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而清末的戊戌變法會失敗?

一米陽光144015973


原因:



1.中日的兩國的中央集權程度不同

日本,步入文明時代非常晚,公元7世紀,中國隋唐時代,日本才通過大化改新,效法中華,才使自己走上中央集權的帝制道路。也就是說,日本的中央集權建立比中國秦始皇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晚了將近1000年。而到了12世紀,日本天皇權力旁落到幕府將軍手中,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的倒幕運動。所以,日本天皇雖然高高在上,但是日本的中央集權的進程卻收到嚴重阻礙。這樣一來,脆弱的中央權力的縫隙中容易使民間資本逐步壯大,進而日本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發展起來,這成為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濟動力;中國,秦朝建立到辛亥革命,中國的中央集權和皇權逐步完善並日益強化,成為中華帝國強大與衰敗的雙刃劍。從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到明太祖、康熙、雍正、乾隆……這些帝王們都在孜孜不倦地維護著中央集權和皇權的神聖地位。

強大的中央集權和皇權,曾在農業文明時代,使中華帝國走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輝煌,但是近代以來,這些曾使中華強大的資本卻成為了我國發展的瓶頸。使得資本主義發展滯後,資產階級的力量非常弱小,不足以推翻舊制度。



2.中日兩國的社會結構不同



日本和中國的社會結構,乍一看雷同,但其實卻有很大差別。日本和中國一樣,階層也分為士、農、工、商,但階層與階層之間身份不能轉化,幕府的後代永遠是幕府,而賤民的後代永遠是賤民。日本有兩項沒有學習中國,一項是太監(這個不學也罷),一項是科舉。科舉制度的作用就是社會的潤滑劑,只要努力,英雄不問出身底。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以後隨著世族的沒落,底層人民就更有機會做官了。所以,在日本,中下級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地主、資產階級都是被統治階級,對這個制度非常不滿!急需改變這個制度。而中國就不同了,封建統治階級建立的制度是有利於身份轉化的,舊秩序非常穩定,凡是實圖摧毀舊制度的改革或革命都異常艱難。

3.日本人具有憂患意識,服強凌弱。所以決定了日本渴望強者,善於謙虛學習強者!



在日本被美國打開過門的那一天,在今天的日本是要隆重紀念的,紀念美國將軍佩裡紀念這位使他們打開國門的“恩人”。日本人認為,是佩裡結束了他們的閉關鎖國,結束了他們的農業文明,促使日本發憤圖強。再比如,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了一支使節團出訪歐美各國,使節團去了當時發達的歐美國家,看到了先進的工業文明,稱這次旅行“始驚、次醉、終狂”陶醉於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決心發奮向西方學習。



日本明治維新中,大刀闊斧學習西方,和之前古代學習中國一樣,對西方學習了個徹底;中國人在古代就沒有對手,做老大做慣了,驕傲的心態一直感覺自我良好,而且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既給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給我們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使我們固執己見,藐視一切。近代大清國在洋務運動時期,派出了一支訪問學習留學生,到了歐美,他們就指責洋人風俗開放,有傷風化、機器聲大,有傷風水,高樓大廈,有傷龍脈……,我們最多的是指責別人都不去我們。這就是日本的可貴之處,善於學習,善於屈服,以待時機打敗強者。大清帝國,盲目自大,鄙視一切西方文明。註定被世界淘汰。



4.中國戊戌變法樹敵太多,沒有充分發動同盟者,政策措施大多脫離實際,缺乏科學性。



戊戌變法,政治上的懲治腐敗官吏,得罪了眾多官僚;文化上廢除科舉,又得罪了光大知識分子和讀書人;軍事上廢除八旗子弟特權,得罪了旗人以及八旗士兵……戊戌變法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看清政治局勢,找錯了人,康梁不知道光大人民和階層需要什麼,沒有滿足人民的需求,沒有廣泛發動人民參與進來。而日本在倒幕運動中,除了除掉了幕府以外,各地大名藩王、貴族保留名號,給予虛偽,並給予榮華富貴,他們成為了明治維新的支持者。



