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爲什麼可以攻下齊國自封齊王?

滄海漁樵慣看古今


謝邀。韓信破齊的意義非比尋常,它使項羽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疲於奔命的困境,此時劉邦集團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雛形。楚漢戰爭中,韓信在連續拿下魏國、趙國、代國、燕國之後,收到了劉邦的命令,漢軍要對齊國動手了。



於是,韓信引兵東進伐齊,行軍未至平原渡口,他聽說劉邦派酈食其充當說客招降齊國,既然意欲兵不血刃的招降齊國,為何還要派大軍攻打齊國?韓信大為不解,不知劉邦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此時韓信舉棋不定,思前想後打算撤軍,好在蒯通看出了他的心思,說了一番話,堅定了韓信攻齊的決心。

蒯通這個人不簡單,是個能言善辯的謀士,當年正是他力勸韓信三分天下,避免鳥盡弓藏的結局,可惜韓信念及劉邦厚待之恩,並沒有採納。蒯通對韓信說,攻打齊國是漢王之命,你又沒有收到漢王退兵的命令,如果就此罷兵撤軍,豈不是違抗了漢王的命令?再者酈食其一介儒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勸降齊國,使七十餘座城盡歸漢王。將軍領兵數萬,征戰沙場,才攻下趙國五十多座城,還不如一個區區儒生的功勞大,豈不令天下人恥笑?

韓信如夢初醒,率兵渡河攻齊。與此同時,齊國已決定歸降劉邦,齊王田廣,丞相田橫每日與酈食其置酒高會,對漢軍放鬆戒備。韓信乘此機會,一鼓作氣,一直打到臨淄。齊王大為驚恐,繼而怒火中燒,認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二話不說就把他扔在鍋裡煮死了。



齊王向楚求救,項羽派大將龍且率兵與齊王田廣合力抵抗漢軍,號稱兵馬二十萬之眾。龍且驕橫跋扈,根本沒把韓信放在眼裡,他急於求戰,率軍擺開陣勢與漢軍隔濰水對峙。韓信命人連夜做了一萬多條袋子,裡面盛滿沙土,置於濰河上游,並且率一半人馬進攻龍且陣營。

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敗,龍且大喜,率軍渡河追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堵塞在濰河上游的沙袋,河水洶湧氾濫,龍且的軍隊死傷大半。韓信發動了總攻,殺的齊楚聯軍抱頭鼠竄,潰不成軍,主將龍且被殺死,濰河對岸的齊楚聯軍見龍且大敗,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大獲全勝,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

這就是韓信破齊的全過程,可以說他不費吹灰之力的平定了齊國,再一次向世人展現了他蓋世無雙的軍事才能。齊國平定之後,韓信上書劉邦,說齊國是一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不如讓我做代理齊王,這樣齊國的局勢必將安定。



當時劉邦被項羽緊緊圍困於滎陽,形勢危急,劉邦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他看到韓信如此赤裸裸的邀功請賞,甚至是以下犯上的砍價還價,頓時火冒三丈,大罵韓信不解滎陽之急卻想自立為王。

張良和陳平勸說道,如今漢軍處境不妙,如果拒絕韓信稱王的請求,必定使他心生不滿,極有可能發生變亂,不如順水推舟遂其所願,以安其心方為上上之策。劉邦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改口道,大丈夫屢立戰功,平定諸侯,威震天下,怎麼只能做個暫時的代理王呢?就封他做個真王吧!

於是,劉邦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至此韓信終於如願以償,所以韓信的這個齊王不是自封的,而是劉邦封給他的,雖然劉邦並非心甘情願,但形勢所迫,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其實,我想說恰恰是這個齊王的封號,為韓信日後招來了殺身之禍,因為正是從此時開始,韓信逐漸成為劉邦的心頭大患。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漢三年(前204)底,漢軍大將軍韓信聽從謀士蒯通的建議,趁著漢齊和談,突然發兵攻齊,齊王田廣忙烹殺漢使酈食其,逃往濰水東岸的高密,楚王項羽聞訊,忙遣大將龍且率軍二十萬前往支援,結果濰水一戰,韓信巧施妙計,在濰水上游建壩蓄水,水淹楚軍先頭部隊,並將輕率過河的楚帥龍且當場斬殺,從而大破齊楚聯軍,平齊七十餘城。韓信乃大搖大擺的住進齊國王宮,命人將投降的楚軍與齊軍全部收編,一來二去,他手底下已有足足四十萬大軍,完全可以和楚漢任何一方抗衡了。

然而,漢王收到捷報後,卻派了一個使者,去到襄國,給張耳落實了趙王之位。

一年前,韓信在破趙之後,曾上書申請封自己的搭檔張耳為趙王,漢王答應了,卻遲遲沒有兌現,一直拖著不給辦,卻在如今這個微妙時刻來辦,這是啥意思?

