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初中畢業成「玩泥人」 手工刻花瓷的魅力「窯變」


張文亮,陽泉市平定縣冠莊村人,該村是平定刻花瓷原產地,而他也是刻花瓷技藝的傳承人。他17歲初中畢業後到隨陶瓷老藝人的父親學藝,從此成了專職“玩泥人”,陶瓷業前些年不景氣,為了生活,文亮曾背起相機走街串巷照相謀生,但始終難以割捨對平定刻花瓷的愛,在他的帶領下,歷經艱難,重新恢復了古老的製作技藝,做陶瓷早已成了文亮和冠莊人的生活方式。|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本期攝影:白英

今天的瓷器製作流程和工具也日趨向現代化發展,但文亮的冠莊陶藝始終堅持著手工製作。在他看來,只有手工燒窯瓷器才能實現美麗的“窯變”,才能燒出絕世的孤品。刻花的刀法花樣繁多,而竹刀所刻出的線條與坯體卻始終成斜角,文亮笑著說,刻花瓷大致可為三大類,即刻坯、刻化妝土和刻釉,每一類的製作技法各不相同。

刻花瓷的製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小小的瓷器要成形,需經過取土、配料、研磨;出漿、沉澱、陳腐、揉泥、拉坯、修坯、上釉、晾乾;分線、鉤花;烘乾、毛坯檢驗、裝窯燒製、出窯等五十多道工序。


張文亮正在“轉泥”,平定縣境內蘊藏著大量的黏土,在《天工開物》裡就有記載,是古代全國五處優質黏土產地之一,平定瓷器、砂器歷史悠久,在這些古窯中出土的陶瓷殘片白陶、灰陶、印紋陶,白釉、黑釉、青黃釉記錄了平定陶瓷昔日的輝煌。

他的表情時而蹙眉,時而微笑,如同對待心愛女子般的溫柔細心,手上功夫拿捏得妙到微毫,泥土在他手中慢慢神變成一個有著婀娜身姿的瓷坯,細微的弧線、曲線、圈線和圈足展現著古老技藝樸拙中見精巧的獨特美感,不得不讓人感嘆。

黑油油的泥堆放在上面,當拉坯機開始運轉,文亮將雙手放在旋轉的泥土上,舞動的雙手像兩條軌跡,兩根線條相互纏繞,給人以行雲流水之感。

修坯環節。

文亮的弟弟負責澆釉,只見他一手提壺、一手轉坯,快慢薄厚,配合巧妙。

在這個看似古老的手工作坊裡,工人們正在專心地製作陶瓷製品。

釉稍幹後,文亮妻子和幾名女工,捧起上好釉的瓶子,坐在燈下,開始畫花。首先用鉛筆在瓶體上鉤出圖案的輪廓,在她們的筆下,花樣、圖案在看似隨意的勾勒間已然顯現,接著他拿出自制的竹刀進行刻劃,刀刀犀利,果斷精準,線條流暢,形象生動。

技法上,劃花、開線、剔刻、吹掃等,力度不一,角度不同,只有準確把握刀法的運用和線條的寬窄,才能有效阻止高溫時釉面的流動,燒出的成品圖案才會清晰,線條才會流暢,才能充分體現出 “拙樸厚重、拙中見巧”的藝術特色。

刻釉工藝在高溫燒成時釉要融化,併發生變化,這就增加了工藝上的操作難度。正因如此,平定刻花瓷的刻釉裝飾,釉料講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圖案講究“肥花大葉、佈局勻稱、見空說話、計白當黑”,紋飾講究簡潔概括,冗繁留精而不做作,通過點、線、面的對比來體現單純而豐富的單色藝術。


刻坯是在已成形的坯體胎骨上進行裝飾,刻化妝土是基於坯體和釉面之間的中間層進行裝飾,待裝飾完成後表面施釉煅燒而成。而平定刻花瓷採用的則是刻釉的技法,是在上了釉的坯體上進行刻花,主要採用刻底留花或刻花留底的方式。

即將裝窯的刻花瓷。

黑油成團的泥巴、灰頭土臉的坯子,經過製作者的巧手,轉瞬就變成了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