5.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給了日本以強大的黃金時間。



日本國土狹小,而且多火山、地震、海嘯,山地多,平原少,農業落後,人口少,資源少。反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西方眼裡,中國是大大有利可圖的肥肉,而日本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所以,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給了日本一個很好的和平環境。


靈魂統帥979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難回答,如果真的要細緻的談,恐怕可以寫一本書。這裡只能大而化之的簡單談一談。導致兩者最終走向形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點。

第一,採用暴力方式打擊傳統保守勢力。明治維新其實和倒幕運動密不可分。在正式推行改革之前,倒幕運動已經將傳統的幕府和保守的地方番主推翻,這就為之後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戊戌變法在開始改革之前,並沒有這樣一個過程。因此在改革開始之後,受到了頑固勢力的極力阻撓。

第二,改革的主導者必須掌握權力。日本明治維新依託天皇和一批倒幕運動中從武士階層轉化而來的政治家。他們既有改革的意願,也有改革的能力,最關鍵的是,他們已經擁有了權力。而中國的戊戌變法,依託的是光緒和一批天真的文人,他們雖有改革的意願,但實際上能力不足,最關鍵的是,他們根本不掌握權力。真正的最高統治者慈禧本人,對於改革的態度是非常曖昧的。慈禧堅定地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但在不動搖他們利益的原則下,經濟改革上慈禧持開放態度。

第三,精英階層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本是一個開化較晚的民族,在近代以前文化上完全模仿中國。但其實從明代中晚期開始,日本就開始逐步吸收西洋文化。這一時期,日本通過荷蘭開始瞭解西方。因此日本早期將西方學術稱為蘭學。與中國不同,日本在這一時期,對於蘭學的實用價值非常推崇。應當承認,這一時期,日本精英階層對於西方文化的瞭解其實已經在中國之上。蘭學為日本近代大規模學習西方奠定了基礎。而且由於本民族文化根基較為淺薄,日本對於外來文化的接受度很高。這對於日本近代的轉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反觀中國,由於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因此中國人對於外來文化普遍採用的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可以說在洋務運動之前,中國人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始終不高。在洋務運動之後,中國人才開始逐步意識到西方文化的價值。這種對外來文化相對排斥的態度,導致了中國近代轉型相比日本而言要艱難得多。

第四,外部環境。日本作為一個小國,並不是當時西方國家侵略的重點。而中國作為日本的鄰國,幫日本吸引了很多的火力。相對而言,中日兩國政治改革的外部環境是不同的。日本相對寬鬆很多,而中國的外部環境則較為艱難。

第五,特殊的歷史契機。明治維新是在倒幕運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倒幕運動之所以成功,是和日本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相關。在這個時候,傳統的封建貴族體制已經走向末路。落魄的武士階層,新興的商人階層,農村的富農階層,形成了政治上的同盟,共同打擊傳統的封建領主。很現實地說,此時並沒有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意味。經濟領域的新因素可能已經出現,但是將這視為資產階級革命,顯然為時尚早。在打破傳統體制,尋求新的社會形態的時候,恰逢西方入侵,日本人借勢學習西方,實現了向資本主義的轉型。底層社會的利益訴求被上層利用,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順勢實現了社會變革。但是中國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底層社會還沒有顯著的改朝換代的願望。這就使得改革者失去了一個可以利用的歷史契機。而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才通過改朝換代的方式,逐步推進中國的社會變革。縱觀整個中國近代史,不難發現,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會導致政治體制變革向前推進。


zyb38537240


規模是制約改革的“瓶頸”

