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百年之後,「進城」還是「下鄉」?爲了家人如何選擇?

百年後,是葬在公墓?還是到農村自選私墓?

先從常理上做一下比較:

公墓,由於規劃統一,相當於“進城”住進社區,設計時多基於歷史、文化、美學、環保等人文理念因素的考量與加入,大多數都環境優美,整潔乾淨,有的高檔公墓的環境甚至高於活人居住的小區。而且人們祭祀時多交通方便,墓園有專人打理。缺點是時間上有年限限制,這一點,隨著國家殯葬政策的逐步完善,還有一些不確定性。

私墓,與公墓比較,相當於“下鄉”。農村的山間田野,可選擇的餘地大,環境方面不如公墓具備人文優勢,但卻是親自然,接地氣。若選到具有品級的地穴,便可吸收天地自然靈氣,便可蔭福子孫,家道榮昌。此便是地靈人傑也。歷史上的名人古墓即可證明這一點。特別近代史上的一些名人,其家祖墓更說明問題。缺點是交通上較之公墓多有不便,也可能路途遠一些,但在有車的情況下,這不是問題。在年限上,大多數農村基本無限制。這一優點比之公墓,沒有了公墓用戶的後顧之憂。

父母百年之後,“進城”還是“下鄉”?為了家人如何選擇?

再從兩者各自所收穫的福力等級上做一下比較:

公墓好比是住宅小區和大雜院。私墓好比是獨門獨院和私人別墅。由於一個是聚居,一個是獨居,這就導致其所收穫的福力品級差異很大。打個比方:一鍋飯,給一個人吃,可吃三天,且每飩都能吃飽。若分給一百個人吃,一飩即可分光,只不過離鍋最近的可多搶幾粒米,還有搶不到的,大家都吃不飽,因為飯有數。一間屋子,只有一扇窗,如果一個人居住,可坐臥窗前,獨享整片陽光,一百人擠滿這間屋子,卻只有靠近窗前的人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其它人只不過稍稍得到一點暖氣,而角落裡的人,甚至連一點暖氣都得不到。

父母百年之後,“進城”還是“下鄉”?為了家人如何選擇?

再從可操作空間上做一下比較:

公墓由於規劃的統一,基本上已經不可能再做人為的調整和建造,只能買到啥樣是啥樣。私墓從一開始就為私人建造,即使只是一個土堆,其周邊的可控範圍內也可建造某些有助於福力的物件,而且如果原址不佳,可另移別處,可以自主掌握該墓的福力催化之方向。比如2014年筆者做過一個案例,那戶人有一個女兒當時十二歲,個子比同齡孩子小,但不是侏儒。父母想要這姑娘將來個子能高一些,因為父母的個子都不高,筆者結合這孩子的命理條件,在其爺奶墓的西南方讓其植了一棵柏樹,現在這姑娘已經一米七三了。沒經歷的人會不信,但只有經歷的人才會知道這種由墓地催生福力的神奇。

父母百年之後,“進城”還是“下鄉”?為了家人如何選擇?

父母百年之後,“進城”還是“下鄉”?為了家人如何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