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們爲什麼當初不逼我?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嚮往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劉憲華和小提琴家呂思清老師完美合奏一曲後,Angelababy問劉憲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劉憲華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和劉憲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王迅,他小時候也學過小提琴,卻沒有堅持下來,王迅遺憾地說:

我就是後來不知道咋回事,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但是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我要堅持一下的話,我可能就還可以啊,起碼現在還是個特長。

多少孩子長大後開始責備父母:你為什麼當初沒逼我?

等長大才明白,我們以為的父母的寬容,最後都會變成自己深深的遺憾。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小別離》劇照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行201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即將38歲的中國籃協主席姚明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分享了他在上海交大求學的歷程和感悟。

姚明在發言中首先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的堅持甚至是固執,要求17歲的我在踏入CBA職業賽場前做出承諾,一定要在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回到學校讀完大學。

如果沒有這個像封印一樣的承諾,在校讀書的幾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過終止,特別是在上高數課的時候。而通過這一歷程,我也更加相信學習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

姚明花了7年,38歲才本科畢業,背後有多艱難?

用他的話說,就是上學比打NBA難。他還曾對同窗開玩笑說,交大的課程就分兩種:高等數學和其他課程。

正是因為父母當年的逼迫,人到中年的姚明,為了實現承諾,工作再忙、底子再薄的他,也咬牙堅持,7年的磨礪讓他更懂得過程比結果重要。

同樣被父親逼迫的,還有大鋼琴家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他說: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學音樂的道路真的很難走,孩子的自律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外界的施壓,這麼枯燥的練習,小孩子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在郎朗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起到了最重要的推進作用。朗朗現在的每一分光芒都有父親的功勞。

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不停鞭策的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爸爸媽媽,謝謝你當年逼了我一把,讓我如今可以驕傲地活著。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電視劇《小別離》裡有一句臺詞,道出了父母的焦慮:

進不了前一百,就進不了重點高中;

進不了重點高中就進不了重點大學;

進不了重點大學,這輩子就完了。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小別離》劇照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都成了虎媽狼爸。

可憐的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從一上學就勒起了“緊箍咒”,被父母連拉帶拽向前拼命奔跑。

然而,並不是父母逼了孩子,孩子就能變得優秀。

看過一篇文章《牛蛙之殤》,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在孩子剛3歲時,媽媽就逼孩子開啟了“牛蛙模式”的教育。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從此,孩子被剝奪了童年所有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馬不停蹄奔波於各種培訓機構。為了贏得這場 “牛蛙戰爭”,父母用高劑量、高添加的飼料催著孩子長大。

結果,孩子不堪重負患上了抽動症,未能進名校。不得已,全家決定用移民來改變孩子的求學命運。

還有更悲催的父母,逼孩子努力學習,卻把孩子逼上了絕路。

常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有小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而自殺;每到高考,因沒考好而自殺的消息更多,令人扼腕嘆息。

有句笑話:“為什麼父母拼命逼孩子變優秀呢?因為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啊!

這種父母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讓下一代使勁飛。

可是,你在看電視,憑什麼讓孩子快學習去?

你什麼都不學,憑什麼逼孩子學鋼琴、學奧數、學美術?

你都不優秀,憑什麼讓孩子優秀?

憑什麼要求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即使你是哈佛畢業的,也沒有資格要求孩子必須也是哈佛畢業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但是,只是在他們懵懂的年紀,需要父母逼一逼。

  • 逼,不是一定要達成多大的成就,而是給孩子更多的機會。

正如龍應臺所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小別離》劇照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放任孩子容易,逼孩子卻很難。

無能的父母,會把孩子逼得平庸或叛逆,只有智慧的父母才會把孩子“逼”得優秀。

這種父母有遠見,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看清孩子有優勢,規劃孩子的未來,引導孩子堅持,讓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優秀。

有位讀者分享了自己“逼”孩子的經驗:

我家孩子小時候,我先給他報了幾個興趣班嘗試,發掘他的興趣,小學著重只選擇1到2門他喜歡的堅持學,小學畢業會再給他一次選擇權,是繼續學還是選其他的更感興趣,再選擇1到2門堅持培養。

孩子喜歡的我都讓他學,但堅持確實很難,畢竟還是孩子,不夠自覺,總想要偷懶耍滑,可一旦開始學了我就不允許他放棄,我從不威逼利誘,但我會諄諄善誘,讓他越來越喜歡。

的確,想學好任何知識和技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孩子不能堅持,想放棄的時候,就需要父母的鼓勵和適當的“逼迫”。

孩子的成長路上,重要的是堅持,不是孩子,是父母要堅持。

父母的每一次堅持,都是給孩子的未來添一份底氣。

蔡康永說: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想讓孩子18歲時能和喜歡的人一起游泳,28歲時應聘成功那個會英文的工作,請在孩子15歲想放棄游泳的時候,18歲想放棄英文的時候,逼逼他,鼓勵他,陪伴他。

每個孩子都是潛力股,父母的堅持,就是孩子通往績優股的“捷徑”。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當初不逼我?

作者介紹:霍輝,富書籤約作者,寶媽,理工女,改善專家,高級工程師,倒過來是輝霍,簡書@輝霍,微博@霍霍4307。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