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在中國複雜的茶葉譜系中,六安瓜片十分特殊。

一方面,它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葉茶,採摘期僅限為穀雨前後的十餘天,所產地域以皖西齊頭山方圓幾十公里為限;另一方面,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藝極為複雜,反覆長達一週,尤其講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則苦,嫩一分則澀。在茶葉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以至沖泡出來如同翠綠的瓜子片,並以此得名。

即使在今天,瓜片的生產仍需投入大量人力,這使得成本居高難下。有好事者曾統計《紅樓夢》中80多處提到六安瓜片,但現實中此瓜片茶卻流通不廣,彷彿只存在於小說與遐想中。

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齊頭山

傍晚時分,王永發在紅石谷的入口處等我們,他是齊頭山腳下齊雲村的村民。老王今年55歲,頭髮已花白,但身體健壯,穿著老式的綠軍衣,腳上踩著大頭鞋。我們要到他家住一晚。暮靄四合,最後一縷夕陽穿過山間的薄霧形成了一種深橘色的光芒,在山谷中前行,如同走在底片陳舊的老電影裡。

齊頭山是一個在普通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海拔只有804米。

莽莽大別山像一枚三角形的楔子,從西向東打入安徽的六安,橫跨鄂、豫、皖三省。齊頭山就在大別山的東北麓,與江淮丘陵相連,東接六安,南臨霍山,北望淠河,西銜響洪甸水庫;淮河在北,長江在南。當地人玩笑話說,在山頂撒泡尿,向南則流入長江,向北則流入淮河。

六安瓜片的產地十分促狹,只產於皖西大別山北麓的金寨縣、霍山縣的部分地區,方圓五六十里,品質以金寨齊頭山為最佳。瓜片前身就為“齊山雲霧茶”,而齊頭山所產茶被稱為“齊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極品。在齊頭山南側的上懸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蝙蝠洞。相傳,整座齊頭山所產茶中,又以蝙蝠洞為最,在蝙蝠糞便的滋養下,茶樹芽葉格外肥壯,口味最為清香醇厚。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山外有山、玄而又玄的故事。

就在齊頭山與香爐峰之間,有一形似燈盞的山間平臺,人稱燈盞坳,王永發的家就在那裡。從紅石谷的山口走進去要一個多小時路程。齊山村一共1400多人,分為20多個組,分散居住在齊頭山內,村民們世代以茶樹為生。再有不到一個月,新一年的採茶季將要到來,確切說,穀雨前後的十幾天將決定他們每年80%的收入。

紅石谷通往大別山深處,兩側巨石皆為紅色,一條六七米寬的溪水從中流過,當地人稱為“龍井溝”。越往深處走,不斷有溪水、飛瀑從兩側巖壁上湧出,匯入龍井溝,在山間平緩處又形成若干小潭,村民們稱為“龍潭”。溪水清澈見底、卵石密佈,一年四季奔湧不息。去王永發家並沒有路,必須要在龍井溝兩側穿行。夏天山洪暴發,山裡人就出不來了。最長的時候,王永發一個月沒有出山。

茶樹在這裡是最普通的植物,山谷兩側的巨石縫裡、竹林中都生長著野生茶樹。城裡人說“一鋪養三代”,對山民而言,茶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一顆茶樹栽種3年後即可採茶,如果養護得當,可一直採摘七八十年。“最後,把茶樹的根以上都鋸掉,來年茶樹還會重新生長,重獲新生。”一笑堂茶葉公司副總經理武衛權對我說。武衛權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茶葉系,在六安搞了20多年的茶葉。

茶樹最早由何人所種,瓜片的生產技藝又是何人所傳,這些問題村民們也搞不清楚。按照老王的說法,很多野茶樹都是松鼠種下的,“松鼠摘了茶籽埋起來,自己忘了吃,野茶樹就越長越多”。

齊雲村的老村主任何明錦今年快70歲了,他拄著柺杖告訴我,他家五代定居於此,何家祖墳已經超過了180年。“解放前,我的父親兄弟三人都是麻埠鎮上三大茶行的‘掌秤桿子’,村民來賣茶,品級都是他們說了算。”何明錦說。何家祖上是河南人,自他的爺爺輩遷移至此繁衍生息,到何明錦的孫輩全族已經有100多人了。

