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梵淨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我的家鄉梵淨山,鳥語蟬鳴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霧纏綿,花漫桃園情浪漫,雲捲雲舒愛依然。”一首《我的家鄉梵淨山》唱出了梵淨山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

  5月14日,“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之“生態發展看貴州”的採訪隊伍走進梵淨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美麗中國長江行」梵淨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圖為梵淨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正門。中國網信網 劉娜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一道重要的生態防線,而貴州則是這道生態防線上的重要屏障。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梵淨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綿延56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3個完整的垂直植物帶譜,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是地球同緯度上的“唯一綠洲”。“這是一個奇妙的自然世界,6000多種物種在這裡共同生長。”在接受採訪時,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邱陽告訴記者。

「美麗中國長江行」梵淨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圖為梵淨山景觀。中國青年網 宋繼祥 攝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梵淨山像一個生物資源的基因庫,孕育著數千種生靈,滋養著567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及山下土地,更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不斷注入“綠色能量”。

  同時,保護區充沛的降雨量和富集的負氧離子使環梵淨山地區生態環境良好、水質優良。依託梵淨山豐富的生態資源,以生態漁業、生態旅遊業等產業為主的生態經濟可以得到不斷壯大,從而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因此,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金山銀山,保護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就是守住區域經濟的生態“紅利”。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梵淨山巍峨磅礴、峰巒疊嶂,在保護區內物種相當豐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網絡成員”之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一直秉承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據瞭解,為儘可能保護梵淨山的生態環境,總面積約65萬畝的保護區目前僅開放了4萬多畝。保護區配備了大量護林巡查工作人員,並推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建設索道和多條棧道,有效分散客流;拆除大量賓館及相關設施,禁止遊客在景區內過夜,降低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規範景區垃圾清運管理,定期進行垃圾外運,緩解景區環境壓力……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保護區開放所帶來的環境汙染,並逐步形成長期的生態保護機制。

  邱陽向記者介紹:為了協調好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之間的關係,梵淨山在招商引資之前就確立了“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原則。開放與發展雙措並舉,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

  綠水青山帶來真正“生態紅利”

  得益於堅決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要求,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梵淨山走上了以生態旅遊業、生態漁業為主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江口縣淨河村的冷水魚養殖場位於梵淨山腳下西側,與青山綠水相伴。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江口縣生態環境良好,冷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水溫穩定在15-24℃。

「美麗中國長江行」梵淨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圖為航拍江口縣淨河村冷水魚養殖場。多彩貴州網 楊昌鼎 攝

  “建廠之初,我們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後選定梵淨山腳下的淨河村,就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好、水質好。我們養殖的鱘魚對水溫、水的純度、溶氧量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水質必須好,否則根本養不活。”江口縣德旺鄉副鄉長蔣志國向記者介紹說。

  該養殖場養殖了三文魚、中華鱘、鴨嘴鱘等多種冷水魚,實現了年產商品魚600噸,魚苗300萬尾的產量。據介紹,2017年,該養殖基地往廣西、廣東、越南等地輸送三文魚、中華鱘共計32萬斤。

  距離梵淨山自然保護區的寨沙,依山傍水,人傑地靈。“遠看青山綠水,近看牛屎成堆。”這是從前人們對寨沙侗寨的印象。當記者們走進如今的寨沙侗寨,映入眼簾的是環境優美、景色迷人的旅遊山寨。

  據瞭解,2010年,這個寨子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2012年,寨沙侗寨依託梵淨山的旅遊優勢,在原先的土地上重新規劃建設了侗寨新村,從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們積極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現如今,寨子中的75戶人家有62戶都開了農家樂,人均年收入達到了3萬元。生態旅遊發展的越來越好,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綠水青山給寨子帶來了真正的“生態紅利”。

  守住綠水青山,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梵淨山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發展。(中國網信網 劉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