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的胡服騎射在當時能對付秦國的商鞅變法嗎?

鎮心42


首先,這兩個事件並不處於同一時代。“商鞅變法”在秦孝公時,而“胡服騎射”是在秦昭襄王。有時候博弈之間憑的不僅是實力,更有天意的捉弄和瞬息間的抉擇產生的效應。比如說,比起項羽劉邦在當時是很弱小的,最後卻成為了大漢帝國的掌舵人;三家分晉,智伯才是實力最大的公卿,就要滅掉趙國時韓、魏卻倒戈相向最終滅掉了智伯。歷史不能倒退,也不能也不能出現“關公戰秦瓊”的戲劇。但是從實力上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是可以和秦國抗衡的。



1,商鞅變法,秦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崩潰狀態。秦穆公時,秦國達到一個鼎盛時期。征服了北方多個遊牧民族,稱為北方的霸主,也因此成為春秋的霸主之一。

秦穆公後,秦國的宮廷陷入權力交接的不穩定時期。魏武侯政治上啟用李悝開始變法圖強;軍事上用吳起創立了當時最強悍的部隊“魏武卒”;孔子的弟子子夏也來到魏國創立“河西學派”,吸引了眾多的學士。奪取河西之地,如同卡住了秦國的咽喉,讓秦國一百多年都沒有再東出的機會。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時期,是在秦國被封鎖一百多年後的末期。


3,《大秦帝國裡》,從商鞅看到死去的秦國將士。在竹簡上寫道:“秦人食草,秦人可畏。”當時的秦國雖然還有戰鬥力,靠的只是老秦人的意志。但是戰爭打的不僅僅是意志力,更是經濟實力,實際上多年的戰爭,秦國已經被掏空。秦孝公繼位後,割地休戰與民休息,並開始招賢納士。

商鞅變法,是改變秦國地位和方向的一次變革。商鞅變法後,秦國在經濟實力上得到了發展,在軍事實力上得到了幾次勝利。到秦惠文王時,秦國才進一步強大起來,直到秦昭襄王時,秦國才真正的強大起來。

4,秦的祖先是顓頊的後代因為在商朝時輔佐有功,被賜贏姓。周朝時,秦的祖先為周王養馬。周繆王贏姓的一支,叫造父的被賜給趙城,因此稱為趙氏。周孝王時對在西戎給自己養馬的趙非子分封在秦地作為附庸賜姓為嬴,這就是秦國最初時的由來。有一部分趙的人去了去了晉國。

5,趙氏在晉國多被重用。特別是晉文公時趙衰隨同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回到晉國後被封為公卿,趙氏一族在晉國都擔任要職。後來晉國公室逐漸衰落公卿勢力越來越強,相互兼併,最後只剩下智氏、魏氏、韓氏、趙氏。智伯想削弱其他三家的實力還政於晉。於是聯合魏和韓進攻趙國,水淹晉陽城,趙國人易子而食。然而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韓氏和魏氏突然倒戈,聯合趙氏一起滅掉了智。因為在這場戰爭中趙國付出的最大,所以他分的地盤也比較大。



6,戰國時期,魏武侯。成為最先變法的國家,成為了第一個霸主。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繼位後,接回了在魏國受難的孫臏,再加上歷史上有名的田忌,讓齊國強大起來。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魏國受到重大的,創傷。失去了霸主的權利,齊威王成為新的霸主。



6,趙國到趙武靈王時,勵精圖治改革倡導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軍進攻中山國,奪取了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獻4邑請和,趙軍才停止攻擊。趙武靈王決心要滅掉中山,於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繼再攻中山,到趙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終於最後滅掉中山,把中山王遷到膚施(今陝西綏德縣東南)。


趙國在加緊進攻中山的同時,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 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7,長平之戰是兩個最強的同姓國家之間的較量,從實力上其實是旗鼓相當的。自古“成者王侯,敗者寇”有時候成敗就在伯仲之間,只是歷史給了一個答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恭候!


