的很重,抗日戰爭中表現尚可,解放戰爭無甚作為。

1948年任第16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中,其兵團在陳官莊首先被殲滅,孫元良單身成功出逃。戰役還在進行,孫元良已經在南京受命重建16兵團了。

1949年孫元良到了臺灣,棄軍從商,在日本開過麵館、高雄某針織廠擔任董事長,寫了回憶裡《億萬光年中的一瞬》。2007年5月25日孫元良去世,享年103歲。


孫元良是為數不多的黃埔一期生、浙江人,做團長時即有戰場逃跑之舉,差點被槍斃。後因禍得福,反而獲得提拔。

孫元良(1904-2007年),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四川成都華陽縣,父親是晚清知縣。早年在私塾就學,勤奮讀書,後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東南大學附屬中學。

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任第1軍第1師任連長、營長、第1團團長,參加過東征、北伐。

1926年革命軍北伐,第1軍貪功冒進,貿然攻打南昌,得手後大肆尋歡作樂。


孫連芳部連夜反擊,孫元良當時負責駐守牛行車站,聞訊丟下部隊率先逃跑,其部見狀紛紛作鳥獸散,南昌門戶洞開。

事後程潛令孫元良團向東警戒,掩護主力部隊集結,但孫卻拒不執行命令,繼續逃跑。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要依照革命軍連坐法將孫元良槍斃。

後在薛嶽等人勸說下,法外開恩反而將孫元良送去日本留學鍍金,就此因禍得福。


抗戰初期上海保衛戰,孫元良的88師表現不錯。但在南京保衛戰中故伎重演,玩起失蹤把戲,致使部隊群龍無首。

1928年孫元良從日本回國,升任第1師第1旅旅長,1933年任第88師副師長,1935年任師長。

第88師由原國民警衛第2師改編,1936年12月完成整編,換裝德系裝備及執行德軍訓練,由師直屬部隊,兩個步兵旅,兩個補充團組成。是當年國軍中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之一。

孫元良從一個逃跑軍官,頓時成為中央軍嫡系精銳師師長。
第3戰區司令官顧祝同。


孫元良調任88師副師長時,駐軍武昌,期間迎娶上海人吳懿輝,孫元良升任師長後,奉命借追擊紅軍之名入川,88師駐軍萬縣。

孫元良雖貪財好色、愛好打獵,但極其厭賭,故88師在四川的軍紀尚可。

1937年8月12日,88師經過緊急調防抵達上海。次日淞滬會戰爆發,88師作為主力衝在了最前面。

孫元良指揮88師將士奮勇作戰。由於整個戰役戰術的失誤,遲遲未能攻下日軍陣地。隨著日軍援兵源源不斷運抵上海,88師不得不轉入防禦。


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國軍有被合圍危險。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各軍撤退,並要求孫元良88師留守上海,以期待國際社會同情和關注。

孫元良據理力爭,建議有一部留守四行倉庫,其餘不做無謂犧牲,顧祝同接受建議。於是孫元良要求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1營(官兵450人),固守四行倉庫,這就是著名的八百壯士。

孫元良因功升任第72軍中將軍長兼88師師長,撤出上海前,孫元良派兵到英國人扔下的倉庫裡,搶劫了大量面紗運走,在蘇州無錫一帶販賣,可謂升官又發財。


隨後孫元良參加南京保衛戰,戰況激烈時又玩起了失蹤把戲,72軍群龍無首,很多官兵無法過江,成了俘虜後被日軍殘殺,餘部退往武漢整補。

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國軍除了在長衡作戰中頑強抵抗,其餘部隊一潰千里。日軍兵鋒直指離重慶700公里的貴州獨山,一時重慶震動。

孫元良所部29軍91師在嚴令下正火速馳援。11月30日夜,91師搜索部隊與日軍前鋒遭遇。12月1日,91師在美機配合下,依託黑石關、白蠟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擊日軍13師團104聯隊攻擊。

