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青時在幹什麼,爲什麼被稱爲兵仙?

納蘭軒若


韓信青年的時候還真沒幹什麼,他之所以被稱為兵仙,是因為他在為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打了很多以少勝多,料事如神的戰役。

韓信青年時,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公子哥,整天沒事幹,拿著一把破劍到處遊逛。這樣吊兒郎當的韓信,既不會種地,也不會經商,還沒有家人。

所以,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只能去朋友家蹭飯吃。

韓信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還是個公務員,在秦廷擔任亭長一職,韓信就是在這個朋友這裡蹭飯吃。

可是,時日已久。這個亭長的老婆就嫌棄韓信了,畢竟韓信這麼大一個人了,整天遊手好閒也不找份工作來幹。自己家的大米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為了不讓韓信白吃白喝,亭長夫人早早就把飯做好,吃完。等到韓信一來,人家都吃飽了,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韓信知道人家嫌棄自己了。他的脾氣還很大,從此,他就和亭長絕交了。

雖然沒有了朋友,但是日子還是要過,飯還是要吃的。韓信只能來到淮陰河邊上開始釣魚了,他這種人恐怕是難以釣上魚來的。

可是韓信的命還不錯,因為這時候在河邊洗衣服的大媽,看到韓信如此落魄,就把自己的飯勻了一些給韓信吃。

韓信在大媽這裡討飯吃的日子,應該持續了幾個月。期間韓信還在集市上被流氓侮辱過,流氓讓他鑽自己的褲襠,當時,韓信忍住了,他就鑽了過去。

緊接著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開始起義了,各地起義軍紛紛來響應陳勝吳廣,韓信就選了項梁的軍隊,加入到項家大軍之中去。

項梁戰死後,韓信就跟了項羽,項羽讓韓信看大門,也就是所謂的執戟郎。

韓信覺得自己不被重用他就跑到劉邦這裡來了,可是,剛來到劉邦這裡,韓信就犯了法,要殺頭。

就在準備殺韓信的時候,劉邦的司機夏侯嬰看到韓信是個人才,就把他給救了下來,並且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給韓信升了一個官,但是這個官是管後勤的,根本不足以實施韓信的才能。

韓信通過暗地裡觀察,覺得蕭何和劉邦的關係不比尋常,他就開始接近蕭何,漸漸的和蕭何熟悉之後,他就讓蕭何推薦自己給劉邦,來做更大的官。

蕭何知道韓信的才能是能擔當大任的,當他把韓信推薦給劉邦的時候,劉邦說韓信這個人我知道,前幾天我剛給他升了官,他怎麼這麼貪得無厭呢?升官的事情還是不要說了。

韓信沒等到蕭何的消息,他覺得蕭何也不怎麼樣,韓信絕望了,他有了離開的想法。

當韓信跑了的消息被蕭何知道後,蕭何趕緊快馬加鞭的去追韓信了。這也就是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劉邦以為蕭何也跑了呢?他的氣不打一處來。

等到蕭何把韓信追回來,劉邦對蕭何是破口大罵,蕭何就給劉邦解釋自己並沒有跑,而是去追韓信去了。

蕭何告訴劉邦,韓信可是國士無雙,你若是想得到天下,必須要重用韓信。

劉邦覺得蕭何說的很玄乎,韓信有這麼厲害嗎?

那我給他升一個將軍吧。蕭何一聽,將軍的話,還是不行,他還要跑。

劉邦只能說,那就給他大將軍。蕭何說如此最好。就這樣韓信被劉邦推舉為大將軍,韓信這一條鹹魚也終於翻身了。

韓信帶領劉邦集團打的第一仗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這一戰劉邦集團大勝,劉邦佔有了關中之地。

韓信又幫助劉邦滅掉了魏國,魏王魏豹的妃子薄姬,也就是後來漢文帝的母親,就是在這時候被劉邦給收編走的。

韓信又開始北伐,拿下了代地。

緊接著他又在趙國打了背水之戰,這一戰韓信用三萬人馬,打敗了趙國二十萬精銳,經過此戰,韓信的名聲遠播。

韓信又拿下了燕國,在齊國打敗了項羽的大將龍且,至此,劉邦集團佔了主導地位。項羽由攻勢變為守勢。

劉邦把軍隊的統領權全部交給了韓信,讓他打了和項羽決一死戰的垓下之戰,最終項羽兵敗逃到烏江,在這裡項羽就自殺了。

韓信也由一名無業青年,華麗麗的變為了一枚兵仙。這就是韓信封神的大致經過。


史學達人


第一個問題是韓信年輕時的經歷?