葉子寫實


進入戰國以後,戰國七雄都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變革。其中戰國後期,趙國出現了以為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他當政以後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國的軍隊戰鬥力有了實質性的提升。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算是戰國時期比較成功的變革了。但戰國時期效果最為顯著的變革,顯然非商鞅變法莫屬。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確是一個次比較成功的變革,變革後的趙國軍隊戰鬥力上升到了戰國七雄的第一梯隊之中,戰國末年能夠阻擋秦軍前進步伐的也就只有趙軍了。在戰國末年的幾次秦趙大戰之中,雙方互有勝負,具有決定性的長平之戰,秦國也僅僅是取得了慘勝。但是,趙武靈王所進行的變革,其實是一次並不全面的變革,這次變革僅僅停留在軍事領域之內,並非是一次全面的綜合性變革。我們知道,戰爭其實是政治的繼續,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為主要的一條還是要看雙方的綜合國力。一支強大的部隊,也需要有足夠的國力作為支撐。相反,我們並沒有看到趙國在除了軍事領域內的變革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這也就註定了趙國的改革必然是一場並不徹底的變革。

長平之戰古戰場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商鞅在來到秦國以後,深受秦孝公的器重,他曾經先後兩次出臺變法措施。這些變法措施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等諸多領域,是戰國時期最為全面、最為徹底的變革。

商鞅畫像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長,開始了第一次變法。此次變法以鼓勵農戰,為變法總方針,以加強對人民統治,發展生產,削弱貴族特權,加強君主集權為內容。

1.頒佈法制,實行連坐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強制拆散家長制的大家庭,改進勞動方式。對工商業者,施以重稅,促使其迴歸農業生產。

3.獎勵軍功,嚴禁私鬥。

商鞅還在在秦舊爵制的基礎上,制定了二十等軍功爵制。爵位可以通過軍功來獲得。如士兵能得敵首一枚,即賞爵一級。軍吏所率軍隊若能完成規定任務,則軍吏將被賜爵一級。爵位既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又與具體的政治、經濟利益相聯繫。在通過爵位獎勵軍功的同時,又嚴禁私鬥,犯者處以重刑。貴族無軍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特權,有軍功則可受賞。

總之商鞅通過制定二十等軍功爵制,將各種利益與軍功掛鉤,從而使有功的人可以顯示自己的榮耀,而無功的人雖然富足卻無法獲得世人的認可。此舉強化了秦人的尚武傳統,得到秦人的熱烈響應,在強大的利益驅動下,一遇戰爭即奮不顧身地投入進去。據說當時一聽說要打仗秦人便情緒激昂,奮不顧身地衝鋒陷陣,因而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秦軍攻城拔地,幾乎無堅不摧。

這些變法措施出臺之後,“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前一次變法的基礎上,主持進行了第二次變法,此次變法更著重於新制度的建設,其主要內容包括:

1.廢井田,開阡陌。重分疆界,擴大授田民戶實際耕作量,以促進生產。當時秦地廣人稀,招三晉人前來移民耕種,不服兵役。

2.普遍推行縣制,將小鄉邑聚合併成縣,其官員受君主任免,集權於朝廷。

3.統一度量衡,以便利賦稅徵收與商業經營。

4.將都城由雍遷至咸陽,為東擴做準備。

5.易風移俗,革除國內殘留的戎狄風俗。

商鞅在秦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強力支持,而商鞅的變法措施得到長時間和比較徹底的執行。由於新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故而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商鞅則在孝公支持下,對他們進行了嚴厲鎮壓。如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教唆太子反對新法,商鞅劓其傅而黥其師,公子虔等人對商鞅痛恨至極。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陷謀反而被車裂。

不過商鞅雖然被殺,但因新法長期在秦推行,並卓有成效,所以商鞅變法的措施並沒有被廢黜。秦國最終成為戰國時期的頭號強國,最終得以消滅東方六國。


野叟雜談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的較量,能不能對抗秦國的商鞅變法?答案已經很明確。公元前260年那一場決定中國歷史走向及秦趙兩國命運的大決戰在長平打響了,其實那就是“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的決戰。最終以“商鞅變法”完勝而告終,從此戰國時期的強大趙國淪為弱國,再無翻身的餘地。

在戰國兩百年間,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各國在變革必較量和改革變法之爭,“誰的改革模式是最好的?”這兩百年來諸候國通過用戰爭來證明。選進戰勝落後,適應戰勝不適應,成為各國改革變法的試金石。