中國和日本不論是在人口還是土地面積都存在巨大差距,而改革如同治病,小孩和成年人的藥量當然不一樣,所以從客觀條件上來說,中國的改革難度要遠大於日本。

王朝末期疊加全球化浪潮

熟悉中國二十四史的朋友會知道,中國曆代王朝存在著明顯的王朝更迭週期,正所謂“胡無百年之運。”,清朝如果不是出了康熙和雍正兩位比較賢明的君主,其國運不會超過元朝多少,至於人們常說的康雍乾,乾隆除了在位時間長點外,從一個帝王角度來衡量,真看不出好地方在哪裡,怎麼看更像一個典型的富二代!好在爺爺和老爸積攢的家底比較厚,經得起乾隆買買買、建建建的奢侈消費,但窮奢極欲總有坐吃山空那一天,到了道光和咸豐的時候,清朝已經顯現出帝國暮年的種種徵兆,先有白蓮教、之後又是太平天國以及捻軍、回亂,王朝體系的自我防禦機制已經捉襟見肘了。此時就是王朝末年,好比一個體弱多病的遲暮老人。

(老人患病,就不能下重藥,不然病沒治好,人先死了!)

而此時世界大的環境恰恰又是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時期,先知先覺的列強為了經濟發展和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掠奪落後國家賺取第一桶金。病怏怏的清帝國很難獨善其身,被列強欺辱在所難免。這是過去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歷史危機,換句話說,之前二十多個王朝更迭所積累的經驗,參考價值不大了!

而中國由於幾千年養成的泱泱大國的固有思維,此時成為接受新思想新技術的壁壘,成為改革的絆腳石!相反,過去一直時藩屬國的日本,本身就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自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好比一個當慣了老大的人是很難適應給別人當小弟的,反而是以前一直當小弟的人,給別人當小弟其實沒多少心裡障礙,倒是反過來欺負自己曾經的老大會分外上心,一方面是為了向新老大表忠心,與過去劃清界限,一方面欺辱曾經的老大,也會有報復心理的快感。

【這個角度,如今日韓的一些做法就不難理解了】


瓦爾登的船伕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中國清政府的戊戌變法為失敗?這個問題讓很多專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同樣兩個國家都遭受著同樣的命運,一個是被英國敲開了大門,另外一個是被美國敲開的大門。中國一日本向西方學習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中國人與日本人的不同之處。中國人派出去的留學生大部分學習西方的槍炮器物,因為我們中國感覺武器不如人落後就落後在武器上跟天朝體制沒關係,而日本人派出去的留學生大部分學習,西方的哲學文學文化體制科學與教育軍事管理,整套的西方管理制度。當日本人全體思維,都是像西方體系看齊,實行脫亞入歐的政策,看看我們的天朝大國是怎樣的?師夷長技,與中國體制為主,西方器物為輔。只學到西方的皮毛,而已,根本就沒有學到西方的管理體制與西方的社會制度。我們依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因為我們的封建王朝已經實現2000多年已經發展到完美或者說極致的僵化了。而日本人從中國學去的封建體制發展還沒有像中國這樣官僚體系僵硬不化,再加上2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中國是大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要實行改革困難重重,首先是教育的問題,中國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封建社會,除了有錢人才能請得起私塾先生來教育子孫後代,受教育的孩子大部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很少接觸西方先進文化,而我們的近鄰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當被美國人佩里斯軍艦,敲開國門的時候。在日本史稱黑船事件,日本人把這件事情當成國家的恥辱,在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而我們天朝上國割讓香港之後還沉浸在九牛一毛的不毛之地,不足矣為恥的虛榮心裡,當中國實行戊戌變法的時候遇到中國頑固的封建派的阻撓,因為他們害怕改革革命就是革老子的命,革命就是革我的地主階級官僚階級的利益,就是要了他們的老命,所以受到他們重重阻攔,當康有為、譚嗣同等愛國是土子們,抱著一腔的熱情想要支持光緒皇帝實行戊戌變法使中國獨立自強,脫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做亡國奴的窘迫處境,卻遭受那些封建既得利益體地主階級聯合迫害胎死在腹中,一北京菜市口六君子的人頭落地宣告中國的戊戌變法的失敗。反觀我們的近鄰日本,從日本的天皇,到平民百姓都全力支持國家的改革,因為日本民族危機意識特別強,長期生活在一個島國的民族,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把它看做亡國滅種了一場國家的危機。日本開始全體執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全面向西方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在於日本民族危機意識特別強,又是善於學習的民族,日本的民眾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大清國的人民高,還有日本地域比較狹小,人口不是很多,雖然也實行封建主義,但是封建主義在日本還沒有達到僵硬,不化的地步,因為日本幾千年來都沒有真正的封建主義達到中央集權統一全國,日本國內依然實行大名與小名制度封建主義制度值到豐臣秀吉的時期才真正確立起,真正實行中央封建體制一統,所以日本的封建體制在日本真正實行並不長,日本的改革受到封建阻撓的實力比較小,而中國封建勢力強大,受到阻撓的戊戌變法被扼殺,日本因為封建勢力比較小,受到的阻力也小,所以改革容易成功。關鍵在於兩個民族的危機意識不一樣。一個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天朝大國,自以為天朝上國。在東亞唯我獨尊盲目自大。忘記了危機意識。而日本能成功在於,生活環境惡劣,封建勢力不強大,再加上日本的改革是從上到下推行的改革制度容易成功。而中國最高統治者就拒絕了戊戌變法,中國得不到從上至下的改革推行困難重重。所以中國的戊戌變法以六君子的人頭落地為收場,曇花一現被稱為百日維新。


