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終將醒:不一樣的宋朝

黃粱一夢終將醒:不一樣的宋朝

圖片源自網絡

有人說宋朝商業發達,這麼多賠款依然是賠得起的,是很富有的;還根據宋朝最高年收入1.6億貫來計算,一貫錢就是一兩銀子,1.6億貫那就是1.6億兩白銀,一年財政收入1.6億兩白銀幾乎是各朝各代之最,唐朝跟明朝都比不過。再按照宋朝農業稅收十五稅一的標準反推出宋朝一年的國民經濟總產值,這樣得出的經濟總量大的嚇人,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跟宋朝比。就此得出結論,宋朝很有錢,別看他老賠錢,宋朝還是不差錢的。由此也增添了不少人對宋朝的嚮往;其實這種算法根本就是違背常識,我們從古代發展到近代再到現代,生產力是緩慢上升的,在一定時間內整體社會創造的社會新財富總量是有限制的,宋朝的經濟年產值不可能高於明朝治世的年產值(國土面積也沒有明朝大)。再說這種計算方法也大有問題;

宋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基本都是推導出來;但上述計算方法大有問題,宋朝的稅收不都是以“貫”為單位的,上交的稅收也不都是銀子,主要有這幾種形式的稅收:白銀單位是兩;絲絹單位是匹;鐵錢和銅錢單位是貫;糧食單位是石;草料單位是束;所以那個1.6億的年收入的單位並不一定都是“貫”,準確的說單位應該是“貫石匹兩束”。因為我們都不知道這1.6億中銀子、絲絹、銅錢、鐵錢、糧食、草料各佔多大比重,只能估算。“貫”的價值是很大的,1.6億貫跟1.6億貫石匹兩束相比,前者遠遠高於後者。宋朝各種貨幣同時流通,很是混亂;流通的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而且鑄幣權各州都有,甚至還有私人鑄錢的現象;這就造成金屬貨幣不僅種類多,而且同一種錢也重量不一、大小不一、成分也不一,實際體現出來的價值完全不一樣,宋朝對貨幣的管理十分混亂。西部的川陝地區流通鐵錢,十個鐵錢換一個銅錢;長江南、北岸使用的貨幣也存在差別。一貫有多少個銅錢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皇帝曾經規定一貫是770個,但是各州還是按老規矩辦事“私用則各遂其俗”。混亂的貨幣制度嚴重的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黃粱一夢終將醒:不一樣的宋朝

圖片源自網絡

我們在學習歷史中通常會學到最早的紙幣是出現在北宋的四川地區的“交子”;其實最早使用紙幣不是在宋朝,早在唐朝就出現了紙幣“飛錢”,這個比“交子”出現早得多;在宋朝紙幣“交子”為什麼不出現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卻出現在了西南內陸地區。其實這個“交子”的出現並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宋朝根本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金屬貨幣,銀子更沒有成為主流貨幣,真正的白銀貨幣化是在晚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獲得的大量白銀多數都被中國賺過來了。四川地區還缺少銅來製作銅錢,因為四川本來就不怎麼產銅,宋朝滅掉西蜀後就開始掠奪四川的銅,“沈倫等悉收銅錢上供,及增鑄鐵錢,易民銅錢,益買金銀裝發”,四川地區的大量財富被運往開封然後又禁止銅錢入川“禁銅錢入川界”。最終能在四川流通的只有鐵錢;鐵錢價值低,重量還很大,很不方便攜帶,商人們才想出來用紙幣“交子”的辦法:把錢存入錢莊,然後錢莊開出存款證明,然後拿著存款證明去跟人做生意,做買賣的雙方都可以憑藉這個憑證到錢莊把錢對付,這個存款憑證就有了貨幣功能,也方便攜帶和交易。宋朝不僅在四川地區蒐集金銀銅錢等民間財富,還從其他好多地區搜刮,搜上來的金銀財富並不是自己用,而是作為歲幣賠償給西夏和遼、金這些北方蠻族的。其中的銅是鑄成銅錢給官員發工資用的,宋朝官員的工資是很高的,而且一個職位好幾個人擔任;又養著龐大的軍隊,稅收那點錢完全不夠開支。宋朝鑄幣最瘋狂的時候一年就鑄造了600萬貫銅錢(原來鑄的銅錢可沒收回),這麼多銅錢,按理來說完全夠夠市場流通的了。為什麼還有其他的金屬貨幣存在?甚至都出現了紙幣?原因就是宋朝在跟外國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只收銅錢;這就奇了怪了吧,不收金銀,卻只收銅錢。原來是宋朝中央鑄的銅錢含銅量很高,它的實際價值遠遠高於它所代表的價值;外國商人甚至本國的商人拿到這種銅錢就不再流通了,直接把銅錢化掉做成銅製品再拿到市場去賣獲利幾倍“消熔十錢,得精銅一兩,造作器物,獲利五倍。”宋朝中央這種鑄幣辦法基本上都補貼到外國商人頭上。當時的遼、西夏、金都喜歡宋朝的銅錢,甚至日本的商人也改變了在中日之間來回販賣商品獲利的辦法,直接把在宋朝獲得的銅錢也不換商品了,直接把銅錢帶回日本。針對這種現象居然有人還十分自豪,認為“王化”功夫做得好,他們才會爭相使用宋朝的銅錢“一朝所鑄,四朝(宋遼西夏金)共用”。這是十分荒唐的笑話。如果這樣鑄幣,鑄的越多財富外流的越厲害。統治層也不想想鑄造了這麼多銅錢居然很少在市場流通,都去哪了;在整個宋朝金屬貨幣都沒有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過。