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原因、經過及結果: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趙國相對有過變法改革的各諸候國來說,處於衰落的地位。胸有大志的趙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有切身認識,他認為以胡服騎射改革軍隊是強兵的途徑。

在改革中,發佈“胡服騎射”的政令,根據胡人的服裝改穿短裝,用帶鉤,穿皮靴,不僅要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臣民都改穿。號令全國把把袖子改窄,習騎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讓將士學胡人騎馬射箭,訓練軍隊。

實行胡服騎射前,趙國屢敗於齊、秦、魏等國,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周邊的胡人也連年向趙國發掠奪,趙國幾手沒還手之力。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強悍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顯示出了強大威力。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趙軍兵分三路進攻中山國,奪取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石邑丶等地,中山國軍望風而逃,中山王迫於無奈獻四個城邑請和。往後的時間裡,從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到趙惠王三年期間憑著強大的趙軍滅掉了中山國還向北方出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的林胡、樓煩繼續用兵直達雲中、九原,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終於成為當時軍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的對比: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軍事領域的改革成效是立竿見影的,他在最短時間內“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扭轉了趙國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解決了趙國周邊的國家安全危機的同時也拓土開疆千里。雖然趙國的變革有成效,但比起當時的諸候國來說,卻東邊不如齊國富饒,西邊不如秦國變法深刻。

相比秦國商鞅變法,則與趙國“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純軍事領域的變革大為不同。商鞅變法抓住了富國強兵的根本就是人力物力財力,他通過革廢除了與當時不適應的春秋舊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推動了秦國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

從兩者對比來看,兩者之間優劣:趙國“胡服騎射”改革時間短,見效快;而秦國“商鞅變法”則歷時長則見效慢。在歷經秦孝公時期困難艱阻重重二十年才初見成效,然而仍是個框架還沒俱備實質性的進展,後經秦惠文王二十年的奮鬥通過謀東出與各國展開邦交拉鋸,平定義渠攻佔巴蜀後的一系列努力才使商鞅變化在秦國的富國強兵道路上名符其實。其中最重大的舉措就是攻佔巴蜀,它不光是秦國往後統一強大國力來源的戰略支撐,也是秦國軍事領域“得蜀便得楚,得楚天下並”的戰略制高點。

秦人之所以在列國紛爭中久戰、力戰,除了商鞅變法後秦國“耕戰策”磁鐵般的吸人政策以外,就是巴蜀能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保障。它的開拓經營是自關中糧倉後的第二大戰略物資保障倉庫。另外,是人口的爆增,商鞅變法後各國大量的民眾“耕戰策”的中不論身份貴賤論功評爵的強大吸引力紛紛從善如流的湧入秦國,使得秦國在短時閃國內人口數量遠超過列國。這就為秦國連年征戰提供了人口保障。

戰爭是政治的廷續,沒有純戰爭的戰爭,長期的戰爭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撐軍力。從長平之戰秦趙兩國舉國國力的角逐來看,它不光吞噬了參戰士兵的生命,也吞噬了兩國的綜合國力。

在長達兩年的相互消耗中,兩國的國力在空前消耗。然趙國雖然在軍力上強大,但國力支撐軍力的致命傷在這次持久的消耗大戰中越發突出,以至致命。秦國在長平之戰後,還能以強大的國力繼續在一統的路上征戰,根本原因是國力強大,通俗的說是“錢多,人多”,反觀趙國,四十萬將士埋葬長平後,簡直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窮國,以致後來十數年的“喘息”也不能恢復過來。

胡服騎射與商鞅變法在長平的碰撞是歷時兩百年的列國改革與變法最後一次大碰撞,在那個偉大的時代,商鞅變法以勝利者的姿態將深刻變革的秦帝國慢慢地推向了統一。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秦國的商鞅變法,根本就沒有可比性。胡服騎射,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改革,核心就是借鑑胡人的在軍事方面的某些優勢;而商鞅變法,則是一場徹底的社會變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多方面。就兩場變革對於本國的影響而言,商鞅變法要遠比胡服騎射深刻。

