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美人魚」嗎?

平齋微說


當然有美人魚啦!國外有很多相關記載,咱們中國也有很多記載,都能證明歷史上存在過美人魚。只不過,因為某種原因,美人魚已經滅絕,或者跑到了我們還沒有探索的深海,現在很難發現而已。

現在看不到,不等於以前沒存在過。下面舉舉例子,看看國內外關於美人魚的記載。

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作家老普利尼就創作了一本《自然歷史》,裡面記載了人類演化過程中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以及這些生物的生存環境等等。

在這本書裡,老普利尼寫道:“至於美人魚,也叫作尼厄麗德,這並非難以置信……它們是真實的,只不過身體粗糙,遍體有鱗,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鱗片。”

由此可見,在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美人魚雖然不多見,但是還有人能有幸看到。老普利尼的口氣告訴我們,他之前也並非完全相信美人魚的存在,可是他親眼看到了,所以才會描寫的這麼細緻。



到了17世紀的時候,英國倫敦出版過一本《赫特生航海日記》,裡面對於美人魚的描述是這樣的:“美人魚露出海面上的背和胸像一個女人。它的身體與一般人差不多大,皮膚很白,背上披著長長的黑髮。在它潛下水的時候,人們還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在尾巴上有像鯖魚一樣的許多斑點。”

1991年8月,美國兩名職業捕獵鯊魚的高手,在加勒比海捕獲了11條鯊魚。其中有一條巨大的虎鯊,當人們剖開它的肚子,居然在裡面發現一具奇怪的骨骼。這具骨骼上半身像人,下半身是魚類的骨骼,似乎是在向人們證明,還有美人魚活在大海之中。

其實早在1959年,在波羅的海沿岸居住的漁民,就曾經發現了一個白皮膚、頭上長有魚鰭的美人魚,但是政府將其帶走,沒有了消息。

不過,這一類近代的目擊記錄雖然多,但主要是網絡傳播,真假未知。

據說,1991年的時候,美國加州考古學家在南斯拉夫海岸發現了一具美人魚的化石。據化石顯示,這個美人魚是雌性的,距今約1.2萬年,身高160cm,腰部以上像人類。頭腦發達,雙手有利爪,眼睛和其他魚類一樣,沒有眼瞼。



不僅僅西方有美人魚,我國也有美人魚的很多記載。只不過,古籍上的記載不叫美人魚,而是叫“鮫人”。

《山海經》首先對鮫人做了記載,上面說到:“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鬱水南……黥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

這裡所提到的鮫人,會在身上刺青,臉上也有刺青。

到了《搜神記》當中:“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說的更具體,鮫人住在南海之外,像魚一樣住在海里,還會織布。並且,她們的眼淚可以變成珍珠。

《太平御覽》中的記載有:“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說明鮫人可以製造很特別的“絲絹”。在很早以前,她們是可以上岸的,把“絲絹”賣掉,還會專門留下珍珠感謝收留自己的主人。

去除誇張的成分,美人魚應該在很早之前是存在的,她們還和人類有過交流和互動。人們也沒覺得美人魚是多麼奇特的生物,只是當成一個特殊種族(國家)的人而已。



但是她們為什麼慢慢的就消失了,記載越來越少了?肯定是因為某種變動,也許是氣候環境不適合她們在陸地上生活了,也許是什麼大災難降臨到她們頭上,必須要逃往深海。

(《加勒比海盜》中的美人魚)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說不定人們發現人魚身上的油可以做長明燈,於是開始了大規模的捕殺行動……

從此,美人魚逃離人類,躲進深海,再也不願意出來了。


七追風


自古以來,有關海洋的神奇傳說數不勝數,其中流傳最廣和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海洋深處那些美人魚的傳說了。在電影《加勒比海盜4》中出現的美人魚形象,令人感到驚豔,但那些長著美女面孔的海洋怪物卻是邪惡的,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吃掉那些被迷惑住的水手。那麼到底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美人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著名的三種說法。

“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魚”

1990年4月,中國《文匯報》有這樣一則報道:一隊建築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邊附近的一個放置寶物的墳墓裡,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這一發現的消息是由蘇聯考古學家耶裡米亞博士在最近透露給西方的。他透露說,那無疑就是人們傳說中的美人魚,她看起來像一個美麗的黑皮膚公主,下面有一條魚尾巴。從頭到尾長達173釐米,相當於一個地球人的身高。但很可惜在人們發現她時,她早已死亡了,科學家相信她死時約有100多歲的年齡。

