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文/愛地人

上週,第二季《明日之子》進入到第二期。有一幕觀眾應該注意到了,在以古風為長的選手李袁傑演唱自己的成名曲《離人愁》時,星推官華晨宇點評到:“作為一個創作者,樂理知識很重要,否則你不知道自己在些什麼,這個很可怕,太浮躁了,然後就會標註自己是原創人,你們會影響到觀眾的。”這段話一出,瞬間引起各處關於“古風”音樂的大討論,“不是和古風沾點邊的都能來碰瓷古風圈”、“赤裸裸的音樂圈鄙視鏈啊”……雖然從節目名字上來講,《明日之子》是一個典型的偶像養成型節目,但從上一季毛不易的上位,一直到這一季已經進入的兩期節目,你卻可以發現《明日之子》這個節目,不僅是原創屬性很強的節目,也是一個音樂屬性很強的節目。

這種音樂屬性,既體現在攜原創作品的獨立音樂人很多,也體現在華晨宇、李宇春等導師在點評上極強的專業性,其實還包括了節目對於多元曲風的包容體量。比如,在《明日之子》這個節目裡,你既可以聽到流行,也可以聽到說唱;既可以聽到搖滾,也可以聽到國風,當然也同樣會有R&B和EDM,基本這個時代、甚至不太屬於這個時代的音樂類型,都可以在《明日之子》的舞臺上聽到。

雖然《明日之子》的節目,在音樂類型上有包容性,但當不同風格的音樂類型,同時出現在一個平面時,也難免有選手與選手之間、選手與導師之間,或自覺或不自覺的流露出一些那……什麼什麼來,也許這就是潛在的音樂鄙視鏈屬性。

那麼音樂鄙視鏈又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音樂圈鄙視鏈,它真的存在著

音樂圈鄙視鏈這根鏈條,古已有之。當然,它在最近再次被髮酵,還是因為去年年底的《吐槽大會》節目中,網紅音樂人飛飛的重新提起。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在節目中,飛飛也詳細例舉了這條鄙視鏈的上下級關係。“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瞧不起玩流行的,但這幫人,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玩說唱的”。

這還真不是新鮮的觀點,更不是一個有個性的觀點,而是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並在多種場合不斷重演和應用的一種現象級……現象。

別的不說,就說第二季《明日之子》的第二期,其實就有很多細節,能夠局部體現出這種鄙視鏈的特徵。

比如李袁傑把Rapper說成Popper,或者可以說是一種無知的口誤,但藉著道歉之名,說自己之前對於說唱的理解,就是“只要有節奏感,會說就行了”這一觀點,甚至可以說是很多人對說唱音樂,一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誤解。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這或許就是說唱音樂這種風格,為什麼會處於音樂鄙視鏈最下游的原因,看起來這種音樂在很多音樂人眼裡,並不是音樂,而是把它當成了朗誦。這是多麼大的誤會,也是多麼大的誤解啊。

除此之外,臺灣著名音樂人林隆璇之子林亭翰,也在第二期節目中,走上了《明日之子》的賽道。但即使沒有被吳青峰相中,他最後還是心有不甘的說自己在獨秀賽道無法被取代,而不能取代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別的參賽選手,只是一些Rapper,只會彈吉它,而他卻會彈鋼琴。這其實也是流行看不起民謠和說唱,學院看不起非學院音樂人的一條鄙視鏈。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因為在很多音樂人眼裡,鋼琴才是樂器之王,學習鋼琴所需要的和聲等等樂理知識,要遠比吉他和說唱音樂的Beat更有技術含量。這又是對音樂多麼大的誤解啊!

其實在華語樂壇歷史上,這樣的鄙視鏈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在搖滾樂領域。比如早年北京搖滾圈曾經搞過一個90現代音樂會的集體活動,而這也是中國搖滾歷史上第一次拼盤演唱會,但後來成為中國銷量最高搖滾樂隊的“黑豹”樂隊,卻與這次活動擦肩而過,他們被其他樂隊拒絕的理由,恰恰就是因為他們作品太過於流行化。而不久後,“黑豹”樂隊簽約香港Kinn’s廠牌,也就是憑藉流行搖滾的《Don’t Break My Heart》,登上了香港的排行榜,併成為了中國搖滾樂歷史永恆的經典。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黑豹樂隊

被中國搖滾樂迷津津樂道的94紅磡搖滾樂勢力演唱會,在舉行之前的發佈會,也因為何勇的一句“四大天王是小丑,只有張學友還像個唱歌的”,引起了香港音樂圈的軒然大波。而從何勇的抨擊裡,其實蘊含的意思,就是對香港流行音樂徹底的鄙視。因為在那一代搖滾工作者眼裡,搖滾樂才是有社會責任感,有人文意義的好音樂。

至於爵士樂,國內在爵士樂工作者,倒是很少對流行樂說過什麼狠話,那也是因為大部分爵士樂手,根本就不屑於和你們玩,!

音樂人鄙視音樂人的時候,他們鄙視的是什麼?

