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還真不是吃能解決的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大家知道古代是如何對抗蝗災的嗎?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還真不是吃能解決的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還真不是吃能解決的

清代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婦稚在內轟出,或售賣,或換料麥,悉聽民便。其在臨河亂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長帚不及者,用噴筒仰轟。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將跳躍者撲畢,僱牛翻耕,將子撿出,蝗子與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撿盡,再用石滾將地壓平,後又用鐵鈀刨出,無不糜爛。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議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數百頭來片踐踏,頃刻如泥,試行已驗。

此為道光十七年(1837),張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時給上級上的摺子。他自己的記載是“月來撲捕甚力”,不過還是有很多蟲蛋,讓他很焦灼。從中可見,捉到的蝗蟲,可以賣錢。實際差不多是以工代賑。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還真不是吃能解決的

從此,蝗災的治理就有了經驗上的指導和借鑑,加之朝廷對無作為官員的嚴厲懲處,以及對蝗區百姓賦稅的減免,使得蝗災對人民生活造成的影響大大減弱。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古人面對蝗災如何治理?還真不是吃能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