韓信年輕時家貧,沒有人舉薦他當官,也沒有做生意的能力,因此經常寄居在他人家裡吃閒飯,很多人都討厭韓信。這裡提到了三件事,可以看出韓信在不斷的改變完善自己。

第一件事不吃白食。

韓信經常到鄉下南昌亭亭長家裡去吃白食,南昌亭亭長的夫人十分厭惡韓信,就故意把飯提前做好吃完,韓信來了發現沒有吃的,韓信知道他們的用意,就再也不到南昌亭亭長家裡去了。通過這件事,說明韓信有榮辱之心,不是徹頭徹尾的無賴潑皮。



第二件事一飯之恩。

韓信在城下釣魚,幾個老大媽在洗滌絲棉,其中一個看見韓信餓了就給他飯吃,一連十幾天都是如此。韓信十分感激,表示有朝一日自己能有出頭之日一定會報答這位老大媽。老大媽勃然大怒,對韓信說我給你飯食不是為了求報答,而是因為你是位公子,大丈夫為什麼不自立自強活出個樣子呢?


第三件事胯下之辱。

淮陰縣屠戶中有一個年輕人瞧不起韓信,就對韓信說,你看上去人高馬大,還喜歡佩刀帶劍,其實不過是個膽小鬼。如果你有膽量的話,就用劍刺一下我看看,如果沒膽量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看了看這個人,沒說一句話就俯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韓信是個膽小怕事的無能之輩。


第四件事一位明主兩個貴人

知榮辱、知恩圖報、忍辱負重,韓信具備了獲得成功的基礎,就差時機和伯樂了。沒過多久,時機來了,陳勝吳廣起義,韓信看到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他收拾行囊出發了。他的第一站是楚國,先後在項梁和項羽手下,但是一直默默無聞,提的建議項羽也沒有采納。於是韓信離開了項羽轉投劉邦麾下,但是也沒有得到重用,只是做了個接待客人的小吏。

有一次,韓信犯了罪,要被殺頭。其他十幾個人都被砍掉了腦袋,馬上就輪到韓信了,這時救星出現了。滕公剛好從這裡路過,韓信仰天長嘆,大聲說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了嗎?為什麼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殺掉英雄呢?滕公見韓信器宇不凡,就釋放了韓信並和他攀談起來。發現韓信確實是不世之才,滕公向劉邦推薦韓信,但是劉邦還是沒有重視韓信,只是讓他做了管理糧餉的都尉,不認為他是不世奇才。

韓信多次和蕭何攀談,蕭何也認為韓信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並在劉邦面前多次舉薦韓信。但是劉邦對韓信的能力一直保持保持懷疑的態度,沒有聽蕭何和騰公的建議,還是不重要他。韓信見劉邦不重用自己,就和其他人一樣逃跑了。蕭何聽說後來不及和劉邦說明情況就上馬去追韓信,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有人不明底細就去向劉邦彙報,說蕭丞相也逃跑了,劉邦十分氣憤。過了一兩天蕭何回來了,劉邦沒好氣的說你不是也逃跑了嗎?蕭何說我沒有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韓信去了。劉邦不信說逃跑了很多人你都不去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呢?蕭何對劉邦說,如果您只想做個漢中王,當然不需要韓信,但你要爭奪天下做天子,就必須得到韓信的輔助才能獲得成功。



劉邦說那我就封他為將軍吧,蕭何說不可,如果那樣做的話,以漢王對將軍的傲慢態度,韓信還是要逃走的。劉邦說那怎麼辦?蕭何說必須拜韓信為大將,統領兵馬才行,為了表示鄭重其事,請漢王派人修築高臺齋戒沐浴後登臺拜將才行。劉邦於是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楚漢之爭和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屬於韓信的春天來了。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稱韓信為兵仙?