日軍104聯隊於是以第1大隊迂迴,次日進入獨山。獨山守軍放棄了大量軍用物資,四散潰逃。


死守衡陽的第10軍軍長方先覺。

日軍佔領獨山後,認為戰役目的達到,逐主動後撤。 1944年12月8日拂曉,孫元良率部“克復”獨山,順便在滇緬路上截留了幾十輛商車。

以此“功績”,孫元良獲得“青天白日”勳章。1945年5月,日本已日暮西山,孫元良的29軍在局部大反攻中,一路克復河池、德勝、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戰勝利後,孫元良奉京滬衛戍司令湯恩伯之命出任常鎮地區警備司令,後任第三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為擴充力量,孫把周佛海、劉明夏等人所轄偽軍改編成衛戍部隊,擔當治安任務。同時借收繳敵偽財產之名, 大肆搜刮。1946年孫元良調任重慶警備司令。




內戰中孫元良兵團士氣渙散、戰鬥力低下,因突圍失敗而潰散。

1948年初,蔣介石認為川軍孫震作戰不力、保存實力,於是想撤換孫震。孫震推薦自己侄子孫元良,日後還能影響部隊。

蔣介石認為孫元良是黃埔一期,就順手推舟同意了。孫元良得以執掌兵權,出任16兵團司令官。淮海戰役前,孫元良16兵團第99軍被配屬在蚌埠佈防,兵團主力奉調移師宿縣,防守徐州後方。

是徐州剿總下轄的4個主力兵團之一(其餘為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但屬於戰鬥力最弱的一個。


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所主任杜聿明。

淮海戰役開始後,黃百韜兵團被圍。孫元良兵團北上駐防徐州,掩護邱清泉、李彌兵團救援黃伯韜。結果宿縣被中野三縱攻佔,津浦線被徹底切斷。

國防部命黃維12兵團向徐州行進,準備奪回宿縣,卻在雙堆集陷入中野包圍。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杜聿明被迫帶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向西南撤退,企圖依託淮河,會同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解黃維之圍。

由於蔣介石臨時改變作戰計劃,在永城地區陳官莊被華野包圍。三個兵團中,孫元良兵團最早奔潰,其本人化裝成低級軍官,逃出了戰場。


兵敗身亡的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中將。

孫元良“飛將軍”除了北伐南昌車站第一次逃跑,不殺反而因禍得福外,還有多次的臨陣逃跑記錄:

  1. 1937年11月9日,日軍突破蘇州河,國軍除104、105、106等師比較鎮靜外,餘部皆潰不成軍。孫元良帶著幾個衛士丟下部隊逃跑,直到蘇州才將參謀部重新集結起來。

  2.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雨花臺陣地陷落,日軍居高臨下,攻擊中華門陣地。孫元良率師直屬隊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關撤退,企圖渡江北撤。在挹江門內被36師師長宋希濂的督戰隊用機槍勸阻”,只得返回中華廣繼續作戰。中午中華門被突破,孫元良飛不通知部隊,再次獨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館。
  3. 1948年淮海大戰,徐州剿總主力三個兵團被包圍在陳官莊,杜聿明下令各兵團分三個方向突圍。孫元良指令16兵團所部分散突圍。為防杜聿明變卦,孫元良還命令截斷電話線,囑咐指揮部電報一律不收。結果邱清泉和李彌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圍,孫元良部孤軍突圍, 一萬多人在混亂中被殲,軍長、師長大多被擊斃,殘部只得重返包圍圈。


覆沒碾莊的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蔣介石為何重用多次戰場逃跑的孫元良?


既然孫元良貪財好色,以戰場逃跑出名,為何還屢屢得到重用,不斷升遷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用人方式獨特。

眾所周知,蔣介石用人是黃浙陸一,即黃埔軍校畢業、浙江人或保定陸軍大學畢業,尤其是黃埔一期生,蔣介石視為寶貝。而孫元良正符合標準,貨真價實的黃埔一期生、浙江紹興人。

孫元良作為中央軍嫡系將領,對蔣忠心耿耿。黃埔一期生本來就少,多年戰爭戰死不少,有些投共,剩下來的幾個學生,蔣介石還指望他們挑大樑,怎麼會為一些小節而計較呢?


