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或其他非中國地區有沒有漢人的後裔?

夏國祥Media


蒙古帝國鼎盛的時期就是我國元朝,如果單純的講那個時候流落到中亞的漢人,應該是很少的,至於他們的後裔現在還在不在中亞,即便有,也是鳳毛麟角。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蒙古統一中國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1204年,鐵木真征服蒙古草原上唯一可以和自己抗衡的乃蠻部首領太陽罕。1206年,統一了西起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的整個蒙古草原。各部貴族在斡難河源頭舉行盛大集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建立蒙古國。隨後開始建立蒙古汗國的國家制度,鐵木真稱成吉思汗。

1211年農曆二月,成吉思汗率兵南下,開啟了對金國的侵略戰爭,此後16年間連續對金國發動了七次大規模的戰役,雙放各有勝負,戰爭處於拉據的膠著狀態。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兩年後他的三兒子窩闊臺繼承汗位,隨後大舉進攻金國,旨在迅速滅掉金國。經過兩年的進征伐,金國主力被消滅殆盡。

1233年蒙古與南宋達成協定,協力圍困蔡州(今河南汝陽),3個月後城破,金哀宗自殺,金國滅亡。

經過數十年的修整,1258年,窩闊臺的侄兒蒙哥即位後,開始對南宋用兵。後來蒙古內部發生叛亂,大將忽必烈暫時和南宋達成和議,忙著回去爭奪汗位。南宋得以片刻的喘息。

1271年,忽必烈稱帝,改國號為元,也就是元世祖,即位不久便找藉口攻打南宋。1278年六月,宋將張世傑與蒙古兵大戰崖山,10萬大軍葬身大海。第二年,元朝統一中國。

從1204年的蒙古崛起到1279年的統一中國,其實是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也就是說先征服的西北中亞各地以後,才開始揮師南下的。所以漢人並沒有成為蒙古征討中亞的大軍,而漢人後裔流落中亞一說,自然不成立。


二漢人不受蒙古人重用

蒙古人一直以征服者自居,漢人的地位很低。忽必烈把各地的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次等色目人,漢人居第三,四等人為南人也就是我國西南一些少數名族。在政府機構中,高級官員都是蒙古人,宋人和南人沒有要職可任。所以能到中亞屬地任職的漢人幾乎為零。

三蒙古人的幕兵制度與駐軍

蒙古自己實行徵兵制,對漢人也行半徵兵制,兵的數目很大。但是元朝對漢人始終歧視,軍機重務不得參與,所以漢人徵為元兵的數目至今無從稽考。駐軍各地的目的是鎮壓漢人,為的是永久維護蒙古人的統治地位。所以用漢人鎮壓漢人,應該是行不通的。

四守邊與征戰

元朝在統一中國後,為了對所屬區域實行有效管控和維護邊境安寧。先後在全國設立了1500多個驛站,類同於烽火臺的功能。最遠的地方到到甘肅西北、今內蒙古西北一帶。駐守驛站的兵卒應該有部分漢人,但是沒有到達更遠的地方。往中亞的區域屬於四大汗國的統治,名義上是服從忽必烈的元朝統治,但實際都是各自為政,甚至後來相互攻伐而滅亡。四大漢國相互爭戰的時侯,忽必烈雖也捲入其中,但是那個時候主要的精力是在完成對南宋的統一戰爭,所以漢人充當炮灰的可能不大,數量也不多。


元為整個中國初次陷於外族,又是唯一不肯與中國同化且想同化中國的外族,所以中國人對其反抗最為激烈,同時蒙古自身各項制度並不健全,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在統一中國不足百年的時間就滅亡了。

現在中亞地區生活有一部分被稱作“東干人”的中國人,其祖上應該是我國清朝時期,由政府或是戰亂遷徙過去的回族人。而真正義上的漢族人,卻沒有發現有。


國史通解


一般來說中亞指五國,他們國家的名字後面都有斯坦二個字,用西里爾文字,過納吾肉孜節。儘管納吾肉孜節是波斯語,意思是: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但是,中亞五國過去是遊牧民族,他們確實以肉食為主食,過3月21日的納吾肉孜節就是大吃大喝,吃的就是肉食,以牛羊肉主食。中國是農耕民族,過得是春節,春節也是農曆新的一天開始,農耕民族在那天也是大吃大喝,吃的是半葷半素的食品,但是以稻穀類為主食,以豬和魚為副食。

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根基,儒家主張“君權神授”、“三綱五常”、“重農仰商”,所以將我們中華民族束縛在這塊土地上,成為了小農經濟的庶民,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向外擴張。所以,中亞地區沒有漢人的後裔,唯有幾百年來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擴散的漢人後裔。

說起漢族,最早的古羌純漢族應該是西周的周武王祖先的古公亶父,他們是最早的農耕民族。到了戰國時,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就是將以“姬”姓為主體的各個列國都滅掉了,就是秦的“西戎”遊牧民族第一次將中國農耕民族滅掉。中國因為以儒家思路為主體,將炎黃子孫延續下來變成了神話,所以歷史學家將秦的祖先寫成為周成王養馬的,作為黃帝后裔的一部分。