山高谷深無法種糧,運輸交通更是不便。一塊普通的紅磚從山外挑進來運費就要8毛錢,一塊磚的總成本要1塊錢。山民們蓋間磚房都是件極困難的事,而茶樹則是上天給予山民們的最大恩賜。“即使在計劃經濟時代,村民們先把茶葉賣給國營的收購站,然後拿著糧本買返銷糧吃。”金寨縣農業委員會的朱世軍說。金寨是國家級貧困縣,總共有8萬農戶,其中一半要靠茶葉吃飯。

記不清轉過了幾道彎,看到一塊小小的山谷平臺,老王家就到了。在城裡人看來,老王的“棲居”富有詩意,居有竹,食有肉。兩家人圍合起100多平方米的院子,院外是一排搖曳的細竹,10米之下就是龍井溝奔流不息的泉水,晚上在床上聽著就像綿綿細雨的聲音。院子裡跑著雞、鴨和黃狗,房樑上掛著臘肉、臘魚。

老王從山上引泉水,在廚房內並排修建了兩個蓄水池,第一個用於沉澱,然後引入第二池;第二池上緣再挖一槽口,水滿後就流回溪中。他家永遠喝的是活水。老王的3個孩子都已進了城,平日家中就是他和老伴兩個人。為了招待我們,老王還拿出了臘過的野豬肉。

對於茶樹的生長,齊頭山的環境得天獨厚。山中晝夜溫差大,3月中旬白天溫度20攝氏度左右,晚上則降至4~5攝氏度,這對茶樹的生長十分有利。“白天氣溫高,茶樹進行光合作用強,而晚上氣溫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也就少,所以留存的有機物就多。”朱世軍說。

茶樹的生長需要溼潤溫和的環境。齊頭山區域年均降水量在1200~1400mm之間,常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根據氣象資料分析,在近25年中,年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溼度高達80%。長江以北很少有這種溫潤之地。

皖西山區是淮河上游的水源涵養區,齊頭山的西側為煙波浩渺的響洪甸水庫。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後,水利部門在六安境內的山谷間築壩截流,先後興建了響洪甸、梅山、佛子嶺、龍河口和磨子潭五大水庫,調節水量並向上海工業區發電。其中響洪甸和梅山兩座水庫在金寨縣境內。

於是,當年金寨縣最繁盛的3座古鎮——麻埠鎮、流波鎮和金家寨都沉沒於庫區之內,其中尤以茶、麻交易繁盛的麻埠鎮最為著名。為了治理淮河,金寨做出了巨大犧牲,10萬畝良田被淹,十萬移民遷徙。但現在看來,良好的環境卻保存了下來,尤其適於茶樹生長。“水庫成為一個大型空調,儘管山區四季分明,但是氣候異常溫和。”朱世軍說。山區夏季十分涼爽,平均氣溫在25攝氏度以下,高於35攝氏度的天氣幾乎沒有。

現在,如果要到齊頭山的西麓收茶葉,還需坐船進去,穿過響洪甸水庫。公路只修到了東側的紅石谷口。

大部分的日子,齊頭山都籠罩在淡淡的雲霧中,山頂上的兩塊紅色巨石也是若隱若現。全年有霧日達181天,400米以上地區春季有霧時間達76天之久。王永發告訴我,即使是晴天,太陽直射的時間也只有三四個小時。陽光透過雲霧和水庫的反射形成了漫射光,茶樹喜陰,在這種光照條件下使茶樹芽葉綠潤,可產生較多的葉綠素B。茶樹利用漫射光中的藍紫光,形成多種氨基酸和芳香物質。

半個月後,齊頭山將變成水紅色,映山紅(杜鵑花)開得漫山遍野。“告訴你一個識別方法。”朱世軍說,“凡是能長映山紅的地區,就能長茶樹,映山紅是茶樹的地理標識。”這兩種植物都喜歡偏酸性的土壤。皖西學院環境科學系的考察發現,齊頭山的土壤主要是普通黃棕壤和山地黃棕壤,土壤深1.5米以上,PH值4.8~5.5,土壤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在這種條件下,茶樹新梢育芽能力強,葉綠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強,有機物的合成與積累也多。與名優茶品質密切相關的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等有效成分含量高,酶活性加強,尤其是氨基酸酶活性增強,可以促使茶氨酸大量合成,提高茶的鮮爽度。