韓信立了大功,劉邦卻跑去封了張耳為王,這是啥意思?

顯然,劉邦是想告訴韓信:就算你立了再大的功,封不封王,封誰做王,什麼時候封王,都是寡人說了算,跟你沒關係,該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的你不要瞎想。

另外,劉邦終於落實了張耳的趙王之位,也是害怕萬一韓信有了不臣之心,欲染指趙國土地,張耳做了趙王,總得賣命抵擋一陣。

而與此同時,漢王又接連派遣使臣,催促韓信趕快來廣武幫他打項王,因為項羽最近老是在漢營前挑釁,漢王雖深壁高壘不應戰,但又覺得很沒面子,所以想讓韓信來幫他找回面子。

韓信雖然並不擅長政權權謀,但也讀懂了劉邦的意思,於是他以齊國未定,不肯發大兵相助,並寫了一封書信準備上承給劉邦,解釋自己的行為,另外還有個不成熟的小要求,希望劉邦能夠考慮一下。

漢王劉邦受傷了,他禁不住項王的屢屢挑戰,終於冒險出營,至陣前宣項王十大罪狀,結果被項王暗箭所傷,好在張良隨機應變,讓漢王帶傷巡視軍營,這才穩定了漢軍的軍心。

之後,漢王跑去成皋養傷,痊癒後又回關中巡視了一番,繼而返回廣武,剛好接到韓信的書信。

漢王拆開書信,只見信中寫道:

“臣韓信稽首頓首上言:國無其主,難以化理;民非權合,何以制伏?臣仰仗天威,隨到奏捷,斬龍且於濰水,殺田廣於城陽,軍威雖鎮,而人心未定。齊地變詐之國,其民反覆不常;兼南鄰楚國,其勢不定,恐或生亂;今臣權輕,不足以安之,願請齊王印,暫為假王(代理齊王)以鎮之。待民心寧輯,即統兵隨車駕伐楚,則疆宇奠安,海隅賓服,世為漢土,於變時雍矣。臣未敢擅便,齎表上請定奪。”

韓信太天真了,他還以為漢王會了解他安定齊國的苦心,還以為自己想當個代理王的要求並不過分,殊不知他此舉正好刺中漢王的痛處!在漢王看來,韓信這就是徹徹底底的政治要挾與敲詐,這是任何一個君主都無法容忍的事情!

於是漢王覽信大罵道:“乃公傷病困苦在此,旦暮望你來助我,反欲自立為王耶?操!”

韓信的使者聽了,頓時跪了下來,一時不知所措。

但就在這個時候,殿上張良陳平二人湊到漢王身邊,附耳說了些什麼,就聽漢王爆發出一陣爽朗的大笑聲,然後繼續罵道:

“操!韓信真器小也!大丈夫定天下,制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一邊笑著,漢王一邊走下階來,拍了拍韓信使者的肩膀,然後轉身對張良說道:“子房,那就有勞卿親自跑一趟,把齊王的印信送去吧!卿乃寡人首席謀臣,由卿代表寡人去見韓信,才顯寡人封王之鄭重,卿可告訴齊王,寡人一刻也不曾忘了他的功勞,待滅楚之後,我定與他共享天下!”