兵仙這個稱謂不見於任何史書,可見是後人根據韓信用兵的特點加上去的,這就是兵仙的出處。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這是韓信自己在回答劉邦的問題時對自己的評價,當時劉邦問自己可以帶多少部隊,韓信說陛下可以帶十萬兵馬。劉邦笑著問那麼你呢?韓信說道多多益善,帶多少都沒有問題。

我理解稱韓信為兵仙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神秘

韓信的老師是誰?他用兵的能力是通過什麼得來的,是有人傳授還是讀書自悟,沒有人知道,這就更加重了韓信本人的神秘感。且韓信用兵也沒有像其他古代的軍事家一樣留下兵書戰策,後人對他除了敬仰,沒有學習研究的材料。

二、無常

韓信用兵的特點歸結為無常,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他的打法在任何兵書裡都沒有記載,或者說和兵書戰策中的說法背道而馳,按照他的打法如果不是韓信自己帶兵,可能就不是百戰百勝而是銷聲匿跡了。

三、人性

韓信帶兵打仗靠的不是陣法,不是兵書戰策考,靠的是他對人性的分析和理解。他帶兵的時候會分析自己手下這些人都在想什麼?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勵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去拼命戰鬥達到目的,這是他所考慮的問題。戰爭的主體是人,因此最大限度調動人的能動性,才是獲勝的關鍵,這才是韓信百戰百勝的法門所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史書對韓信的早期記載較少,比如出身,師從何人均不可考證。只是說韓信是韓國貴族出身,貴為韓王后羿。平常好帶把劍在街上行走,遊手好閒不事農耕。窮困潦到有時侯連飯都吃不上。曾記載說,他有一位做亭長的朋友,起初,韓信經常到他家吃飯,亭長的老婆很討厭這個吃白飯的,但又不好趕他走。後來,就每天提前把飯做好吃了,當韓信去時,已無飯可吃。經過幾次後,韓信知道自己已不受歡迎,也就不在去了。再有就是漂母和對牛二的胯下之辱。這些事都說明,韓信出自沒落貴族,又不懂種地和交易,致使一貧如洗,吃飯都成問題。

致於說如何稱為兵仙,這要從他投奔劉邦後說起。秦末天下大亂,給了韓信建功立業的機會,他投奔軍營,準備一展平生所學,好封候拜將,光宗耀祖恢復韓家的昔日輝煌。可上天並沒有眷顧他的可憐,先投奔項羽,只謀得個執戟郎,也就是親兵站崗的角色,並未得到重用,也難展胸中抱負。隨即去楚歸漢,投奔劉邦,這次遭遇更慘,險些丟了性命。投奔劉邦後,隨劉邦到西蜀,因路途遙遠,山道艱難,糧食供應困難,多數兵士都吃不飽,韓信當然也是如此。看不到希望,還有可能被餓死,士兵開始大量逃跑,一天逃跑的士兵被追回,其中就有韓信,有說韓是逃跑被抓回的,也有說是誤會。暫且不去討論。逃兵追回後,依律當是被砍頭的罪。臨刑前,韓信對天長嘆,漢王那,你就不想打回中原爭奪天下嗎?為什麼要殺一個對你有幫助的人呢?這句話正好被滕公聽到,滕公是劉幫的一個謀士,具有遠見卓識,就命令先把韓信留下,他去向漢王求情。滕公經過與韓信交談,見信談吐不俗且胸有大志通曉兵機。就馬上向劉邦求情,請求放了韓信,並推薦其領兵。漢王放了韓信,但並未採納滕公的推薦。只是讓他做了個暑粟都尉的小官,不過算是保住了性命。同時,也有了與蕭何接觸的機會。為後來月下蕭何追韓信打下了基礎。

韓信真正領兵,是蕭何把他追回來後,反覆推薦,劉邦才下決心築壇拜將,封其為大將軍開始。這才有了後來的韓信領兵多多益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半渡而擊,背水列陣,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輝煌戰績。劉邦登基後,韓信被列為第一名功臣,封齊王。

