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清華,僅僅是因爲你努力嗎?

“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的父母。”

這是清華大學新生入學第一節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對新生說的話。

有人做過統計,長時間以來,進入清華的學生,“入學前活動半徑”境外這一項,穩定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換句話說,清華大學裡家境中等/偏上的學生,相對於全國更多,並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

這些清華學霸的用切身成長經驗告訴你:一個人能不能上清華,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努力程度,可能還取決於父母。

1
見過世面的父母,他們通常非常努力勤奮,對自己要求嚴格。

這種特質,一方面給他們帶來優厚的物質基礎,在指引孩子完成夢想的時候,提供全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身教大於言傳,父母的這種特質,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自己嚴苛。

著名翻譯家,藝術家傅雷先生,在兒女小的時候,很少和他們嬉戲,也不喜歡他們淘氣的行為。

說話,吃飯,做事,都要得體大方,不能有所逾越:同桌進餐,必須坐得端正,手肘靠在桌邊,不許妨礙別人,咀嚼飯菜,絕不許發出有失禮貌的聲響。

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有些傳統古板的父親,在發現兒子對音樂的興趣後,給予了全力支持。

要知道,他本來是想要讓傅聰學習的,是丹青。

因為父親對自身要求嚴格,兒子傅聰耳濡目染,17歲時,他已能自覺刻苦,每天練琴七八個小時。就算酷暑天,衣褲溼透,也不會懈怠。

1953年,傅聰在一次比賽中獨奏獲得三等獎,氣得把銅牌摔在地上。

父親沒有指責他一句,因為傅聰已經對自己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和標準。

兩年後,“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傅聰榮獲唯一的“瑪祖卡”最佳獎,從此名震樂壇。

《傅雷家書》聞名於世,金庸曾評價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傅聰身上有著溫潤如玉的書卷氣,並不是他的外貌有多麼出眾,而是源自於他良好的教養。良好的教養,與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第一天見大學室友小丁時,這個說話細裡細氣的女孩子,就讓我們大吃了一驚。儘管過了面試和筆試,她主動放棄了進入實驗班的名額。

“實驗班的暑期會被安排得很滿,可我還想旅遊,看書,健身……”

“但是實驗班保研機會大誒。” 我們勸她想清楚。

“現在保研機會小,這樣我才更有動力去努力學習啊。”

而見過她媽媽後,才知道,小丁的自信來源於何處。

對於小丁放棄進實驗班的事,阿姨毫無反對之意,只是陳述利弊後讓小丁自己決定。

有見識的父母,會讓孩子相信,一個人非常努力,可以獲得成功,但他也不必囿於世俗的成功。他們不僅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意義,更難得的是,能讓孩子知道,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還有另外的可能。

一直攀爬高峰是可敬的,但攀爬的意義,不僅在於見到山頂的廣袤,還在於欣賞沿途的美麗風景。

孜孜不倦,忙於奔波是一種人生,讀萬卷書,走萬里路,是另一番滋味。



2
有人或許會說,見識和品味,大多用金錢和地位堆砌出來的。

普通人能維持溫飽就很不易了,又怎麼帶孩子見世面?

這話乍一聽有道理,卻誤解了“見世面”不是一件奢侈品。

有見識的父母,也並不完全等同於有錢的父母。

他們往往具備的是:勤奮努力,百折不撓,有後天養成的良好教養,最重要的,是擁有對萬事萬物的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


3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長久而深遠,不僅在往外看世界的視野,更影響下自我人格和修養。

今年高考成績放榜後,上海許多家長群都炸開了鍋,被稱為“淡定哥”的盲童王蘊高考成績只比狀元少了三分。

相比於其他人的驚歎,王蘊家一如既往地平靜,似乎對高考成績絲毫不在意,父母等到第二天早上才告知孩子這個消息。

王蘊出生時因為早產損傷視網膜,到4歲完全失明。

父母是東華大學教授和副教授,在教育方面,他們從來不把孩子當作特殊孩子來對待。

從小,他就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洗衣服。

8歲開始,他學習游泳,後來又在父親的鈴鐺聲引導下學會騎自行車。

2016年父子倆參加了“半馬”,今年還打算挑戰“全馬”。

考上北大、清華,僅僅是因為你努力嗎?王蘊藉助盲杖爬長城

班主任對王蘊的家教印象很深刻:父母教育以德為先,將孩子培養得非常獨立自主,擁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父母的影響下,王蘊從小還培養了很多愛好,小學考了竹笛10級,鋼琴8級,參加過殘疾人樂團,在英語演講比賽中得獎。

考試結束後,王蘊擔心發揮不好考不上大學。

他的媽媽這樣跟他說:“只要有大學上就很好了,實在沒大學上,現在學習途徑很多,就在家裡學也可以!而且,學習是一生的事情,大學只是一個階段。”

王蘊接受採訪時說:“人們認為這是結束,其實錯了,這才剛剛開始。”

在成績決定一切的風氣下,王蘊父母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得益於他們的眼界和遠見。

他們不僅懂得為孩子引路,還懂得放手讓他們自己走。

在引路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把最可貴的精神,悄悄地傳遞給了子女。

Julie Lythcott Haims曾為斯坦福大學新生學院的院長,她觀察很多孩子的教育,總結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出版了書籍《how to raise an adult》。

考上北大、清華,僅僅是因為你努力嗎?

在一次TED演講中,她談到了自己對兩個孩子教育的轉變。

“我的培養方式也是把他們看做盆景一樣,我細心地呵護,培養,修枝剪葉,希望他們將來能進入那些競爭激烈的大學。”

像很多中國家長一樣,Julie曾經也認為,父母都是斯坦福大學畢業的,孩子總不能太差吧。

後來她轉變了想法:“作為大一新生院長的經歷讓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孩子們不是溫室裡的花朵,他們是野花,是獨一無二的巨大潛力的野花。”

她建議家長們要避免走入過度養育(Overparenting)的陷阱,應該放手時,千萬不要插手孩子的人生。

“為孩子引路是一回事,放手讓他們自己走,是一件更困難的事。見過世面的家長在某種程度上能給下一代更好的資源,但是人生長路漫漫,孩子們還得靠自己去開拓。”

真正見過世面的家長,能給孩子帶來的不止是眼界視野上與別人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讓下一代在自己的行為裡完成自我完善,並不斷加以正確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