菸酒閣大學士


孫元良的運氣很好,一輩子沒有負過傷,各種榮譽、頭銜都加於一身。

戰爭是軍人的舞臺,但這個舞臺不像科舉那麼公平和刻板。有人說他是逃跑將軍,其實也不客觀。

戰爭成敗有很多時候跟機遇有很大關係,有些能打的將領不能趕上機會,於是一輩子就默默無聞過去了。

而有些將領雖然名氣沒那麼大,但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打了一場正確的戰爭,就迅速成名,可能他並不是一個悍將,機遇好就能成名。孫元良是四川人,曾在日本士官學校和國民黨陸軍大學將官班學習,1924年畢業黃埔一期,但是在裡面並不突出,也不是蔣介石老鄉。孫元良在軍校中是個學霸:

開學典禮上,孫元良作為儀仗隊隊員,有幸在大門口迎接名譽校長孫中山;在黃埔一期學生中,孫元良文化程度較高,加之儀表堂堂、風度翩翩,頗得校長蔣介石的器重。

1930年代,正好趕上了國民黨整編,為了抵抗日本人侵略,孫元良趕上了好機遇,當時國府準備整編33個德械師,但是隻整編完3個師,日本就打進來了,這三個是就是孫元良的88師,王敬久的87師,宋希濂的36師。

孫元良1924年黃埔畢業,1937年就指揮一個精銳師,在黃埔軍中是上升比較快的。1932年,孫元良作為第五軍259旅旅長,隨張治中參加了淞滬抗戰,打過不少漂亮仗,逼得日軍三易主帥,多次增兵,在此次一戰成名。孫元良抗日意志還是很堅定的。

八一三淞滬抗戰,作為第一個拉上前線的三個德械師,不負眾望,三隻小老虎關鍵時刻衝鋒陷陣,其中孫元良率領的88師堅守閘北75天寸土未失,最後才隨軍撤退。

這時還湧現出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在大軍後撤,日軍圍攻的艱難時刻,謝晉元團率領的400多壯士堅守四行倉庫達四天四夜,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南京保衛戰,非常慘烈,全師官兵犧牲六千多人,此後他升任29軍軍長。日寇侵略我國最深入腹地的一仗貴州獨山戰役,以及以後驅逐日寇出貴州的戰鬥,主要就是由二十九軍打的。

抗戰勝利後,原來川軍組建為兩個集團軍,抗戰中川軍幾乎參加了正面戰場所有大型戰役,一改川軍往日形象。

可是在蔣介石心中,川軍永遠是雜牌軍。所以戰後蔣借整編部隊之機,將川軍組成的第22集團軍司令官、川軍元老孫震明升暗降,調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孫震自己堅決不幹,蔣介石只好妥協,派既是孫震侄子又是自己學生的孫元良出任四十七軍軍長,統率二十二集團軍的兩個軍,即四十七軍和四十一軍。

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消解了一部分戰鬥力。可是由於是川軍組成,始終不被杜聿明、邱清泉等蔣介石嫡系信任。

最後在淮海戰役中,孫元良兵團由於怕被拋棄當炮灰,就擅自突圍,最後僥倖逃脫,去了臺灣,於2007年去世。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孫元良能力怎麼樣先不講,但就升遷速度來說,他絕對算不上一路高升。全面抗戰第一年,孫元良官至第72軍軍長兼第88師師長,南京淪陷後,化裝成難民,躲藏一個多月後隻身逃出,後被蔣介石撤職。


1939年春,孫元良赴歐美遊歷,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賦閒狀態。也可以這樣說,從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孫元良完全不在蔣介石的視野中。我們要知道,孫元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學中最早當上團長的佼佼者之一。全面抗戰總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餘,談何一路高升?