1991年8月,美國兩名捕鯊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11條鯊魚,其中有一條虎鯊長18.3米,漁民解剖它時,在它的胃裡驚奇的發現了一具奇怪的骸骨:上身像成年人的骨骼,骨盆開始卻是一條魚的骨骼。漁民將之轉交警方,檢驗結果證實是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參加檢驗工作的美國生物學家埃毀斯度博上說,從他們所掌握的證據來看,美人魚並不是傳說或虛構出來的,而是確實存在的。這群生物學家固執的認為地球上不止是有陸地上生活的人類,在海洋裡面也有,那就是傳說中的海底人,他(她)們跟人類一樣的生活,只不過我們在陸地上,他(她)們在水中。

“上半身是魚,下半身是人”

1980年8.24日,科威特《火炬報》刊登了一組照片和文字。人們對此事非常震驚,上面刊登的照片是在紅海附近發現的一具“類人”物種的屍體。她長著類似於魚的頭顱,腮部可以開合,但身子卻是女性的樣子,有著人的兩條腿和兩隻手,但腳趾和手指間由蹼連在一起。就如美國科幻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主人公的手掌腳掌一樣。人們不由的懷疑美國人是否早就發現了這種奇怪的物種,繼而拍攝出電視劇。

“來自海底的活人魚”

1962年曾發生過一起科學家活捉到小人魚的事件。一艘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的探測船,在古巴外海捕獲一個能講人語的小孩,皮膚呈鱗狀,有鰓,頭似人,尾似魚。後來,小人魚被送往黑海一處秘密研究機構之中,供深入研究。

美國人普利尼是第一個詳細記述美人魚的自然科學家,他曾去過多個國家研究美人魚,並且得到了真實標本。他寫道:“至於美人魚,也叫做尼厄麗德,她們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身體粗糙,遍體有鱗,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隱私部位也有鱗片。

1991年春,考古學家在南斯拉夫海岸發掘到首具完整的美人魚化石,證實了這種動物的確曾在真實世界裡存在過。追溯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在早期的海上探險中,也有人倉促看見過美人魚,甚至在哥倫布1492年的航海日記中也提到過美人魚。他寫道:“我看見3條美人魚,它們從海上躍起很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人樣的面孔,但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美麗…..終於有一天,水手們在波爾內島附近抓到了一條美人魚般的怪物,它有1.5米長,長著人類的面孔,和魚一樣的尾巴。在它的口中,滿是尖尖的鋒利牙齒,這個奇怪的傢伙在船上裝滿水的大桶裡活了4天零7個小時後死掉,因為它很快就腐爛了,水手們把它丟進了海中。”

在古老的航海日誌中,類似發現美人魚的記載有很多,因此很多生物學家和科學家認為,海洋深處肯定存在著真正的“類人物種”。

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傳說中的美人魚實際上就是海中的海牛或海豹類動物。它們擁有與美人魚相似的特徵,海牛的身體雖說比婦女的身軀略大,但雌海牛的胸部與人類女性的位置相似。至於在寒帶或溫帶海洋看見的“美人魚”,則很可能就是海豹。海豹有肢狀前鰭和逐漸縮小的身體,有溫柔迷人的眼睛,而且還會跳躍,這跟傳說中的美人魚十分相似。

那麼美人魚到底存不存在呢?筆者認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因為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美人魚的照片甚至還有視頻。地球上70%被海洋覆蓋,我相信深海之中藏著太多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或許科學家肯定的海底人真的就存在。


大獅


這真不清楚,因為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美人魚都是一種傳說.這就象世界上有些人說遇到過外星人一樣,可當科學家花費代價努力尋找卻無果.真假不好說,不過世界上很多地方有著美人魚的記載.

比如說我們中國,最早記載應該是《山海經·海內南經》裡一個雕題國"在鬱水南",又與儋耳國並列,按郭璞傳:"雕題,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

《搜神傳》裡也有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也有說過"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傳說此人魚膏燈長久不滅,是鮫人的油脂所做.

南朝祖沖之所著的《述異記》裡也有提到:"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綃紗,泉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入水不濡。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綃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西晉的《博物志》也有提過:"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太平興國二年(就是北宋君主宋太宗趙匡義的一個年號)編寫的《太平廣記·水族一》裡也有美人魚的記載:“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比如國外博物學家普利尼所著的名著《自然史》中寫道:“人們稱作‘海中仙女’的美人魚,決非寓言故事,她們同畫家筆下的美人魚完全相符,只是皮膚格外粗糙,全身上下長滿了鱗片,連那極像婦人的上半身也不例外。”

相傳哥倫布在航海途中也見過美人魚.

相傳日本江戶時代有人釣到過美人魚,據傳還很多人看到.