為何被稱為兵仙,這和他的用兵思想有關,我個人認為,他的軍事謀略應該超前百年以上。首先,在當時那個時代,還處於兩軍列陣對決的年代,但凡記載韓信用兵,多是野戰奇襲,很少有列陣對決的戰例。其次,善於利用地理人情風俗等一切條件為我所用,象水淹鄄城,半渡擊龍且,四面楚歌戰項羽。三是不拘泥常法,因勢利導,綜合利用各種條件,把握最好時機,最大限度的調動士兵的積極性,每次戰役都把戰果擴大到了極致。象背水列陣戰陳餘,三萬對十二萬,一般人認為最大勝利也是打一次擊潰戰,但韓信抓住戰機,在極其困難的情說下,沒有給陳餘任何反攻的機會,乾淨利索打了一場殲滅戰,全殲趙軍十萬多人。稱之為兵仙,並不為過。


無奈且向上


謝邀。韓信年輕時的事蹟史書記載並不多,用今天話來說,他年輕時就是一個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無業遊民。這裡列舉他年輕時的三件事,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一,韓信年輕時貧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他經常跑到南昌亭長家裡蹭飯吃,一連數月,亭長妻子不樂意了,到韓信再次來吃白食時,沒有給他備飯。韓信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現在看來韓信臉皮也夠厚的,天天在人家家裡吃白食,哪個能受得了?這亭長妻子算是不錯的了,能容忍這麼長時間。

第二,有一個漂母可憐韓信,一連數日給他飯吃,韓信就對漂母說:“我將來必定重重的報答你。”誰知漂母怒了,說道:“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看你是王室子孫,所以可憐你,才給你飯吃,沒指望你能報答我。”史書沒有記載韓信的反應,但以他自命不凡,孤高凌傲的個性而言,臉上一定青一塊紫一塊,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

第三,這個就是赫赫有名的“胯下之辱”了,這個具體經過不再熬述,家喻戶曉的事情,韓信的標籤。我想說的是,能忍人之不能忍,不是扶不起的懦夫,就是打不敗的英雄。很顯然,韓信屬於後者。



韓信為什麼被稱之為兵仙?最早稱韓信為兵仙是明代文學家茅坤,誠然,韓信也對得起這樣的稱號。楚漢之爭,韓信叱吒風雲,縱橫捭闔,宛如龍游九天。僅僅四年時間,韓信幫助劉邦突圍漢中,平定三秦,京索救駕,開闢北方第二戰場,攻下魏,代,趙,齊直到最後垓下會師滅楚,逼得不可一世的項羽烏江自刎。漢得天下,韓信居功至偉,國士無雙。

在這些足可載入史冊的經典戰例當中,無不體現韓信超凡脫俗的戰略頭腦。在戰場上,他總是心如流水,意似閒雲,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重謀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指揮戰役勝似閒庭信步,“兵仙”之名當之無愧。


西嶽頑石


韓信年青時在幹嘛,為什麼被稱為兵仙?其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遊手好閒”,用這四個字來形容他最好不過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信,出生於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韓信在做平民百姓時,家裡非常貧窮,行為放蕩,品行不好。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所以他沒有被推選去做官,他又不能自己經商維持生活,還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其實,我們可以用以下三件事來概括一下韓信的青年時代!

1.韓信曾經多次下鄉去南昌亭的亭長家中去吃閒飯,亭長接連數月接待他。亭長雖然不說,但是他的妻子對韓信卻不滿,於是,提前做好早飯,一個人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離開亭長家再也沒有回去過。

2.韓信沒有吃的,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絲棉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韓信接連幾十天都如此,每天吃老大娘送的飯食,直到老大娘漂洗完後。等老大娘離開時,韓信高興的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回答韓信:“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3.韓信在淮陰時,有個年輕的屠戶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於是,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大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以上三件事都是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當中有記載的,雖然《史記》開始說韓信喜歡吃閒飯,但他接受老婦的施捨也懂得報恩,受同鄉“胯下之辱”知道忍辱負重,假如他把屠夫殺了,韓信的下輩子估計在牢獄之中度過了!

