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秋日節俗

農曆的秋季為七月、八月、九月。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季秋”。秋在五行為金,與西方白虎之像相對應,陰氣漸升,陽氣漸降。待到季秋,暑氣全消,萬物結果,人們在春、夏兩季的辛勞終於換來了豐碩的回報。在一片金黃色的歡欣之中,人們急著要向長輩和祖先們報說豐收的喜悅,並請他們品嚐新收穫的果實。

  當然,秋季也是肅殺的季節。舊時非殺不可的壞人,經過層層審核並由皇帝親筆圈定,都要在季秋押進京去執行死刑。秋季也是檢閱軍隊、開疆拓土的季節。一代天驕成吉斯汗談到戰事,總是推託:“要到秋深馬肥。”真到了秋深馬肥的時節,他的浩蕩鐵騎就會出動,向著遙遠的地方,去建立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如今,這些都已成為過去,無錫的秋季賜給她的兒女們的,只有歡樂與富足。

立秋日

立秋日在農曆七月上旬,無錫民間風俗是要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據說可防治瘧痢。立秋前後,農村有齋青苗之俗,在稻田裡插上紅、綠、黃3種三角形小旗,上書“令”字,據說是代表張巡、周處、劉猛將等3位廟裡的老爺,可以驅除水稻病蟲害,以保豐收。

七夕乞巧

農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傳牛郎織女於七夕相會。無錫一帶的風俗是七夕夜,觀朗朗夏空,遙望銀河,長輩給孩童們講述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另一件事便是乞巧。乞巧是無錫民間一種古老的風俗,據說是向天上織女乞求智巧。先在初六夜晚設供桌於庭院、天井,以時果作為供品置於桌上,旁邊放一銅盆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採摘幾朵野花,先在鴛鴦水中浸溼,藏於盒中,再捉一隻蜘蛛放入盒中蓋嚴。第二天日間讓少女開盒蓋探視,如果蜘蛛結網即為得巧。另一種方法是初七日白天從隔夜所置銅盆中舀一碗鴛鴦水,放在陽光下,讓少女把繡花針平放到碗中,通過察看針在水底的投影,分辨出姑娘的巧拙程度。七夕之夜,少女們還要食巧果,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快,就能多乞到巧。另外還有采集鮮花放在銅盆中,第二天取搽面,以乞容貌嬌嫩;採風仙花搗汁染紅指甲,以乞手巧等方法。巧果是由婦女用麵粉和糖做成的,形狀有花果飛禽等,油炸成金黃酥脆,這也是婦女之間比試手巧的一種方式。有些婦女還用冬瓜、西瓜等雕刻成各種圖案的花瓜,陳列在庭院的案几上,以展示其心靈手巧。婦女們在七夕還教小女孩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以上這些七夕乞巧的風俗,現在多已不存。

無錫秋日節俗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為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傳說陰間每於此日放出鬼魂,放假五天,七月十九日收回,所以舊時中元節的宗教、祭祀活動較多。無錫一帶中元節傳統風俗是設盂蘭盆會,請僧人做佛事,以超度亡靈。這天家中要置酒菜祭祀祖宗,並取茄子細切成丁,和肉糜調粉煎成茄餅,作為過“七月半”的一種特色食品。晚上要在河中放荷花燈,在路邊、井邊、河邊焚燒紙錠,用以賑濟無主孤魂,俗稱結鬼緣。

睢陽神張巡生日

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是睢陽神張巡生日。張廟在惠山直街,俗稱大老爺殿。張巡是唐代鄧州(今屬河南)南陽人,一生未到過無錫,但無錫百姓在供奉的各廟老爺中,對張巡卻尤為虔敬,其原因與唐代安史之亂有關。當安史叛軍一路攻打南下時,張巡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祿山。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張巡移守睢陽,與太守徐遠共同抗敵,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依靠人民死守數月而不屈,後城破被殺害。由於他堅守睢陽城,才使江淮一帶未遭兵燹。所以江南地區百姓把他奉作救民的保護神,建張巡廟祭之。因他死後被朝廷追贈為御史中丞,故又稱作張中丞廟。