韓信使者分明看到,漢王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半邊臉是抽搐著的。

誰也無法體會漢王內心有多麼的驚恐,又有多麼的憤怒。

但是無論他有多麼驚恐,多麼憤怒,他都必須強壓下來,裝作一副很開心的樣子。

因為當他忍不住罵出聲的時候,張良陳平二人湊過來偷偷踩了他一下腳,提醒他道:“大王,我方正不利,安能禁韓信之自立為王乎!不如因而立,順水推舟,好言善待之,使其守齊;不然,恐生變測。”

說的沒錯,現在事實就是韓信羽翼已豐,沒人能阻止他高飛了,與其讓他飛走甚至反過來啄傷自己,不如先用食物穩住他,待有機會再拔掉他的翅膀不遲。總之,現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惹怒韓信,而要小心翼翼,小心翼翼的供著他,哄著他,強迫自己暫時愛上他。

於是漢王立刻改口了,其變臉之快,連張良陳平都感覺無語。

張良陳平不知道,漢王在這麼說的時候,他的心在滴血,那股強壓下來的驚怒,讓他已經痊癒的箭傷傷口,都有些隱隱作痛了。誰能想到,堂堂漢王居然要在一個無名使者面前賣力演戲,悲哉!

一個能在利益面前壓住意氣的人,才是真正做皇帝的料啊!所以韓信再厲害,只能做個短命齊王,而永遠做不了皇帝。


千古名將英雄夢


根本原因就是人心,項羽無法攻佔齊地就是因為喪失了齊地的人心,而韓信之所以能夠佔據齊地獲封齊王則是因為俘獲了人心。而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就是雙方對待齊地百姓和齊國貴族田氏的不同態度。

項羽分封諸侯觸怒田榮

項羽西入關中後,大封十八路諸侯,而他的分封標準則主要有兩條,一是在秦末戰爭中的戰功大小,二是是否跟隨自己入關。

而這種標準則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為了籠絡那些握有兵權的將領,原來的戰國七雄就變成了十八路諸侯,且不得不壓縮原六國舊貴族的封地,並對其進行改封和遷移,例如燕王韓廣改封遼東王、趙王趙歇改封代王、齊王田市被改封膠東王。二是未跟隨項羽入關的將領並未分封,例如齊將田榮、趙將陳餘。

田榮對於項羽不分封自己本就很惱火,對於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將田儋之子田市改封膠東王,卻將齊將田都封為了齊王,將末代齊王的孫子田安封為了膠東王則更加氣憤。於是他一怒之下率兵擊敗齊王田都,田市因懼怕項羽,想要返回膠東也被田榮所殺,隨即又攻殺了濟北王田安,重新一統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同時公開反楚。

而趙將陳餘對於項羽將趙歇改封為代王,卻將張耳立為趙王也很惱火,於是向田榮借兵殺回趙地,擊敗並趕跑了張耳,迎回趙王趙歇,趙王趙歇則封陳餘為代王。趙地、代地隨即也公開反楚。

項羽平定齊地卻喪失人心

對於齊地的公開反叛,項羽很是惱怒,在徵調九江王英布之兵而不得後,只得率兵親自前往平定,雙方在城陽展開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史記·項羽本紀》)在田榮兵敗身死後,項羽卻仍然沒有收兵,反而繼續向北攻殺,一路燒燬房屋、坑殺田榮降卒、擄掠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項羽的所作所為,不但沒能徹底平定齊地的叛亂,反而激起了整個齊地百姓的怒火,最終“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的弟弟田橫則收攏齊地殘兵數萬人,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在城陽重新豎起反旗。項羽由於田橫的反叛不得不駐留齊地,卻由於齊地百姓的拼死反抗,數度攻擊齊地而未下。

項羽因田榮的反叛而遷怒於齊地百姓,一路燒殺擄掠,從而直接喪失了齊地百姓之民心,導致齊地百姓拼死反抗,這是項羽始終未能徹底平定齊地的根源所在。

而隨後彭城之戰爆發,項羽不得不放棄平定齊地,率兵返回救援彭城,隨後便和劉邦開始了長期對峙,對於齊地的叛亂再也沒有精力予以關注。

韓信、劉邦成功俘獲人心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齊地田氏與項羽為敵,而劉邦又與項羽死戰,於是在劉邦派出酈食其遊說齊地時,田橫並未表現出敵意,甚至同意與漢軍講和,解除了齊國對漢軍的防備。然而韓信在蒯通的勸說下,突然出兵攻齊,齊軍大敗,田橫惱怒之下烹殺了漢軍使者酈食其。

在漢軍出爾反爾之後,齊王田廣求助於楚,項羽派龍且前往支援,卻被韓信和曹參再度擊敗。漢將灌嬰隨即追剿齊軍,俘虜了齊國守相田光,再度擊敗田橫,田橫逃往梁地投靠彭越。緊接著,韓信兵分兩路,一方面令曹參向膠東進軍,擊殺了齊將田既;另一方面令灌嬰追擊齊將田吸,田吸同樣被殺。至此,齊地軍隊全部敗亡。

