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古國——光國,光明的象證,中原、東夷、江淮文化的交匯之地

光國,歷史悠久,早在上古時期,就有光氏。東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記載:“

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姞姓是上古八姓之一,又是黃帝十二姓氏之一,光國正是姞姓後裔所建方國,其國人以光為氏。光國初封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立國最晚在商朝時期。

江淮古國——光國,光明的象證,中原、東夷、江淮文化的交匯之地

“光”字比較好理解,《說文解字》:“光,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象徵光明,它的創作靈感肯定離不開火和能量。“光”的甲骨文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是一團火狀,下面是一人作跪著的狀態,合起來意為“一人跪著雙手擎著火把”的意思。遠古時期,人類尚未發明可供照明的油脂油膏,照明只能靠火把。跪著的人無疑就是手舉火把為奴隸主掌燈的奴隸。而這種意像的靈感也可能來自大自然,古人祟尚自然,喜歡模仿自然,利用自然,“日頭當空”是古人每天都要接觸的一個景象,但是到了晚上,這種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光明的景象卻消失了,為了在冰涼的夜晚也能享受到溫暖與光明的存在感,“光”便應運而生。此後,“光”也成了對想往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光”能作為地名和國名自然也會包含著這一層內涵。

江淮古國——光國,光明的象證,中原、東夷、江淮文化的交匯之地

春秋時期的光國故地據說在今河南光山縣一帶,光山縣境內有光山,不知是因山得名,還是因國名而得山。光山即浮光山,也就是現在的濮公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賦予了它“東南第一峰”的美譽。光山縣南依大別山,西連羅山,北臨淮河,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光國雖是可以被史書忽略不計的小國,封地範圍大概也僅僅只佔光山縣一隅,但它卻處於鄂、豫、皖三省交界,使這個地方成為先秦時期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交匯之地。

江淮古國——光國,光明的象證,中原、東夷、江淮文化的交匯之地

光國是江淮流域諸國中的一員,而江淮流域一帶的小國大多是商朝遺留的外姓方國,是西周初期武王為感念聖德覓其後裔重封或歸順大周成為周朝諸侯,以作為“以蕃屏周”的成員國。所以光國大概也是這樣形式下的一個存在。春秋史書《左傳》對光國隻字不提,估計光國當時因為弱小,很小有參與他國的政治活動。

光國的滅亡還得從附近的黃國說起。嬴姓黃國是光國的老鄰居,在今潢川縣西北部一帶,光國在它的西南部。從零星的史籍記載來分析,黃國國力顯然要大於光國,黃國至少在《左傳》中頻頻出現當時的諸侯會盟,也因為歸附的問題得罪楚國。光國估計是當時黃國的一個附庸。

江淮古國——光國,光明的象證,中原、東夷、江淮文化的交匯之地

上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縣郊區出土了一座墓葬,經分析,墓主為黃國國君與國君夫人的合葬,根據隨葬器物的特徵以及銘文得知,時間大約為春秋中期,結合史料記載,正好與黃國滅亡的時期大致吻合,這說明黃國滅亡時,光山縣已是黃國疆域,光國很有可能在春秋中期以前被黃國兼併,但在春秋中期時黃國被楚國所滅,光國也就成了楚國的地盤,楚國將黃光地區合併成治下的黃邑,漢朝以後改為光州。

光國雖是小國,微不足道,但它也在長達數百年的存在中為吸收促進中原、東夷、江淮等不同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貢獻,並最終為荊楚文化的形成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堰風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