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並不是平原大壩,爲什麼當初還要重點發展深圳?

皆是虛無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最佳產物”,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深圳用了四十年時間,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國家創新都市。深圳能有今天,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就是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蓮花山公園,每天都有許多人來到鄧小平的銅像前獻花,以此來表達對偉人的思念和敬仰,深圳能有今天,可以說鄧小平起到了關鍵作用。

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率先在深圳成了特區,因為這毗鄰香港,當初建設深圳,很簡單的原因就是要向香港學習搞經濟。模仿香港人辦企業,管理模式,解放勞動力。

根據城市地理的理念,一般的大都市都是建立在有大河流、或者優良港口、或者交通發達的地方,比如南京、武漢、重慶都是長江沿岸的超大都市,廣州和上海是珠江和長江的入海口,所以發展成了國際大都市。北京市首都,經濟自然發達,而深圳因為有非常優良和港口和毗鄰國際大都市香港,所以短時間內也躋身為世界級都市。

綜上所述:國家發展深圳,是想讓深圳快速對接香港,學習香港的經濟模式,複製到內地。


深圳觀察

當初選擇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是因為深圳有以下2個優勢,利於後來的發展。

一、靠近香港,便與引資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是非常窮的,外匯更是稀缺,對深圳基本沒有什麼錢投入,只能給政策以吸引外資。

當時的香港經濟已經很發達了,資金充沛,產業也在逐漸地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外移,而內地豈有充沛便宜的人力資源,又有龐大的未經開發的市場,是港資的首選投資地。

內地封閉了幾十年,又剛剛經過文革,香港社會對內地情況瞭解不多,甚至有很多誤解和恐懼的,讓港商深入內地估計很多人不敢。而深圳緊鄰香港,港商過來很方便,工作生活便利,要有什麼事,跑回去也很方便,語言(粵語)也聽得懂,生活飲食等習慣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加上深圳本地人在香港的也不少,所以港商對甚至這個地方相對熟悉一些,擔心相對少一些,把特區放在這個地方,利於招商引資。

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資源

深圳一開始就是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原料零部件是進口的,產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運條件,深圳有這個條件,蛇口、鹽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資源。最初的加工貿易區就設在了蛇口。現在的深圳港,吞吐量應該能排進全國前三。

其實,80年代設立的特區不只有深圳,還有珠海、廈門、汕頭、寧波等,但只有深圳的發展是最成功的,這跟緊鄰香港是分不開的。


心悅深圳

國家重點發展深圳是有很強的歷史緣由的,聽我一一道來,另外深圳城市風景絕對不輸新一線城市繁華,後面我會上圖。

震驚中央的“大逃港”風潮是中央決定發展深圳的誘因

據廣東省委邊防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計,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記載的“逃港”事件就有56.5萬多人次。內地民眾此起彼伏大規模的逃港風潮,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為重要的決策之一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鋪陳。

屢禁不止的“逃港”事件直接催生了經濟特區。長期的反偷渡鬥爭,使中央及廣東的領導人認識到,光靠嚴防死守是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的,必須另闢蹊徑。1980年8月26日,經濟特區在“逃港”最嚴重的深圳市率先建立,由此拉開了旨在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改革開放的序幕。

深圳特區的誕生,使廣大民眾看到了希望,也使“逃港風”驟然停止。當年曾參與特區籌建工作的廣東原省委書記吳南生後來回憶說:“最令人感到高興和意外的是,在特區條例公佈後的幾天,最困擾著深圳——其實也是最困擾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偷渡外逃現象,突然消失了!確確實實,那成千上萬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後、樹林中準備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隨著內地全面改革開放波瀾壯闊般展開,困擾多年的“逃港”問題終於釜底抽薪。1997年香港的迴歸,“個人遊”的政策為內地人來港提供的方便,加上香港邊境反偷渡系統的不斷完善,偷渡情況已經基本上得到控制。在2006年,被捕的內地非法偷渡客已經大幅降低到3173人。

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書籍《大逃港》,2010年7月1日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陳秉安。

深圳地理位置優越

深圳(當時的寶安縣)毗鄰香港,在我國剛剛改革開放之初,與西方國家溝通交流都不方便的情況下,香港作為自由港,成為我國與西方交流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另一個香港很多人祖籍都是內地的,在深圳特區建立後,大批港商北上深圳建立各類工廠,早期主要是玩具、塑料、衣服等,所以在深圳建立特區,重點發展可以很好的吸引香港資本以及華人華僑和海外資本,當一些制度和經驗在深圳推行有效後可以再向全國推廣。

