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爲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

邱思民


一個國家要向對方直接開戰或是間接開戰,都必須符合其利益,如果不符合其利益還要發動戰爭,那就是蠢。

在二戰前,美國奉行門羅主義,並未涉足歐洲;所以對美國來說,首先要保住的是北美大陸不受侵犯,拉丁美洲不受侵犯,然後是夏威夷不受侵犯,再然後是菲律賓不受侵犯。

所以美國的主要利益不是在歐洲,而是在太平洋和美洲大陸,所以美國必須保全其在美洲大陸和太平洋的利益。而當時可以威脅到美國利益的歐洲國家都有誰?無非就是在太平洋和美洲大陸有海外殖民地的那幾個國家:英國和德國。

對比蘇俄,呵呵,天天嘴上說解放全世界,最後還不是隻能資助那幾個窮的叮噹響的社會主義盟國,而且蘇俄也觸犯不到美國的什麼利益。

然後先把英國排除掉,一個過氣老帝國誰鳥你,所以可以威脅到美國利益的就是德國了。

那麼我們先來看下德國的殖民地分佈:

圖中畫圈的就是德國在美洲大陸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了,可以看到,德國的殖民地已經觸及到了美國的勢力範圍:美洲大陸與太平洋。當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洲那塊給了英國,太平洋那塊給了日本。

雖然說在整個一戰期間,德國沒有主動觸犯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不過美國對德國的戰鬥力印象深刻,在兩面作戰的同時,還可以一路幹到法俄兩國的國境線內,戰鬥力甚是強悍。

而在簽訂凡爾賽條約時,美國為了避免德國受到英法的嚴重壓制而會引起德國的反彈而破壞國際秩序從而告誡英法,不過英法依然這樣子做了,而當時美國就認為德國勢必會重新崛起,不過還好的是,德國崛起也不能動搖美國的利益範圍。

美國的預言無疑是正確的,1931年,希特勒上臺,擴充軍備,準備在歐洲搞事情。

不過之前搶德國殖民地的日本在1936年突然和德國結盟了,這也是在美國的意料之中,所以美國必須要提防日本和德國互相勾結以威脅美國的勢力範圍。

所以實際上,美國人早在1936年就準備對德國和日本下手,把其扼殺在搖籃之中,不過國內的孤立主義傾向較大,沒辦法對其下手,只能找機會搞日本和德國,最終日本上鉤,偷襲了珍珠港。

不過話說回來,希特勒想的可比美國簡單多了,太平洋什麼的還是給日本搞去吧......


二戰吐槽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一直保持較為中立的立場,國會中有議員支持德國、日本為首的軸心國,有議員支持以蘇聯、英國為首的同盟國。

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水平高,武器裝備優良,在多場戰爭中獲勝,尤其是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波蘭、荷蘭還是法國,都沒能逃過德國的突襲。軸心國的侵略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議和反對,被侵略的國家紛紛起身反抗,保家衛國。

戰爭一度處於膠著之中。在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這時候才晃過神來,自己不能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置身事外,在遭到日本的襲擊之後,美國隨後對日宣戰。

此時的美國等同於站在了同盟國的陣營中。其實,美國攻打德國的原因有多個,不僅僅是對日宣戰,加入同盟國陣營這麼簡單。

一:美國曆來主張歐洲均勢的政策,但是德國的野心越來越大,將歐洲打得七零八落,並且吞併的勢頭在不斷延伸,如此下去,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消失,被德國逐漸替代,不僅如此,德國的強大也和野心也會威脅到美國。

二:蘇聯與德國的對抗中處於劣勢,且損耗巨大,同盟國的勢力受到較大削弱,引起戰爭一方的德國屢屢得勝引起美國的不安,其次,軸心國的日本南下政策,侵略到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打擊日本,也會站在德國的對立面,即美國支持蘇聯打擊德國也是順理成章。

三:當時的同盟國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一方,且是正義的一方,是反抗法西斯的保衛之戰。美國無論是從自身利益上還是在國際道義上都會選擇支持同盟國。德國強大, 不需要美國的支持,失勢的蘇聯正需要美國的援助,美國幫助蘇聯反抗德國不僅能體現自身的價值,獲取國際的支持,還能打掉德國野心,保衛自己的利益,清除以後的威脅。


環球網


美國要和誰打仗要服從美國的國家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的國家利益首先當然是保衛美國本土不受侵略;其次是西半球,也就是南北美洲不受侵略,然後是夏威夷不受侵略,最後是菲律賓不受侵略。

