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校園:看民間大師如何「拿下」調皮搗蛋的學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直是一個說不完的老話題,很多地方的老藝人在慢慢的老去,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喜歡這些,原因很簡單,不來錢。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不得不保護,在兩難的選擇中,學生成為了很多民間大師培訓的對象,今天,小盧哥就帶大家看一看,民間大師如何“拿下”調皮搗蛋的學生。

安順地戲是流行於貴州安順的民間戲種,明朝初年朱元璋“調北征南”“屯田戍邊”時由來屯軍帶來,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地戲以古樸粗獷的表演著稱,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2006年,安順地戲被國務院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少的人會跳地戲了,於是老藝人們就聯合當地的學校,在農村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組織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課餘時間給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們從直觀的表演和技藝中瞭解“非遺”話的傳承。


想法和初衷都很好,據介紹,剛剛開設的時候,孩子很是感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喜歡的越來越少。很多孩子還是比較喜歡手機遊戲什麼的,學這個在他們看來,一點都不好玩,並且還比較累人。

兩位地戲傳承人在給學生們解說地戲的分解動作,在這個訓練上,老藝人們年紀也大了,每一個動作只能經過多次分解,一步一步的來。

兩名學生在練習地戲中的踢飛腿動作,這個動作是需要體力的,尤其是腿,如果沒有力量,根本就無法進行踢飛腿。一節課下來,孩子們都喊累,一年下來,能堅持是也就那麼幾個人。

而銅鼓十二調側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屬於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用青銅鑄造而成,常與嗩吶、皮鼓、大鑔、鐃鈸、鑼木棍混合敲擊吹奏,基本保存著古代樂器的演奏風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2006年,族銅鼓十二調被國務院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面對枯燥的調子,孩子們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老藝人們說,要拿下這些孩子,需要家長的配合,很多時候只能用哐、哄的辦法讓孩子們堅持,說話都不能口氣太重,不然孩子們不幹了還真不得辦法。如果是你,你願意學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