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走出石化時代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7.9

T.O.D.A.Y

「中石化

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這年7月12日,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從此,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即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前身,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宣告成立;至今,正好35年。

中石化誕生的時代,是油氣行業發展的高潮時期,不管是上游的勘探開發、中游的煉化生產,還是下游的油品銷售,都處在快速的上升期,可以說是石化行業的黃金年代。

縱觀中石化35年的發展歷程,是一部中國石化人的創業史,也是一個石化時代發展的縮影。如今站在世界石化行業金字塔尖的中石化,在穩固石化傳統優勢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開拓進取,銳意變革。

誕生於石化時代的中石化,如何獲得今天的成就?在後石化時代,中石化又將譜寫怎樣的新篇章?

從1983年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到2018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之路。從國之重器到民生必需,從傳統行業到新興領域,都活躍著中石化的身影。

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石化以2675.1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3位,比上一年提高1位。這是中國石化自1999年首次排名73位以來第19次進入世界500強排名,亦是連續七年高居世界500強企業前五名。

以“中國石油化工行業領軍者”來定位中石化毫不為過。然而,透過其輝煌的成績,我們也需看到中石化不斷完善業務短板,拉近甚至超越全球頂尖水平的不懈努力。

35年的蛻變

我國石化工業起步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但陷於管理分散、技術落後的沼澤中難以脫身,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存在差距。

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億噸以後,由於經濟管理體制的條塊分割,資源無法有效利用,浪費很大,每千美元GDP的油耗,不僅高於美國、日本,比鄰國印度也要高。建立國家石油化工體系迫在眉睫。

為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財政收入,改善國家經濟狀況,並作為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翻兩番”的重大舉措之一,1983年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充分論證,下了最大決心”,決定成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經濟實體——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

石化總公司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擴建和新建了一批煉油裝置,啟動並建成了一批乙烯、化纖、化肥工程,推進了油、化、纖、肥一體化發展,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品種配套、技術先進、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石化工業體系。

1983年到1997年,是石化總公司飛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石化工業快速發展的十五年。原油加工量從0.75億噸提高到1.25億噸,增長66.7%,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世界排名從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乙烯產量從55.6萬噸提高到280萬噸,增長超過4倍,乙烯生產能力的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1998年石油石化兩大集團重組,石化總公司變更為中國石化集團。從那時到2013年的15年,是中石化經歷了重組、改制和跨越的十五年,也是其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十五年。原油產量從3532萬噸上升到6949萬噸、增長96.8%;天然氣產量從23億立方米上升到202億立方米、增長7.8倍;原油加工量從8060萬噸上升到22309萬噸、增長1.8倍;乙烯產量從227萬噸上升到954萬噸、增長3.2倍;成品油境內經營量從4176萬噸上升到15891萬噸、增長2.8倍。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到如今,中石化的規模更加龐大,一系列數據顯示了其實力:2017年,中石化油氣產量約4.46億桶油當量,同比增長3.37%;原油產量約2.936億桶;天然氣產量達9125億立方英尺,同比增加19.11%。原油加工量約2.385億噸,汽油產量5703萬噸,柴油產量6676萬噸,煤油產量2688萬噸,乙烯產量達1161萬噸。此外,公司境內成品油總經銷量約1.778億噸,同比增加2.93%。

35歲的中石化,從最初的新組建公司已成長為行業領軍者,具備了相對成熟的國際競爭力。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第一任中國石化總公司總經理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講到:“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可以改革,可以發展,可以不斷做強做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能源》雜誌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如何實現“做強做優”是中石化接下來要思考的重要發展問題。

從上游短板到頁岩氣樣本

中國石化的傳統優勢在中游和下游,而上游在過去長期是一塊短板。兩大公司重組以來,中石化的上游短板就一直存在,中石化在上游勘探開發板塊與中石油差距明顯。

截至2013年底,中石化股份公司證實儲量約為44億桶油當量,與中海油持平,不足中石油證實儲量的1/5。與中石油、中海油相比,上游資源對中石化整體業務鏈的鉗制更為明顯,原油加工能力與上游資源的嚴重失衡是逼迫其加速收購的關鍵驅動力。

受制於人的上游板塊成為中石化歷任管理層心裡的一根刺,多年來中石化也一直苦心於在國內外找到更多上游權益。然而補上這個短板非常不易,國內好的區塊已經劃給了中石油,國外好的區塊早被埃克森美孚、殼牌、BP等跨國石油企業佔據,要麼像中海油一樣併購一家中型石油企業,實現上游儲量和產量的跨越性增長,要麼就指望通過勘探發現一個大的油氣藏區。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中國石化涪陵頁岩氣開發功勳井

儘管中石化一直在上游短板區努力,但始終沒有改變人們對中石化上游偏弱的印象,直到其對涪陵頁岩氣區塊的成功開發,中石化真正成了上游頁岩氣開發的領先者。在董秀成看來,國家對於涪陵頁岩氣的成功是十分滿意的,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石化在新疆和西南等地油氣田開發的進展十分迅速,想要進一步完善上游板塊的話,仍需繼續深化勘探業務。

中石化重組20年來,在國內上游領域以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為主陣地,實現天然氣業務跨越式發展。2017年產氣257.4億立方米,是1998年3408億立方米的604倍。

經國土資源部評審認定,涪陵頁岩氣田累計探明儲量達6008億方,成為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頁岩氣田。2015年,涪陵頁岩氣田順利完成一期50億方/年產能建設目標;2017年,如期建成100億方/年產能的大氣田。