黃粱一夢終將醒:不一樣的宋朝

圖片源自網絡

還有宋朝政府後來發現紙幣“交子”很好用,就開始以官方的名義大肆濫發紙幣;我們都知道國家雖然擁有發行紙幣的權力,但是也不能隨心所欲的發行紙幣,高於或者低於市場需求都會出問題的;但宋朝的決策層就是利用任意發行紙幣造成紙幣氾濫,無法兌付,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利用通貨膨脹來掠奪民間財富的。

宋朝銅錢補貼到外國頭上,用紙幣“交子”強買強賣,或者用於其他;這時候的宋朝政府已經是對外討好蠻族、對內掠奪人民財富的工具,居然還有人盛讚宋朝多麼重視商業,多麼富有,多麼的繁榮富強,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這簡直就是個笑話。宋朝就沒有斷過農民起義,如果可以安居樂業誰會提著腦袋幹革命?名著《水滸傳》就是拿北宋做的背景。

那1.5億的財政收入全部折算成白銀也就在5000萬兩左右的銀子;這些收入並不低,但是宋朝“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突出,財政收入也就越來越不夠用了;自宋仁宗開始就出現財政赤字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亂髮紙幣搜刮民間財富。還有對北方的大量賠款也需要大量的錢;比如當時跟西夏籤和約的時候在賠償茶葉的時候只說到了斤;但是當時宋朝是分大斤和小斤的,小斤大致相當於今天的一斤;但大斤就是六小斤,西夏當初和約上只說了斤,但到索要的時候直接按大斤要的。和約中說的五萬斤茶葉,按大斤要就是三十萬小斤茶葉;歐陽修也說:“中國大貨利止於茶鹽而已,今西賊(西夏)一歲三十萬斤,北虜(遼)更要二三十萬,中國豈得不困?”司馬光也曾說:“自其(西夏)使叛,以至納款,才五年耳,天下困敝,至今未復。”歐陽修、司馬光反映出來的光賠給北方的東西就讓宋朝已經很吃力了,而且對宋朝人民造成嚴重傷害,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這是宋朝的“九牛一毛”。遼國看到宋朝給西夏的條件比自己原來的條件優厚,就撕毀“澶淵之盟”的和約再次發兵攻宋;當時的宋仁宗並沒有組織軍隊抵抗,而是派人去跟遼國再次和談。相關記載宋朝使者斥責了遼國不遵守之前訂立的和約,一點不誠實守信,遼國也自感羞愧就退兵了。這也太違反常理了,遼國這次的目的就是修改條約的,沒修改條約,僅宋朝使者責備幾句就感到羞愧了?就撤兵了?這太詭異了。遼國退兵是真的,但是宋朝真正要遼國退兵的條件就一個:答應了遼國新的條件,白銀和絲絹各增加十萬。漢朝、唐朝有和親換來和平的歷史,但像宋朝花這麼大的代價換來的和平真是少見;況且漢、唐利用和平時間發展軍事、整軍備戰了,最終徹底解除北方威脅。宋朝呢?花這麼多錢換來的和平時間卻沒有好好利用,沒有整頓軍隊、整軍備戰,徹底解決外部威脅,龐大的常備軍就是個擺設。

黃粱一夢終將醒:不一樣的宋朝

圖片源自網絡

對外戰爭的鉅額賠款,對內要供養龐大的官僚隊伍和龐大的常備軍,宋朝的老百姓也就成了歷史上負擔超級嚴重的百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