下面,筆者具體介紹一下兩場變革,從其措施入手,具體分析其帶來的影響。

首先,來介紹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秦國秦孝公時期開始的一場社會變革運動。變法由秦國的大良造衛鞅全權負責開展,就其主要措施,包括如下幾點

一,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實行二十等爵制度。所謂世卿世祿,指的是貴族可以通過血緣而永遠居於社會上層,世代為卿,世代食祿;而二十等爵制,是指,按照在戰場上取得敵人首級的數量授予爵位,一共二十個等級,任何人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封爵

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國家允許土地買賣。這一條沒什麼難理解的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四,禁止成年的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即,男人成年後,必須單獨組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五,實行郡縣制。

六,焚燒儒家書籍。

七,推崇李悝的《法經》,以法治國,推崇嚴刑峻法。

其中,第一條是政治方面的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相當於廢除了貴族制度,使得秦國由貴族政治開始向官僚政治進行轉變;而第二條至第四條是經濟方面的措施,廢除井田制,即結束了西周以來公有制土地的情況而使得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以此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居,則增加了戶數,由此也使得國家的稅收增加;最後文化方面,則是推崇法家的思想而抵制甚至廢除儒家思想。

可以看出,商鞅的這些措施,是一場徹底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它基本上掃除了很大一部分制約秦國發展的不利因素,比如廢除貴族制度使得王權更加集中;比如十二等爵制從思想方面提高了軍隊作戰的積極性等等。而且,這場變革在商鞅本人的主持下,進行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足以使得這些措施成為國家的常態,而商鞅死後,這些措施依舊繼續存在。

所以說,商鞅變法,在當時而言,是沒有任何可以批評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套行之有效且真正循序漸進的改革。

再來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發生在商鞅變法的五十年後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一場純碎的軍事領域的變革。之所以這場變革會發生,是因為趙國在此之前,屢戰屢敗,不僅敗給魏國齊國等中原大國,甚至連林胡,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也時常打得趙國毫無還手之力。基於這種現狀,趙武靈王即位後,決定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趙武靈王改革軍隊的靈感來源於胡人,胡人的服裝緊身而袖子窄,而不像中原的服裝那樣寬鬆,這更有利於作戰;同時,胡人的騎射,也比中原的戰車機動性更強,於是乎,趙武靈王就按照胡人的這些優勢來改造趙國的軍隊。最後,趙國的軍隊經過改造,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先後擊敗林胡與匈奴,滅掉了中山國。

相比於商鞅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並沒有在其他任何領域有所改變。甚至在一開始,改革被舊貴族所抵制的情況下,趙武靈王採取的措施也是勸服而非對舊貴族動手以消除變法阻力。這樣做固然可以暫時緩和國內矛盾,但是一旦趙武靈王去世,舊貴族就會對他的改革措施動手,這些個改革措施也不可能真正延續下去。

所以,趙武靈王改革的結果是,的確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而趙武靈王本身依靠自己的能力,扶持秦昭襄王回國繼位,自此,趙國的聲望和國力達到巔峰,趙武靈王也憑藉其高超的個人能力與強大的軍隊,在其在位期間壓制秦國,成為一時之霸主。但是,由於趙武靈王本身對於舊貴族沒有防範,最終在沙丘被圍困以至於餓死。

隨著趙武靈王的去世,其改革沒有能夠更進一步,趙國的百戰雄師在舊貴族的帶領下,越來越頹廢。

所以,綜上而言,商鞅變法從基礎上消除了秦國發展的障礙,使得秦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 存在很強的持續性,最終滅掉其餘六國,一統天下;而趙武靈王單純的軍事改革,的確讓趙國在短時間內成為強國,但是由於其沒有從根本上進行革新,導致這場改革沒有持續性,最終沒有能夠徹底使得趙國改變命運。


