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到底是不是真如歷史記載的那樣昏庸暴虐?

剩下的蝦米

紂王是商朝末代國君帝辛,作為亡國之君,他的形象3000多年來一直非常負面,一部傳播甚廣的明代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更是把他刻在了恥辱柱上。

但悅史君翻閱大量史料,穿越千年發現,帝辛之所以變成紂王,實在是有太多的無奈。

帝辛人很厲害,“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就是一個文武全才。

當時商朝已經進入衰退期,帝辛面對東夷諸部落的叛亂,果斷派兵鎮壓,平叛之後還繼續向外拓展,極大地擴展了領土。

然而,連年用兵導致新的叛亂,周國更是趁商都兵力空虛進攻,帝辛不得不在鹿臺自焚而死。

勝利的周武王姬發給了帝辛諡號“紂”,在古代諡法中:“殘義損善曰紂”,可謂是非常貶損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羅列了帝辛各種荒淫無道:“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對兄弟親族和大臣們的勸諫,更是動輒謾罵甚至處以酷刑,導致多人逃亡。

然而,事實並不全是如此,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過一句公允的話:“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就是說帝辛這麼多的壞,並不是他就那麼惡劣,而且人有給他潑髒水。

悅史君得到的結論跟子貢一樣,這些人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反叛者和勝利者周朝人

周國本是商朝的一個諸侯國,但周王季、周文王姬昌父子不斷征伐,還試圖伐商,與商朝國君結下樑子。

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更是時刻準備復仇,最終伐商成功,取代了商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朝人對帝辛也就是他們口裡的紂王,自然是不遺餘力地抹黑,只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

第二,商朝內部的反對者

商朝是一個信仰鬼神的王朝,君權與神權一直都存在鬥爭,到帝辛時君權已佔了上風,但神權的維護者對帝辛進行攻擊,以至帝辛的罪狀裡出現“昏棄厥肆祀”、“慢於鬼神”等。

還有就是王族成員和大臣們的反對,微子啟是帝辛的哥哥,卻因是庶子而沒能繼承帝位,箕子、比干等人則因傳統“兄終弟及”傳承方式的廢棄,也失去繼承權,他們對帝辛是非常有意見的,而大臣們則因國君對貴族的打擊,也成為帝辛的反對者,帝辛對這些可能威脅到自己帝位的人,自然不會手軟,這就出現了“

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醢九侯”、“剖比干”等罪狀。

第三,先秦諸子的肆意抹黑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人提出自己的觀點,來遊說各國國君,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很多人“案往舊以造說”,帝辛就成了亡國之君的典範,各種亂七八糟的罪名自然就都來了。

因此,帝辛當然不是昏庸暴虐之君,悅史君當然也不能說他是明君,但起碼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紂王不是明君是肯定的,但是也沒有史書記載的那麼不堪也是肯定的。紂王實際上應該屬於楊廣那種好大喜功的類型。

毛澤東對紂王有過一段評價,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成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一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動南,把東夷和中原統一是有功的,他討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是損失很大。俘虜太多,但是對俘虜的工作做的不太好,周武王趁虛而入,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就亡了。

這段評價是有依據的,武王討伐商紂的時候,確實是趁商紂討伐東夷的時候在背後捅刀子。按理說東夷作為華夏的共同的敵人,而周又作為商的臣子不去出力也就算了,在背後掣肘就是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不齒的事情。

不要以為“兵不厭詐”是一直都有的,實際上在春秋之前諸夏的戰爭是非常有禮節的。並非一定要把敵人消滅,而是打服別人就行了,而且服的還要心服口服。所以古代的天子對於諸侯的要求都是“九服”。先王辨九服之賦以殊遠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亂。


後世人總是嘲笑沒有“半渡而擊”的宋襄公,但是如果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宋襄公是沒錯的。春秋之前打仗都是首先要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然後還要約定好時間,打累了還可以中場休息,別人逃過一百步就不能再追了。

這是約定好的,如果違背了就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時代的春秋,諸侯已經開始不遵守這種規則了,孔子才說道:“春秋無義戰”。如果孔子活到戰國時代,看到更殘酷的戰爭,估計能氣死。

而武王這種偷襲,明顯是不道德的。所以首先周的“以有道伐無道”的說法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

而紂王是第一個把華夏勢力擴展到南方的人,也是第一個把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的人。這個也是功不可沒的。但是也由於他的窮兵黷武,導致了民怨四起,最後身死國滅,你可以說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但是他絕對算不上一個“庸”字。

