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第68屆柏林電影節上,來自中國的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榮獲電影節論壇單元的費比西影評人獎。柏林電影節官方對這部影片給予了高度讚賞,稱這部電影是“用大師級的方式,將一系列不同的主人公的傳記聯繫在一起,講述從黎明到黃昏的單一、張力十足的一天裡發生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以自私為標誌的社會”。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本來影片獲獎大家應該很高興,但從現場的氣氛來看似乎並不是這樣,這是由於這部電影的導演胡遷在四個月前上吊自殺了。這時的胡遷就像是電影界的梵高,生前窮困潦倒、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卻聲名鵲起,作品被大眾所賞識。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正如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胡遷從學生時代就倍受磨難。他心懷電影夢,立志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卻屢戰屢敗。即使最終進入了心儀的學校,但由於他特立獨行,常常受到身邊人的排擠,連老師都無法理解他心中所想。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學校像座牢籠禁錮著胡遷讓他感到窒息,但從“牢籠”畢業重獲自由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來自生活的壓力。有公司欣賞胡遷的才華花大價錢請他拍電影,但這些公司卻無法認可他的規則,所以最後都是無疾而終。電影夢的破碎,讓胡遷把重心放到寫作上,他創作的《牛蛙》和《大裂》備受業界的好評,但其實是叫好不叫座,因此他的生活依然貧困。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在電影和寫作上都倍受打擊的胡遷,在2016年迎來了曙光。由他創作的劇本《金羊毛》(即後來《大象席地而坐》)第一次被認可並且有公司要出資拍攝該電影。電影在2017年初就完成了拍攝,但在後期製作中卻陷入僵局。製作方要求將電影縮短為2小時,固執的胡遷卻不願妥協,最終制片方解聘了胡遷並剝奪了他的導演署名權。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2017年8月26日,胡遷在《牛蛙》後記中寫到“完成這部電影用了一整年時間,而最終,沒有一幀畫面屬於我,我也無法保護它。它被外力消解掉了”。在生活的壓力和夢想破碎的雙重打壓下,這位本可以在中國電影界有一番大作為的他選擇了上吊自殺。

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鵲起,他在獲得柏林電影節大獎之前自殺了

胡遷的逝去和走紅都是中國電影界的悲哀,他向我們揭示了在中國電影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大部分的千里馬被伯樂即使發現也往往是在它“駢死於槽櫪之間”之後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