從後來他能成為“兵仙”來看,韓信絕對有個人之處,而那些凡夫俗子怎麼能看得懂呢?就像劉邦,不一樣也被認為是遊手好閒之徒嗎?但是,這些被譽為遊手好閒的人,最後卻成就了一番帝業,他們的一言一行,難到不值得我們去思考嗎?


孟子說史



謝邀,韓信的來歷,司馬遷只用了四個字,淮陰人也。前世今生都未提及,作為漢初三傑之一,未免太簡略,我曾有專文論述韓信可能為韓國宗室之後,他出生正當秦滅韓之時,當為遺腹子,其母早亡,生世未作交待,故司馬遷也不好著筆,只用四字指出其出生地。韓信年輕時的事蹟,司馬遷只講了三個故事,一個是亭長家蹭飯,雖求食於人,但很有氣節。在亭長家蹭了幾個月飯,亭長老婆受不了,一早把飯做好,端到裡屋吃了,留個空鍋給韓信,韓信揭開鍋一看,明白了,司馬遷又用了四個字形容他的反應,"怒,竟絕去“。怒,不是罵娘砸鍋,而是掉頭就走,永不再來。這個絕字,把韓信的性格倔強描述得維妙維俏。第二個故事漂母遺餅,雖貧不果腹,但胸懷大志。餓得眼睛發藍的韓信還有興趣在護城河釣魚,一幫在邊上漂洗染布的女人,其中一個見這帥哥餓得不行,把自帶的飯送給他吃,為此這漂母天天給他帶餅子,一送十幾天,韓信大喜,許諾將來一定重報此恩。司馬遷又用一個怒字,這回是漂母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漂母的善良躍然紙上。其三,鑽屠夫的褲襠。雖不忍之辱,但顯審時度勢之胸懷。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鑽襠之前,司馬遷用了四個字”信孰視之"。韓信盯著那夥屠戶看了半天,決定鑽。這三個故事反應韓信年輕時孤苦伶仃的窘迫,更重要的是從三個側面概括了韓信的性格,倔強有氣節,知恩有志向,冷靜懂應變。至於稱韓信為"兵仙",就是他用兵打仗不循常法,出其不意,屢戰屢勝,有若神助,其實他把對手的心理研究得很透,擒魏豹,破陳餘,斬龍且以少勝多,酣暢淋漓,大夥自己找原文讀吧。

讀《史記》是人生一大快事,如果有一杯小酒,一碟花生佐之,更妙。


null108161361


韓信年青時,與我們村上的張二狗毫無二致,從不讀書,也不想下田幹活,好吃懶做,遊手好閒,還心氣蠻高。

韓信家裡窮得丁當響,不去做事,卻打著不勞而獲的主意,下鄉南昌亭長是個好人,好說話,人謙和,還經常照顧韓信,有事沒事拉韓信到家裡吃飯,韓信吃過兩回後,就成了良好的習慣,每天都去,一連好幾個月。

如今物質條件這麼好的情況下,人家來吃幾個月普通家庭都會受不了,何況那個經常有鹽沒米的時代?所以,沒米了,沒錢買菜了,亭長的老婆不樂意了,乾脆不把飯菜端到桌上,做好在床上就吃了,韓信撲了幾次空,便知道了亭長老婆的意思,於是,不去了。

問題是,餓啊?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只得到河邊釣釣魚,打打饑荒,肚子還是癟的,咕咕叫。他運氣好,碰到了好心的漂母,天天帶飯給他吃,幾十天如一日,真是好心人啊。韓信窩囊得很,故經常受人欺負,後來一屠夫,硬逼他從胯下鑽過去,給韓信受了一次奇恥大辱。

可以說,年青的韓信貧窮、孤單而又軟弱。

他搭幫秦始皇的暴政,帶來了秦末大亂,諸侯紛起,干戈連年,他從軍了。先跟項梁,後跟項羽,再投劉邦,在蕭何的慧眼裡,他成了戰神,蕭何苦做劉邦的工作,使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給了他一個天大的施展才華的平臺。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漢中對”奇謀,有了後來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有了後來的滅魏、破趙、降燕、平齊,開闢北方戰場,幫助劉邦一統天下,終成一代兵仙。