孫元良重新獲得蔣介石任用是1941年,負責中央軍校高等教育工作。此時,曾經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同學胡宗南、李默庵、鄭洞國、宋希濂、關麟徵、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軍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人比人氣死人,孫元良顯然不被重用。幸好日本陸士前期學長湯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戰後期得已再次帶兵,升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兼第29軍軍長。


1944年12月,日軍深入貴州獨山,但因補給線太長,大肆破壞縣城、火車站後從容撤退。孫元良率部進軍黔南,跟在日軍後面收復失地,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其實沒打什麼仗,等於撿了一個大便宜。

抗戰勝利後,孫元良任重慶警備司令,混得馬馬虎虎。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孫震調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推薦其當上了第47軍軍長。不久,第47軍擴編為第16兵團。如果將此算作高升的話,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蔣介石樂見黃埔學生能夠掌握川軍系統部隊;孫震願意把子弟兵交給中央;孫元良兩者兼顧,既是黃埔一期,又和孫震有血緣關係。
1948年12月,孫元良在淮海戰役中單獨突圍,基本上全軍覆沒。後在南京、武漢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艱難重建第16兵團。南京國民政府搖搖欲墜之際,孫震飛往臺灣,又把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一職交由侄兒代理。1949年12月,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團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軍,孫元良輾轉奔赴臺灣,從此淡出軍界。


馮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孫絕非能力不濟;第二孫絕非一路高升。

作為黃埔一期生,孫在抗戰前已經身經百戰,這才成為88師師長。

淞滬會戰中,88師表現極為出色,但人員傷亡巨大,退到南京仍然有很大人員缺口。

蔣介石為了安撫這幾個損失慘重的德械師,將他們提升為軍,不過實際兵力只有1個師,孫由此成為軍長。

但南京保衛戰中,88師和敵人血戰在雨花臺等地,3個旅長犧牲2個,官兵僅有2000多人主要是傷員先期撤走,其餘基本都死在城內。

孫自己躲進安全區,輾轉回到部隊。

這無非厚非,部隊已經不存在了,設法突圍是應該的。

不過,由於國內輿論原因,孫被暫時禁閉,直到1939年才恢復軍長職務。

之後直到抗戰結束,包括在獨山增援中獲得青天白日玄章,孫都是軍長,沒有再升職。

可以看到,孫的仕途並不順利。

至於能力上,孫能夠當時中央軍精銳中精銳德械88師師長,就說明他絕非草包。

根據88師在淞滬和南京的戰鬥來說,戰績突出,殲滅大量日軍,孫指揮得法,是難得的人才。

為什麼我的知道的孫確實另外一個人,很簡單,他被系統全面的黑了。

因孫特別長壽,他一度成為黃埔學生會的領頭人物。孫這人性格耿直,畢生致力於澄清國軍抗戰的功績。他有句名言:說國軍消極抗戰,天理難容。

為此,他曾經得罪過香港著名左派人物,也拆穿過名聲極臭的臺灣李敖。

李敖為了黑918是蔣介石下令不抵抗,偽造所謂的銑電。被孫原諒拆穿以後,李敖理屈詞窮,改為對孫的歷史進行曲解以人身攻擊。

李敖的種種觀點不但不是歷史事實,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孫在淞滬前線指揮部強姦女學生一樣,稍有智商的人就知道不可能的。

李敖的這些東西,在臺灣香港均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允許自由辯論。所謂真理不怕辯論,越辯越清楚。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地方,李敖和香港周姓學者這套謬論卻廣為流傳,這就值得深思了。


薩沙


怎麼叫能力不濟呢?當年能小學畢業的有幾個,初中畢業的也寥寥可數吧,能中專大專大學畢業的都馬上得到重用。那你說孫元良黃埔一期生畢業,在當時算不算是稀少?當年統 治並不牢固,軍閥都是表面依附,孫元良是浙江人老蔣的同鄉,你說如何不受到重用?

孫在打日本前也可以說是也是刀山火海里滾出來的,能當精銳88師師長,底下都是精兵強將,能壓得住陣腳,這就非一般人能做到。與精銳日軍血戰,這實戰經歷也不是多少人和將領有。那時候不是他潰敗,是大多數國軍都潰敗,比的是誰敗的輕一點。大多數將領,多數打交道的都是日本的二三流部隊混成旅團一類的和將領,能和日軍甲種野戰師團交手的,都是悍將。



再有就是圈子問題,圈子決定命運,大家想想凡是黃埔一期,有混的差的嗎?有,也是相比他們一期的來講,比其餘人還是好的多。和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這些人都是同學,只要他活著,不是能力特別差,混的就不會差到哪去。何況孫後來好像是賦閒了一段時間也不短,有幾年,應該是打了敗仗也有影響。