無錫秋日節俗

從農曆七月初一起,無錫百姓就開始打掃庭院,張掛燈綵,設筵祭祀張巡。有的人家專程到惠山張巡廟迎來張巡的神像。這種張巡神像是特製的泥菩薩,高約一尺許,穿戴似王侯,端坐在堂,模樣威嚴。迎來之後,周圍數十家相鄰要輪流具香燭供奉,獻祭食品。神像前懸一盞燈,上書收災降福等字。滿一個月後吹奏鼓樂送歸廟中。因為夏秋之交,江南多時疫,所城鄉百姓都祈求睢陽神張巡能祛除邪毒,長保平安。

大王神生日

農曆八月初五是大王神生日。大王神又稱里社神,古時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是鄉,鄉以下即為裡。無錫民俗大王神廟每裡都建有一座,一到大王神生日,廟祝就要集錢設祭。無錫的大王神儘管生日是同一個。但其姓名來歷卻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南門外黃氏廟供的是春申君黃歇,間窯大王廟供呂蒙,東亭供孔明,閭江供伍子胥,管社供項羽,石塘山和膠山供徐偃王,盪口大王廟供的竟然是隨煬帝。有許多幹脆無名無姓,就稱大王、司徒、大夫、郎君等;有的還是女大王,稱姑、夫人等,還有的一座廟裡大王有兩個姓,如張徐王、潘楊王等,也弄不清他們的來歷。大王廟裡還有痘神和土地神附於廟堂兩側。大王神生日前後,民間有一些賣藝人扮演魁星,挾著鑼鼓到準備趕考應試的人家去跳舞,以討吉利。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民間俗稱“過八月半”。中秋節是花好月圓親人團聚之夜,無錫百姓歷來十分重視。中秋節早上要吃桂花糖芋頭,中午備佳餚,晚上賞月,吃月餅、菱、藕。吃月餅的風俗據說起於唐代,當時百姓有收早稻磨成米粉,於中秋節吃甜糯餅的習俗。宋代以後早稻逐漸淘汰,演變形成了中秋吃麵粉製成的月餅。中秋節要閤家團圓,在外的人要千方百計回家共度良宵,毛腳女婿也要備月餅、菸酒、乾點、水果上岳父家“過八月半”。中秋賞月,吃藕不能切片,俗稱“佳偶無匹”,梨也要整隻用,叫作“永不分離”。

  古時無錫還有中秋之夜燒斗香齋月的習俗,在道院、尼庵或大戶人家庭院裡,將線香聯成方斗的形狀,以香末墊實,於夜晚置於高臺上點燃,稱為燒斗香。婦女中還有走月亮的風氣,姐妹妯娌,三五成群,結伴而行,遙望明月。民間有“走月亮,糧滿倉”的說法。

稻生日

農曆八月二十四日為稻生日。無錫大米,馳名中外。無錫歷來是全國優質高產的水稻種地區,百姓把米穀奉為五穀之首,有許多習俗與水稻生產有關,尤其是廣大農村,對稻米的各種祭祀與習俗幾乎貫穿於水稻栽培全過程之中,八月二十四日稻生日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這一天農家要舉行祭祀活動,煮新米和赤豆,搗爛後作成糰子,叫作餈團,用來祀灶,所以這一天也稱作灶神生日。農民祈禱水稻豐收,並且對這天的天氣情況十分關心。據說稻生日為喜晴忌雨,農諺雲:“燒乾柴,吃白米”。如這天有雨,則預兆為稻穀多腐,收成受到影響。

無錫秋日節俗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數,九月初九為兩個陽數重疊,故稱重陽節。重陽登高是傳統習俗,舊時認為臂佩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可以避災難。無錫城內外百姓這天要攜帶酒具登惠山遊賞,不登山則登上城牆俯瞰四野。

無錫秋日節俗

重陽節這天要吃重陽糕,重陽糕有米粉制的,也有用麵粉制的,要拌上酒腳一起上籠蒸,有一種特別的香味,蒸熟後切成一塊塊菱形。另外還有吃九品糕的,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羹,寓以甜美、和順之意。民問有重陽敬老的習慣,因此現在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

秋季過後,便進入全年最後一個季節冬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