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30年「苦行僧」的呼吸醫生卻希望兒子學醫,沒想到的是……

推薦語

常常聽到很多醫生的決絕起誓,打死不讓孩子學醫!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呼吸醫生硃紅卻在高考報志願之際發表感言:「如果孩子選擇了從醫,我會由衷地欣慰,不僅僅是因為他選擇了和我同樣的追求,而是醫學確實會讓他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快速成長,體會其他職業無法體會的生命意義。」

行醫30餘年,人生過半,硃紅對行醫的感悟徹心徹骨,她從心而發的行醫箴言對正在行醫者和將要行醫者更是深刻的啟迪。

醫生是由高貴的人來做

學習一點醫學史,會使你更能理解所從事的事業。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370年),被公認為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為醫學領域奉行的職業宣言,為醫學行為確定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底線,即不可以傷害病人;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從那個時候開始,醫生就是一個高尚的職業,被公認是由高貴的人來做的,要求醫生具有美德和優秀職業家的品質,這已經成為傳統。

當經過數百年積累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問世時,古老的東方——中國則出現了《黃帝內經》。在中國,儒家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蔚然成風。

以「人」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對中醫倫理學和優秀人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醫乃仁術」,「治病救人」在傳統文化中認為是積德行善之事,是值得人們尊重的職業。

從醫之路是信仰修行之路

醫生職業的高尚和純粹使之可以成為一種信仰。從醫可以實現你懸壺濟世的理想,除了醫生,沒有其它任何一個職業可以被託付健康和生命;沒有什麼比救人一命更重要。從醫之路就是為信仰修行之路,因為醫學之美使你成為天使。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如此理念和行為與菩薩普度眾生無異。

在信仰缺失的年代,在工作中帶有一點理想主義情結,把「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作為你職業的信仰和目標,會使你的工作變得偉大而不平凡。

醫學可以使你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醫學,讓你變得勤奮,因為要求你將終生學習;醫學,讓你不斷接受挑戰,疾病的挑戰,新技術的挑戰,甚至與形形色色患者及家屬打交道的挑戰,使你的職業不再平淡。醫學,會讓你變得善良,因為你時刻在保護健康,關愛生命;醫學,會讓你變得嚴謹,你將接受無比苛刻的醫學訓練;因為醫學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求你關注每一個細節,不放過每一條線索;醫學,讓你有一顆勇敢的心,你要半夜三更自己面對需要搶救的患者,你將有勇氣和死亡進行交手;你要在SARS、埃博拉麵前表現無畏,在災難面前勇於向前。醫學會使你關愛、圓融,因為你要有同情心,要善解人意,要「能說會道」,要溝通病人和家屬。醫學會使你豁達、平和,因為你歷經生死,見慣離別,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胸懷。

要對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讓他體會到你的尊重

在從醫路上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而是「病人」。你可能很難做到對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但能否「將心比心」?在美國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碑上的墓誌銘:「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你不能只關心各種化驗檢查,不能只是刻板的職業溝通,缺少對「人之常情」的瞭解。你是否可以對年老的患者和家屬給與更多的關照和關愛?是否可以對邊遠地區來的農民給與更多的幫助和囑咐?是否可以對由於工作壓力而焦慮的年輕人給與更多的傾聽和開解?甚至,是否做到對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和家屬,調整自己的談話方式,讓對方體會到你足夠的尊重?

缺少共鳴(同情)是技術不夠,是無能的表現

在醫療工作中需要我們學會與人打交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鍾南山院士在一次全國人大代表會上說:在中華醫學會處理的醫患糾紛和醫療事故中,半數以上是因為醫患之間缺乏溝通引起的。沒有溝通、不會溝通、溝通不恰當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緊張對立情緒。他認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除了有責任感、具有對病人的關愛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學會與人溝通。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人際關係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當看作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的表現。

「去問你的患者,他正在向你講述診斷」

要打好基礎,實習和住院醫階段最重要。現代醫學診斷疾病有各種高科技手段,但問診、體格檢查仍是最基本的技能。記得曾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去問你的患者,他正在向你講述診斷」。有時,基本體檢也是各種輔助檢查不能替代的。

我們曾經有一例發熱待查患者,各項化驗及CT、B超等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然而,在主任醫師查房時,仔細的腹部觸診隱隱觸摸到腹壁上有一個包塊。直接在此部位進行活檢,病理診為淋巴瘤!這樣,省掉了患者繼續各種大型檢查的花費和創傷。

記得一位叫Perri Klass的醫生媽媽在寫給兒子的十封信中說:「所有人都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因為我們明白他們能讓病人得到更好的護理。但當你不再依靠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你會遺憾的發現這些能力卻漸漸的退化。」

每個疾病都可能是診治陷阱,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要避免醫療糾紛和事故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每一位患者都可能為我們提出新問題,每一個疾病都可能設下診斷治療的陷阱,行醫路上應一直秉持內科大師張孝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座右銘。1999年,美國醫學科學院發表了一篇「孰能無過: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健康體系」報道。報道說,每年有44000人因醫療事故死在醫院。2006年,另一篇報道說,每年約有150萬美國人因錯誤處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即使再小心,行醫路上也難免碰到挫折,難免犯錯。醫療糾紛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總會碰到意外情況,如果我們小心謹慎、不違章,發生的幾率就小。做醫生要熟悉醫療相關法律和行業法規。實際上,在美國醫療糾紛及事故也是困擾醫生的魔咒,Perri Klass醫生媽媽寫給兒子的信中說:「我希望你能夠接受醫療事故是無處不在的這個現實,而它多半與我們這個醫療體系有關。我希望你們這一代年輕醫生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個危機,從而想方設法去完善它,使得醫院真正成為每個人的庇護所。我希望你能在一個真正的醫學世界裡徜徉。那將是一個法制的醫學世界,人們能夠更加真誠地直面現實。」

醫生必須學著同自己和解,同死亡和解

有時,醫生在盡最大努力後仍然要面對生命無法挽回的局面。那種無奈無助,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缺憾。在學醫、從醫路上的辛苦、壓力,事業上的瓶頸期,與患者、同事相處時的不被理解,都可能使你猶豫、退縮,甚至自我懷疑。孩子,不要做逃兵,這都是從醫路上的歷練。從醫路上,你會體驗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美國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卡拉尼什在遺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寫到:「醫生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導病人和家屬去理解死亡和疾病。醫生必須學著同自己和解,同死亡和解」

找一個理解你,理解你職業的伴侶

要儘可能關心家人,找一個理解你,理解你職業的伴侶;不要總覺得虧欠孩子,沒有時間陪他,你的勤奮會是你孩子最好的榜樣。大多數時候,是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要記住你是家人的唯一。要有業餘愛好,也許學醫並不是你最喜愛的,那就把你最喜愛的音樂、文學、足球當成你的娛樂吧!

要善待自己,要保持健康身體、樂觀心態,

如果生活過成一團亂麻,工作也會愁腸百結。

孩子,從醫之路很長,充滿不可預知的坎坷和難以描述的艱辛,不光要有對這份職業深深的熱愛和痴迷,更要有堅韌、包容和善良。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去直面各種極限挑戰,永不輕言放棄。

參考文獻

《醫學是什麼?》-在北京大學人文學院講話——韓啟德

《孩子,如果你要學醫》——佩裡.克拉斯

《程之範醫史文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醫事》——謳歌,北京出版社

當了30年「苦行僧」的呼吸醫生卻希望兒子學醫,沒想到的是……

硃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院黨委委員。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基層工作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人文工作組委員;北京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哮喘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職業病分會委員;北京市變態反應學會委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