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街頭歷經磨難,一次偶然使她家喻戶曉,徒弟:你是我親姐!


她叫鄭玉榮,36歲,是個盲人,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雪野裡,幸得養父鄭學忠將快要斷氣的她撿回了家,養父母膝下無子,將她視若己出。在她8歲那年,養母說出了她的身世,並告訴她:你要學一門生存的本領,我們年老體弱,不能照顧你一生,人要活好,就得靠自己。之後她跟著磁帶學河南墜子戲,一年後,小有所成。不幸的是,12歲那年養父離世,13歲,養母也撒手人寰。無依無靠的她被迫上街賣藝,四處流浪,勉強養活自己。

他叫馮國營,36歲,河南魯山下湯鎮亂石盤村人,雙目失明。家中父母都有殘疾,兄弟三人也只有大哥馮國生身體健全,大哥為了照顧這個特殊的家庭,決定終身不娶。為了減輕大哥身上的擔子,他跟了一位老藝人學說書,頗有天賦的他學得既快又好,加上拉的一手好弦子,沒幾年便在圈子裡有了名氣。在說書生意的旺季,他時常能獲得一些邀請,一場下來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所以在大哥眼裡,這個弟弟是個能人,談起他,總是一臉的自豪。

2003年,鄭玉榮和馮國營在一次廟會演出中認識了,當時她們相隔不遠,各自賣藝。不知哪位觀眾見他倆特色相近,就建議她們合作了一個曲目,沒想到她們的合演贏得了陣陣喝彩聲。從此,兩人結伴演出,閒下來也一起排練,相互指點,後來乾脆成立了“魯山縣玉榮曲藝說唱團”,結束街頭賣藝,專門從各大戲班的班主手上拿一些場次,登臺演出。在這期間,她們也對彼此產生了好感,感情上的距離越來越近。


一年後,兩人喜結連理,並相繼有了一對健康的兒女。但這時隨著時代的演變,看說書戲的觀眾越來越少,儘管夫妻倆每天演練,準備了很多節目,可是登臺的機會少得可憐。而一雙兒女漸漸長大,每天的開銷都在增加,不得已,夫妻倆重新走上了街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們是被一個主題為“‘曲藝聖地’馬街書場千年民俗永不落幕”的文化沙龍主辦方邀請到河南省戲曲聲音博物館進行演出。舞臺上,鄭玉榮身著黑色旗袍,手拿簡板主唱;馮國營穿灰色長衫,提一把墜胡伴奏。兩人神情莊重地表演了一段傳統曲目《大明英雄會》,在接近一個小時的表演中,一個唱腔華麗,一個琴聲悠揚,劇情鋪開流暢、自然,全沒有一點生澀和錯誤。

表演結束,她們不僅獲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就連博物館館長連曉東看了也是讚不絕口:“這姑娘的表演太像我們河南墜子大師劉宗琴了,真情流露,感動。”更令她們意外的是,現場的表演藝術家魏俊英親自到後臺看望她們夫妻,對今天的表演不吝溢美之詞。自從這天起,她們夫妻的演技和曲折經歷開始流傳開來,在當地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提起這對夫妻,人們總要面露敬重的神色。


第二場表演後,現場有一位叫楊明明的盲人小夥,聽了鄭玉榮的演唱被深深打動,非要主辦方給引薦認識。兩人相見後聊得很投緣,讓鄭玉榮驚歎的是,這小夥子的經歷跟自己竟然如出一轍:也在嗷嗷待哺時被父母遺棄在雪地裡,也被好心的養父收養,同樣從小聽磁帶學唱河南墜子戲。此次相見後,明明執意要拜鄭玉榮為師,她也爽快地答應了,並在後幾場的表演中,帶著徒弟一起登臺演出。

她們在臺上的配合出奇地默契,這樣幾場演下來,就有人說:“這兩人不但長得像,舉手投足也很神似,不會是姐弟倆吧。”一開始她們沒在意,後來聽得多了,也起了疑慮,於是就去做了鑑定。結果一出來,兩人果真親姐弟,那一刻,明明抱著姐姐痛哭流涕:“我以為這世上除了養父再沒有親人了,沒想到我還有一個姐姐,你是我的親姐姐...”而鄭玉榮的心裡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姐弟相認,悲是父母的狠心。

這次演出結束,姐弟倆請求主辦方和當地晚報的記者幫助她們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姐弟倆一致表示:儘管有時候心裡挺恨他們的,但畢竟是給過自己生命的人,不管怎樣,如果他們尚在人間,還想盡一盡作為兒女的孝心。


明明的出現,使得馮國生照顧的大家庭裡又多了一個成員,在被問到會不會因此加重身上的擔子時,他說:“自從弟妹過來後,我的擔子已經不重了,她雖然眼睛看不見,心裡卻有一盞明燈,在我看來沒頭緒的事,她都給梳理得清晰了,至少心理壓力沒有了;再說侄子侄女也特別懂事,非但不用我操心,還能替我不少的手腳,擔子已經輕多了。”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鄭玉榮、馮國營、楊明明、馮國生。在此慕楓也祝願這個大家庭點亮生活,攜手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