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窩子,革命浪費主義者的精神之家


1954年,新疆建設兵團成立,開始承擔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 地窩子,就是建設兵團在當時沙漠化的土地上給自己建造的住所。

之所以叫“地窩子”,就是從平地往下挖個窩。

上面用粗樹幹做檀條,用細樹幹做椽子,鋪上樹條或葦把,撒上一層麥草,蓋上一層碎土,再糊上一層厚厚的草泥,留一個窗,這就是標配的地窩子。

室內面積大概五六平方米,高度不到兩米

地窩子除了住人,也當作食堂、會議室、菜窖、庫房、馬廄。 也是後來被“勞改”的分子居住地。

部隊食堂所在地。

頂部高出地面二三十公分,主要是怕有人踩到屋頂。 但時不時會有部隊的馬直接從屋頂掉進去,還有一些麻雀、野鴿子、野兔、刺蝟等動物也會從屋頂衝進。

入口是道斜坡, 門都是朝南開著,但沒有門板,只有麻袋做的門簾。

地窩子四面漏風,據說冬暖夏涼。 比較難過的是遇到雨雪天氣,雨雪混著泥水,一股一股地四面八方往裡灌, 窩裡的一切,無論是床鋪還是被子衣物瞬間就全是溼漉漉的。

住的時間久了,頂棚就會開始下沉,這時只能往下挖一層地面,否則腦袋就得撞到窩頂。

四周都是荒野,單獨外出的孩子會面臨被狼叼走的危險。

從山東、湖南等地調來數萬女兵,大多經過“組織分配”後,成為“軍墾母親”。 他們就在這裡結婚、生子,然後有了“疆二代”

剛來的未婚女兵住一個窩。

地窩子是以連隊為基本單位進行統一的規劃,所有的地窩子都長得一樣,甚至裡面的物件傢什都是標配,因此經常有人走錯屋,甚至進去了還是沒搞懂底是不是自己的家。

改良後供人參觀的新時代地窩子。

條件艱苦得讓人牙酸,但是當時人們接受的教育是:有地窩子住就不錯了,總比睡在戈壁灘上挨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