而齊地之所以能迅速穩定,與韓信和劉邦的策略密不可分。一方面韓信在擊敗齊軍之後,並未向項羽那樣大肆遷怒於齊地百姓,而是迅速穩定局勢,安撫百姓,這取得了齊地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劉邦並未為難已經逃走的田橫等田氏宗族,甚至在擊敗項羽後還下詔令酈商不許為酈食其報仇。


至於韓信自請封為齊王而被同意,則更好理解了,當時齊地雖然已經被漢軍攻佔,可畢竟中間隔著西楚,無法直接予以統治管理,為了避免楚地再發生動亂,劉邦雖然對於韓信自請為齊王比較惱怒,但在張良的建議下還是同意了韓信的請求。


香茗史館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不是項羽拿不下齊國,連劉邦,英布,彭越他們都懼怕項羽,每戰必敗,在當時如韓信孤軍遇項羽短期內不一定能戰勝項羽,何況田榮.,田橫他們。這些主要與項羽所制定的制度,策略和當時的形勢有關。首先他的分封天下諸侯是天下大亂,戰火重起的主要原因,二對叛亂的勢力不分輕重緩急,哪裡有叛亂項羽就率兵到哪裡平叛,不把哪些叛亂勢力徹底乾淨地消滅,當西線劉邦在大鬧天宮時,項羽就丟下齊國的叛亂去打劉邦,結果齊國又成了星星之火,遍地燎燃,牽制項羽的後方。項羽就被動成了救火隊,部隊被他肥的拖成瘦的,好人拖成了病人。到頭來齊國的叛亂沒有成功地平息,劉邦的勢力也沒有消滅。自已反而陷入了被動局面。項羽要是有後來的朱元璋在對待陳友諒和張士誠先後有序的智慧,劉邦是成不了氣侯,齊國更是身上的一個小跳蝨而已。而韓信的輕而易舉地得齊國七十餘城,把田橫等極少數趕到海外荒島上,也是與當時的形勢分不開的,並不是韓信的軍事天才發揮作用的傑作。韓信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後,又用一年時間斬陳餘,虜趙王,取趙國五十餘城,就已經威震天下,名揚四海了。鄰近的燕國當時是嚇破了膽,韓信趁著兵威列陣燕境,使人成功地招降燕國。當時北方就只剩下齊國不為劉邦所有,而齊國南面是項羽的楚國,他們之間是敵人,北面的趙燕兩國又為韓信所佔領。燕國投降後劉邦命令韓信進軍齊國,恰在此時,劉邦的謀臣酈食其,看穿了齊國的處境,認為自已的榮華富貴前程的立功機會來了,他就向劉邦獻計道:齊國現在是甕中之鱉,不勞大王一兵一卒,我奉大王一紙詔書,就可以讓齊國俯首稱臣。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齊國,劉邦是大喜過望,立即修書叫酈食出使齊國。齊王田橫在當時的情況下,也願意歸順劉邦,於是就美酒佳餚款待酈食其,酈食其也是個貪杯的人,見有好吃好喝的就也不回去了。再說韓信在燕國也聽說酈食其已經說降了齊國一事,就不想進軍齊國了。可他的謀士蒯通卻說:將軍你費了兩三年時間,用了無數糧草,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才得有趙燕兩國。今酈食其憑著一張嘴,說服齊國,勝過將軍你幾十萬的軍隊,將軍你的英名和臉又往哪裡擱呢?何況漢王又沒制止你出兵。於是韓信聽信了蒯徹的主意,在齊國放鬆警惕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殺向齊國,一鼓作氣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這下酈食其就遭殃了,齊王田橫責備酈食其言而無信,把他投入油鍋中烹炸而死。由於齊國先前田氏貴族之.間的相互殘殺的內亂,後來又多次遭受項羽的蹂躪,這次又遇酈食其和韓信的一摸一打。齊國的人們恐怕是任何勢力都不相信。為了安撫,治理齊國人們,這必須有一個軍事本領過硬,威望服眾的領導人,這個人選恐怕非韓信莫屬了。韓信在對劉邦說齊人多狡詐,這話雖有失偏頗,但的確是對當時齊國人民心裡的真實寫照。經過多年的各種人物各種手段對齊國人民打打殺殺,他們又能相信誰呢?韓信自請為齊王是形勢所逼迫的,他並沒有什麼私心,他也是想早日安定齊地,為早日打敗項羽替劉邦分憂的。只不過韓信在酈食其已說降齊王后,不該聽信他人話而進攻齊國,這不但枉殺了酈食其,還有背信棄義於天下人們的,更為他做齊王后,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力。


