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03 龍虎山

碧水丹崖 龍虎道都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龍虎山主要供奉的是降魔護道天尊(即道教創始人張天師張道陵),是中國道教發祥地。龍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沖積扇塊狀的紅色砂礫岩組成了丹霞山體。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旅遊主要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上清宮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其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佈全國。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里。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裡。左擁象山,右注沂溪。相傳,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民謠雲: “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兇。”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台山、烏劍山、獅子山、沖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天師府

天師府位於貴溪上清鎮,臨清溪,為張氏歷代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

其他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象鼻山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正一觀

04 齊雲山

白嶽仙關 全真齊雲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齊雲山,主要供奉的是廣援普度天尊(即丘處機),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聖地,古稱白嶽、雲嶽,位於徽州。海拔585 米,方圓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巖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美譽,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齊雲山旅遊主要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圓通洞供奉的卻是佛教中的南海觀音;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象力的創作;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昌帝君。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頗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志。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香爐峰

此峰在月華街太素宮前,山峰獨立挺拔,形似香爐,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穩健,爐身粗壯,頂端與底座大小几乎相同,傳說頂上的鐵亭、香爐當初是朱元璋所賜,可惜鐵亭和香爐1958年大鍊鋼鐵時被毀,鐵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當雨後初晴,雲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有詩讚其妙曰:“山作香爐雲作煙,嵯峨玉觀隱千年”。

其他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望仙亭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下)

飛雲亭

敬重傳統,用雙腳丈量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