額外說點題外話,國軍歷史上有3個72軍,第一個是以孫元良88師為基礎組建的,軍長為孫元良,南京保衛戰後該軍番號被撤銷。第二個是第30集團軍第72軍,軍長由王陵基兼任。第三個72軍為1949年在四川重建,隸屬於第22兵團,軍長為郭汝瑰(^_^)。抗戰後72軍整編為72師,師長為楊文泉,47年歸屬王敬久,在泰安被華野全殲。整編72師又重建,歸第一綏靖區。餘錦源為師長。48年編入區壽年的第7兵團。淮海戰役時恢復72軍番號,餘錦源改任軍長。


李三萬的三萬裡


第88師是最早進入淞滬戰區的中央軍部隊,北平盧溝橋的炮聲剛剛響過,孫元良即奉張治中的命令派出部分官兵,化妝成保安隊分批潛入上海市區,對日本海軍陸戰隊的陣地和工事進行了抵近偵察。

1937年8月11日,師主力乘火車以入,在孫元良的指揮下迅速佔領上海北站、八字橋和寶山路一線,這些地區也是後來淞滬戰役期間的中日軍隊的主要爭奪陣地,8月13日,第88師集中兵力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說,孫元良打響了淞滬會戰的第一槍。



整個淞滬會戰的三個月時間裡,第88師補充新兵五次,幾乎損失一半以上的兵力。中國軍隊大撤退時,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顧祝同轉蔣介石的命令,要求第88師全師堅守閘北掩護全軍轉移,孫元良抗命,認為是拿士兵做無謂犧牲;顧祝同給減為一個團,孫元良再次抗命;最終留下了524團的一個加強營約450餘人,在中校團副謝晉元的指揮下堅守四行倉庫,史稱“八百壯士”。

這些壯士深陷敵後,退入租界後1941年被日軍全部俘虜,孫元良抗命是正確的。縱觀整個上海抗戰,孫元良雖無出彩之處,但也盡了軍人的本份,不必過苛,提問中“攪屎棍”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孫元良、馮聖法在淞滬戰場)

據悉青年導演管虎關於八百壯士的電影《八佰》已殺青,甚是期待,國軍將士在正面戰場抗日的歷史,也無須刻意迴避之,尊重歷史沒有錯誤,這方面海峽對岸已經走在前面,八百壯士的電影上個世紀就已公映,飾演送國旗的那個女童子軍,就是我們年輕時的女神林青霞。

1937年8月,在張治中第九集團軍編成內,第36師師長宋希濂、第87師師長王敬久、第88師師長孫元良,教導總隊長桂永清都是黃埔一期生,說明孫元良這個職務沒毛病,起點也無特殊。9月12日,以第87師升格為第71軍、以第88師升格為第72軍,王敬久和孫元良分任兩個軍的軍長;南京保衛戰失敗後,孫元良逃至武漢被扣押,1938年5月兩人都被免去軍長職務,第72軍番號撤銷,第88師轉隸第71軍,由宋希濂接任軍長。

軍的番號被撤銷,基本部隊改姓了宋,孫元良本人身陷囹圄被審查了42天,這算哪門子一路高升奧?

(四行倉庫戰鬥佈景)

為求自由,孫元良多方巴結陳誠幾近肉麻,所幸雖不是土木系成員,卻也與陳誠沒有舊怨,在叔父孫震直接求情到蔣介石面前的情況下,陳辭修賣何應欽個面子,無罪開釋孫師長元良。客觀地說,孫元良在南京保衛戰中表現的是不怎麼樣,脫逃經歷也近乎狼狽,可問題是,這幾個德械師又有哪個表現出眾了?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也是兵敗後藏在城內再逃出的,大家彼此彼此。

解除關押審查後,孫元良被打發到第10軍團擔任副軍團長,這是著名倒戈軍閥石友三的部隊,把黃埔一期生安排到雜牌軍擔任副職,這基本就算是“下放改造”,完全是走下坡路呢。所以一年後孫元良便揣著叔父送的十萬大洋出國旅遊了。回國後先在成都軍校任職,1943年才到了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擔任副總司令,次年轉任湯恩伯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29軍軍長(非盧溝橋的29軍)。