“我們這裡的土壤含鉀高,挖出去都可以直接當鉀肥用。”王永發說。

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蝙蝠洞

在接力賽一般的雞叫聲中,新的一天開始了。

吃過早飯後,王永發帶我們上山去看茶園。整個齊山村共有3000多畝山地,老王家有30多畝茶園。他所在的齊山組的土地位置最好,都在齊頭山上,所產茶的價格也賣得最高,穀雨前後的毛茶(粗加工的半成品)可以賣到300元一斤。

大別山的春天剛剛開始,白色的梨花和淡粉色的櫻桃花最先開放,二月蘭和蝴蝶蘭星星點點散落在樹下,有時還會驚起剛剛爬出冬眠洞穴的小草蛇。皖西山區的茶樹屬於中小葉種,山上的茶樹完全自然生長,吸風飲露,不施肥料,所以體型比平原地區更小,最高者不過1米,大多不超過半米。茶園一塊塊散落在山坡上,平均坡度也有30~40度,最陡的竟有接近60~70度。每處茶園面積都不大,大多四五畝的樣子,茶樹間隔也十分稀疏,每平方米內不過三四株。而在山下茶園,茶樹全部成行種植,看起來就像綠化隔離帶。

在民國時期,由於生產瓜片有利可圖,茶葉產區也逐漸從山區向平原發展。於是,六安瓜片又分為“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所謂“內山”指以齊頭山為中心的山區,海拔在300米以上,而最佳區域則在600米以上;“外山”則指海拔低於300米的丘陵平原地區。現在內山瓜片主要分佈於環繞響洪甸水庫的齊頭山、鮮花嶺、青山鎮、張衝、油坊店一代;外山瓜片主要產於東面裕安區的石板衝、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等地。

內山瓜片產于山嶺之間,爬上山已經不容易了,根本無法施肥澆水,農民平時只做一些除草和剪枝的工作。每戶所有的茶園又很分散,路上總要耽誤大量時間,翻山越嶺更是辛苦。所以內山茶雖然質量高,但是產量少,所有的高產茶園都在外山。

齊山村的村民分散地居住在山坡上,我們走累了就進去休息一會。村民們會熱情地端上用泉水沖泡的瓜片茶。村民們講不出太多的道理,不過他們會指著茶葉,自豪告訴你一些辨認特徵。比如齊山所產茶與外山茶顏色不同,鮮葉初展時就有些隱隱的淡黃,經過殺青烘焙後,翠綠色的葉面上就蒙上了一層淡淡金色,散發出一些金屬光澤。

每一小片茶園之間是毛竹林、杉樹林和桐梓林。一叢叢蘭花生長於竹林樹林之下,再過20天左右,山間的蘭花就會慢慢盛開。清風起時,竹香花香四溢。山民們每年都喜歡順手挖幾株新鮮的蘭花種於自家院內。茶樹不過是山中的一種植物,與多種花草樹木的共生又使茶葉平添了其他植物的芬芳。近蘭花者香氣清雅幽深,近竹林者則香氣高遠淡然,而靠近杉樹林的則可品出木香。

6年前,何明錦作為金寨縣的“人大”代表去合肥開會,他特意帶上了兩包與蘭花共生的茶葉。“沖泡後,會議室裡都充滿了蘭花香。”何明錦說。年紀已高的老何經常拄著柺棍站在山口,制止遊人挖走蘭花。

在所有關於六安瓜片的傳說中,蝙蝠洞是一個讓人充滿遐想的地方。

齊頭山南坡上有一石洞,處於人跡罕到的懸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棲居,故稱為蝙蝠洞。傳說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一群婦女結伴上齊頭山採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發現一株大茶樹,枝葉茂密,新芽肥壯。她動手就採,神奇的是茶芽邊採邊發,越採越多,直到天黑還是新芽滿樹。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總也採不完的“神茶”已然不見。據說蝙蝠糞含有大量的磷,所以周圍的茶樹長勢最好。