鐵木真165163663


對於中國和日本當時的情況,我們不能掌握許多內部的具體情況,也只能根據書本上當時的記載來了解,這完全不夠的。因為記載的歷史史實不完全正確。根據記載說中國的戊戌變法涉及到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這是一部分,根本原因還不在這裡。每一個統治者誰不想國富民強,做夢都想,可是清朝的戊戌變法就沒有像日本的明治維新那樣把民族國家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而是出現動亂和內戰,直接導致清朝的滅亡。

什麼都要看到一個民族的特性,同樣的事情運用到兩個不同的地方出現的效果就不一樣,甚至結果完全相反。從此我們看到日本民族和中國的民族在國教方面是不同的,日本民族有一國一條心的特徵,而晚清時期的中國,四萬萬五千萬人口,盡是一盤散沙,小農意識。沒有一個凝聚力,清朝也派出了許多留學生到外國學習,但是許多人不在回到中國,沒有為中國服務的精神。使西方的文明傳播不到中國來,或傳播的非常有限。而中國沒有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怎麼能夠和西方國家一樣繁榮。中國人和日本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國家精神和個人得失,中國人講究個人得失,日本人講究國家得失。這就是根本上的特徵和學習的效果,日本整個國家復興了。中國沒有復興,反而出現戰爭,為的是自己個人的榮華富貴。

晚清的悲哀,這個時期有幾個真正為了民族國家的,李鴻章日夜操勞,雖然在某些地方做出來起色,但是沒有挽救清朝的命運。洪秀全的造反,使大半個中國陷入災難,國力耗盡,哪裡有強國的本錢。


寶樹白石34222787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看似都是東亞國家進行的近代化運動,甚至可以叫做近代化革命,之所以結果迥異,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是其中有一條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運動所依靠的政治勢力基礎完全不同。

日本的明治維新,表面上是日本明治政府在推行,事實上幕後真正的推手力量是長州、薩摩為首的日本西南強藩,這些強藩本身擁有很強的軍事、政治實力,足以和阻礙明治維新推進的政治力量進行鬥爭,薩、長派的軍隊基本也就是明治政府軍隊的構成基礎。

反過來看戊戌變法,可以說純粹是一場秀才造反。戊戌變法改革,所依賴的只是梁啟超、康有為等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推進,以及光緒皇帝的支持,其他不僅僅後黨背景的政治勢力對此持觀望態度,甚至於原本忠實於光緒皇帝的帝黨領袖翁同龢,也對激進的變法措施存在反感,乃至被光緒皇帝解職。