到底美人魚是什麼東西?有人說是儒艮(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也有人說是海牛...


意馬平巛



健健148860852


“歷史”上的天使都帶著翅膀,“歷史”上的人魚都長著尾巴,這些“人形物”之所以具備人形,一定是因為是人類把它們想象出來的,所以“歷史”只是浪漫的傳說。

安徒生寫下的《海的女兒》中,主人公就是一條小美人魚,如同歐洲每一個古老的傳說一樣,她有著人類的上半身,面容都是十分的嬌美,有著長長的披散著的頭髮,腰部以下卻是魚的形狀,哦,對了,安徒生筆下的美人魚的頭髮是金黃色的,到了好萊塢的動畫片中,它一度變成赭紅色,傳到了中國,毫無例外,它又變成了黑色。

你看,到了哪座山,她就得唱哪首歌。

西晉時的張華所寫的神怪小說《博物志》中,出現過對鮫人的描寫,說她從事紡織工作,哭鼻子的時候眼睛裡掉的不是淚珠兒,而是貨真價實的珍珠,雖然缺乏面目的描寫,想來也是梨花帶雨的容顏,不輸給安徒生(安徒生通篇只會用“美麗”二字來描寫美人魚)。

宋代的《徂異記》中,也記載著在黃海航行中有人見過一位披頭散髮、坦胸露乳的人魚,甚至還可以跟人類打招呼交流。

可惜中國古人沒有安徒生那樣的詩意,把鮫人的最終用途定位在了熬油,秦始皇陵墓中長明的燈火,據司馬遷老爺子演繹,就是“以人魚膏為燭”,未免過於煞風景,老外見到人魚會想到談談戀愛,咱們卻只是想著吃進嘴裡或者用油脂點燈,真是暴殄了天物。

雖然歐洲到美國,從外國到中國,從古代到現代,關於美人魚的描述層出不窮,隨著現代媒體的傳播力,加上強大的PS技術,聽起來越來越像是真的。但理性的科學家和生物學家還是比較一致的認為,所謂人魚,應該是海牛目的那兩種動物,海牛目一共有兩科,一為海牛科,另一為儒艮科,長的都差不多。臉有點像人類,當然也是哺乳動物,哺乳時會半躺在水面上,用鰭部像雙臂一般抱著幼兒,讓它趴在懷裡餵奶,跟人類別無二致。偶有漁人經過,遠處張望,白花花的兩大坨,難免以為看到了不該看到的一幕,因而面紅耳赤,產生很不好的遐想。

說到最後,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老家的青島海牛隊,怪不得在職業聯賽中檔次直線下降,沉到海底,你這吉祥物不就是給別人送奶的嘛!

上圖是丹麥哥本哈根海邊著名的小美人魚雕塑,圖沒有放錯,這是原版雕塑在遠渡重洋參加2010上海世博會時期放置原處的代用品,丹麥人也挺愛惡搞(下圖才是真正的小美人魚雕塑)。

美人魚在現代網絡語境中,倒是個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她永遠不會劈腿!

WHY?

HOW?


歷來現實


單從中國來說,從現有資料來看,“美人魚”這個意象有一個從人魚到美人魚的過程。瞭解這一點後才好判斷他們存不存在。

仰韶時期的彩陶紋樣是我們現在能見到較早的人魚紋樣,它有多種形式,比如魚吞人、人面魚、人銜魚等。

在《山海經》的記載中,人魚的形象更加豐富,品類也增多,比如赤鱬是“其狀如魚而人面”,陵魚是“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其中甚至有顓頊死而化為魚婦的記載,這與《淮南子》裡所記載的“后稷死而復甦,為半魚”十分相合。



到了魏晉這個好談志怪的時代,人魚的故事性就出來了,我們著名的博物學家張華在他的《博物志》裡就說,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不過書中的鮫人並沒有明確說是魚身。《博物志》裡明確記載的人魚形象是——河精,點出了他長人魚身。

從這段時間的資料來看,人魚整體傾向於女性,但是沒有明確指出他們的美貌和性誘惑能力。




後世《太平廣記》裡也出現了人魚的記載,在書里人魚終於變成了美人魚。


書中形容他們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都是非常美麗的女子形象,她們被養於池沼之中,和人交合的時候和普通人一樣。

聶田的《徂異記》裡也有類似記載。


可見,到了宋朝,人魚的美和性別,才被完全確定下來。

所以說,美人魚大致上有一個從陵魚到鮫人到美人魚的演變過程,在演變中,他們越來越脫離魚的特質,人的特性被加強,才有了今天我們心中的美人魚。


這些傳說故事,都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誇大的反應,應該是有基本原型存在的。

因而,我個人認為,在傾向於魚特質時期的人魚是存在的,而傾向於人時期的美人魚,多半是扭曲附會之言,其原型更多是人類社會的一些現象。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鳳嫵一