為一探究竟,王永發叫上了外甥小黃與我們同行,小黃特意背上了一捆繩子。齊頭山上的小路都是村民們兩隻腳走出來的,我們花了兩小時才到了蝙蝠洞。

蝙蝠洞位於離山頂不遠的懸崖峭壁上,洞口距地面15米左右。峭壁約80度,十分光滑,洞口前的石縫處原有兩棵樹,現在已經死了一棵。小黃身手敏捷,小心翼翼地徒手爬上了峭壁,然後在樹上固定好繩子,我們可以順著繩子爬上去。

蝙蝠洞深3米多,能容數人,地上蝙蝠糞便厚積,鬆軟如棉。蝙蝠棲居石縫深處,白天很難見到,但靜坐洞中,卻時而能聽到暗處蝙蝠飛動的呼呼聲,如風似濤。蝙蝠洞內左側,自上而下有一巨大石縫,與地面成75度左右傾斜,這個石縫是蝙蝠洞的一個出口,當地人常由此鑽入,然後從峭壁右側十幾米外的另一處崖隙鑽出。小黃說,石縫內最窄處只有20釐米左右寬,瘦子都要吸口氣才能通過。這個石縫只能下不能上,所以要進入蝙蝠洞必須要攀峭壁上去。

洞口只存荒野茶一叢。倒是蝙蝠洞絕壁下的山坡上,有一小片茶園,可製成極品瓜片,據說這裡是齊頭山價格最高處,毛茶可以賣到500元/斤。

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寶和草

大米500斤,木柴5000斤,木炭2000斤。

從春節之後,王永發就開始準備這些物資,大米、木炭要從山外背進來,木柴則要從山中砍伐樹木和樹枝。現在,老王家的院子裡已經壘起了高高的木柴堆。

所有這些材料都是為了20天后採茶之用。每年採茶季,王永發都要從山外請十二三個人來幫忙,採摘的鮮葉要經過攤晾、殺青和初烘製成毛茶。這些幫工吃住都要在王家。“在我們家幹活,中午晚上都有肉吃,伙食要搞好。安徽人比較講吃的。”王永發說。

山民們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事情做,春天採茶,夏天除草,秋天撿桐梓,冬天砍毛竹。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採摘春茶,賣茶葉的收入要佔到村民全年收入的80%。而砍一棵十幾米高的毛竹背出山去,只能賣十六七塊,如果是一棵100多斤的杉樹,也只能賣到四五十元。

齊雲山在長江以北,採茶時間比大部分江南茶區要晚20~30天。與其他茶葉不同,瓜片的採摘極為講究,只採摘最嫩的葉片,既不要芽也不要梗,一根枝條上最多隻能採五六片。從採摘技術上看,瓜片茶是唯一的每片葉子單獨採摘的茶葉。

每年3月底茶樹經過越冬期開始萌發新芽;4月初,一芽一葉初展,即第一個葉片長出;4月上旬第二個葉片長出;4月中旬第三個葉片長出;第四個葉片長出時應該在4月20日穀雨前後。當第四片葉子長出時,採茶人開始輕輕摘下第二片葉子。

第一葉是不要的,因為長時間包著芽頭,長出時就老了;而此時第二葉剛剛展開,頁面長度在3釐米左右,既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又保證葉片的嫩度,正好採摘。同時,茶樹經過一年的積累,新葉獨具精華。“瓜片鮮葉的採摘必須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一笑堂副總經理武衛權說,“太嫩的葉片含水量過高,炒制後也無法做形。”

第二葉採摘後,隔1~2天后第三葉則葉形初展,即可採摘,以此類推。隨著氣溫的升高,葉片的老化程度越來越快。所以,在眾多鮮葉中,以第二片為極品,最為華貴,傳統上才稱其為“瓜片”。第一片葉稱為“提片”,第三和第四片葉稱為“梅片”,芽頭稱為銀針。

“第二片葉就像18歲的女孩兒,第三片葉像21、22歲的女孩兒,第四片葉彷彿27、28歲,第五片葉就到了30歲了。”何明錦對我說,“再往後,就全是老太婆了。”

瓜片的黃金採摘期就是在穀雨前後的十餘天內,一旦過了5月5日的立夏,氣溫上升快,葉片迅速變老。可以說,立夏之後,已無瓜片。此時採茶,已不需要繡花般的精細,用手擄採即可。