所以,戊戌變法實際上不具有厚實的政治力量基礎,僅僅只是皇帝和圍繞在皇帝周圍的部分青年官員在推動。這部分人員,無疑缺乏政治經驗,也沒有地方實際的任官經驗,官場、政界的人脈資源稀缺,其推動的激進的改革措施,並無法得到真正的推行。當戊戌變法人的戰略轉型到想要以誅殺慈禧來取得改革勝利時,可以說也就到了自走絕路,一方面,面臨生命威脅的慈禧太后勢必會強硬幹涉、反擊;一方面,戊戌變法黨人也根本不具備發動這種流血政變所需的力量基礎。


海研會


日本的倒幕戰爭,維新變法,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後的維新變法,本身是一個局,用日本人的話說出來,就是要“英美日支合邦”,日本其實從聯手荷蘭人剿滅西班牙天主教徒起,一直都是荷英美新教勢力的代理,甲午戰爭打敗了李鴻章的淮軍,維新變法則模仿日本明治維新,要把中國的制度也像日本一樣,改成英美希望的那樣,事實上是被荷英美的“猶太-盎格魯撒克遜”資本主義殖民化。

當時主導中國的政治家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以非凡的勇氣做出了抉擇,那就是扶持義和團,從基層肉體消滅英美清教的神權侵略殖民力量,同時引來歐洲的德國,法國,俄國,尤其是俄國,來制衡英美日。 這樣,大清用自己作餌,引起英美日海洋勢力和歐陸德俄巨人的火拼,間接挑起世界大戰,徹底挫敗了英美日殖民中國,把中華文明拖入新教資本主義陣營的圖謀。

從歷史看,大清和民國以夷制夷的戰略是成功的,英國和日本這兩個最邪惡的海盜國家都衰落了。


莫折念生


明治維新本質上是為了實現倒幕運動這一目標而出現的,而倒幕運動有以薩摩藩為主力,而薩摩藩在近代日本又是政治文化最開明的一個藩。倒幕運動本質上是推翻現有政權的革新運動,無論中國還是日本,新確立的統治階級總是最有活力的,同時倒幕運動掃清了可能形成阻礙的舊統治階級,日本首次真正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執行力大幅度上升,最終成功實現革新。反之中國,戊戌變法本身上是統治階級為了自救而進行的革新,勢必會有各種保守派和既得利益者進行阻礙,再加上戊戌六君子試圖發動政變,對漏洞百出的朝廷只會下猛藥救治,失敗也是必然的吧,若是維新能夠得到慈禧的支持,循序漸進,未嘗不能取得想明治維新一樣的成果,實際上就算是明治維新也沒完全讓日本走出封建社會,大清也不需要完全的走出封建社會,只要能達到「富國強兵」這一目的就好。


霧雨丶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阻礙日本強大的德川幕府已經倒臺了,明治維新的過程也就相應的非常順利!而阻礙中國變強大的滿清政府,還苟延饞喘著,在中國做什麼正義的事情都不會順利,愚昧、腐朽的力量統治著中國,你想讓中國正大光明這可能嗎?所以說,日本的崛起和強大是因為德川幕府被日本人民推翻了,而阻礙中國發展和強大的滿清政府還在被中國人民供養著,指望殭屍能能像正常人一樣,這不是笑話嗎?


攻防敏控


日本人的明治維新是用來掩蓋罪惡發展史的藉口的虛偽理論,由日本人自己拍的《望鄉》真實的反映了明治維新後甲午戰爭前日本社會窮困僚倒囧境,以至於不得不靠大量“南洋妹”出海外,以性服務掙取日本國的外匯,要說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進步”那就是,使日本更堅定了它侵華,掠華,用罪惡戰爭奪取別國財富直接發展自己的“大陸政策”,這就是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根本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