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組擔心岱海成第二個居延海

督察組擔心岱海成第二個居延海

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也稱“一湖兩海”。對於近半土地都面臨荒漠化威脅的內蒙古自治區來說,這三盆水無疑是救命之水。

從2016年6月至今,兩年時間,中央環保督察組兩赴“一湖兩海”,從查出問題到“回頭看”問題整改,中央環保督察發現,作為牽頭單位,自治區發改委不知道咋牽頭;第一配合單位自治區水利廳竟然用300字的文字材料“交差”;呼倫湖20個治理工程項目“想怎麼調,就怎麼調”,實際調整率達到90%;烏梁素海治理規劃與實際落實出現“兩張皮”;岱海甚至出現“三張皮”。

由於當地黨委政府和自治區政府多個職能部門不作為、慢作為,致使“一湖兩海”重點治理項目被人為擱置。兩年時間,“一湖兩海”水環境質量沒有得到改善,水質仍然屬於最差級別的劣五類或五類。

“照這樣下去,不等我們退休,岱海可能就沒了。”在全面調研了岱海的現狀後,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副組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備感擔憂。“如持續遇到極端天氣,幾年時間內,岱海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居延海。”根據內蒙古有關人士的說法,翟青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海事局的賓館未按要求取締

6月24日,週末,呼倫湖小河口。以往這時候小河口一帶已是遊人如織。或許是受滂沱大雨影響,當督察組冒雨來到小河口時,這裡的遊人遠沒有想象的多。而這一帶也是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發現問題最多的地區之一。

處於保護區內的賓館、飯店必須取締是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呼倫湖整改提出的要求之一。

冒著大雨,督察組一行沿著呼倫湖小河口的岸邊足足走了一公里多。賓館、飯店確實被清理掉了不少。但是,仍沒有做到全部取締。其中,最扎眼的莫過於呼倫貝爾市海事局開辦的一家賓館。這家賓館名義上是海事局的辦公樓,實際上只有5、6個房間是辦公用房,其餘都是客房。

烏梁素海既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溼地,也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但是,由於面源汙染嚴重,烏梁素海水質始終處於五類或劣五類狀態。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向內蒙古自治區反饋意見時指出,烏梁素海的面源汙染問題一直沒有下大功夫治理。而化肥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烏梁素海面源汙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6月26日,巴彥淖爾市副市長郭佔江向督察組彙報說,2017年,化肥使用量出現負增長。“怎麼實現的負增長?”“是不是一層一層上報來的數據,經沒經過細細的核實?”“為啥水質沒有好轉?”翟青揪住關鍵問題不放。在督察組看來,農業面源汙染佔70%的烏梁素海如果控制住化肥的使用量,水質一定會好轉。但督察組現場查檢,8個農業面源方面治理項目仍未開工建設;烏梁素海的水質仍然是五類。

稀疏的紅柳,裸露的片片沙地,渾濁、烏黑的湖水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濃稠。

據督察組介紹,近年來,由於受工農業用水大幅度增長及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加大等因素影響,岱海湖水位加速下降,湖面急劇萎縮,水質逐年惡化。

牽頭單位發改委不知道咋牽頭

就“一湖兩海”存在的問題,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留下清單。此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並公開了整改方案。其中,整改方案中明確,自治區發改委是牽頭單位。

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的推動下,《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責任分工方案》《呼倫湖流域生態與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2016-2017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烏梁素海綜合治理規劃》(以下簡稱《治理規劃》)以及《岱海水生態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相繼獲批。

實施方案以及治理、保護規劃出臺後,三地政府就“一湖兩海”的整治也確實做了一些實事。但是,呼倫湖、烏梁素海以及岱海的水質仍然沒有好轉。

“湖泊一旦被汙染,治理起來並非一朝一夕,確實要有個治理過程。但必須要抓緊把治理工作做起來,立足實際,不等不拖。我們看看都做了哪些工作?”依據三市制定的《實施方案》《治理規劃》《保護規劃》,督察組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檢查,投資一筆一筆核算,責任單位的責任落實情況一個一個查問。結果發現,牽頭單位不知道咋牽頭;應按時序要求開工建設的項目,到督察組現場檢查時仍未開工;汙染治理項目投入更是一本糊塗賬。

