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一時間,伴隨著華誼股價連連受挫,此時極其敏感的高比例質押,在“奔跑吧,兄弟”的調侃中持續發酵。

文 | 龐宏波

五天前的一份股份質押公告,在五天後“瘋狂套現”的輿論恐慌中持續發酵,以至於王中軍不得不用一份公開信來平息風波。

在6月6日的華誼公告裡,就已經對二人的股份質押進行了情況說明,二人質押獲得的資金也將主要用於“個人項目投資及股權投資”。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貫是華誼的作風,利用質押來運作項目。

但在華誼股價跌跌不休,明星避稅持續發酵的特殊節點,一次正常的質押變成了一次緊急的套現。為此,有人說華誼王氏兄弟要跑路,有人說華誼大廈將傾,將註定成為樂視第二。

這或許真的是許多人真實的想法,人們總喜歡去審視苦難,而非見證“堅強”。因為在“苦難”中,你可以嘲諷、可以攻擊、可以鼓勵、可以遺憾,而見證堅強的情緒,過於單一和平常。

華誼,在一次大規模輿論風暴中站上了風力最為強勁的月臺。從全網質疑華誼兄弟高比例質押,到冷靜之聲紛紛出現,選擇力挺和遺憾。或許,不得不問的是,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

選擇“不信”比選擇“思考”容易

隨著新一輪的“飄綠”,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蒸發了50億。除了市值創5年新低外,在明星涉稅事件曝光後華誼和唐德領跌的“身位”也是很多人質疑華誼的理由。

既然沒有問題,為什麼股價比別家跌的慘?既然坦坦蕩蕩,為什麼股價會一落千丈?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正是這些數字,讓許多人選擇“不信”。儘管許多人不厭其煩的解釋: 質押股權是一種和減持股份一樣非常常見的融資方式,A股市場極其普遍。

儘管王氏兄弟在2018年3月19日、22日、26日質押其所持股份比例的4.39%、1.87%和2.61%;4月3日、11日,分別質押其所持股份比例的0.9%、3.68%。從中可以看出,王氏兄弟基本是循環解壓質押,這也符合通過反覆股權質押來為項目進行融資的現實情況。

但是,人們只願意相信王氏兄弟的質押是“套現跑路”。即便相信之前的循環質押正常,也絕不相信這一次質押。這主要原因在於這一次時間的敏感性,在崔永元“手撕”《手機2》,扯出明星逃稅、甚至影視圈洗錢後,處於事件焦點的華誼開始大規模質押股權?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人們只看到了王中軍、王中磊的高比例股權質押,但卻沒有看到此次解質押和再質押之後,兩人的股權質押率較一季度末的94.96%和86.90%是下降的。

因為,選擇“不信”更符合目前輿論所引導事態發展的主流,因為選擇“不信”更符合華誼此次涉事的形象。比起去思考華誼為何質押,選擇相信“套現”、“跑路”的陰謀論顯然更容易一點。

選擇“正義”比選擇“理性”簡單

大眾對於華誼的“憤怒”,還得從崔永元說起。無論是私怨還是公惡,在崔永元炮轟《手機2》劇組中,華誼成為了最受傷的公司,沒有之一。而在不斷的輿論發酵中,崔永元被塑造成了一位“人民正義領袖”。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因為他曾經主持過“實話實說”,因為他多次為正義發聲。普通大眾對於崔永元,有著一種無需驗證的信任感。而因為《手機》的隱射和曾經的抑鬱症經歷,又讓普通大眾對崔永元,有著一種無需思考的同情心。

“他發聲,股市下跌;他發聲,明星涉稅徹查。他是曾經的央視一哥,也是現在的正義領袖”。對於這樣的頌詞,可能很多人都在心裡默默唸唱。而崔永元,絕對對得起吃瓜大眾。除了一輪又一輪的獨家專訪,進行大規模爆料外,還在微博上進行了直播,並且在多條微博中直截了當的指明華誼兄弟,言辭極其激烈。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在炮轟《手機2》初期,崔永元就直截了當的對準了華誼兄弟,聲稱華誼的沉默來源於對股價下跌的恐慌。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在曝光馮小剛美國的兩處豪宅後,又曝光了《手機》主創在加拿大的豪宅。此時,國內影視股早已哀聲一片,明星逃稅成為了輿論指責的焦點。此時,崔永元的一波節奏,定讓大眾興起。

因此,在崔永元炮轟之後,普通大眾你說信誰的?