其實從音樂圈典型鄙視鏈的上下游關係,我們可以基本判斷出這種鄙視鏈的特點,而這個特點最核心的一個元素,就是音樂技術。

從技術上來講,古典音樂當然是最難的,這毫無爭議。比如在這個時代,一個音樂人你要白手起家、自學成材,繞過所有的音樂學院、科班訓練,單靠自己琢磨就能寫出奏鳴曲、協奏曲,甚至交響樂,那……簡直就比不可能還不可能。

爵士樂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歷史上的爵士大家,以古典音樂的標準來講,也是標準的樂盲,好多樂手也不識譜,也沒經過系統的訓練。但不能忽略的是爵士歷史上的許多大師,尤其是黑人音樂大師,他們往往有著先天對節奏的敏感,而爵士的和聲與律動體系,與他們身處的環境常常息息相關,即使不刻意學習,也已經成為一種基因埋在了血液裡。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美國黑人JAZZ歌王Nat King Cole

再往下走,搖滾樂需要至少三大件:吉它、貝司和鼓,除此之外一支樂隊還可以有鍵盤,還可以有管樂等等。一支搖滾樂隊,其實就是一個現代音樂的和聲體系,雖然玩搖滾可以半路出家,但出家之後也就同步學習了樂理,而這,也是有技術含量的。

到了民謠,因為很多民謠歌手只靠一把吉它創作,而且由於吉它的相對易學性,入門門檻也較低,在只掌握了幾個和絃的基礎上,就能寫出無數首的作品,所以也成了很多非學院化音樂愛好者,首選的創作工具。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民謠歌手馬頔

也正是因為入門門檻低,造就了現在很多民謠音樂人,在僅僅只掌握幾個和絃的同時,就開始大量“創作”所謂的自己的作品,之前民謠最火的時代,不斷被人吐槽民謠音樂靠幾個和絃、幾組詞彙闖天下,就是因為從業者水準的低下,連累了民謠這個詞。

其實像第二季《明日之子》第二期節目中,華晨宇對於李袁傑的懷疑,也算是一個學院化音樂人對這種一知半解型所謂創作者的鄙視。當然,這一點上華晨宇的質疑是有道理的,也就像李宇春附和所說的,這麼簡單的和絃都不會按,我很難理解他的歌是怎麼寫出來的?

至於說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和流行、搖滾、民謠、古典都完全不同的音樂體系。說唱與電子音樂,其實是打破了以往音樂的和聲體系,不管音樂創作,還是節奏律動都和傳統流行音樂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同,讓傳統音樂人對這種類型的音樂,因為不懂而真的不懂,所以就處於鄙視鏈最下游了。

你可以鄙視音樂,但不能用鄙視鏈去鄙視

可以為鄙視鏈這種現象定個性,你可以鄙視,但不能用鄙視鏈去鄙視。

很簡單,如果你用鄙視鏈去鄙視,那就是典型的教條主義。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真像鄙視鏈鄙視的那樣,所有搖滾都高於流行,那麼是不是隻要你自認為是搖滾歌手,你隨便寫出一首搖滾歌曲,併為它貼上標籤,你就可以宣佈超越張學友,並把這個消息告訴李宗盛了?

在這一點上,可以站隊第二季《明日之子》的星推官吳青峰。在選手徐夢圓登上舞臺表演時,因為使用了控制檯,並且用絢麗的音色,交織出一種很帥、很酷的音樂,相比之前的李袁傑,確實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吳青峰卻還是給這個表演潑了一點冷水,因為他就覺得這個表演是靠編曲撐出來的,而他希望這個作品本身的旋律可以更強,有更強的舞臺侵略性。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吳青峰評價徐夢圓

看看,這就是有格局的專業音樂人的視角。

其實這幾年的音樂圈鄙視鏈,不僅在歌迷中存在,在音樂媒體、甚至音樂人中間,也同樣存在。其中在音樂人圈中,有一個最大的鄙視圈,就是音樂行業圈內人,一直鄙視網絡歌曲作者。也正是在這條鄙視鏈之下,龐龍、刀郎、鳳凰傳奇,還有那首熟得不能再熟的《小蘋果》,都頻繁中刀、補刀、再中刀。

但實際上在很多人鄙視所謂下游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即音樂作為一種傳播型藝術,它真正的支點是什麼?

你問我什麼,我的答案就是旋律。

旋律才是流行音樂的王道,所有把歌寫得很難聽,卻找出技術、人文等千般理由,說自己作品層次高的,其實都是耍流氓。

其實可以看看這幾年國際流行音樂的發展,《江南Style》,《Call Me Maybe》,還有火得不得了的Ed Sheeran、Taylor Swift和“火星哥”等等,他們被傳唱的歌曲,按我們的標準,就是和《小蘋果》類似的神曲。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神曲”創作者們

對於旋律的重視,尤其是擅長中毒性旋律和洗腦旋律的創作,並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人文的內涵。尤其是像這幾年EDM的發展那樣,逐步融合更多新鮮的元素,這才是流行音樂本質、內容和技術同步的發展之道。

而一旦達到這個共同的認知,所有音樂人都團結在以旋律為基本的中心上時,流行音樂的鄙視鏈也才會消失。

對於樂迷來講,這一期《明日之子》裡李宇春說的一句話相當重要,“懂得欣賞音樂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後看看你是不是在此前對鄙視鏈深信不疑,甚至當成了金科玉律。

華晨宇批李袁傑暴露了音樂圈鄙視鏈?音樂圈鄙視鏈究竟是個啥

共勉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