採茶時期的天氣也很重要,不能下雨,否則葉片含水過多,容易發酵。如果天氣熱得太快,新葉加速老化,採摘時間就會大大縮短。

採茶是個技術活,需要手法細膩,把葉片輕輕捏下,不可使葉片受損,也不能折斷枝條。一般這種工作都是女孩做,手勁比較柔和。她們早上六七點鐘就背上竹製的茶簍上山,身上帶著中午的乾糧和水,下午五六點鐘才下山,到最遠的茶園要走1小時。一人一天工作12個小時,也只能平均採3~4斤的鮮葉,手法最快、最麻利的工人也只能多采1斤鮮葉。一般4~5斤的鮮葉加工後才能產出1斤瓜片,所以一個工人一天所採鮮葉也產不出一斤茶。

瓜片傳統的採摘方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前採摘直接將長了四五片葉的枝條掐斷,然後增加一道“板片”工藝——就是採茶回來後,將葉片從斷枝上一一摘下,再按照老嫩程度分別歸類,嫩葉與老葉用不同的火候殺青,而芽頭可做毛峰,或將芽、梗加工後自己喝。

現在“板片”工藝已經基本不用,一方面的原因在於要增加額外的人力,另一方面,直接將分揀環節提前到採摘環節,可以儘量保證每片葉子的嫩度最佳。

剛採回的鮮葉是沒有味道的,經過10小時的攤晾後,開始散發出淡淡的花果香氣。攤晾時不能被太陽直曬,地面要通透性好,也不能堆太厚,有條件的要翻一翻。

王永發說,按照瓜片的採摘速度,他家茶園中至少有一半的鮮葉來不及採,很快老化失去價值。而滿山的野茶樹更是無暇顧及,因為過於分散,採起來費時費力得不償失。請更多的人來幫忙也不現實,王家現在最多能住十餘人,山間缺少平地,而蓋新房的價格也太高,一塊挑進來的磚就值1元錢。

由於近些年氣候變暖,採摘技術的改變,瓜片的採摘時間比以往提前了10天。清明後,第一批鮮葉就可以陸續採到。最早的茶賣得最貴,毛茶的收購價格每天一變,逐漸走低,“隔天的收購價至少要跌10元錢”。老王家30畝茶園,每年穀雨前後,可採用於製作上等瓜片的鮮葉1000斤,做成約200斤毛茶,平均價格300多元一斤。到了立夏後,毛茶的價格一下跌倒了三四十元一斤,連人工費都不夠了。

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瓜子工

在鮮葉加工中尤其講究火工,是瓜片製作的一大特點。甚至可以說,唯其如此,瓜片才可稱之為瓜片。

第一道工序是殺青,即對鮮葉進行初步乾燥。與其他綠茶不同,瓜片殺青分為生鍋和熟鍋,兩鍋連用,先炒生鍋後炒熟鍋。炒茶鍋的直徑為80釐米,鍋臺是一個大約25~35度的斜面。炒茶的工具是一個細竹絲或者高粱穗編成的“茶把子”,像一個扁扁的小掃帚。灶臺用木柴加熱,生鍋的鍋溫為100~120攝氏度。

投下鮮葉約2兩,要每一片葉子能都接觸到鍋底。鮮葉落鍋有炸芝麻的噼啪聲則溫度合適,若溫度過高葉子就焦糊了。炒生鍋時,炒把手心向上,托住把柄推動葉子在鍋內不停地旋轉,邊旋轉邊挑拋。“生鍋殺青的目的在於,破壞鮮葉中的酶,使葉綠素更多、更完整地保留下來,否則葉綠素將會在酶的催化下轉化為葉黃素和葉紅素,茶葉就不綠了。”武衛權說。

炒生鍋大概1~2分鐘,葉片開始發軟變暗,葉片的含水率降到60%左右。於是將生鍋中的葉片直接掃入並排的熟鍋。熟鍋的溫度要低一些,約為70~80攝氏度。

炒熟鍋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它的作用在於給葉片雕琢形態,整理形狀,通過茶把子的拍打使葉片兩側邊緣向後摺疊起來,形成瓜子形狀,如同用手摺紙飛機。不過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一口炒鍋內用茶把子完成的,需要炒茶師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瓜片之所以叫瓜片,就是取其形狀之意,如果熟鍋定型不成功,茶葉品級就會大大降低。