(孫元良婚照)

他的黃埔一期同學呢?胡宗南不提了,杜聿明1942年就是中國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關麟徵1941年升第15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1941年升第11集團軍總司令,就連共同被免軍長職的王敬久,1942年也升任了第10集團軍總司令,而孫元良仍然是個副總,黃埔三期的王耀武都已是第24集團軍總司令,因此實際上抗戰期間,孫元良是黃埔一期裡混的最慘的,沒有之一,更別提什麼高升了。

在抗日軍興的年代,前線將領不能打是沒機會升官的,舉國睽睽,蔣介石也不會亂來。

1944年底的獨山戰役,孫元良揀了個漏,追擊已經反轉的日軍,克復黔桂數縣,雖然混了個青天白日勳章,軍職卻仍然沒有上去,湯恩伯升任第三方面軍司令官後,孫元良只混了個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而這會的王耀武已經跟湯恩伯同級。抗戰勝利後,湯恩伯奉命接收上海周邊,封孫元良一個“常(州)鎮(江)警備司令”的小官,手下一堆收編的偽軍,跟黃埔一期的其他同學比較,孫元良的職務就是個渣渣。



至於解放戰爭期間得以出任整編第47軍軍長和由此升格的第16兵團司令,並非孫元良能力再獲肯定,也不是蔣介石心血來潮,而是他叔父孫震與蔣介石博弈砸出來的金蛋,不小心落在孫元良帥氣的腦袋上而已。蔣介石要奪孫震川軍整47軍的兵權,孫震不肯卻又不敢抗命,於是提出以侄兒孫元良接班的條件,蔣介石雖覺孫元良不是什麼大將材料,好歹是自己黃埔一期的嫡系,也就勉強答應了。

從淮海戰役的戰場表現來看,孫元良抗戰期間沒有得到統兵實權,一點都不冤枉。

(千瘡百孔的四行倉庫)


度度狼gg


孫元良的起點在黃埔一期中是好的,他的從軍際遇並不顯眼,相對於他的同學而言就靠後了。

孫元良在生前有長壽將軍、逃跑將軍之稱,這和其傳記有出入,也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1、革命青年有理想,北大預科到黃埔

孫元良出生四川,叔叔是川軍重要將領孫震,有這層關係,躺著都能拿個團長、旅長。顯然這不是他的目標。

(顏值確實不錯)

讀書上學才是王道,一路考出來到北大讀預科。亂世從軍征戰,揚名立萬,改造國家對於年輕人更有吸引力,張靈甫、孫立人、黃仁宇都是如此。

經過北大圖書館長李大釗先生推薦,考入黃埔一期。關麟徵、陳賡、杜聿明、侯鏡如在一個區隊。

高人一等的文化水平,儀表堂堂的容貌,這兩年自然很容易脫穎而出。(家世好經費足也很重要)。

在這裡獲得蔣介石的賞識,薛嶽、劉峙也很賞識他,這也是能在南昌兵敗活下來的原因。

2、軍階是戰場打出來的

在前期,東征、北伐,孫元良達到了團長。南昌一戰,改變了王柏齡的命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至少暫停了兩年。

留日歸來後,任警衛旅旅長。

一二八抗戰,率259旅對日血戰,戰後因功升為88師師長,獲寶鼎勳章。

在之後,全軍裝備德械,與36、87、88、教導總隊成為蔣僅有的德械精銳部隊。

在淞滬會戰,與日軍多次血戰,88師多次整補,謝晉元將軍就是88師的團副,率部守四行倉庫,因功在戰後升為72軍軍長,兼88師師長。

南京保衛戰表現不佳,躲在難民區,後來千興萬苦回到國統區,然後就雪藏了。

之後,到豫湘桂會戰獨山作戰才被想起來,解放戰爭期間統領其叔的部隊參加淮海戰役覆滅。

相對而言,他的從軍際遇與他的同學差很多,尤其是抗戰中,大家迅速升遷,杜聿明直接形成自己的軍事派系。

總結:

孫元良的軍功是自己掙來的。其家世、知識、人緣在其命運中確實起了較大作用。至於其軍事能力,確實一般般,絕非名將類型。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孫元良能力平庸,逃跑有術是真的,不過他一路高升還真不是抗戰期間。

