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的內在邏輯——讀《後全球化時代》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是否是絕對不可逆的進程?是否有一種新的趨勢正在出現?“逆全球化”是否有自己更為充分的邏輯前提和基礎?芬巴爾·利夫西所著的《後全球化時代》,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回答。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最近一段時間,對“逆全球化”的討論很多,人們高度關切最近這些年來“逆全球化”的作用和影響,對於“逆全球化”的衝擊有相當大的憂慮。特別是2016年英國脫歐和特朗普上臺之後,原有的全球化基本架構都受到了相當的衝擊,在西方這個主導全球化運作的中心,對於全球化的認識也有了不同的角度。人們一般還是把這些新的狀況理解為傳統工業化時代的絕地反擊,是背離全球發展總體趨勢的,是過時的西方本地衰敗的工業對新時代抗拒的結果。這些政治力量的逆襲往往被認為是偶然的,是對全球化大潮的一種過時的對抗,是一種逆流而動的結果。但問題真的這麼簡單嗎?全球化是否是絕對不可逆的進程?是否有一種新的趨勢正在出現?“逆全球化”是否有自己更為充分的邏輯前提和基礎?

今年一月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芬巴爾·利夫西所著的中文名為《後全球化時代》的書,英文名字是《從全球到本土》,副題是“製造與全球化的終結”。這部書就是試圖對這一問題做更為深入的探討,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的著作。

這部書並不是簡單地將當下出現的“逆全球化”作為一個過時的逆流來理解,而是試圖很深入地分析逆全球化的實質。他認為有可能出現一個去全球化的階段,全球貿易讓所有人受益的想法受到了衝擊,特別是特朗普上臺之後開始了一種以貿易保護和製造業迴流為中心的運作。這對全球貿易衝擊極大。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以全球貿易大發展為基礎的全球化可能僅僅是工業發展的一個階段,而當下的這些新趨向則可能是一種改變整個全球化的內在邏輯。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利夫西開宗明義,在書的第一章就指出:“已經有早期跡象表明,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轉變。許多國家的企業正在將生產基地和供應鏈遷回國內或設在鄰國,自動化的發展使勞動力成本不斷下降,改變企業管理者的決策思路。這些因素正在限制製造業的空間分佈,對產品運輸過程中氣體排放的限制就是一個例子。”他認為:“貿易的增長速度,尤其是實物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一直落後於全球GDP的增長速度,這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本地化發展的早期跡象。”

利夫西提出了一個從離岸到回岸,從海外到本土的新框架,而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可能會加快這個進程。因為將來機器人等應用就無需像現在這樣極度重視勞動力成本了,勞動力成本變成了相對不重要的因素,也就不需要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設廠了。勞動力成本未來就會改變現在的生產邏輯。運輸成本上升,文化和政治等考量,都讓本地化生產更有吸引力。認為未來經濟活動反而會走向本地化而非全球化,全球化受到的衝擊深刻化了。這可能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全球貿易為主的狀況極有可能快速逆轉。這些說法極為值得關切。實際上,“地球是平的”的理念是基於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勞動力成本的競爭讓西方發達國家把工業製造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某種比較優勢,從而讓全球貿易成為關鍵的必需,其邏輯是貿易讓所有人受益。但如果勞動力成本在整個生產中的比重急劇下降,這個基本邏輯就受到了衝擊。

這部書可以說從勞動力成本變化的角度分析了新“逆全球化”邏輯基礎。勞動力將要在很大程度上被機器人或3D打印等新技術取代,勞動力成本高低不再是問題,那麼製造業迴流就成為可能,原來全球貿易的分工基礎動搖。特別是一種西方新的本土化要求興起,和舊有的衰敗的傳統工業留下的大量人群的政治和社會訴求相適應,就使得“逆全球化”有了很深的訴求。保持西方的優勢正是需要在新的製造業潮流中領先,而不是僅僅控制金融、科技等。因此遏制全球貿易就成了可能。而縮短供應鏈帶來的成本下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要求急速提高和人力成本持續上升,都讓全球貿易的吸引力下降。生產開始迴流本國或區域之中。這是從生產方面的角度來觀察的結論。

同時,現在從消費市場看,消費者所需要的更為個性化,更為定製化和靈活生產的產品,使得本土化的智能生產成為可能。消費者由於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其更為個性化的要求使得消費品原有批量生產的產品未必受歡迎,而更靈活的生產機制,更趨於定製的商品成為未來消費的主流。利夫西以ZARA這樣的時尚業公司為例,必須快速推出各種新品,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要求,因此就有縮短供應鏈的需求,在歐洲就不得不把工廠放在歐洲或附近,以便新品能迅速上市。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可能會加快逆全球化進程,因為人工智能讓勞動力成本變成相對不重要的因素

作者認為德國的工業4.0等計劃的製造業升級,對全球化相當不利。這樣智能化的、高級的製造業會徹底讓機器和消費者產生聯繫,使本地化越來越重要,逆全球貿易的潮流就有了基礎。而目前以國家為中心的政治體系,一旦一部分人發現全球貿易對自己不利,提出的政治訴求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這本書提出了重大問題,必須思考的是:是否原來全球化的基本要素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他認為特朗普或西方最近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其深層的原因,並不是老工業逆勢反擊,而是新工業興起的某種徵兆,也是全球貿易為根基的全球化發生重大變化的徵兆。其中還包括由於環保、政治等因素,運輸成本增加,智能製造和消費者個性化要求都要求本地生產。他認為“逆全球化”可能是未來的新趨勢。這種觀點和主流的支撐全球化的理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非常值得我們關切和思考。回應“逆全球化”是否僅僅靠堅持全球化的理念,還是需要在當下的新趨勢中做出更多的改變?是否需要未雨綢繆地對“逆全球化”的發展有更多的思考和觀察?應該說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新的思考和探究。

張頤武——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逆全球化”的内在逻辑——读《后全球化时代》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張寶章與他的四“苦”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