史事顯微鏡


有句話叫做“不以成敗論英雄”,也有一句叫做“成者王侯,敗者為寇”。項羽一生雖然短暫,但也書寫了英雄的傳奇。而這樣的英雄是悲壯的,是沉痛的,也是我們打心裡不願意接受的。
(劉邦劇照)

一項羽為什麼打不下齊國

項羽的一生就是在和機會失之交臂,而且幼稚的思維註定成不了大事。他的心裡打算是,滅了秦國就算大功告成,自己衣錦還鄉於江東父老,各路參與反秦的勢力分上一片土地,等於是原來六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過孩子老婆熱炕頭的生活。但受封諸王必須聽話,還要和平共處,因為我是你們的霸王,誰不聽話我就打誰,典型的家國天下餘孽思想作祟,而且自己以家長自居。當然亞父范增曾不止一次的和他說,劉邦最不老實,對付不老實的人霸王自認為也有辦法,於是把劉邦送到川蜀那片不毛之地,還派章邯率兵堵住出路,讓其自生自滅。劉邦不但不老實而且很狡猾,為了表示自己是個聽話的孩子,一路入川一路還把棧道燒了。沒過多久齊國田氏家族之間,就因封地之事起了內亂。做為一家之長的項羽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不聽話就打。等項羽的大軍一走,齊國又亂了,就這樣來回疲於奔命,項羽也被折騰的受不了,而且鼠首兩端的鼓越也開始作亂。於是項羽痛下決心,滅掉齊國,殺掉最魁禍首田橫。




(項羽劇照)

這時候在川蜀蟄伏的劉邦發現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給項羽演了一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好戲。結果就是出兵陳倉取三津渡,直搗項羽的老巢彭城。所以項羽只好回師彭城,滅齊國做罷,天下刀兵又起,楚漢之爭拉開帷幕。

二韓信為什麼能輕取齊國,還自封齊王

如果韓信不是攻其不備,齊國也不那麼輕鬆的被拿下,這就是韓信的用兵之道。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劉邦派人勸降了齊國。不動刀兵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命韓信火速回兵救自己,因為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威在旦夕。當齊國放鬆了戒備,韓信卻來了出其不備,攻其不備。不但不聽劉邦的號令,還自已做起了齊王。其實現在韓信的內心在糾結,何去何從也拿不定主意,因為蒯通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一番話讓他而感觸頗深。

(韓信劇照)

最後韓信派人給劉邦書信一封,要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其實就是試探一下劉邦,如果同意的話我就接著跟你幹,如果不同意的話,齊國就是我的了,我也不會聽從你劉邦的調遣。當劉邦看到韓信的書信是勃然大怒,心想韓信好大的膽子,竟敢乘機威脅我。但劉邦是個聰明人,手下陳平的一個眼色,立刻停止了發作,隨後笑著臉對信使說:“韓信功勞這麼大,當什麼假齊王,要當就當真的”!

韓信被封為齊王后,如果能聽從說客蒯通的建議,據齊國而居,日後必然富甲一方,然而他卻繫念者劉邦那點兒解衣推食的恩惠,固執地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他還譏諷項羽是婦人之仁,而自己的下場卻是:長樂鍾室,身首異處,夷及九族。

如果歷史再給項羽和韓信一次選擇的機會,我想他們多半是不會再走原來的路。


國史通解


先糾正一下,這個齊王並不是韓信自封的,而是劉邦封的。當然,劉邦封得並不太情願。

韓信的履歷比較複雜。他先是在項羽的手下混,可是項羽沒重用他。一怒之下,他又跑到劉邦這邊混。在蕭何的極力舉薦下,劉邦終於重用了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劉邦陣營裡最能打的將領。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韓信和周勃、曹參等將領不同,他不是劉邦的嫡系,因此並不能獲得劉邦百分百的信任。