孫元良一路高升最初是在北伐之前,作為黃埔一期生,孫由於相貌堂堂頗得老蔣喜愛,加上其又是老蔣嫡系孫文主義學會骨幹,所以畢業後一路高升,早早就當上了老蔣嫡系中的嫡系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這個時候黃埔三傑中以第一名畢業的蔣先雲也才是司令部機要秘書,後來才出任補充第五團團長,而救過老蔣一命的陳賡才當上營長而已。結果南昌一戰,孫元良繡花枕頭原形畢露,在孫傳芳部反擊下棄部而逃,氣的老蔣要槍斃他,但是最後又放他一馬,還送他去日本鍍金學習炮科。

孫元良(中)相貌堂堂,一度頗得老蔣看重

日本回國後孫元良再次步步高昇,從炮兵營長開始一路幹到88師師長,然而抗戰中除了淞滬戰役升了軍長之外,再未晉升,直到解放戰爭1948年,才高升接任兵團司令。



孫元良以平庸之資,棄軍之將還能屢獲高升,基本全憑出身和政治,孫元良是川軍元老孫震親侄,又是黃埔一期生,還是蔣介石在黃埔的嫡系孫文主義學會骨幹,對老蔣忠心不二,所以南昌戰役之前一路高升甚至比黃埔三傑還快,南昌戰役雖然原形畢露,氣的老蔣要槍斃他,但是一方面他畢竟是黃埔一期,對老蔣又忠心耿耿,另一方面看在他叔叔面子上,最後不但放了他一馬,還送他去日本留學鍍金,回國後又是一路提拔。抗戰南京戰役孫再次露餡,被老蔣放過之後又一度被雪藏蹉跎,到抗戰結束是集團軍副司令(不值錢)兼軍長(值錢)。到1947-48年間,蔣要孫震交出部隊,博弈之下,孫元良作為蔣的親信弟子,孫震的親侄子,作為兩方都能滿意的人選接了孫震的部隊也就是後來的16兵團,再次高升。


DDG的老船塢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蔣介石打過一個勝仗沒有,說國民黨抗日我們並不反對,但是,當年在東北,在華北,在內蒙古怎麼看不到國軍也就是中央軍的蹤影呀?東北,內蒙古,北京,天津及華北一線丟失後,到了華中,再不抗日國民黨蔣家王朝就不見了。這時候國民黨蔣介石才開始抗日了。看看“西安事變”是如何發生的,國粉蔣粉們知道嗎?吉鴻昌將軍要求抗日被蔣介石當時處死了。這樣的例子還少嗎?蔣介石裝備的徳械師,美械師抗日戰爭的時候到哪裡了?這麼好的裝備沒有出現在中條山,沒有出現在南京保衛戰,沒有出現在長沙保衛戰,怎麼,打解放軍的時候就出來了?抗戰前1932-1935年蔣介石與日本人簽訂的四個停戰協議你們都忘了,允許日本人在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國土上駐兵了。看看“盧溝橋事變”發生地,為什麼那個時候會在盧溝橋有日本人。大家再看看國民黨與日本人簽訂的四個停戰協議吧:淞滬,秦土,塘沽停戰協定。還有著名的“何梅停戰協定”。這是何應欽與日本人簽訂的停戰協定。淞滬停戰協議竟然不允許國民黨軍隊進駐上海,竟然不允許國民黨在上海--蘇州一線駐紮軍隊,也不允許上海--崑山一線駐紮國民黨軍隊。想想就可笑。中國自己的國家竟然不允許中國軍隊駐兵,這真是天下奇聞怪事,真是奇葩中的奇葩。總之一句話,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當時那個年代路人皆知。


ZHG86931368


縱橫很早就關注到這個問題,早已收藏,但是我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到底怎麼來答這道題,才是符合大眾的史觀,符合孫元良這個人,符合這個題目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對孫元良的認識,縱橫還是要說,這道題其實還是有失偏頗,有引導的趨向,讓大部分人都把焦點集中在孫元良在淞滬會戰等戰場上逃跑的問題上,實際上,孫元良遠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