“老實說,在督察組來前,我們真不知道該咋牽頭。”剛剛接管“一湖兩海”整改工作的自治區發改委副巡視員這樣回應督察組接二連三的問題。

發改委不知道咋牽頭,地方就自己決定。按照《實施方案》,呼倫貝爾市需要進行20個項目的治理。在沒有報經發改委同意的情況下,呼倫貝爾市擅自決定將20個項目調整為18個項目,“需要投資上億元的項目最後調整為640萬元”。單個項目的調整率高達93.6%。涉及旅遊景區治理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沒有實施,但有關管護能力建設卻由規劃的1.9億元,調增到4.02億元。

“重大項目不履行上報程序就擅自調整,這不是兒戲是什麼?”對呼倫貝爾市的做法,督察組當即提出批評。

作為“一湖兩海”第一配合單位,督察組要求水利廳“說一說都做了哪些工作”,水利廳竟然以一張只有300字的文字說明材料應付督察組,且材料內容與其承擔的任務不沾邊。自治區發改委不但不知道咋牽頭,而且在數千字的材料中,對於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隻字未提。督察組認為,自治區發改委和水利廳都存在著不作為、慢作為問題。

2016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批覆了烏梁素海《治理規劃》,2015年要完成的項目居然出現在2016年10月批覆的《治理規劃》中;而且,《治理規劃》批覆項目與實際實施根本“對不起來”,被督察組批“兩張皮”。6月30日,就岱海的水生態治理,烏蘭察布市向督察組提供了三份材料,同一件事,三份材料所說的數據也對不上。出現“三張皮”。

督察組還發現,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整改方案確定的時限要求,在“實施岱海水質恢復工程”的4個項目中,僅有1項按時限完成。而要求2017年10月完成的“涼城縣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至今仍未完工。

“規劃編制就是一個隨意行為,執行的時候更是隨意。完不成任務的,就一期變兩期,一個項目劈成兩個項目。有錢的項目就幹,沒錢的就不幹。”督察組在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和烏蘭察布市督察時還發現,許多與“一湖兩海”汙染防治關係不大的項目也被拿來湊數。

必須想辦法減少從岱海取水

在督察組看來,“一湖兩海”的汙染防治,各有各的難。其中,最難的莫過於岱海。

內蒙古自治區在公開的整改方案中透露,近十年,岱海蓄水量平均每年減少3000萬立方米。至於蓄水量大幅減少的原因,督察組分析認為,一個是每年大約2000萬立方米的蒸發量,另一個岱海電廠水冷發電大量耗用岱海的水,再就是水田大量抽取地下水。

“你們說保證今年10月底徹底不再從岱海取水,能不能做到?”這句話,翟青從岱海電廠廠區追問到督察組在涼城縣召開的座談會上。“請您放心,我們一定能做到。”岱海電廠老總信誓旦旦。“那好,今年10月份,督察組還會再來檢查是不是落實了。”翟青再次叮囑。

在烏拉特前旗,就烏梁素海的汙染整治,督察組與自治區相關部門及巴彥淖爾市達成了包括化肥量減少要給出實數在內的7個約定。就呼倫湖整治,督察組要求自治區發改委和水利廳寫出檢查。目前,這兩份檢查已經留存在督察組的檔案裡。

“過幾年,我真擔心岱海會不會沒了。”6月30日,就岱海的汙染防治問題,督察組與內蒙古自治區以及烏蘭察布市一起討論了近5個小時。7月1日凌晨時,翟青說出的這句話令在場的每一個人警醒:“岱海會不會消失?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居延海?”

由於人為原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的居延海,自1961年以來,曾6次出現乾涸。“如果出現極端天氣,沒有降水補充,不出幾年岱海恐怕也會消失。”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廳一位負責人告訴《法制日報》,只有下大暴雨時,才有可能對岱海水量形成補充。而對於年均蒸發量在2000萬立方米的岱海來說,期望通過下暴雨來補水顯然並不完全靠譜。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湖面面積從60.96平方公里逐年縮小到2017年的55.1平方公里;水量從2017年的2.65億立方米減少到2017年的2.1億立方米,按此趨勢,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再過十幾年,作為北方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自治區第三大湖泊,岱海將會徹底消失。

“‘一湖兩海’汙染防治如果僅停留在研究宏觀層面問題、不琢磨具體事情,對隨意調整、擅自變更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好乾的事情幹,不好乾的就拖,那麼“一湖兩海”各種治理規劃都將落空”在督察組看來,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湖泊水質更不可能實現好轉。更為嚴重的是,岱海極有可能會加速變成第二個居延海。

本報北京7月5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