韓信攻下齊國時,正值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劉邦和項羽正在緊張地對峙著,而且劉邦處於下風。此時的韓信,可謂炙手可熱。雖然名義上是劉邦的手下,可他完全具備了左右局勢的實力。他幫誰,誰就會贏。

可他攻下齊國後,卻按兵不動了。

劉邦正眼巴巴地等著韓信支援呢,可他卻遲遲不發兵。這讓劉邦很憤怒。每天都要罵幾遍韓信的祖宗。

恰在這時候,韓信卻派人來到劉邦的大營,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本來就對韓信一肚子的不滿。這時候,他卻派人來提條件。劉邦心裡肯定想:這算什麼?趁火打劫嗎?落井下石嗎?

於是,劉邦對著韓信的使者破口大罵。

這時候,站在劉邦兩邊的張良和陳平,幾乎同時在桌子底下踩住了劉邦的腳。意思很明白:別罵了,趕緊同意吧,要是他跑到項羽那邊,你劉邦就徹底完蛋了。

劉邦果然聰明,立即領悟了張良和陳平的意思,口風馬上轉變了,說道:大丈夫行走世間,要當王就當真的王,當什麼假王啊?你回去告訴韓信,我封他為齊王真的齊王。

當了齊王的韓信,當然很高興啊。他馬上出兵,幫助劉邦圍住了項羽。項羽兵敗自殺。這才有了劉邦的江山。

劉邦能當皇帝,韓信確實立下了不世之功。但韓信趁機要求劉邦封齊王的事情,肯定給劉邦留下了特別不好的印象。這也為他以後的悲慘下場埋下了伏筆。


趣談秘史


都說韓信打仗厲害,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韓信的厲害在哪裡。

首先懂兵。韓信是個草根,而士兵也都是來自草根,這也是韓信懂兵的身份基礎。

生活上懂兵。士兵喜歡吃什麼糧食,平常一般吃什麼度日,吃哪種食物耐飽,吃哪種食物有力氣,吃哪種食物易餓,等等,這在韓信心裡肯定有答案。吃對士兵來說很重要,有的來當兵就是為了吃,因為家裡窮吃不飽,吃不好,吃不起,有的甚至出現糧荒。哪個地方來的兵,一般的主糧是什麼都要搞清楚。所以,當時不搞好士兵的吃飯問題,根本帶不好,帶不了兵。



組織上懂兵。多少人為一組在一起生活一起訓練,一起學習等,比較合適?士兵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軍事訓練中等的喜、怒、哀、樂,以及經驗、體會等,需要發洩、表達、溝通、共享共擔、交流等等。搞好這些對提高士兵的軍事素質很重要。



軍事訓練中懂兵。冷兵器時代,對士兵的訓練很重要。生活中的勝負遊戲跟軍事上的訓練有聯繫但不完全相同。練個人的體力、手臂力、腿力、腰力等,練刀法,練棍法,練搏擊技法,練馬術,練陣法;分“紅軍”、“藍軍”進行勝負實戰訓練等。左撇子,右撇子的配合組合。機靈的,敏捷的跟木納的組合,力氣大的跟弱小的組合等。

思想上懂兵。知道士兵喜歡玩什麼,樂什麼,做什麼遊戲,是什麼樣的思想水平,能接受什麼程度的教育,接受軍紀的程度等。

韓信由於懂兵,所以才能帶好兵,用好兵。才敢放出:我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這樣的豪言壯語。懂兵屬於知己的範疇,也有知彼的成份,因為人都有共性的一面。當然,韓信不僅懂兵,還有超一流的軍事謀略。

至於韓信能夠攻下齊國,那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攻下魏、代、趙、燕等國的,勢如破竹的軍事態勢,多少都震聶住了齊國,嚇著田橫田光了。其次,酈食其憑嘴一說,分析出當時的戰爭態勢,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優劣和勝負態勢,說動了齊王田橫,準備向劉邦靠攏。在思想上軍事部署上放鬆了對韓信戒備,給韓信以可乘之機。最後,經過韓信的謀略和閃電進攻,而得手。

這場奪齊戰爭的勝負,劉邦拿不準,不然就不會在韓信攻擊的同時,派出酈食其去勸降。但不管誰去,以什麼方式拿下齊國,而且不叛變,就是最大的收穫,死誰都不會追究。田橫也拿不準,不然也不會聽酈食其的,而是決鬥了。韓信也拿不準,不然就不會犧牲酈食其了。項羽也拿不準,不然就先奪下齊國再說。