那紂王殘暴嗎,一般作為一個武功超群的帝王,(這個武功並非是武藝,而且指在軍事上的功績)紂王也不可能會是一個老好人。但是也並非像史書上所說的十惡不赦。



根據歷代文獻的記載,紂王的罪行在越早的史書的史書越少,反而越靠近現在越多。這本身就說明有很多罪行是後人添加的。在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紂王的罪行只有六條

其一,酗酒;其二,不用貴戚舊臣;其三,用登用小人;其四,聽信婦言;其五,信有命在天;其六,不留心祭祀。

其中不用貴戚,這條現代看來實際上是非常進步的,而這條真實原因是紂王加強了君權,打壓貴族,啟用身份低賤的人引起了貴族的不滿。而聽信婦言,則商朝的傳統,商朝時期婦人的地位很高,不但可以參政議政,而且還可以帶兵打仗。婦好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而且在這六條中,從未提到紂王殘暴。元朝有人做<>就有提到為紂王平反,說紂王曾用鐵鏈還是一些鐵製的刑具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商朝的時候根本就沒鐵。顧頡剛在<>中有過詳細的考證,紂王的罪行是怎麼來的,都有說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下來看。

總之,紂王不可能是明君,但是也完全不是昏庸無能殘忍好殺之人,否則被囚禁的姬昌也不可能被放回去。


漁耕樵讀

說到紂王帝辛,我們不得不提經典電視劇《封神榜》。紂王給我們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絕大部分來自這部電視劇,昏庸、暴虐、好美色、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商朝斷送在他手中,他是亡國之君。歷史上真實的帝辛是否如電視劇中一面倒的壞,還是也有正能量的一面?


商朝第三十一代君王帝乙,也就是紂王的父親死後,本來應該立長子啟為帝的,但奈何啟的母親位卑不夠份量,而選擇了母親為後的少子帝辛,帝辛也自幼聰慧過人,更適合當繼承者。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生產力發展,糧食作物收穫大增,農民生活有所改善;擴展版圖,對東夷用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了江淮一帶,國土則擴大到了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統一東南後,也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進了東南,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廢除舊制,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合理利用資源,讓奴隸和俘虜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選擇有才幹的人用,不論身份的高低;選後選妃不論出身貴賤,後立奴隸的女兒妲己為後,十分寵幸。

毛主席評價帝辛: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在位後期,沉迷酒色,居功自傲,造酒池懸肉為林,為了討美人歡心,烽火戲諸侯,生活極其荒唐;為了集具資建鹿臺,加重人們賦稅,使人們苦不堪言;創酷刑來懲罰反對他的人。時間一久,盡失去人心,民間怨聲載道。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11個小國會師孟津討伐商朝,在牧野擊敗商軍,帝辛在鹿臺自焚而死,存在600多年的商朝亡。


京城雨霧

紂王絕對不昏庸,也不殘暴。事實上,他是我國遠古時代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他在位期間為商朝開疆拓土,將王朝的勢力進一步延伸到江淮地區,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傳播。



歷史上的紂王其實並不簡單,他和他父王帝乙在位時,面對的外部環境相當複雜。一方面:強大的東夷部族對商朝的南方構成威脅;另一方面:西戎部落也時刻威脅著商朝的西陲;使得商朝不得不面臨東西雙線作戰的困境。

因此,到紂王時期,商朝被迫對自己身旁的周採取了懷柔政策,漠視周對周邊諸侯國的吞併行為(就像英法在二戰前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一樣)。同時,紂王還將商朝王女嫁給姬昌,以便更好的拉攏周,避免它攻擊自己。



穩住周後,紂王得以商朝全力攻打東夷,並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果。在紂王時期,商朝先後打敗了盂方、夷方、人方等東夷部族,商軍最遠打到了達僱(今山東鄄城)、齊(今山東淄博)等地,使得商王朝的勢力得以向東迅速擴張,進一步開拓了商朝的疆域。

然而,長年累月的戰爭,也導致商軍大量精銳的損耗和國力的減弱。這些是需要時間來休整和補充的;加上新徵服的東夷地區也需要大量的軍隊駐守和維穩,又使得商朝的軍事力量過度分散在東邊,無法對京畿地區形成很好的保護。



結果,周軍抓準時機,突然進攻商朝,打得商軍措手不及。在牧野大戰中,周的聯軍擊敗了商朝由奴隸臨時拼湊而成的軍隊,隨後攻破都城,把商朝給滅了。



可以說,紂王是在對東夷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的情況下,迅速丟了江山的。而且,亡國還不算,此後他還被周朝抹黑,刻畫成一名酒池肉林的暴君,使得商紂名聲狼藉。這真的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


這些歷史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