炒茶師邊炒邊拍,使葉子成片,嫩片拍打用力小,老片用力稍大,使葉片邊緣向後摺疊。炒熟鍋不僅要定型,還起到了“揉捻”的作用,使茶葉香味更濃。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分鐘,茶葉已變為暗綠色,含水率進一步降到35%左右。

“為了能更好地殺青、定型,目前工藝中在生鍋與熟鍋之間又增加了一口炒鍋,3口鍋進行殺青。”武衛權說,“中間這口鍋是一個過渡,彌補前一道工序殺青的不足,並提前做型。”

兩道殺青完成後,開始進入茶葉的乾燥烘焙階段,這將直接決定茶葉的口感、香氣。瓜片烘焙分為三個階段——毛火、小火和老火。“與毛峰等綠茶不一樣,瓜片烘焙的溫度是逐漸升溫的過程。”武衛權說。

一般情況下,茶農在熟鍋殺青後馬上就要“拉毛火”。烘焙的燃料要選擇最好的慄炭,不能有一點菸氣,否則茶中就會有煙火味道。拉毛火需要竹條編制的小烘籠,形似一個寬簷禮帽,下有圓柱形的籠裙攏住火苗。每籠約鋪放3斤熟鍋茶葉,烘頂的溫度約100攝氏度,每2~3分鐘翻一次,八成幹後可以出籠。拉過毛火後,葉片已經比較乾燥,含水量不超過20%,顏色由暗綠轉為翠綠,葉片兩側邊緣向後折起,形似細長的瓜子。

拉完毛火的茶稱為“毛茶”。茶農白天採茶,當晚就要經過殺青和毛火,常常要忙到半夜,如果不及時加工,茶葉就可能發酵。毛茶制好後放到大竹笸籮裡,去掉形狀不規整、顏色不好的葉片。挑揀完成後,毛茶就可以賣給茶廠,按級定價。到了茶季,各村鎮都有茶葉夜市,即使半夜農民也可以挑著毛茶去交易。

後面的兩道工序——小火和老火,則由茶廠完成。

小火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個小烘籠上攤放5~6斤毛茶,下面由炭火烘烤,烘頂溫度則比拉毛火時上升了20攝氏度,最高到120攝氏度。由一名茶師不停地翻攤,直到茶葉飄出清香味,此時茶葉含水率降到10%左右。

小火後,把茶葉放入竹簍中停放3~5天,按照製茶的術語稱為“吐綠”或“回疲”。由於鮮葉中葉脈的含水量高於葉片,經過幾重炒制、烘焙後,葉片已基本乾燥,而葉脈仍有水分。經過三五天的停放,使葉脈將水分吐出,整片茶葉的含水量分佈比較均勻,有利於下一步繼續烘焙。

拉老火是瓜片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它直接決定茶葉的香氣、色澤、定型、斷碎度和上霜度。拉老火要用大號烘籠,直徑1.5米左右,每籠上可攤放茶葉6~8斤。烘籠頂端的溫度繼續上升,要達到160~180攝氏度,80斤木炭排齊擠緊,形成一個大大的炭火堆,火苗有一尺多高,火勢猛烈均勻。

拉老火的工作場面十分壯觀。兩人抬起一個烘籠,放在炭火上5秒左右,馬上抬下進行翻籠,把發燙的茶葉輕輕翻動。隨後再次將烘籠抬上炭火,週而復始,輪流進行。一個炭火堆可使兩三個大烘籠輪流上烘,邊轟邊翻,熱浪滾滾,人流不息。每烘籠的茶葉要被抬上抬下烘翻120~160次,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下來,要走十幾公里路。其規則是:抬籠要快,翻茶要勻,拍籠要準,腳步要穩,放籠要輕。拉老火時門窗四閉,屋內燥熱,溫度可達四五十攝氏度。

老火拉到100多次時,會在某個時刻,茶葉表面突然蒙上一層白霜,這是茶葉內有機物質在極端高溫下的昇華。此時的茶葉形如瓜子、寶綠帶霜,至此大功告成。

“拉老火是形成茶葉香味的關鍵步驟。”武衛權說,“火頭嫩,不能形成香氣;拉火次數過多,顏色就會變黃。味道上,火候多一份則苦,少一分則澀。”

拉過老火的瓜片含水率只有6%,“這是最乾燥的茶葉了,也是最容易碎的”,武衛權說。瓜片要趁熱裝入大桶,用特製棉墊輕輕下壓,減少破碎。

新茶早一天上市,就能賣到更高的價格。每年的穀雨到夏至期間,茶農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茶廠同樣連夜收茶趕工。如同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

中國最複雜的綠茶竟然是它?

