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軍隊」舅舅

小時候去姥姥家,很奇怪村裡的人見到舅舅不叫他的名字,而是衝著他“軍隊”“軍隊”地喊。聽母親說,舅舅年輕時當過兵,上過戰場,立過戰功,姥姥家桌面的玻璃板下就壓著舅舅當兵時的照片,穿綠色軍裝,戴紅五星軍帽,模樣威武瀟灑。

舅舅年輕時,正趕上甘南和藏區平叛,舅舅積極響應號召,入伍成了一名炊事員,跟隨先頭部隊深入雪域高原,日夜行軍,從事艱苦的後勤保障工作。部隊每到一地,先得休息幾天,補充不支的體力。但舅舅往往來不及休整,顧不上疲勞和出現的高原反應,而是先四處尋找柴草,燒火做飯,為大家準備伙食。

完成剿匪任務後,參戰的戰士服從上級安排,各自回鄉,過回從前的日子。舅舅回來後,沿襲祖輩的生活方式,依舊當起了農民,在大山的皺褶裡耕田種地,打柴放牧。

舅舅家在甘肅省中南部一個叫狼哇溝的少數民族山區裡,那裡山高溝深,偏遠落後,偌大的村子裡只有舅舅一個人當過兵,很是光榮。就像“張裁縫”“王鐵匠”的稱謂那樣,舅舅退伍回鄉後,村裡人就用“軍隊”代替舅舅的真名稱呼他,慢慢地舅舅也習慣了,“軍隊”似乎真成了他的名字。幹農活休息聊天時,村裡人總讓舅舅講講他在部隊的事,因為舅舅當過兵,在村子裡算見多識廣的。舅舅就講起他們剿匪的經歷,村民們是百聽不厭,也不由得跟著舅舅一起感嘆如今的安穩日子來之不易。

後來,國家實行優待政策,對沒有正式職業、家庭困難的退伍軍人給予必要的照顧。舅舅退伍後常年在家務農,種幾畝薄田,天氣十年九旱,日子過得艱難。我原以為這個機會很難得,舅舅的一些戰友得知消息後也都在找熟人快速辦理手續,及時上報材料,希望能儘早享受政策優待。沒想到,舅舅對此看得很淡,沒放在心上,他說分到的地打下的糧食夠吃,沒必要再向國家伸手。

後來允許農民經商,很多村民都開始編竹蓆,養雞鴨,到集市賣了賺錢。舅舅還是不做生意,不和村民一起經商。為啥?大家都管他叫“軍隊”,他怕壞了軍隊形象,有辱軍人尊嚴。舅舅仍舊保持樂觀的性格,過著“一畝地兩頭牛,婆娘娃娃熱炕頭”的日子。

後來舅母積勞成疾,不幸離世,家中的生活重擔都壓在舅舅一人身上。隨著孩子長大,要娶妻生子、分家蓋房,舅舅實在是覺得經濟壓力大,便用在部隊裡學到的廚藝,到就近的清真寺裡當廚師,補貼家用。沒多久,舅舅的廚藝就名聲在外,不少機關和飯館都想高薪聘請他,可舅舅覺得自己年事已高,不圖名求利,只想靜下心過日子,就婉言謝絕了。在縣城工作的我,一度還想替他寫份領取退伍軍人補助的申請,可舅舅愣是沒同意,說日子總還是能過得下去。

多年後的某一天,我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說舅舅過世了。我趕去舅舅家,看到不少親戚和鄰居都前來送葬,院裡院外都站滿了人。看到躺在床上的舅舅面容安詳,我想,“軍隊”舅舅一生心地善良,胸懷坦蕩,這臉上的從容之光,一定來自於心靈,是人品的折光。

我的“軍隊”舅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