庭州行者


必須先敲幾下黑板!這道題必須先要明白實行“胡服騎射”的動機和目的。需要強調的是,“改兵制、著胡服、習騎射”並不是一場簡單軍事為目的改革。

趙武靈王繼位時的趙國國勢處於衰落期,且還一直有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癥結——中山國,正是這個小小的中山國將趙國國土幾乎一分為二,趙國北方的戰馬和物資由於中山的阻隔不得不要繞很大一段路挨能輸送其他地方,因此趙國君臣歷來恨不得活吞了這小國。然而,中山雖小,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千乘之國!在當時那個軍隊構成仍處於車、步、騎混編的時代,“千乘”的戰力是相當具有威力,趙國幾次欲滅中山都未得逞。

胸懷大志的趙武靈王很快注意到趙國邊境的東胡、匈奴、樓煩等少數民族騎兵精幹彪悍,內心十分傾慕。後來他設立的代郡、雲中、以及由秦國奪取的榆中(河套地區)等地與匈奴、東胡的交往歷來密切,況且雲中和代郡兩地本就是由匈奴手中奪過來的,這個幾個邊城重鎮“胡化”傾向日益嚴重,而那個“千乘”在燕齊資助下竟騷擾不斷,如此背景下,趙武靈王不顧國內阻力,依然決定放低身段向“胡人”學習。而學習本身就是對胡人文化最大的認同和尊重,並希望通過這種尊重可以消除民族隔閡,使趙國與胡人雙方都獲得極大的文化認同,繼而統一趙國南北文化、凝聚國力更好參與到中原爭霸這個大業。

事實上胡服騎射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了幾個階段,這其中也是先後4此才將那個“千乘”毒包剜掉;到趙武靈王九年時,趙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結果此戰中僅趙國一家就被屠殺8萬,武靈王痛心疾首之餘宣佈終生不再稱王!而此時,胡服騎射已進行了兩個階段。這從一個側面佐證了胡服騎射對於趙軍戰力的影響程度。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胡服騎射確實提高了趙軍的戰力,但這個戰力是相對自身和其他五國而言,在長平這個秦趙主力盡出的大考場,歷史不會因為你有沒有複習好而有所延誤。也正是這場大考,最終檢驗了實行不同形式變法的兩強中,誰的變法更為徹底、有效。趙國和其它五國或許最終都沒有明白,單純的軍事變革在那個年代並不能為自己提供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否則之前的吳起、孫武等人早就靠軍事成功了。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秦孝公的商鞅變法都是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變法,以圖強國。


先來看下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即位,決心變革圖強。以商鞅主持變革,商鞅提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商鞅變法廢除土地國有制,推廣土地私有制。還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提高了中央集權。農業上獎勵耕種多的農民,免除勞逸和賦稅。商業上抑制商業,商業用重稅,農業用薄稅。農業為主業,商業為末業。有效地拉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軍事上獎勵有戰功的軍官士兵,採取十二等爵位制,有效地鼓勵到官兵們的戰鬥熱度,大大的提高了戰鬥力。法律上實行犯罪連坐制,小罪用重刑,一人犯罪,連累左鄰右舍,誤其三族。可見秦律深嚴,使得秦國人個個的鼎公守法,生怕連累族人和左鄰右舍。總結商鞅變法法其根本就是根據人性:貪圖功利、怕損人不利己。


再來說下胡服騎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繼位,趙國正在處於國力衰弱時期。給鄰界的小國經常騷擾,與大國的戰爭也經常吃敗仗,土地被搶。趙武靈王深知只有改革圖強才能改變趙國的困境。趙國經常被北方的遊牧民族騷擾,他們來去如風,機動性極強。趙武靈王認識到騎兵的優越性,所以在趙國都城邯鄲推行胡服騎射進行變革。次年變革很快看到了成效,在對中山國的戰爭中取得大勝蠶食數城,後來直接乾脆把中山國給吃掉了。對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九原。趙國胡服騎射的變革使它成為戰國時期除秦國外最強大的國家。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是從農業、商業、軍事、集權、法律上的一次全性的改革。使秦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隻針對軍事上的一次變革,沒有能從國內各個方面進行變革,胡服騎射只是單純地增強了軍事實力,沒有增強其國的綜合國力。秦國和趙國如果在短時期針鋒相對可能難分勝負,可是如果長期對抗,其改革優劣就可以很快的看出來。很明顯秦國的商鞅變革比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得多。