深圳拓荒牛-袁庚

深圳鹽田港

另一個是深圳有建立良港的條件,蛇口港和鹽田港,剛開放時,深圳主要是採取三來一補政策,又袁庚在蛇口建立工業區,那時中國市場不發達,深圳主要是加工,原材料和成品都出口,因此港口非常重要,深圳剛好有建立良港的條件,目前深圳港是全球前五大集裝箱港之一了。

深圳不是大平原,但是卻有獨特的魅力

深圳依山靠海,城市被各大山體分割,因此深圳沒有像其他城市一樣攤大餅發展,而是採取組團式發展,既各區都有自己的中心,大家不用全部擠到市區中心區,所以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交通狀況是最好的,另外因為深圳有各種山海資源,所以自然環境,綠化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都是槓槓的,另外深圳各區的中心區繁華程度也不會輸那些新一線城市的。

深圳福田中心區

深圳南山中心區

(PS:現在深圳人才公園開園了,拍攝南山中心區夜景那是槓槓滴)

深圳羅湖中心區

小羅說是

本來深圳是最沒有可能建立經濟特區的!聽內幕消息講廣東原本最優先選擇合浦縣為經濟特區!因為離廣東省府高州最近!又是廣東經濟最好的一個縣城!自然是最合適時機!因廣西政府提出要求交換合浦一事,廣東政府也多次拒絕,最終還是中央出面同意了廣西的要求,因欽州百姓反對併入廣西,1954年合浦縣又再次回到了廣東!後期是怎樣將合浦縣劃入廣西就不太清楚了!總之合浦縣是廣東最發達的一座縣城,合浦縣的作用遠超今天的深圳,畢竟合浦縣的位置是國民黨時期就已經打好了經濟基礎,而深圳則不同!廣東從惠州惠陽區騰出一個地方建立經濟,完全害怕廣東再次出現懷集換合浦,贛州換南雄的局面!廣東能夠將省府都搬到粵南部,可見廣東省不願吃大虧,與狼為鄰的局面,徹底改變了廣東!現實中的廣東人最明白是理!今天的廣東經濟就是從一步一步走到第一強省的位置!廣東素有虎將之稱!團結則強!內鬥則弱!


上善若水229913901

不僅僅是深圳,當初設立的深圳、廈門、珠海和汕頭這四個經濟特區都用一個共同的特徵:沿海和臨近經濟發達地區。地理因素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參考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這就解釋了拉斯維加斯為什麼要建在沙漠中,而不是建在交通便捷的港口城市;解釋了什麼中國大量的重工業企業佈局在交通不便的西南和西北而不是東部地區。


為什麼沿海地區?

當時辦經濟特區主要方法是要吸進外資設廠生產,搞加工貿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來一補。三來一補是“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的簡稱。外商看中的大陸的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消費市場。也就是說加工出來的產品需要運往海外銷售。既然是出口,做好的辦法就是海運。總不可能把特區辦在內陸,在由鐵路運到港口再轉船航運吧?因此,經濟特區,包括後來的14個開放城市全部選在沿海地區。

(深圳鹽田港)

深圳有出海口,而且有深水良港。今天的深圳鹽田港是全國第三大港口,也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2017年全年深圳貨物進出口總額28011.46億元。其中出口總額16533.57億元;進口總額11477.89億元。出口總額連續二十五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佔全國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了10%。

臨近發達地區

為什麼四達經濟特區全部位於福建和廣東,其他省份什麼沒有呢?廈門臨近臺灣,珠海、深圳、汕頭臨近港澳。


辦經濟特區是,該確實沒有給多少錢,只要求殺出一條血路。沒有啟動資金怎麼辦?招商引資。當時深圳在蛇口地區設立招商局向海外引資。而對岸的香港剛好產業發展飽滿了,需要向外擴張。一拍即合,港資大量進入深圳投資設廠。在改革開放初期,港資成了深圳的主要資金來源。

汕頭和珠海卻沒有深圳這般的福氣,靠近了一個國際大都市。因此兩者的發展結果和深圳有天壤之別。


紅谷新視界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奇怪,眾所周知,中國多丘陵山地,平原稀少,照這麼說中國就不用發展了?重慶更是號稱山城,不一樣是直轄市,發展迅猛?

接下來我來分析下“深圳並不是平原大壩,為什麼當初還要重點發展深圳?”

