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乘佛法的合法性之個人淺見

說實話,以自身的學識、程度,以及對佛學的真正瞭解,來寫這篇文章是很吃力的,畢竟自己一非皈依弟子,二非專業攻讀佛學者,甚至善知識也沒有親身遇到過一個,但我相信大乘佛法一定是無誤的。如今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理解佛法,憑著一絲對佛法的仰慕,拋開不懂的專業術語,用自己的話,就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所知來探討這個問題。

關於大乘佛法的合法性之個人淺見

說到佛法大、小乘之爭,現在流行於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的確是不承認有所謂大乘佛法存在的,也一直不承認所有的大乘經典,認為這些都是佛沒有說過的,是後人另外編造的。這也就是說我們《大藏經》中所記載的所有大乘經典,都是來歷可疑、沒有根據的,也並不是佛說過的。並且還可惡的借用“如是我聞”來掛名佛說,實在是誣佛,陷佛於妄語、兩舌、不是真實語者的境地。

而他們懷疑、不承認大乘經典的依據是佛過世後,弟子們的集結討論,每一次都是有明文記載的,而所謂的大乘經典卻是不知從何而來?並且在他們所謂的巴利文體系經藏中,也確實是沒有記載這些大乘經典的存在。而我們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是真的靠不住嗎?到底誰真誰假,我們也沒有辦法回到幾千年前,去親自問世尊他老人家,如今只能通過有限的線索去探索、推理。但是要想搞明白這些,這需要我們先去思考幾個問題了,例如什麼是佛經?什麼是集結?以及為什麼要集結?

關於大乘佛法的合法性之個人淺見

說到佛經我們都很熟悉,廟子裡面很多,並且很多人都在唸,稱作唸經,還是有功德的事呢。但究竟何謂佛經?相信有許多人並沒有去深思過。其實,所謂的佛經,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佛與弟子之間的談話,說白了這一次次的談論,分別整理、記錄出來,便是一部部的佛門經典。而且面對問道者、談話對象的不同,以及世間、地點的差異,內容也是大相徑庭的。要知道那時候的印度,即古天竺國,與我們春秋戰國時相類似,不同地區語言、文字、文化、習俗等並沒有統一,而古天竺並不同與今天的印度國,地盤極大,也由許多的諸侯國家組成,所有的這些東印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合起來都屬於天竺國,邊境一直與我們古代的西域許多國家相接連。這些差異也直接導致了,佛在每一個地方說的法,是有一定的差異的。

而且佛的每一次說法,未必所有的弟子都在場,必定是有在的,有不在的。因而對於這次的說法記錄成的佛經,在場的自然聽過,不在場的自然沒聽過,甚至並不知道世上有這一部經典。並且同是在場聽法的弟子,由於功夫、見地的不同,所記錄的心得、筆記也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佛涅槃以後,這些弟子徒眾們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也就是後來大、小乘爭論的最初起因。

關於大乘佛法的合法性之個人淺見

於是便有了弟子們的集結討論,編定經典,這便是所謂佛經集結的由來。第一次集結是佛過世三個月後,由迦葉尊者主持,由佛的堂弟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口述,因而在佛經起始都以“如是我聞”開頭,表明都是親身聽自佛說的。但在其後的數百年中,由於年代的久遠,這些經典失傳的失傳,與別的經典相混淆的混淆,於是又有了後來的幾次大規模集結。但大乘經典據傳是文殊菩薩等大菩薩們,請阿難尊者於鐵圍山集結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只是神話傳說,不大靠得住,所以一概不承認。

但是,所有大乘經典的記載都不可靠嗎?

其實也未必。首先,整個佛法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上的,而作為學佛第一便是要絕對相信“三界天人”的真實存在,若是由於自己的不可知、不可見,而否定了“三界天人”的存在,本身已經壞了佛法的根基,自然不能自圓其說。所以既然存在“三界天人”,那麼大菩薩們請阿難集結經典便沒什麼疑問了。其次,也或許這些大乘經典本來是有的,並且是佛的那些有大成就的弟子們集中在一塊編定的,由於其他的弟子程度不夠,所以沒有資格參與,而這些沒有參與的弟子便不承認這次集會也是有可能的。如法華會上五百比丘退席,他們認為佛說的不對,佛也沒有辦法,只能任他們離去,因為畢竟每人根器不同。

但是說到此處,又出現一個疑問,大、小乘之爭大概是在佛滅度幾十、幾百年後的事,而佛在世時為什麼沒有這種爭端呢?甚至佛的親傳弟子之間也沒有這種爭端。這就表明佛的親傳弟子即便程度不夠,沒有深達大乘佛法的要義,但至少是知曉大乘佛法的,只是沒有進一步發揮而已。因為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大乘是小乘的進一步發揮,但他們的後世再傳弟子,即徒子徒孫們就不同了,只認為自己祖師說的對,才是佛說的,而且越往後傳越是變本加厲,與自己相左的便認為不是佛說的,爭端也愈來愈大,甚至開始互相攻擊、詆譭對方,這或許就是南傳佛教的由來。

關於大乘佛法的合法性之個人淺見

然而,對於這些各有理由的大、小乘佛法爭端,究竟孰對孰錯呢?這就要從佛法的傳承上說起了,其實在佛滅度後,繼世尊道統者是迦葉尊者,其後的二十八代菩薩、祖師,直到最後的達摩祖師,都是代代接續,一脈相承的。事實上,這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佛法的正法延續,因為上代祖師選擇傳法弟子,必然是這個弟子足以繼承發揚正法。因而別的弟子以及他們的傳人,即便再出色,也只能算作旁枝。這就如同孔門弟子三千,出眾者七十二賢人,但繼承道統者只是曾參,儘管子貢、子路等人都很了不起,但也不足以代表孔門道統,因而南傳佛教本身就不是正統之所在。

相傳孔子過世,子夏講學西河,傳授六藝,孔門弟子都不認可。而南傳佛教與大乘佛法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同是一佛所傳,本是無大無小,只有相對的了義與不了義,但到後世卻要分出大乘、小乘。這是什麼原因呢?只能是此時的這些佛子、佛孫們,某些本身已經偏離正法了。而這也同時是五祖為何要將衣缽傳與惠能大師的真正道理所在?要知神秀大師的修持與道德也都是一等一的了不起,但五祖認為“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因為如果見地不真的話,越到後來越是會偏離正法的厲害,因而要將衣缽傳與見地更真的惠能大師,此所謂毫釐之差,謬以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