歷史迷小哥哥


趙國的胡服騎射在當時能對付秦國的商鞅變法嗎?很顯然不能,秦國的“商鞅變法”不僅僅在經濟上改革,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改革,其中包括軍事。趙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只是軍事上的改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服裝”和“騎射”,這兩方面進行了改革,只能說士兵方便戰鬥,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秦國雖然沒有進行這樣的改革,但是在軍事制度上進行了“二十等爵制度”的改革。取消了貴族特權,要想升職做將軍,必須靠真本事,一級一級的向上升。所以“論功行賞”,帶動了士兵的積極性,每個士兵願意為國家拋灑熱血,建功立業。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時候,秦國“商鞅變法”已經過去了50餘年,此時的秦國無論經濟和軍事都在六國之上。

趙國在軍事上進行改革,是秦國統一道路上的最大的障礙,要說長期戰爭,趙國遲早會被拖垮。所以,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不敢打持久戰。廉頗的守城戰,讓趙國有點吃不消,趙王想找一個速戰速決的人才,所以趙國是最好的人選。結果,趙括在戰術上不行,糧道被切斷。軍隊沒有吃的,必敗無疑。

所以,一個國家,要做持久戰的打算,還是需要經濟作為支撐。毛主席那句“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有道理的。先作防禦,多積累糧食,不稱霸,為長期作戰做準備。總體來說,一個國家光軍事實力強大還不行,經濟還需跟得上軍事發展的步伐,前蘇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軍備競賽的結果,經濟被拖累。一個強大的軍隊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沒有經濟支撐的軍事實力都會被拖垮。


孟子說史


只看軍力趙國是可以對抗秦國的,秦昭襄王繼位前,秦國已經打衰了戰國前期的第一強國魏國,秦昭襄王繼位後打衰了當時的第一大國楚國,但是對軍力強盛的趙國秦國是忌憚的,即使趙武靈王死於“沙丘宮變”十幾年。秦趙兩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韓國。秦軍借道韓國攻趙雖有勝利但是在閼於之戰也慘敗於趙國名將趙奢。但是“商鞅變法”使秦國包括軍力在內的綜合國力變得強盛,“胡服騎射”僅僅只是讓軍力強盛軍事改革。當秦趙兩軍決戰於總兵力超過百萬的著名的長平之戰時優劣利弊暴露無遺,趙軍不是被秦軍打敗的,而是廝殺血拼斷糧46天后放下武器投降的,即使糧道沒有被秦軍掐斷趙國在前後歷經3年的長平之戰裡物力財力枯竭無法再給前線的趙軍提供充足的物資供應。趙軍雖然全軍覆沒慘遭坑殺,仍然重創了秦軍,秦國同樣元氣大傷,過了大約30年秦始皇才在超級大國的國力支持下開始了滅六國的統一大業


立志成蟲


謝謝個位的回答, 現在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請各位幫忙指正,首先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在當時是能對付秦商鞅變法的,也是最符合趙國國情的一種改革,因為武靈王時期,秦先前幾代君王已經變法在先,趙就算同樣學習也已經慢與秦,就算趙能趕上,趙的國土面積不如秦,適合農耕的土地更是太少,同樣的變法,趙的國力永遠比不上秦,而胡服騎射卻非常適合大量國土與遊牧民族接壤的趙,至於胡服騎射為什能對付商鞅變法,我認為兩種變法都很厲害,區別就如同武學上的內功與外功,商鞅變法就是內家功夫,練成了天下無敵,可是練習時間長。胡服騎射是外家拳法,練習上手時間快,雖然老了以後練外家的打不過練內家的,可如果兩人差不多時候各自修練這兩種功法,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很大可能是修內家的在還沒練成時就被練外家的給打死了。


鎮心42


趙國胡服騎射,實行易服、改兵制、創新戰術的軍事革新,終於使騎兵這一靈活的新兵種取代了笨重的車兵改變的冷兵器時代的作戰方法,提升的僅僅是兵將士卒戰場殺敵的實力。

秦國商鞅變法改變的是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秦趙兩國對抗更重要拼的是補給糧草,糧草方面趙國遜一籌,相當於以偏(軍事革新)對全(軍事糧草等多方面改革),當然秦國也贏的足夠慘烈,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