瓜片的成本

按照正常的瓜片生產週期,從採摘到成品需要一個星期。由於乾燥徹底,6%的含水率低於其他茶葉,瓜片的出茶率也比較低,平均4.5斤鮮葉出1斤幹茶。瓜片採摘只能手工一片一片摘,殺青、毛火、小火、老火等工序也必須依賴於人工操作和經驗判斷。

平均下來,一個熟練勞動力一天最多產出1斤瓜片。現在,採摘女工日薪為50~60元,熟練的炒茶、拉火技師的日薪每天要100元左右。而技術要求最高的拉老火的師傅,最高每天可以掙到150元。“而且還是來回接送,中午管飯。”六安瓜片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唐晨說。平均下來,一斤瓜片僅人工成本就需要百元。瓜片的烘焙需要上好的無煙慄炭,烘焙出1斤瓜片平均需要2斤木炭,此項成本每斤就要增加20元左右。

目前品質較好的內山毛茶的收購價格為每斤300多元,算上人力及加工材料費用,1斤好瓜片的成本至少400多元。另一方面,瓜片上市時間較江南、四川綠茶晚近一個月,價格上也沒有先發優勢。

較高的生產成本使瓜片的產量一直不高。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每年各級瓜片產量徘徊在25萬~30萬公斤,消費區域也多集中於安徽北部,流傳不廣。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於市場因素影響,六安瓜片的原產地減少一半以上,大都改制其他茶類,而產量也下降到不足原來的1/10。“當時主要原因在於,很多茶農和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以次充好,工藝上也是能省則省,導致瓜片質量大幅下降,復興瓜片迫在眉睫。”一笑堂茶葉公司董事長陳蘇亮說,“作為十大名茶之一,瓜片的牌子快要砸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六安農技推廣中心曾經調查發現,傳統的瓜片製法幾近被放棄,只有極少數的農戶能夠堅守傳統。

90年代後期,六安市政府開始重新塑造瓜片品牌,制定技術標準,扶植茶葉生產的大企業,改變小農生產方式。瓜片產量開始恢復,2007年達到了2600噸,特級瓜片從2000年的幾十元漲到現在幾百元。目前最貴的瓜片市場價格為每斤5000~1萬元。“瓜片的生產成本較高,由於是全葉片茶,泡出來好看,味道比其他綠茶更濃厚,香氣清高,也更適合做禮品茶。”陳蘇亮說。

現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又成為瓜片生產的新問題,每年最繁忙的20多天茶季,茶區需要百萬勞動力,而金寨縣總人口只有60萬人。茶葉生產的特點又是短期用工非常集中,因此,在朱世軍看來,統計瓜片的產量非常困難。因為一旦勞動力短缺,人員價格過高,茶農沒有錢賺,茶葉就不會再採了。這不像收麥子,地裡有多少可以收多少,茶樹上的新葉摘過後還會不斷地生長,產量有很大的彈性。現在夏茶採摘很少,就是因為夏茶賣不上價,每斤三四十元,主要銷往國外。

王永發的兩個女兒都在城鎮當老師,他的兒子在蕪湖工作也買了房子。如今只有老兩口守著這30畝山間茶園,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孩子們不可能再回到這要步行一個小時才能走出深山的家。不過,王永發還沒有考慮未來誰來接他們的班看護茶園,抑或告別茶園。

朱世軍說,現在農村的人員結構是“3860”,“38”指的是婦女,“60”指的是老人,青年、中年男子都出去打工了。“金寨縣有10萬人在外打工。”朱世軍說,“即使他們現在回到了家鄉,也不願意做農活了。他們已經習慣了城裡的熱鬧,而山區的寂寞與單調是無法忍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