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風云: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漢末風起雲湧的時代,各路英雄大展身手割據一方,最後,歷史大浪淘沙,三股勢力日漸成熟撐到了最後。不過可悲可嘆的是三國鼎立幾代人前仆後繼的努力,換來的確是三家歸晉的局面。

如果沒有司馬氏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三國末代君主憑藉自身才能誰最有可能成為收關的那個呢?

三國風雲: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1. 劉禪

對於劉禪這個人,網民的看法比較極端,一些人認為他弱智低能,不戰而降。“扶不起的阿斗”名副其實。還有些人認為他大智若愚,他回答司馬昭的“此間樂,不思蜀也。”充分體現了他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並不是真的樂不思蜀。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首先從劉禪的成長環境來看,當陽之敗時他還是個嬰兒,對父親的艱難創業是沒有記憶的,當他已經到了童年的時候,那個時期劉備拿下荊州四郡,又發兵西川。正是劉備事業的上升期,生活趨於富足穩定,劉備又對這個當時唯一的親生兒子有意保護。所以他是沒見過刀光血影九死一生的戰場殺伐,又沒有過過顛沛流露的逃難生活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鍛鍊。他只是一個智商正常的普通小孩罷了。後來劉備的去世對他來說很突然,十七歲的他從安逸中走出來,被迫做到皇帝這個位置上,他是茫然無措的,他不可能在這種環境中具備雄主的氣質。再加上蜀漢是三國中最為貧弱的一國,正如出師表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即使蜀國不北伐,太平之下經營自己都困難,完全不具備統一的條件。

三國風雲: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2. 孫皓

孫權大帝一世英名,晚年卻在繼承人問題上犯起了糊塗。在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之間搖擺不定,以至於雙發內鬥長達十年之久,最後又廢掉孫和,賜死孫霸,立小兒子孫亮為皇帝,於是,吳國一直是主弱臣強的局面,孫家內部鬥爭不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經歷了孫亮孫休之後,皇位終於落到了孫皓的頭上,孫皓是廢太子孫和之子,孫休去世後,吳國大臣不想立幼主,於是就選中了他,初期看,孫皓很有做雄主的潛質。

三國風雲: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江表傳》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卹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

這使風雨飄搖內耗多年的吳國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長,孫皓開始走偏了。嗜血好殺的本性逐漸顯露出來。東吳的大臣每次去赴皇帝開的宴會,都要與家人哭著告別,因為很有可能就被皇帝誅殺。曾有一個大臣因為醉酒想要回家,孫皓不信其喝醉了,大臣為了不在皇帝面前失態強忍著醉意,最後孫皓勃然大怒,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於是砍下大臣的頭顱,讓周圍的人在宴會上拋著玩。荒唐到如此境界,這樣的君主顯然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條件。

三國風雲: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3. 曹髦

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應該是曹奐,但是曹奐純是個傀儡,歷史沒有給他任何展現自己的機會,所以我們就說說倒數第二位,這個曹髦可以說是三國後期最有血性的君主了,他是東海定王曹霖之子,曹丕之孫。據說此人頗有文采,其擅長詩文,並通繪畫。而且為人很是上進,不甘心大權旁落。對司馬兄弟怨恨已經,並且自己親自發動了政變。

公元260年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帶領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授予鎧甲兵器,率領僮僕數百餘人討伐。

三國風雲:如果沒有司馬氏篡權,誰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

然而,這場天子親自發動的政變很快就失敗了,天子當場被殺,年僅20歲。很多人覺得曹髦沉不住氣,咎由自取。但是他所處的時代,歷史本身就沒有給他太多機會,司馬氏根基已穩。順從下去也難以逃脫被廢的命運,所以他選擇鋌而走險,搏一線生機。如果他不是時代讓他置身於困境中,以曹髦的為人才學和氣魄,外加上曹魏雄厚的國力,他才是最有可能完成同統一大業的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