觀彩雲


事情得從田榮與項梁的恩怨說起。

陳勝點火在大澤鄉燒了起事。於是,天下受苦受難的個人,團體,平民,貴族都抬起頭來,找上一棍子,鋤頭反對秦二世的殘酷統治。秦二世再昏暗,也知道用武力鎮壓,他就派章邯去打周文,陳勝,又去打齊地田儋,田儋戰死,田榮就出來了。帶著殘兵敗將繼續打。章邯就把他困在東阿。項梁就去救他。第一仗,項梁打退了章邯,解了東阿之圍。田榮就回齊國去整治家亂,沒聽項梁的建議合兵對付我章邯。項梁再次打敗章。邯得到增兵後乘夜包抄驕傲的項梁,並殺了項梁。項羽大怒,把這筆帳記在田榮頭上。從此恨上田榮和齊地。

項羽作主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分封帶有嚴重的個人情緒,表現出來就很失當,並埋下了他日後窮於奔命的禍根。

劉邦本作關中王,因范增與項羽顧忌他,讓他作了漢中王;同樣有功勞於趙國的張耳陳餘,一個是常山王,一個是南皮侯;彭越沒跟著項羽入關,有功勞於梁地,但一根毛也沒分到;田榮不救項梁,讓項粱死於定陶之戰,雖然有功勞穩定了齊國,但還是沒個名號。所以,劉邦,陳餘,彭越,田榮首先造反。項羽開始了到處平亂的生涯。

張良騙項羽說劉邦得了關中就不會出關了。結果,項羽前腳去齊國,劉邦後腳就出關。糾結了五十六萬人馬搶到彭城,置酒高會。而項羽正在齊地如火如荼地追擊田榮。不料劉邦奪了自己首府,這氣難消,只帶了三萬楚兵,連夜趕回,凌晨接戰,一天功夫,殺得劉邦的聯軍死傷殆盡,河水為之不流……

這可不是項羽拿不下齊地,僅僅是劉邦抄了他後院,回來出氣,暫時放過了田榮,而田榮失敗後,被平原縣人所殺,他弟田橫立田榮兒子田廣為齊王,田橫自己作相國輔政。

過了幾年,形勢大變,勢力轉換,劉邦強大起來了。他讓酈食其出使齊國,達成諒解,對付共同的敵人楚國,齊國深受項羽的"殘虐",恨得楚兵牙齒痛,就答應了漢王的要求,鑑定了漢齊兩國的和平協定。於是,齊國舉國同慶。不道韓信蓄謀己久,乘了齊人沉浸在鬆懈不設防之中,舉兵掃蕩,豈有不快之理。不久,韓信就掃滅了齊國。

韓信這回揀了個大便宜,得感謝酈生的外交努力。

所以,同樣是齊地,韓信成功了,就不能說項羽就成不了功。項羽被張良騙了,又.遇漢王進犯。形勢就不一樣,結果就當然不一樣。





劉一千五


韓信能攻下齊國要感謝兩個人的幫助,第一個人是廣武君李左車,自己曾經的對手、後來的智囊。第二個人是劉邦手下的狂生酈食其,一個因韓信而被齊王田廣殺害的無辜之人。


將士疲憊,力戰難勝

廣武君李左車是趙國的臣子,曾經是韓信的對頭。在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廣武君李左車曾經獻計對付韓信。如果按照他的謀略,韓信不僅無法獲勝,還會兵敗垂成。但是趙王歇昏庸,未採用李左車的建議,因此被韓信所敗,廣武君李左車也成了韓信的俘虜。

韓信厚待廣武君李左車,並向他討教如何討伐燕國和齊國的辦法。李左車說現在將士疲憊,就算將軍用兵如神也很難獲勝。如果對燕國用兵曠日持久,又不能取勝,則必然堅定齊國的信心,到時燕國和齊國軍無法攻克。

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敗的全勝之謀

因此為今之計,要休整士卒,安撫趙國的舊部,撫卹趙國陣亡將士的遺孀,方圓百里之間這將是都有酒肉相送,並把他們駐紮在進攻燕國的要道上。

同時派能言善辯之人前去燕國說降,燕國見我軍威必然投降,其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之謀。韓信採取了李左車的計謀,果然燕國不戰而降。

