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折射出的仿製藥問題,你如何看待仿製藥?

隨著近日徐崢主演的電影大作《我不是藥神》在各地陸續上映,感人故事的背後,天價的進口原研藥與低廉的仿製藥的爭論也進入了公眾視野。

《我不是藥神》折射出的仿製藥問題,你如何看待仿製藥?

提起仿製藥,很多人存在一個固有印象,就是“不勞而獲”,認為原研藥的廠家辛辛苦苦研發出來的藥品,被你們抄襲了,所以看不起仿製藥。當下,國內的藥企在化藥和生物藥領域幾乎沒有原研藥,很多人也因此看不起國內的藥企,認為國內的藥企不思進取。但是仿製藥真的就有錯嗎?

仿製藥只有中國有嗎?

顯然不是,電影《我不是藥神》裡面便提及了印度仿製藥,事實上,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國家,由於國家政策的保護,很多還未出專利保護期的藥品都能在印度被仿製上市。所以仿製藥在發展中國家很常見。

但仿製藥並非只在發展中國家存在,以治哮喘常用的孟魯司特鈉片來說,這個藥在國內有三家生產,分別是默沙東的順爾寧、大冢的白三平以及魯南製藥的平奇。其中大冢的白三平和魯南製藥的平奇都是仿製藥,“大冢”全名是“大冢製藥株式會社”,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家日本的藥企。由此可見,發達國家的大型藥企也在做仿製藥。

《我不是藥神》折射出的仿製藥問題,你如何看待仿製藥?

為什麼國內目前做不了原研藥?

其實原因說起來也很心酸,中國的藥企規模還太小,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的積累,都還不具備研發新藥的能力。以瑞士的羅氏製藥為例,2016年羅氏製藥銷售額3600億,研發投入接近800億,淨利潤680億,反觀國內藥企,2016年銷售額過百億的企業都屈指可數。

一款新藥從研發出來到上市,中間的審批流程、臨床試驗以及生產工藝的打通,通常要經歷10多年的時間,而其中任何一個過程中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10多年的投入打水漂,所以新藥的研發有極高的風險。因此,以目前國內藥企的資本積累,拿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資金積累,耗上十多年去研發一個新藥,還隨時可能打水漂,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我不是藥神》折射出的仿製藥問題,你如何看待仿製藥?

但是,國內藥企會一直只做仿製藥嗎?顯然不會,原研藥雖然投入非常大,但是一旦研發成功,打開了市場,帶來的利潤也是極其誘人的。以阿託伐他汀為例,僅憑這一個藥的銷售額,輝瑞製藥就能碾壓國內絕大多數藥企的全年所有藥品的銷售額之和。國內的藥企顯然也不會滿足於只生產仿製藥,一旦資本和技術達到了,他們肯定也會研發新藥。

仿製藥一定不如原研藥嗎?

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以剛才提及的孟魯司特鈉為例,魯南製藥的平奇雖然是最晚上市的,但是他們也發現了順爾寧和白三平暴露出的問題,吸取了這些教訓,在輔料配方上進行了改進,例如輔料中遮光劑,避免了孟魯司特鈉見光分解,提高了穩定性,又將矯味劑阿斯巴甜換成了口感更好還不參與人體代謝的第三代矯味劑安賽蜜,而順爾寧和白三平已經上市多年,這些輔料上很難再做改動。

《我不是藥神》折射出的仿製藥問題,你如何看待仿製藥?

此外,印度的仿製藥不需要臨床實驗,所以其有效性、毒副作用方面都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國內的仿製藥上市前需要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顯然要靠譜的多,而且近些年中國推行一致性評價,讓國內仿製藥的品質得到進一步保證,所以國內依舊有非常高的性價比。

因此,原研藥雖然偉大,但是仿製藥讓更多患者承受的起,從而拯救更多患者,兩者的存在都具有非常大的社會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