1.靠近香港,這點非常關鍵。香港作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對深圳的輻射和影響作用太大了,可以說深圳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香港居功至偉;

2.深圳雖不是什麼平原大壩,但地形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海拔低,又靠近海。所以地形的略微劣勢並不影響深圳的發展。畢竟深圳不是雲南,據我所知,雲南就是看哪個地方壩子大,城市就大,比如昆明就是雲南最大的壩子,所以昆明是雲南最大的城市;

3.當年很多人從深圳逃往香港,但真正能偷渡成功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很多長期住在深圳。這一批人中不乏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重點發展深圳不僅能有效阻止這種偷渡行為,也能因地取材把這些人才用起來;

4.深圳本地人不多,大部分是外來人口,沒有地域歧視或外來排擠,更具有包容性。

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以上。


遊戲包打聽

第一:隔壁有個“好鄰居”,背靠香港,方便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由於地理位置靠近香港,為深圳發展提供了不少優質的資源,加上香港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讓深圳積累了不少管理經驗,加工技術,資金,為深圳的未來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二:政策優惠,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深圳也成為首批經濟特區,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政府對當地基建的大力投入,深圳無論在“技術成熟度”、“交通和城市規劃”、“經濟影響力”、“宜商環境”等緯度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不少創新公司在深圳紛紛落戶,也促進了技術的深化交流,吸引大批人才落戶,深圳也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第三:地理,深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度宜人,自然環境優越。加上為沿海地區,交通便利,具備便捷的運輸條件,尤其對於海上商業往來,有著天然的優勢。


第四:夢想之地,便利的條件讓不少企業落戶深圳,不少企業為吸引人才,都開出誘人的待遇,加上深圳有著包容、開放、務實的魅力,不少人都紛紛帶著夢想去深圳工作打拼,直至現在,人均綜合水平都保持在全國前列。

圖片來源網絡


細看風雲史




深圳的山不是很高,這種山最適合設置景區,別墅生長的地方。其次,從途中看出,深圳地處珠三角,西面是珠江,南面挨著香港,東面是海,背面挨著東莞和惠州,地理位置絕佳。且珠三角一帶氣候好!緯度較低,冬天不冷,夏天也是由於鄰海,地處風帶,不是很熱(還沒上海地區副熱帶高壓熱)。你說的平原城市中,沒有絕對的平原城市發展很好的,你看看江蘇沿海一帶就是了,畢竟有山的地方更有魅力(上海發展好是因為長江口,東部沿海中心,可忽略其它因素了)


花信繼子2

首先要糾正一下問題,不是當初要“重點發展深圳”。眾所周知,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議題通過後,全國一共開放了十二個瀕海城市。這些城市只有深圳獲得重大成功,為什麼呢?很多人總結原因,但有一個原因沒能得到重視。這就是鄉情,客家鄉情。

大家在深圳參觀東江支隊事蹟展覽時,會發現一個奇特現象,香港九龍,甚至港島有很多名人與梅州惠州有親屬關糸,甚至嫡親。如“領帶大王”,“牛仔褲大王”,“塑料花大王”等。這些名人都是客家人,深圳和香港最早也是客家人聚居區。客家情節使香港鄉親大膽投資設廠,大膽使用家鄉農民,在短短五年間,到1986年,深圳羅湖區已是廠房座座,辦公樓林立。這種喜人的景象使北京大喜過望,才陸續出臺多項力挺深圳的措施,全國各地才興起支援潮。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客家鄉情,深圳可能比珠海更為落寂。


嚴家慶

深圳羅湖早年就是大陸與香港轉口貿易的重要窗口,羅湖建國初期就是聯結香港和內地最大的出入境口岸,羅湖是著名的廣九鐵路中轉站點。國家對外開放的重點城市選址深圳,符合天時地利人和。

深圳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隔深圳河相望,深港兩地由一座雙層人行橋和一座鐵路橋相連。一百多年前,香港至廣鐵路就已經啟用;線路由九龍尖沙咀經新界轉道羅湖再抵達廣州。直至改革開放之前的六七十年,廣九鐵路一直是中國和英國兩國經濟貿易,內地與香港經濟往來的重要通道。

重點發展深圳,不僅毗鄰香港交通方便,而且兩地有具有深厚的社會經濟聯繫。現在國人購物動輒去韓國、日本,三十年前大陸同胞嚮往的是深圳沙頭角中英街。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故名“中英街”。1997年迴歸後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特區,是“一街兩制”的縮影。

中英街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早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內地遊客,在此購物消費;購買當時在內地商家所沒有的商品。中英街因繁華而成為深圳當時的名片,凡是到深圳出差的人們無不向往去中英街一玩。但是需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

深圳羅湖依然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內陸口岸,每年從羅湖的人數超過1億人次,羅湖火車站每天都有超過100次列車進出。由此可見,羅湖對於深圳、對於廣州乃至全國的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