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識:「皇帝」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

酷知識:“皇帝”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

從秦始皇開始直到溥儀退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一直稱為“皇帝”。為什麼是“皇帝”呢?恐怕很多人都說不清楚。我希望通過這篇文字釐清“皇帝”這一稱號的來源。

皇,《說文解字》解釋說:“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說文》的解釋可以概括為:“始王天下者為皇!”因為“三皇,大君也!”所以“皇”字也有了大的意思。“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所謂“泰皇”即是人皇。《史記·補三皇本紀》裡列出的三皇包括:庖犧、女媧、神農。

庖犧,亦稱為伏羲、宓羲等,是傳說中人首蛇身的“怪物”, 《史記·補三皇本紀》裡說他“仰則觀天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除此還創造文字、發明並教授捕魚捕鳥的方法等等。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她即是伏羲的妹妹,又是伏羲的老婆。傳說中女媧團土造人煉石補天,創造了人類社會,並建立了婚姻制度。

神農氏即炎帝,人首牛身。他發明耕種農具,教人種植五穀,還發明瞭弓箭和樂器。

伏羲、女媧、神農都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顯然“三皇”的事蹟神話傳說多於真實事蹟,所以司馬遷著《史記》不寫《三皇本紀》而以《五帝本紀》開始。

“三皇”除了伏羲、女媧、神農的說法外,還有燧人、伏羲、神農說和伏羲、祝融、神農說等多種。但以伏羲、女媧、神農說最為流行。

酷知識:“皇帝”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

(清代皇帝大婚圖)

帝,《說文解字》解釋為“王天下之號也。”即帝是對稱王天下之人的稱呼。《史記·五帝本紀》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稱作“五帝”,他們都是上古時代的君王。

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製作衣冠,建立交通(舟、車),製作音律等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史記·五帝本紀》說他:“靜淵以有某,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帝嚳,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兒,母親因踏巨人腳印而生,德行高尚,聰明能幹。

堯和舜都是賢明的君王。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舜“年二十以孝聞”。

五帝除了《五帝本紀》說外,還有《戰國策》說(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呂氏春秋》說(太昊即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等多種說法,但以《五帝本紀》說最為流行。

綜上,始王天下者為皇!帝,王天下之號也。合在一起,皇帝就是對始王天下之人的稱呼。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始皇會選擇“皇帝”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尊號。

酷知識:“皇帝”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

皇帝這一稱呼源自秦始皇。

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自認為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也的確非常了不起。他在一次大會上深情地回憶了統一天下的曲折艱難後,意氣風發地對大臣們說:我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如果還沿用以前的名號,沒法體現功績,也不能傳著後世,所以你們趕緊給我上個尊號。

李斯等人的意見是用“泰皇”,理由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嬴政對這一稱號不太滿意,思考後很果斷地說:“去掉泰,留下皇,再採上古帝位號,稱之為皇帝。”事情就這樣拍了板。後世君王沒有勇氣、也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稱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就只能沿用皇帝這一稱號,直到帝制結束,足足用了2100年(BC221——1912)。

秦朝之前,夏代的君主古籍中稱後、夏後或夏后氏,也有稱帝者。商代的君主在古籍和甲骨文中稱王。周朝的君主統稱周天子,具體還是稱王:如周武王、周平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