本應該一飛沖天的孫元良

在縱橫的回答中,已多次講解過黃埔學員在國軍中的地位,尤其是黃埔一期,更為重要的是黃埔一期中的浙江人,這幾點孫元良全佔了;

除此之外,孫元良長的眉清目秀,並且家學淵源,父親是晚清的知縣,在軍校的開學典禮上,孫元良被選為儀仗隊隊員,可以說給老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本人又考入北大讀預科,可以說,無論哪方面來說,都符合老蔣的胃口。

1926年北伐的時候就已經是第一師第一團的團長,這個資歷,就是照比天子門生第一人胡宗南也不遜色太多,但是,由於孫元良在北伐孫傳芳的戰役中,整個第一軍都被孫傳芳的部隊反攻了,而孫元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就擅自撤退,該役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中最恥辱的一戰。

這也是孫元良一輩子抹不掉的汙點,但是,說句實話,軍長和師長都那個德行,團長還能怎麼樣。

但是孫元良畢竟是黃埔一期,畢竟是黃埔老鄉,後來被老蔣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炮兵,回國繼續擔任團長,1931年升任旅長,到1935接任俞濟時88師的師長,第88師是國軍的標準主力德械師,孫元良也算掌握精銳部隊了。

但是,這並非一飛沖天,對於一個黃埔一期生來說,只能算作一般水平,之所以會有這般升遷,完全還是因為在戰爭中是有所表現的。

以孫元良的資歷和能力絕對不算高升

淞滬會戰的時候,孫元良所部524團1營在四行倉庫頑強阻擊敵人,孫元良因此晉升為72軍中將軍長。

可以說,真是一飛沖天,完全可以和胡宗南、關麟徵等黃埔的餃餃者比上一比,但是在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基本就沒有什麼抵抗可言,負責整個南京包圍的唐生智率先出逃,在一片混亂中,孫元良也不管三七二十選擇了逃跑(孫元良自己說自己沒跑)。

孫元良的出逃,自己的部隊也在南京保衛戰中損失殆盡,孫元良也差點被軍法處置,所幸,孫元良黃埔的身份,讓其沒有受到什麼處罰,但是此後也並沒有高升,後來一度消沉,接近雪藏。

直到1944年在豫湘桂大敗退中,獨山陷落,重慶震動,當時孫元良率所部29軍91師星夜馳援,阻擊日軍步兵104聯隊,克服獨山,以此為契機,孫元良獲青天白日勳章,得以東山再起。

大家請看,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已經是精銳部隊的軍長,到1944年,七年之間,孫元良還是一個軍長,並且所率部隊遠遠不及當年的72軍厲害。

因此,在抗戰中一路高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到1948年孫元良借其叔父孫震的關係,才接替孫震掌管第十六兵團司令,可以說,這真的沒什麼值得炫耀的了。

活著就要承擔罵名

關於孫元良的低口碑,縱橫覺得應該是一種現象,就是,只有死了的才能算作烈士,活著的,無論做多大的貢獻也是沒有多大的用處。

孫元良這個人在戰爭中表現中規中矩,在黃埔學生中表現一般,說最差的,根本不可能,說厲害也有點勉強,只不過貪生怕死一些,所以,最後肯定要遭到大家的詆譭啊!

更是因為其貪生怕死,總是臨陣逃脫,因此被人戲稱為飛將軍,但是縱橫認為,貪生怕死實在是正常現象,儘管,孫元良多次逃跑,但是實在是在雙方力量懸殊情況下的不得已為之,如果,孫元良真的是貪生怕死之輩,早就投降日本了,孫元良的行為,縱橫給總結為兩個字,就是:“惜命”。沒有勇於奉獻,殺身成仁的精神。

這也正是孫元良後來到臺灣之後一直遭受戰敗喪師之責的原因,老蔣這個人到戰爭後期,心理已經呈現出病態了,天天給底下的將領放關於文天祥的電影,告訴大家應該學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黃百韜在淮海戰役戰死的時候,老蔣說了一句:“黃埔精神不死”,實際上就是在諷刺那些黃埔將領貪生怕死,所以不死。

哎,活著就是一種累,揹負點罵名和詆譭又算得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