當時的歐洲並不是美國利益所在,美國在考慮歐洲事務時是從上面幾個因素來考慮的。所謂歐洲事務也就是和英法、德意以及蘇俄的關係問題。英法威脅美國利益的可能性極小,而且當時英法都已是過氣帝國,即便試圖威脅美國利益也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而蘇俄雖然是共產主義國家,威脅著要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但這種威脅還是停留在口頭上,蘇俄當時並沒有改變世界秩序的能力,除了支援一些落後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之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實際行動,在美國看來蘇俄也不構成威脅。

但德國不一樣,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一直是美國的假想敵國,因為德國在遠東以及太平洋的存在威脅到了菲律賓。後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受到了嚴重懲罰,德國在遠東的利益被日本接受,當然日本也就成為了美國的假想敵,但德國的假想敵位置也沒有變化。因為美國認為英法在一戰戰後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豔麗懲罰德國的做法到最後會引起德國的反彈反而破壞國際秩序。

如果積極擴張的德國勝利就很可能會要求起碼重新回到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狀態,這樣德國就會對南美以及中部太平洋形成了威脅,而日本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況且現在德國還要和日本結盟。

所以不存在美國支持德國削弱蘇聯的選項。

所以實際上美國在在1936年編制的政策中就已經想定了聯合英法和德國作戰的前景,而當時希特勒上臺才只有三年,才剛剛開始西班牙內戰,德國併吞奧地利出兵蘇德臺還是兩年以後的事情。

希特勒如果知道了美國人在想些什麼在幹些什麼的話,不知道會不會規矩一點。

雖然美國因為巴黎和會沒有接受美國意見而在戰後採取孤立主義,但是美國是既存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他不希望國際秩序受到破壞,任何破壞國際秩序的人都是敵人。

破壞既存國際秩序是會招來敵人的,哪怕給人破壞秩序的印象都會招來敵人。


冰冷雨天


感謝邀請。在二戰時美國選擇和誰打,在於他能得到什麼利益。

首先,如果德國完全佔領英國或者把英國拖垮了,隨後與德國的性格,德國肯定會揮師東進蘇聯,如果情況也像佔領英國那樣的話,德國完全佔領蘇聯。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在世界舞臺上將會大大的輾壓美國,到那時美國在北美大陸上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對於德國來說,英國只是想恢復二戰前的世界格局,雖然二戰時期蘇聯的實力實力不容小覷,但那只是陸軍規模能夠和美國相庭抗衡,但沒有了海軍的配合僅僅依靠陸軍,蘇聯也不可能威脅到美國。


再者,由於歐洲戰場形式已經迫使歐洲各國所有的軍工廠全部開動了。特別是,蘇英兩國。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蘇聯,蘇聯生產的軍工產品基本上趕超了德國,當然以英國的實力,也可以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海軍繼續和德國頑抗到底。但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實力無法出動部隊來反攻德國。若此時的美國不參戰,以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以能一路向西打到歐洲的西邊去,到那時整個歐洲都是蘇聯的地盤了,擁有這樣的實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挑戰美國是有可能的。從以上幾點可以分析出,美國當初為什麼先選擇歐洲戰場而不是亞洲戰場,進攻德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保護歐洲,也可以理解為美國是怕歐洲輪落到敵對手中去。


其次。從二戰爆發開始,德國就已經表現出要征服全世界的想法,這無疑已經對美國的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對此在沒有明確表明參戰之前,實際表面上美國是很想幫助英國的,作為德國的領袖人物希特勒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希特勒也清楚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差距很大。一直致力於避免讓美國不要參與這場戰爭,但對於美國來說:一直想尋找一個合適的藉口來參與這場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就讓美國找到了合適的藉口。

因此,綜合以上因素。二戰時期美國為何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消弱蘇聯。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當時的英德蘇其中一國稱霸了歐洲。將會對美國的安全,和其他方面構成嚴重的威脅。


努力成就你我他


筆者認為,看待這種國際歷史問題只能從當年的具體形勢發展中去尋求答案,美國幫助蘇聯抗擊德國完全是國際形勢發展所決定的。在此做一分析。

美國的母體是稱霸世界將近200年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並且繼承了其稱雄世界的傳統。因此,美國自18世紀中葉南北戰爭完成統一後就開始謀求世界霸權,併為之不懈奮鬥。到19世紀末,美國人已經控制了東起智利、西至菲律賓的廣闊地域。但是美國人明白,要想取得世界霸權,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進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那個主導世界事務達500年之久的歐亞大陸!!