秦人有四大陵園,三座在陝西,那就是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1993年,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發現陵園,考古人員進行挖掘,證明是秦人皇家先祖墓地,被稱為“西垂陵園”,這也證明了秦人第一陵園,也就是秦族、秦文化的根基,被稱為“西犬丘”,也就是說秦人早期是甘肅的西戎。在秦孝公商鞅變法時,商鞅也提出秦國要改變戎狄風氣。

西戎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三國志(不是三國演義)就記載著:孫權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兒子曹彰是黃鬚,關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鬚髯(就是大鬍子),從中我們能夠看出當時的漢人都明顯是體毛很重,毛色較淺。到了西晉八王之亂,接下來五胡亂華,中原的漢人被大屠殺以後,大量的胡人進入中原,到了北魏時,中原地區應該是鮮卑通古斯的人種;到了蒙古滅金國以後,中原地區應該形成了蒙古通古斯人種。原因很簡單,金滅了遼和北宋,蒙古滅了西夏和金,當時的契丹、党項、女真、沙陀、柔然、突厥、回紇等幾百個遊牧民族都漢化了。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將這些胡人漢化的人,稱為漢人,將南宋的漢人稱為南人。到了滿清滅明,徹底改變了漢族的血緣關係,古公亶父留下的漢族成為名符其實的通古斯蒙古人種,惟一能夠驕傲的是,我們漢字、漢文化、儒家思想沒有被打斷。

有人說,胡人能夠漢化,是因為漢人多胡人少,所以會漢化,實際上他們的思路是用群體的概念代替了族體的概念。不妨說三國時已經有大量得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他們是匈奴、羯、羌、氐、鮮卑、柔然等,他們以後十六國時建立的小朝代也是用漢名,譬如: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等等,儘管他們是遊牧民族,茹毛飲血,但是在意識上就開始漢化了,到了北魏孝文帝時全部漢化,用漢字、漢語、漢文化。

總的來說,由於是漢民族的農耕文明,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中國的祖祖輩輩被束縛在這塊土地上,沒有能力去征服其他遊牧民族,也從來沒有到達其他北方遊牧民族的土地上,更不會到達中亞地區!


張律明


非中國地區漢人的後裔肯定是很多的,但以日韓與東南亞諸國為最多,其他如美洲、非洲、歐洲也有,只是數量有限。而且應該說東南亞華裔的形成主要是近代性質的遷移,就是在唐宋以後,尤其明代,海洋經濟活動活躍以後的移民,到清末以後的移民。與蒙元西征在中亞與俄羅斯境內形成蒙古後裔共同構成東方的近代性質民族活動區域擴張。

漢人與蒙古人的東方擴張,又與西方大航海以後的歐洲裔民族活動區域擴張形成東西相對的近代性文明活動。

據資料,海外華人總人口:39,379,784人 其中東南亞各國華人:2848萬

(以下為主要9國,未含文萊和東帝汶)

1. 印度尼西亞 7,566,200人

2. 泰國 7,153,240人

3. 馬來西亞 7,070,500人

5. 新加坡 2,684,936人(在當地為多數)

8. 越南 1,263,570人

9. 菲律賓 1,146,250人

10. 緬甸 1,101,314人

14. 柬埔寨 343,855人

18. 老撾 185,765人


玄谷真人


這篇短文中的蔡州現也可以叫汝寧!也可以叫汝南郡!不同時期有各自名字!我說句遂平縣地方誌一句話唐蔡州叛亂五十年不得平!有個李姓將領我忘記了好像是李元濟!雪夜入蔡平叛!大敗叛軍!改為遂平縣!先說明下漢代今天的遂平縣有兩個縣一叫吳房縣!姓吳的今天也只有兩地吳橋!和吳集!房姓部分!再一個就是瞿陽縣!平叛後改遂平縣!現駐馬店地區的上蔡和新蔡也是古蔡州的主流!大致上就是這一代!西平過去叫柏國!也就是駐馬店現在的地盤內!這和駐馬店搭界的皖北明朝那幫人紅巾軍也好明教徒也好!都是可以有牽連的!就是豫東和豫東南!


郭廣偉會


中亞曾經被蒙古統治過有蒙古高原血統,唐朝時也統治過西域部分地區是亞洲血統。至於漢人血統已經分不清了,中國周邊大多漢人血統,遠了就不知道了大多華僑。緬甸泰國那邊巴基斯坦那邊都有我們的後裔,只不過一個是黃土高原漢人血統一個是中原血統,身高不一樣,有所差異,大多是混血。漢人人口太多,很難分的清。


灬楚霸王灬風飄逸


唐朝鼎盛時期,中亞和中東甚至東歐地區,都有漢人,的血統還有過去匈奴人蒙古人抓的漢人到蒙古地區等,根當地人通婚的漢人血統也不少隨著匈奴人和蒙古人統治中原以後其中也有漢人的部隊,跟隋蒙古大軍一同打到了歐洲為了統治那裡的地區,所以那裡的人就永遠在這裡住駐紮軍隊,根當地人通婚所以,在中東路也有不少漢人血統,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