帝國的臉譜


韓信年輕時候的經歷完全未知。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裡面的三個故事就是主要的韓信投奔項梁之前的經歷記載,還有一處是韓信葬母,這個是太史公親自考察和了解的故事,說是韓信家貧不能葬母,就把母親葬在旁邊可以放置萬家守陵人的高地之上,可見其志向廣大。

問題是,以上這些事情,究竟算不算年輕時的經歷?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這段話說明韓信在為布衣的時候窮困且沒有什麼德行名聲,所以不得“推擇”為官吏,又不能經營生計。

但是,要考慮到漂母對他的稱呼,稱他為“王孫”,而且本人也“佩劍”,王孫之說,是因為當時大批的貴人落地,所以以“王孫”稱呼是尊稱,如果韓信本身就是窮屌絲的販夫走卒,“漂母”也完全不必如此捧著他說,恰恰說明他當時可能就是“士人”打扮,或者說“士人”做派。

另一方面,《雲夢秦簡·內史雜》規定:

除佐必當壯以上,毋除士五新傅。

新傅就是剛剛成年傅籍的男丁,年齡段在17歲到23歲之間。

韓信因為窮和無行不得舉為吏,說明年齡的坎兒應該是符合的,秦漢法律意義上的“壯”,有30歲和20歲兩種說法,也就意味著上述事件至少發生在韓信20歲之後,甚至是30歲之後。(我更傾向於20歲)

這也就意味著以上的故事,除了太史公看到的修母墓之外,其餘都不是韓信年輕時候的事兒。

至於“兵仙”之類的說法,實在是讓人無語。

說實話,這種類似綽號式的名號,咱們在《世說新語》裡面偶有見到,到了唐朝,相對普遍,等到了宋元之後,各種市井文化發達,什麼綽號、紋身之類的玩意兒都很盛行,可那時候好像還沒有“兵仙”之說蔓延,詩仙倒是有了。

真正把這套不著調的東西當真,恐怕還得是“日漫”蔓延年輕一代之後,因為漫畫的傳播,日本戰國那種“鬼夜叉”、“赤鬼”之類的扯淡稱號文化才算在神州大地上四處流竄。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兵仙”這個稱號,誰封的?人稱,那個始作俑者是誰?典故何在?

事實上,都沒有,只是網絡論壇或者網絡小說中拿出來叫的響亮的大詞兒,就和宋元市井潑皮們說什麼“浪裡白條”、“豹子頭”、“小李廣”、“小溫侯”是一回事,這還有什麼為什麼?


劉三解


答:韓信年青時候一定是在學習,一定是,而且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破落貴族,肯定認為自己高貴,整天揹著個劍,東遊西蕩,就不事生產等謀生手段,就食漂母,乞食亭長家,為了啥?就是為了學習,學習兵法。,就像大衣哥朱之文,不好好幹活掙錢,光練歌。他滴天數高,肯鑽研,史書上沒寫他滴老師,我想應愛有老師,不過沒名氣,加上韓信光芒四射,老師就免了。他便學邊用,這不,碰到了無賴挑釁他,噴了韓信一臉後說,賭死!韓信腹有良謀,心想,傻逼,爺要做王侯將相,和你這爛命賭啥!胯下之辱橫空出世了。我們贊贊一下這個無賴,韓信因他而精彩!哈哈哈。



後來,韓信棄楚歸漢,便星光熠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阻擊項羽,俘虜魏王豹,滅代,置之死地而後生勝趙,不戰而屈人之兵降燕,突襲攻齊,半渡而擊殲滅龍狙,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迫使勇戰派霸王別姬自刎!百戰百勝,帶兵多多益善,謀戰派鼻祖,後世稱之曰:兵仙。打仗啊!就是玩玩呀!