20世紀初,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大英帝國在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的衝擊下開始顯現統治危機四伏。橫跨歐亞大陸的老牌帝國沙俄帝國、奧斯曼帝國也到了老態龍鍾、奄奄一息的地步。而新興的軍國主義國家德國、日本憑藉後起之秀的衝勁開始不斷擴張。久有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終不可避免的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看到了進入歐亞大陸的良機,就在英法俄德等國殺得筋疲力盡之時,美國人於1917年派出200萬大軍橫跨大西洋進入歐洲大陸,支援協約國集團並最終打敗了同盟國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嚴重摧殘了各個交戰國,極大的改變了歐亞大陸的地緣格局,潛在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越來越深。美國人雖然還沒有完全介入歐陸事務,但是由於歐陸局勢的不斷變化,為美國提供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

30年代初,日本不顧《華盛頓公約》,單方面挑起九一八事變。包括蘇聯、美國在內的歐美各大國都明白這等於是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把戰火,但是各國都在彼此爭取做到“坐收漁利、待機參戰”。在歐洲,英法和蘇聯彼此互推德國攻擊另一方,在亞太,蘇聯和美國則力推日本南下北上。

至30年代末,按捺不住瘋狂擴張野心的軸心國集團率先擴大戰端並挑起新的戰火。日本在亞太全面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時的還騷擾一下北面的蘇聯,在諾門坎捱了蘇軍一頓狠敲後面對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的困局開始謀求進軍南太平洋。納粹德國於1939年秋季與蘇聯合力攻擊英法在東歐的盟國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至此,除美國和蘇聯外,世界各大強國都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團。

世界形勢對於蘇聯似乎更有利,蘇聯位於歐亞大陸正中央,最初東西國門外各自蹲著一個法西斯國家。但是現在這兩個法西斯都背對著自己發展,蘇聯完全可以劇中代變,或聯合英美打垮德日,或聯合德日打垮英國,孤立美國。而此時軍力不整又遠隔重洋的美國,根本沒有任何能力可以介入歐亞大陸。等到蘇德日將亞太瓜分完畢,那麼即便不清算美國,那麼美國也會淪為一個區域性大國。

所以,現在對美國威脅最大的就是歐洲大陸上氣勢洶洶的蘇德同盟,而英國則是美國在歐洲大陸上剩下的最後一張牌。英國一旦垮掉,那麼美國即便是有實力介入歐洲也首先必須跨越德國海軍潛艇狼群般出沒的大西洋。因此,只有英國存在,才能將本身矛盾重重的蘇德同盟繃的更緊,為美國爭取到更多翻盤的機會。同時,戰火雖然燒及英國本土,但是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在海外還有大量極具戰略價值的殖民地以及科技力量,這都是美國將來稱霸世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於是,美國羅斯福政府不顧國會的一些反對聲,堅決主張大力軍援英國抗擊德國法西斯。

事實最後證明,羅斯福的做法正確而又英明,由於英國的持續抵抗,戲劇性的改變了納粹德國的打擊方向。和一戰一樣,沒等西線戰事停頓就轉兵東線。

蘇德戰爭的爆發極大的改善了美英的戰略態勢。美國人欣喜之餘又驚恐的發現,納粹德軍數百萬大軍在數千輛坦克、數千架飛機的引導下還不到半年就橫掃整個蘇聯的歐洲部分,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蘇軍,龐大的蘇聯巨人隨時有被打倒的可能。一旦蘇聯被打倒,那麼下一個肯定輪到了英國,奄奄一息的英國肯定架不住鐵騎成群、鐵鳥蔽日的數百萬納粹大軍幾記重拳。蘇聯、英國都垮掉,那麼就又回到了美國被清算的問題上。只不過是少了個蘇聯而是換成更加極端殘忍的法西斯主義國家。

所以,援助蘇聯抗擊德國就和當初援助英國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羅斯福政府再度力排眾議大力援助蘇聯抗擊德國。蘇軍雖然屢遭慘敗,終究屹立不倒。德軍雖然捷報頻傳,但是蘇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強。