有。歷史上啥都有。歷史是萬能的百科全書,見有的,可以描一描,見沒有的,可以想一想,於是,就問題而言,可以肯定的如此回答,歷史上有“美人魚”的。美人魚的記載可多啦。不過真的假的,有待一說。

據不知名的什麼海藏經(杜撰)記載,在遙遠遙遠的遙遠時候了,原先海里是沒有魚的,後來有了美人,美人造了魚,不,錯了,反了,說反了;是沒有人的,茫茫世界,地球儼然一個水球,後來有了溫度,有了大氣層、不知為啥,慢慢無中生有,海里有了單細胞生物,它們進化呀進化的,後來有了魚,各種各樣的魚,再後來,地球地殼板塊運動,隆起來的隆起成高山,低下去的就成了更深的海洋,陸地也露出來了很多,有丘陵、平原、沙地、草地等等有些魚呀,就慢慢適應著往陸地爬,兩棲類、哺乳類、再漸漸有了類人猿,後來有了人。那麼,估計是有些,進化的比較突然,屬於基因突變之類,想從魚直接進化到人類,可是,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呀,於是,進化成了半人半魚,似乎是該有的,美人魚就是人類進化的半成品,所以,存貨不多,半成品就是次品的贗品的一種嘛,當然不見得就能留得下來,於是就多是史書、故事書中見的多了。

那,摘來兩例大夥一覽吧:



1.考古學的發現
1990年4月《文匯報》有這樣一則報道:
一些科學家正在竭力設法找到這一當今考古學最驚人的發現,一個3000年前美人魚的木乃伊遺體的由來。一隊建築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邊附近的一個放置寶物的墳墓裡,發現了這一難以相信的生物。這一發現的消息是由蘇聯考古學家耶裡米亞博士在最近透露給西方的。她看起來像一個美麗的黑皮 膚公主,下面有一條魚尾巴。這一驚人的生物從頭頂到帶鱗的尾巴,計長有173釐米。科學家相信她死時約有100多歲的年齡。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聯合日報》發表了題為《南斯拉夫海岸發現1.2萬年前美人魚化石》的報道:科學家們最近發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魚化石,證實了這種以往只在童話中出現的動物,的確曾在真實世界裡存在過。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發現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夠清楚見到這種動物擁有鋒利的牙齒,還有強壯的雙顎,足以撕肉碎骨,將獵物殺死。“這隻動物是雌性的。大概1.2萬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現。” 柏列· 奧幹尼博士說。奧幹尼博士是一名來自美國加州的考古學家,在美人魚出現的海域工作了4年。奧幹尼博士說:“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傾瀉時活埋,然後被周圍的石灰石所保護,而慢慢轉為化石。化石顯示,美人魚高160釐米,腰部以上像人類,頭部發達,腦體積相當大,雙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魚類一樣,無有眼簾。




2.來自海底的活人魚,
關於對活人魚的發現也是有的。1962年曾發生過一起科學家活捉 小人魚的事件。英國的《太陽報》,中國哈爾濱的《新晚報》及其它許多家報刊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前蘇聯列寧科學院維諾葛雷德博士講述了經過:1962年,一艘載有科學家和軍事專家的探測船,在古巴外海捕獲一個能講人語的小孩,皮膚呈鱗狀,有鰓,頭似人,尾似魚。小人魚稱自己來自亞特蘭蒂斯市,還告訴研究人員在幾百萬年前,亞特蘭蒂斯大陸橫跨非洲和南美,後來沉入海底……現在留存下來的人居於海底,壽命達300歲。後來小人魚被送往黑海一處秘密研究機構裡,供科學家們深入研究。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反正故事是講了,信不信由己了......呵呵呵呵……


東聲西音


海洋自古至今對人類來說都是非常神秘的,千百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探索海洋,上至宇宙,下至海洋,人們都在不停的探索,海洋之大,無奇不有,人類努力的瞭解海洋,開發海洋,可是目前依然只是探索了海洋的冰山一角,海洋還有很多秘密等著人類去探索。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美人魚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值得一提的是古今中外的歷史中都曾記載過美人魚。《山海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博物志,在這裡面就記載了鮫人,鮫人的特點是人頭魚身,長著四個腳,當然《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人們聞所未聞的動物,只是內容是真是假,沒人能確定。