無獨有偶,中石化在地跨重慶綦江和貴州習水的丁山地區,確定了第二個海相頁岩氣勘探突破區。據負責川東南頁岩氣勘探的勘探南方分公司總經理郭旭升介紹,目前他們將川東南地區劃分為大焦石壩、丁山、南川、林灘場-仁懷、南天湖五個有利區,合計面積3909平方公里,資源量2.1萬億方,其中埋深<3500m有利區面積2777平方公里,資源量1.5萬億方,埋深在3500-4500m有利區面積1132平方公里,資源量0.6萬億方。

2.1萬億方的資源量奠定了川東南探區國內最大頁岩氣田的地位,即便與常規天然氣田相比,中石化川東南探區也足以稱得上是大型氣田之一。涪陵頁岩氣田樹立了我國能源開發史上新的里程碑,開啟了我國能源革命的新徵程,不但建成第一個國家級頁岩氣示範區,也為全球頁岩氣開發提供了中國樣本。

在原油生產方面,中石化採取“東部油區精耕細作老區,西部地區加快效益上產”的方針。2017年,東部老區自然遞減率為9.1%,創歷史最好成績;塔河油田的發現填補了我國古生界海相大油田的空白,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3.5億噸。

隨著油價從低谷迅速回升,上游板塊利潤可期度提高,中石化在上游板塊的投入或將獲得回報。當然,體量巨大的中石化仍面臨資產優化的困境,如何把握全球機遇,科學預測行業動向或許將成為中國石化具有前瞻性的一步。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煉化板塊

1972年1月22日,李先念、華國鋒、餘秋裡聯名向周恩來報送了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該報告中說:為了充分利用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迅速發展化學纖維和化肥原料,擬向國外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設備和部分的關鍵設備。化纖方面,擬從法國、日本進口四套設備,約需2.7億美元。建成後每年可生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於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尺。

周恩來總理在《進口化纖設備談判進展情況》報告批示中指出“能否提前先搞日本一套化肥設備,一套三菱油化設備,一套日本旭化成(公司),是否都是從石油中提煉的?”第一批進口化纖、化肥設施順勢確定下來。

“引進來”並非長久之計,特別是在關係國計民生的石油煉化領域。乙烯被稱為“石化之母”,是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中石化成立35年來,乙烯業務向高質量持續發展,形成了茂名、賽科、鎮海、中沙、附件、揚子、齊魯、中韓等8套百萬噸級生產裝置。乙烯產能由1983年的60萬噸/年增至目前的1113萬噸/年,增加了18倍之多;乙烯產量由當年的55萬噸增至2017年的1161萬噸,增長了約21倍。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鎮海煉化大乙烯

中石化在乙烯業務發展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在關鍵裝備國產化和核心、專有技術研發方面邁出重要步伐。2013年8月13日,首次採用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乙烯成套工藝技術建設的武漢80萬噸/年乙烯項目全面投產。同時,乙烯“三機”等核心設備首次全部國產化。

芳烴成套技術以生產對二甲苯為核心,是代表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標識性技術。自上世紀80年以來,技術核心——吸附分離技術長期未能掌握,直到2011年方才成功攻克這一壁壘,成為繼美、法之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隨著煉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中石化的煉化技術開始出口海外市場。“十二五”期間,中石化直屬研究、設計單位技術貿易收入達到142億元。MIP、延遲焦化、DCC、大型乙烯裂解爐、SBS、聚丙烯預聚等技術分別出口古巴、泰國、馬來西亞、意大利、美國等地。催化裂化催化劑批量出口埃克森美孚、瓦萊羅、殼牌和雪佛龍等著名國際大公司的多家煉廠,催化汽油吸附脫硫(S-Zorb)吸附劑、聚烯烴催化劑出口美國、中東。

近年來,中石化還積極與國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境內外開展煉化合作,如福建聯合石化、揚子巴斯夫、天津中沙、沙特延布、俄羅斯西布爾等一批境內外煉化合作項目均已建成投產。

董秀成表示,中石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上中下游都有涉及。走出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合資模式,比如中國石化與沙特阿美延布煉廠;另一種是技術或者勞務輸出,即建好廠之後交給別人。相比之下,後者是比較初級的模式,合資模式下的長期持有對於“走出去”更為有利。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中國石化與沙特阿美延布煉廠

與時俱進的體制變革

保持活力對於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來講是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中石化從未停止向市場化探索的過程,作為“國字號”企業,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

中國石化總公司成立後第一次重大改革,就是1984年國務院批准的中國石化總公司《進一步推進改革,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案》,規定從1985年至1990年的6年內,自籌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建成從國外引進的4套特大型石化成套項目和三個大型化肥項目,加快發展現代石油化工生產力。

6年後,石化總公司累計實現利稅900億元,其中1990年當年實現利稅200億元。在第一次改革方案超額完成以後,1998年國務院決定對全國石油化工進行更高層次的改革,全面實行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

當時,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相互交換部分油田企業和煉化企業,並將原隸屬地方政府的省、市、自治區石油公司相應地劃轉到兩大集團公司,分別組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致形成南北劃分、兩大集團的平行競爭格局。

1999年開始的整體股份制改革,是中國石化在管理體制上接軌國際的重要改革措施。2000年2月,成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將主業和輔業分離,將優良資產和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以1999年9月30日為評估的基準日,評估後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的總資產為2495多億元,總負債1513億元,淨資產982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0.63%。

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總結了中國石化股份公司改制上市成功的主要表現:優化了產業結構和資產結構;募集了鉅額的資金,明顯增加了所有者權益,改善了資本負債結構;引進了戰略投資者,擴大了對外合作;明晰產權,改善了股本結構,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運營效率;改善了企業經濟管理,增強了競爭能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時俱進的體制改革,使中石化這個“年輕”的巨頭企業不斷完善自身,並得以在全球的舞臺上展示出獨特的中國樣本,打造了中國石化的品牌打出了中國製造新名片。

· END ·

中石化:走出石化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