再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終於參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最後形成,共同抗擊法西斯軸心國集團。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而二戰是世界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主義奴役的正義戰爭。一九四一年六、七月間,英國,美國的一些在野黨紛紛發表宣言,強烈要求本國政府與蘇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英美等國和徳意日法西斯國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美國將盡力援助蘇聯。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四日,羅斯福和丘吉欠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發表了巜大西洋憲章》。九月二十四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佈支持巜大西洋憲章》,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一日,在莫斯科舉行美英蘇三國代表會議,簽訂了三國協定,規定三國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戰爭中採取聯合行動,美英向蘇聯提供武器,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三國協定為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十二月八日美英對日宣戰,次日德國意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國會接著通過了決議對德、意宣戰。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中蘇美英等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公佈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反法西斯聯盟的最後形成。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綜合國力的上升,美國才把蘇聯視為頭號敵人,進入了半個世紀的冷戰。


SirJanzen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形容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最恰當的,二戰時美國為什麼要跟德國打,而不是支持德國削弱蘇聯?答案當然是因為利益。現在為什麼美國又跟俄羅斯對著幹呢?當然還是利益。

那麼在二戰時,美國為了什麼利益跟德國呢?

第一:美國在歐洲的利益

二戰時期,美國想憑藉它的經濟實力來主宰歐洲,主宰了歐洲就是主宰了世界。保持歐洲多個強國的實力均衡,讓美國來當仲裁者。所以美國不會讓世界任何一方勢力統一歐洲。正如美國盤算的一樣,二戰結束後歐洲分為了兩大陣營,分別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美國通過控制西歐各國,主宰資本主義世界,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第二:美國在遠東的利益

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脅和損害,日本侵佔中國僅是它的最初目標,控制整個遠東地區才是它更大的目標。英法在1940年歐洲戰爭中慘敗之後,日本便趁機把南進東南亞列為其擴張的重點,企圖藉此奪取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 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主要是菲律賓和關島,當然還有威克島等多個島嶼。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亞真的是太富饒的地方了:天然橡膠,石油,錫礦等資源都非常寶貴。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


名字咋辦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難理解,關鍵是要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

理解這一戰略構想的核心是耶魯大學教授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美國從二戰一直到今天都是遵循這一戰略構想的。斯皮克曼認為,美國的歐亞大陸核心戰略是阻止歐亞大陸出現海陸雙元帝國,注意沒有這樣的帝國存在,歐亞大陸就不會威脅到美國。

具體到二戰時期,雖然蘇聯從制度到體量都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對手,但當時的蘇聯還只是一個潛在的對手。反倒是德國和日本是現實對手,一旦德國控制歐洲大陸、日本在亞洲站穩腳跟,憑藉歐亞大陸龐大的資源和工業實力、人口基數,完全可以發展為海陸雙元的大帝國。因此,美國必須首先阻止他們。

此外,斯皮克曼的理論強調靈活性。蘇聯地處心臟地帶,完全可以成為聯合擠壓邊緣地帶對手的合作伙伴。實際上,斯皮克曼的理論是英國大陸均勢戰略的升級版。



地緣分析君


美國和蘇聯又沒有仇恨,美國是個孤立主義國家,不喜歡干涉歐洲事務。

對德國純粹是道義上的,沒有什麼利益上的算計。


天明遙遙山海關


美國和誰打,主要還是美國打算取得怎樣的戰略利益!

第一,德國若成功的拿下英國,降伏蘇聯,一個一統歐洲的強大帝國將在實際上碾壓美國,美國人呆在北美大陸過悠閒日子那是不可能了,相對於德國,英國不過是想恢復歐洲戰前格局,蘇聯雖然實力很強,但也僅僅是陸軍規模能夠威脅美國,但陸軍沒有海軍的配合,也威脅不到美國本土!



第二,美國參戰是歐洲戰場已經明瞭後的動作,蘇聯戰爭機器全開,軍工產品也基本上趕上德國,並超過,而英國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海軍繼續頑抗,但卻沒有能力前出反攻歐洲,若美國不參戰,蘇聯軍隊完全有能力一路向西打到大西洋岸邊,屆時整個歐洲除了國力嚴重消耗的英國,或許全部淪為蘇聯的附庸,以這樣的實力支撐,挑戰美國豈不很容易?這也可以解讀,美國參加二戰為什麼以歐洲戰場為主!進攻德國在一定意義上是保護歐洲,而根本是怕這些地方陷入敵對力量之手!



第三,從二戰一開始,德國就表現出野心勃勃,這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美國的安全,因此在明確參戰以前,美國實際上是嚴重偏袒英國的,希特勒也清楚美國的態度,但也清楚德國和美國的戰爭潛力的巨大差別,一直避免刺激美國參戰,但對於已經準備好坐擁漁利的美國不過是找藉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