惠水濟善


說到漢初的韓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想到一個標籤,那便是「兵仙」。

但其實,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韓信並沒有被打上「兵仙」的標籤,「兵仙」是明朝人茅坤對韓信軍事成就的概括。茅坤之前,並沒有其他人稱韓信為「兵仙」。

茅坤眼中的「兵仙」韓信,雖被太史公司馬遷立傳,但關於韓信的信息,我們仍舊知之甚少,我們不知道韓信是否有兄弟姊妹,我們不知道韓信師從何人……

關於韓信少時的所作所為,《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也很寥寥,無非是「少有異志」、「從人寄食」、「胯下之辱」而已。

但是,如果把這幾件事鉤鐮在一起分析,大概能得出一個還算靠譜的結論:韓信少年時,主要的任務是學習。

司馬遷沒有正面描寫韓信的狀貌,但從淮陰屠中少年的言辭中,我們能夠認定,韓信生得高大威猛,因為淮陰屠中少年的原話是「信雖長大」。

每每看到這四個字,我的腦海中總是湧現出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是孔乙己。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著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

而司馬遷筆下的韓信,初登歷史舞臺時,也是身材長大,家貧,沒什麼可為人稱道的品行,既不能被推舉為吏,又沒本錢經商,弄得將要討飯了,只好四處吃閒飯,少言寡語,一副唯唯諾諾的形象,像極了咸亨酒店內的孔乙己,在平常人的眼中,一個「怪」字足以概括。

在漂母的眼中,韓信便是一個怪人。

一個身材長大的男人,沒病沒災的,至少可以打打長短工,混口飯吃。

但韓信偏不,他寧可到河邊釣魚充飢,也不肯為人打工餬口。

漂母是個有善心的大娘,他不忍心韓信餓死,便每天把飯食分給韓信一半。

一連幾十日後,韓信很有信心地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

韓信的話,說得很有水平,沒有做出特別具體的承諾,但給出了自己必將厚報的意願和決心。韓信之所以能如此說,並非信口雌黃,而是對自己的未來懷有信心。

從韓信日後的人生成就推斷,韓信之所以對自己的未來懷有信心,乃是因為韓信身懷經天緯地之學。

陳勝揭竿而起後,天下豪傑並起,起於吳中的項氏抵達韓信家鄉時,韓信投了軍,先從項梁,項梁死從項羽,在項羽軍營中,做到了執戟郎,多次向項羽禁言獻策,不被採納。

項羽在咸陽主持分封后,韓信便離開了楚軍,投了劉邦所領導的漢軍,尋找機會,施展平生所學, 出人頭地。

感到在漢軍中仍不被重用,便離開了漢軍,意欲轉投他處,尋找機會。

若不是蕭何月夜追韓信,韓信是否能青史留名,不好說,但漢軍肯定失去一個不世之材。

另一個說明韓信對自己未來有信心的事例,便是韓信葬母。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這個事例被司馬遷放到了傳記的最末,容易被讀者忽略,所以班固著漢書時,把這個事例提到了韓信傳記的開首。

韓信家貧,韓母身死,韓信連埋葬母親的錢財都籌不到,但韓信仍舊四處尋找,尋找到一塊風水甚好的高敞地後,便把去世的母親埋了下來,韓信母親墓旁的土地非常開闊,可置萬家。

對古代的墓葬稍微熟悉的讀者便知道,韓信的這種操作,不是普通的百姓幹得出來的,韓信出人頭地的願望和信心,異乎尋常地強烈。

根據韓信少年時的事例和在戰場上的表現,我們可以斷定,韓信參軍前,便已學有所成,只是一直不被認可而已。

人非生而知之者。韓信的學問,自然也不會憑空而來,當也是勤學而來。

所以,韓信少時,怕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學習了,而研習兵法,怕是在秦末比較犯忌諱,所以韓信並沒有向家鄉人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

司馬遷為韓信立傳時,韓信已被打上了「反賊」的標籤,沒了後人,司馬遷只能到韓信的老家去搜集韓信年輕時的資料,但韓信的故鄉人也不大瞭解韓信,更不會知道韓信何時開始研習兵法,因此,司馬遷便沒有記錄韓信師從何人,沒有記錄韓信勤學兵法的事例。

參考資料:《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韓彭英盧吳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