說來也巧,幾乎同一時間,曾華誼藝人袁立又因為藝術品和王中軍怒懟三百回合。作為多年的好友,袁立第一時間選擇力挺崔永元。有趣的是,相比崔永元,袁立微博對於華誼兄弟的嘲諷更隱蔽,也更持久。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袁立的“耿直”比崔永元顯然更猛烈,對於問題的核心更是毫不避諱。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就在從一部電影的問題變成一家公司的問題,再變成一個行業的問題到一個國家的問題時,沒有人再懷疑崔永元和袁立的“私心”,人們記住的只是二人是不畏權貴的“正義化身”。

就在整個娛樂圈沉默的時候,普通大眾默認了小崔對其所有的指控。就在崔永元和袁立一次又一次將炮火對準華誼兄弟的時候,一向以“小鋼炮”聞名的馮小剛選擇“消聲”,王氏兄弟也未做任何回應。留給普通大眾最直觀的,是股價一次又一次下跌。

討論崔永元和袁立的私心不合時宜,但二者的“控訴”的確讓問題變得複雜化、主觀化。大眾在一波接一波的“接瓜”中,漸漸喪失了理性思考的意識,變得同樣主觀去評斷。

選擇“悲劇”比選擇“正劇”刺激

賈躍亭“掏空”樂視的故事,遠遠不夠。有第一次的新鮮,就有第二次的刺激。普通大眾,絕對不排斥看到第二個樂視將傾。

這或許是“仇富心理”的作祟,也或許是“巨頭天然招黑”的無奈。在華誼股價跌落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質疑大於力挺。

其實對於華誼來說,其本身的槽點足以轉化成質疑點。溢價收購明星公司,電影主業起起伏伏,這對於一家龍頭上市企業來說,必然有著無法被忽視的漏洞。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2015年,華誼兄弟通過股權質押,先後收購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各自70%股權,交易金額接近18億。並且,隨即為其奉上了高額的業績對賭。

明星在公開場合對於業績對賭的吐槽,和超高溢價的收購成立短、利潤少的明星公司,必然會對華誼兄弟的形象起到一定的副作用。以至於,類似於馮小剛的東陽美拉,每年是否完成業績對賭必然會成為一大熱門話題。

與此同時,華誼兄弟在前兩年不斷髮力國內公司尚未有人成功過的“迪士尼模式”。股權投資+實景娛樂,一度成為了華誼兄弟發力的方向。

儘管降低單純的票房佔比,尋求多元發展,是一家公司到達鼎盛極其良性的一種戰略佈局。但華誼在去電影單一化後,電影主業的衰落成為了引發大眾恐慌的導火索。

直到去年《芳華》、《前任3》出現之前,華誼兄弟自身的電影業務並無法令外界滿意。這種不滿意,來源於作為一家老牌電影製作公司,華誼兄弟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不達外界預期。也來源於華誼兄弟在2016年雙收首次下降所傳達出的主業低迷信息。

為什麼有人想“做空”華誼兄弟?

為此,人們更傾向於看到一個玩轉迪士尼失敗的“頭號案例”,而非在這條路上踉踉蹌蹌的堅守者。相比短期看不到的成功,近期巨大的失敗顯然更刺激。

多種情緒的雜糅,讓華誼差點被大眾輿論實現“做空”。華誼的確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但這種缺點遠遠沒有到了輿論“做空”的地步。華誼仍然是國內最頂級的內容製作公司,也掌握著多元發展一切有利的資源。儘管短期內效果難顯,但在主業不斷“回血”後,這種模式看起來起碼是良性發展。

但可悲的是,普通大眾等不及。期待著“悲劇”的發生,期待著“邪惡”的降臨。

對於華誼來說,當經歷磨難時,要麼奮起反抗,要麼用事實說話。因為面對輿論,站著沉默可能都是一種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