《搜神記》,《博物志》中專門記載過南海鮫人,當然這些大多數學者是不認可的,接下來我們看看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什麼,《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說明當時的確有人魚,畢竟正史一般不會無故胡編亂造。

在《太平廣記》中專門記載了,海魚人,東海有之,為美麗女子,亦不傷人。這只是中國歷史中的記載,西方世界記載的就更多了,甚至還有不少的西方考古學家常年生活在美人魚出現過的海域,只為了捕捉美人魚。

現在的人們是沒見過美人魚了,但是古時候,似乎很多國家都有人見過,而且都有記載,要知道古時候這些國家之間絕對是沒聯繫的,絕不可能如此巧合的同時編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而且描述都是一樣的。目前的科學界認為美人魚應該是一種類人猿。大家怎麼看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們關於“美人魚”的印象更多出自電影,像前幾年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也有出自童話故事,像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而關於“美人魚”是否真的存在於海洋中,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從目前的一些證據來看,“美人魚”真的有可能存在。

中國最早從《山海經》《史記》中就有對“人魚”的記載, 將其稱為“鮫魚”,鮫魚與美人魚 也有很多相似特徵。從目前能看到的文獻資料裡,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對“鮫人”有較為詳細的特徵描寫,鮫人善於紡織,可以製出入水不溼的龍綃,且滴淚成珠。

而西方從公元1世紀就有了對美人魚的記載,博物學家普利尼在《自然史》中寫到,“人們稱作‘海中仙女’的美人魚,絕非預言故事”。1492年,哥倫布的航海日誌中也提到了美人魚,他描述了一個海員看到3個美人魚高高挺立在海面上。

而關於“美人魚”是否客觀存在,世界各地已經出現了很多證據證明它的存在,但是依舊無法完全確認美人魚的存在。

關於美人魚是否客觀存在,你看到哪些確實的證據?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西方所說的美人魚“mermaid”和我國古代文獻裡記載的人魚存在一定區別,而且我國古代的“人魚”本身就有幾種不同的含義。

文獻裡記載的“人魚”大多指的是聲音像嬰兒一樣,有四足的鯢魚,所謂“人魚似鯰而四足”,是一種兩棲動物,也被稱作“孩兒魚”,現在的娃娃魚就是大鯢。《山海經》記載其吃下後可以不生痢疾。秦始皇陵以人魚之膏為燭,有可能就是指的這類(目前這點存在爭議)。

人面魚身的生物也有記載。《山海經》中有一海中姑射國,“其西南有陵魚,人面,手足,魚身”生活在海中,是比較接近美人魚的形象,容貌是否美麗則不得而知。也有認為“陵魚”和“人魚”發音相近,指的就是神話中的人魚,而鯢魚則是動物中的人魚。

鮫人則是另一個比較接近美人魚的生物,《搜神記》、《博物志》中記載,鮫人像魚一樣生活在水中,眼淚能夠變為珍珠(鮫珠),且能夠紡織布帛(即後世所稱之鮫綃),會在傳說中的燈火往來的海市出現,不過仍然不知美醜。宋代《太平廣記》引唐《洽聞記》的記載中明確提到人魚的美貌:“海人魚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皆為美麗女子,皮肉白如玉,發如馬尾,長五六尺。” 南宋《夷堅志》中則有記載:“乾道六年,湖州市中弄蛇客養一魚於瓦盆。狀似鯰而色黑,腹下出兩手若壯夫者,十指皆具,蓋所謂人魚也。”

《天中記》引用了宋代《徂異記》中一段有關人魚的記載:“侍制查道奉使高麗,晚泊一山,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袒,髻鬟微亂,肘有紅鬣。明代《海語》中又稱這種人魚能夠魅惑人,行船時如果遇到,為防止其作祟,要做法禳除。可見直到南宋時期,人魚的形貌仍不統一,離“美人魚”也有一定差距。

清代有關人魚的記載則比較雜亂。《南越筆記》中稱人魚“被髮紅面,乘魚而往來”。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將“盧亭”歸為人魚的一種,稱“其長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黃,面黧黑,尾長寸許,見人則驚怖入水”。這一記載中的人魚比較接近西方的“美人魚”,但是從記載看,恐怕樣貌實在不怎麼美。而清代的一些民間小說中則提到了“美人魚”的名稱,但是也是一種雜糅了西方人魚面膜與我國古代人魚膏等設定的形象。因此,我國古代的人魚和西方“美人魚”區別比較大,而明清兩代的人魚形象的雜糅之感有可能受到了外部影響。

參考文獻:

《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海語》《山海經校注》《夷堅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