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寫下這個標題完全是因為一則6月26日的新聞——當天,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一期正式投入運營,引來不少市民嚐鮮。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如何避免尬聊,父母需要避開一個誤區:聊天就一定要有用,講的話就一定要有意義,有價值。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很多父母都有兩面性:出門在外,可以和同事、朋友隨意八卦,聊得眉飛色舞,但是一回到家就換上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動不動就要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其實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父母也總是希望他們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義,有價值,能夠促進孩子學習。“耳濡目染”之下,即便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方式依然帶有原生家庭的影子。而孩子最討厭的恰恰是,滿心歡喜地準備和你好好聊天,卻因為你帶有目的性的說教搞得了無生趣,畢竟這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目的性太強的對話有什麼不好呢?家長的用意都是好的,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想讓孩子多做對TA身心有益的事情。但這樣不僅會換來孩子主動結束聊天離場,更會產生一種“惹不起還躲不起”的態度。目的性思維,是自原始狩獵生活起至今一直推動著人類發展的思維。原始社會,如果沒有目的思維(打到獵物),人類就滿足不了生存需求。而聊天和謀生、打獵不同,情感交流是第一位的。家長和孩子聊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目的性太強,不僅使對話看起來缺乏情感互動,也使得孩子的心理、情緒處於應激狀態。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聊天時,總是急於下結論(如本文開頭的家長,孩子本以為是去遊玩的,沒想到回家就要寫觀後感),或急於用自己的觀點否定孩子的觀點,都無法讓聊天進入一種放鬆的氛圍,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長,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回應孩子當下的情緒,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來。

於是,孩子似乎習慣了父母的套路,覺得和父母靜下心來好好談談,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就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就“say goodbye”了。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任何一個人,在外邊,都會有掩飾,孩子也不例外。回到家,才感覺放鬆下來,敢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父母。家,就是一個人最放鬆、最真我的一個地方。這時,孩子與父母的聊天,一定是無用的。就像夫妻之間,生活一輩子,一起講的話,99%是廢話。可是,廢話不廢。在這些廢話裡面,情感建立起來了,關係融洽起來了,彼此更瞭解對方了。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感情,是在無數次的百無聊賴的閒聊中,一點一點一點一點鋪墊出來的。所以,我們看一對夫妻是不是關係好,就看妻子還願不願意對著丈夫絮絮叨叨,丈夫還愛不愛聽妻子的絮絮叨叨,家長裡短。我們看親子關係好不好,也是同樣的:孩子願不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去漫無邊際地聊天;父母願意不願意和孩子分享他生命中那些聽上去瑣瑣碎碎的夢話。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家搞成第二個學校。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感興趣的事物更是“五花八門”。各種有意思的話題也在層出不窮地湧現著。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有這樣一個段子:有一次,媽媽一直跟小A在嘮叨,小A氣的說了一句“你開心就好!”

結果媽媽突然停了下來,熱淚盈眶,對他說:“你真的長大了,知道考慮媽媽的感受了,你開心媽媽就開心啊!”看了這個,估計只能“呵呵”了。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不要企圖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聊天,都當作一次思想教育,或者都要達到一個既定的目的;不要把我們和孩子的每一次相處,都當作一次教育的機會……孩子就如手掌中的沙,你抓得越緊,沙子流得就越快;攤開手掌,天上地下,無所不談,不試圖掌控,才能構造最健康的親子關係。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很多家長對於和孩子聊天有個錯誤的概念和初衷,在他們看來,聊天是“閒事”,只有教孩子識字、算術才是“正經事”,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實,識字、算術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孩子教育好了,他就會如飢似渴地學習,根本不用過分地下工夫去教。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有效親子溝通,是建立在父母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的——


當孩子自我意識強烈時,先認同想法,後給出建議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但不少父母受傳統思維侷限,認為孩子沒有獨立人格,有時說話語氣缺乏對孩子自主性應有的接納。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從兩三歲起就萌生了自我意識,越來越有主見,並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強。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同看法或要求時,父母不要認為這是不聽話的表現,粗暴回應。

比如孩子想先看動畫片再寫作業,不要武斷拒絕,而要用尊重的語氣說:“我知道你很想看動畫片,但我們最好先寫作業,然後可以多看X分鐘。”這樣說,孩子更樂於接受。


當孩子作出決定時,先商量,後出選擇題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有些父母跟孩子說話常會不耐煩,甚至武斷地下結論。不肯與孩子商量,不僅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有可能把他變成毫無主見的人。

因此,父母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時,最好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感受到被平等對待了。比如,“你想先收拾好桌子,再出去玩,還是先看會兒書再出去玩?”


當孩子有表現欲時,先鼓勵和讚賞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用簡單明瞭的句子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表現欲,父母用讚賞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會讓孩子產生快樂的情緒體驗,強化優點。如果父母吝惜幾句表揚的話,而總盯著孩子的問題喋喋不休,就有可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舉個例子,當孩子認認真真地幫著掃了地,即使不是很乾淨,父母也要用讚賞的語氣肯定孩子勞動的熱情。比如說“孩子太棒了,幫媽媽幹活,媽媽很開心”,而不是用否定的語氣說:“都沒掃乾淨,還要我重新再來一遍,你下次還是玩去吧……。”


當孩子做錯時,先給予安慰,後總結經驗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孩子做事出現失誤,父母如果一味批評責怪,就可能讓孩子失去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

比如孩子第一次擺碗筷可能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碗,媽媽不要說“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去去去,我來吧”,而是應該這樣說“沒關係,下次兩隻手拿,會更穩一些,你試試。”


想和孩子聊天時,先找對時間,後製造氣氛

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看書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願意被打擾啊,所以結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所以,聊天時儘量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麼要緊事的時候。

如果家長真的有重要的事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的聊天。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問問同樣作為家庭成員的孩子的意見;也可以經常跟孩子分享你的“秘密”,這會讓孩子跟你更親密哦……

總之,和孩子溝通時,忘記自己是家長,別把小孩當小孩!

和孩子的對話,多少是在“尬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