背信棄義的韓信,欣然赴死的酈生

同時韓信率兵直逼齊國領地,而此時第二個人物粉墨登場,他就是劉邦手下著名的遊說之士酈食其。酈食其憑藉自己兩行伶俐齒、三寸不爛舌,將齊王田廣說服,齊國放棄抵抗、不戰投降。按道理,既然齊國已經投降,韓信不應該再繼續進兵攻打齊國。

但這個時候,韓信手下的蒯通向韓信建議道:“將軍用兵如神,攻伐趙國五十餘城,建立功勳。酈食其不過一書生,憑其口舌說服齊王田廣放棄抵抗,讓漢王得到七十餘城,怎麼能讓這樣的人功勞超過將軍呢?而且漢王並沒有說停止對齊國進攻,您應該繼續進攻,建立平定齊國的不世之功。”



韓信聽從了蒯通的計謀,發兵對齊國進行突襲,一舉佔領齊國領地。齊王田廣認為自己被酈食其欺騙,便將酈食其烹殺。

韓信的貪婪,劉邦的慈悲

韓信攻佔齊國領地後,便派使者向劉邦報捷,同時在文書中說道:“齊國新近歸附、人心不穩,申請劉邦讓讓自己做代理齊王,以穩定其地的人心。”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說道:“韓信建立的功績,僅僅做代理齊王,怎麼能彰顯他的功績呢?我現在就加封他為齊網,以表彰他的不世之功。”



因此題主的問題是有點問題,韓信不是自己封自己為齊王,而是要求劉邦讓自己做代理齊王。劉邦為了穩定人心,讓他們和自己同心同德,共同攻伐項羽,達到滅楚興漢的目的。在聽取張良的建議之後,直接加封韓信為齊王,以起到收買人心穩定局面的作用。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和韓信攻下齊國的時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局勢,項羽不但攻打不下齊國,反而陷入齊國戰爭泥潭,根本原因就是項羽的“霸王分封”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人心不服,天下再起爭鋒。

項羽攻齊。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戰國時期,楚,趙,齊都擁有各自獨立和強大的文化,秦末也是這幾個地方反抗秦朝最為猛烈,這裡面有文化上的衝突。秦末,齊國反抗主力一直是田儋家族兄弟為領袖,田儋戰死,項羽分封,把齊國一分為三,都封了王,但是沒有田儋的從弟田榮的份。於是田榮趕殺這三個王,自立齊王,由此可見田儋家族才是影響齊地的關鍵力量,這點項羽沒看明白。

項羽於是帶兵平定齊地,打敗田榮,田榮被平原民殺死,但是項羽還沒有解氣,燒燬房屋,坑殺降卒,激起齊國人的反抗,這是項羽犯了第二個錯了。於是,在隨後的“城陽之戰”,面對田榮之弟田橫和數萬不服楚霸王的士兵,項羽不能取勝。

劉韓治齊。

劉邦攻打楚國,項羽無奈先放棄齊國,回去打“彭城之戰”。這時,田橫收復齊國大小邑,齊國又成了一個整體。雖然齊國擁有比較強“齊文化”,但是經過多年戰爭,百姓厭戰,實力上也非當年齊國,所以無法成為天下爭鋒的“中心”,這就是為什麼田橫要接納酈食其的勸降的根本原因。

(漢“齊王”韓信)

韓信背約攻下齊國,但是齊國卻沒有大規模的反叛,自然有“齊王”韓信鎮守齊國的功勞。當時,韓信要求當“假齊王”,原因就是齊人多狡詐等,雖然是為“假齊王”鋪墊,但是以齊國之大,文化之強,確實需要一個有名分的大將來鎮守。另外,漢軍徹底消滅了田氏齊軍的主力,對於在齊國擁有威望田橫,韓信卻沒有“趕盡殺絕”,但是田橫不自安,率領部下避居海島。

(徐悲鴻油畫《田橫和五百壯士》)

劉邦知道田橫是讓齊國安定的關鍵人物,於是千方百計拉攏田橫,甚至下達命令給衛尉酈商,不許給酈食其報仇。然而,田橫還是在路上自刎了。劉邦雖然沒有成功拉攏田橫和他的部下,但是態度正好和項羽相反,齊國人也不會因為田橫自殺,而起兵反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