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卒中「瞄」上年輕人

在大家的印象裡,卒中似乎是一個老年病。

然而,近幾年卒中年輕化趨勢明顯,縱然與各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工作壓力等息息相關,但也要警惕一些特殊病因。

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一個最近遇見的病例。

病例簡介

患者35歲男性,因左臂麻木、乏力就診於外院。

頭部MRI平掃:腦內缺血、雙側額葉亞急性期梗死灶;顱內血管CT、雙側頸動脈、動態心電圖及易栓篩查均未見異常。

胸超聲心動圖:顯示可疑卵圓孔未閉。後行食道超聲心動圖確診卵圓孔未閉,見圖1。

病例:卒中“瞄”上年輕人

圖1:食道超聲心動圖證實卵圓孔未閉

對比增強經顱內多普勒超聲聲學造影:陽性結果,提示右向左分流,見圖2。

病例:卒中“瞄”上年輕人

圖2:對比增強經顱內多普勒超聲聲學造影結果陽性,提示右向左分流

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顫等基礎病,否認飲酒與吸菸;日常生活規律,堅持鍛鍊。此次入院主要目的是為了評估是否需行介入封堵治療。

首先,什麼是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是胎兒時期血液的正常通道。但是,新生兒出生時,隨著第一聲啼哭,左心房壓力增大,卵圓孔會發生功能性閉合,在1年內達到解剖性閉合。若年齡>3歲卵圓孔仍未閉合,就叫做卵圓孔未閉。

該患者35歲,考慮卵圓孔未閉診斷成立。

一般而言,左心房壓力比右心房高3-5 mmHg,多為左向右分流,似乎不應該發生體循環栓塞。但是,在突然咳嗽、憋氣(類似Valsalva動作)或合併肺動脈高壓等短暫或慢性右房壓力升高超過左心房壓力,也會出現右向左分流,而這是卵圓孔未閉發生腦卒中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那麼,卵圓孔未閉與卒中有關係嗎?

卵圓孔未閉是非常常見的,成年人的發生率高達25%,但大部分都是沒有任何影響的,且長期以來也認為卵圓孔未閉無明顯臨床意義。

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在1986年首次在活體上用超聲檢查清晰地顯示,未閉卵圓孔處騎跨的血栓,使得卵圓孔未閉與腦卒中的關係被廣泛關注。隨後一些觀察性研究也發現,在隱源性卒中或年輕卒中患者卵圓孔未閉的發生率高達50%,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因此,逐漸認為卵圓孔未閉是卒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回到這個年輕的患者,需要考慮卵圓孔未閉導致卒中這一可能的。

如何評估卵圓孔未閉與卒中的關聯性?

因卵圓孔未閉發生率較高,而卒中好發人群又逐漸年輕化。那麼,這個卵圓孔未閉究竟是一個無關的過客,還是潛伏的兇手呢?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臨床危險因素和解剖學危險因素等兩方面進行評估:

臨床危險因素包括:①年齡<65歲;②長時間的空中旅行或自動駕駛;③長期制動;④腦梗死前有類似Valsalva 動作,如體力活動後、洗浴或抬重物等;⑤中心靜脈置管後出現腦栓塞症狀;⑥同時體循環和肺循環栓塞;⑦CT/MRI顯示多發缺血性病灶;⑧其他:有偏頭痛、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病史等。

解剖學危險因素包括:卵圓孔未閉較大、長隧道、靜息右向左分流或大量右向左分流,合併房間隔瘤、合併下腔靜脈瓣>10 mm等。

在排除其他腦栓塞的病因,這些臨床危險因素和解剖學危險因素越多,就意味著卵圓孔未閉與卒中的相關性就越大。

回到這個患者,他年齡<65歲、影像學提示多發缺血梗塞灶、超聲造影示大量右向左分流、未發現其他引起卒中的病因,應考慮卵圓孔未閉與卒中的相關性還是比較高的。

卵圓孔未閉封堵術,是否需要呢?

最後就是臨床最關注的問題,也是該患者就診的目的——是否需要介入封堵治療?

目前,關於卵圓孔未閉介入封堵術的適應證主要有:

隱源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合併卵圓孔未閉,有1個或多個解剖學高危因素;

隱源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合併卵圓孔未閉,有中~大量右向左分流,合併1個或多個臨床高危因素;

卵圓孔未閉相關腦梗死或腦缺血發作,有明確下肢深靜脈血栓或肺栓塞,不適宜抗凝治療者;

卵圓孔未閉相關腦梗死或腦缺血發作,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仍有復發;

隱源性卒中或外周栓塞合併卵圓孔未閉,有右心或植入器械表面血栓。

回到這個年輕的患者,具有隱源性卒中、合併卵圓孔未閉、同時有臨床危險因素和解剖學危險因素,顯然是滿足介入封堵術的指徵,建議行卵圓孔未閉封堵治療。

本文是通過介紹一例年輕卒中患者,讓大家認識到卒中並非老年人“專利”,臨床中遇到此類患者要積極尋找病因,明確診斷與後續治療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