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

靜說歷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死的人太多了,趙軍全軍覆沒,被殺將士多達四十五萬,而秦國亦死傷過半,雙方傷亡高達七十五萬左右。從而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三個之“最”,即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戰爭吧。

戰爭背景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郡,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聯繫完全截斷。韓桓惠王意圖割讓上黨郡給秦國,用來求取秦國收兵。然而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會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企圖聯合趙國一起對抗秦國。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信息後,先是與平陽君趙豹商議,趙豹認為不應當接受,認為馮亭此舉意在禍水東引。趙孝成王於是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二人卻主張接受,認為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十七城,這是大利。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以趙勝去接收上黨郡,並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防備秦軍進攻。

趙國接受上黨後果然引起秦國不滿,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軍攻佔韓國緱氏和綸氏。次年,又令左庶長王紇率軍攻佔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軍隊則在長平接應。

趙軍初戰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紇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令廉頗迎戰,雙方先頭部隊在玉溪河谷交戰,趙軍裨將茄被殺,初戰失利後趙軍退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廉頗再次戰敗,空倉嶺防線被秦軍攻破,重要據點尉城和故谷城被秦軍攻佔。趙軍再次向東撤退,于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

七月,趙國堅守營壘不出,秦軍發動強攻,趙軍西側防線被攻破,兩位尉官被俘虜。

此後,廉頗在經歷了數次戰敗後,於是命令趙軍沿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疲憊秦軍。雙方開始陷入對峙當中。

廉頗認為秦軍糧草供給困難,日久必退,卻不想秦國通過疏通渠道,可直接從水路運糧,比趙國反而更快、更暢通。倒是趙國由於準備不足,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加上農事在即,一味僵持將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

趙孝成王迫於國內形勢,對於廉頗這種消極的應對方式極為不滿,數次派人責備廉頗。

趙國求和,雙方換帥

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趙孝成王於是派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則對其熱情接待,對各國造成了兩國正在議和的假象。加上韓、魏、楚早已被秦國打怕,齊國對趙國參與樂毅伐齊而耿耿於懷,燕國則與秦國素來交好,求和之舉直接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幫”的窘境。

(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的數次戰敗和堅壁不戰之舉惱怒已久,再加上秦國發動的反間計,最終促使趙孝成王起了換帥之心,而他所要更換的人選就使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此時,李牧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

於是,趙括得以統率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成為主將,改變趙軍作戰方針,積極準備意圖主動進攻。而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出任主將後,為了徹底擊敗趙國,暗地中調武安君白起替換王紇為帥,改命王紇擔任副將。

趙軍戰敗,秦國慘勝

趙括在完成軍隊整頓後,立即組織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攻,白起則令秦軍佯裝敗退。趙括不知秦軍暗中換帥,首戰告捷的情況下對秦軍展開追擊,一直追至秦軍暗中構築的營壘處,面對秦軍精心打造的營壘,趙軍久攻不下。

在趙括追擊秦軍途中,白起令一支2.5萬人的部隊突襲趙軍後方,截斷趙軍退路,又令一支5千人的輕兵(一般認為是騎兵)直插趙軍與己方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為了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

趙軍見久攻不下,於是想退,然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多次發動攻擊,令其無法退軍,趙軍無奈之下被迫就地建造營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在得知趙軍主力被分割且糧道被斷後,親自來到河內郡,對當地百姓大肆封賞,同時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全部派往長平戰場,用以增援切斷趙國援軍和糧道的秦軍部隊,從而徹底困死了趙軍。

趙軍主力在斷糧四十六天後,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成功。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餘軍隊逐向秦軍投降。

出於種種原因,白起後將趙國降軍全部殺死(根據考證,是被先殺後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趙國先後戰死長平者多達四十五萬之眾。而秦國雖然戰勝,卻也是慘勝,史料記載秦軍傷亡過半,戰死者亦有三十萬左右。


香茗史館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集結大軍110萬(秦國六十萬,趙國五十萬),在上黨地區對峙三年之久,最終秦國戰死三十多萬,趙國戰死四十五萬,合計戰死七十五萬士兵,負傷者加上則近百萬士兵傷亡!這樣的戰役古往今來都不算多,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一戰之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


古代冷兵器戰爭,殺人那是一劍一矛一箭殺出來的,其酷烈程度遠遠超過今天的熱武器戰爭!戰場之上殘肢斷腿隨處可見,人的五臟六腑片地都是,士兵的頭顱則是堆積如山,真真是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這樣的戰場就是人間煉獄,就是阿修羅場,正常人無法在這樣的戰場存活下來,精神都會崩潰的!

趙軍主力被圍困後,斷糧長達四十六天,趙國士卒飢腸轆轆,發生了大規模的吃人事件!不少傷兵還沒有斷氣就被同袍活活吃了,因為糧食、戰馬、皮革、草木都被吃光了,甚至戰死士兵的屍體都被吃光了!



秦軍士卒最後砍殺趙國降兵時,劍都準備了三口,因為一口劍砍殺百多次後就會因為嚴重捲刃而不能再用!人肉與鐵劍對抗,也可以讓劍捲刃,可見殺戮之慘烈,殺伐之量大!


後世的戰爭規模很少有這麼大的,有這麼大的也沒有這麼慘烈,打不贏就投降,投降後絕大部分士兵都可以存活!但是秦趙的國運之戰是生死之戰,雙方都表現了各自的英勇與壯烈,慘烈程度讓殺神白起都精神恍惚,最後一病不起,自盡前還想到還趙國士卒的命!


大秦鐵鷹劍士

長平之戰實際上是以趙國慘敗收場,說它是最慘的是因為這是殲滅戰。

說秦國傷亡過半的,不知道他是哪來的數據。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我不知道史記哪裡記載秦軍傷亡過半了?白起說的傷亡過半是包括後面的邯鄲保衛戰的損失,那是廉頗打的吧!

秦軍60萬是圍死的,斷絕趙軍糧食,趙軍斷糧46天后開始突圍。突圍趙括死了,剩下40萬人投降了。也就是說趙軍才損失5萬人,不知道秦軍在佔據了地利的情況下能損失多少最多1:1吧!

說長平之戰慘烈,那是中國殲滅戰最經典且沒人超越的記錄――全殲啊。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都沒有打到這麼優秀。

慘烈是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獨霸天下。

廉頗確實不該換。就算敗也不會這樣慘。


十月夏蟬

各位的回答十分詳盡。但是我更想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場戰爭的慘。

首先是在物質上,這場戰爭給趙國和秦國帶來了耗費是巨大的。往返運送的糧食和物資,是戰場上的好幾倍。比如戰場上十個戰士,送一次糧食要滿足十個戰士一定時間的要求。這就需要運送糧食的量要足。怎麼才能足呢,就需要押運糧草的人和馬足夠多。那好,運送糧草的人馬來回要吃東西吧。而往往糧草非一天運到,尤其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運一次糧草個把月。好的,來回吃就兩個來月。這樣一算,打一場仗光耗費的糧草就不計其數。而上百萬的軍隊鏖戰,可想而知對糧食量的消耗有多大。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光此項,就配得上一個慘字。

其次,打仗消耗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用於戰車製造的木料,用於武器製作的金屬,士兵穿戴需用的布料, 包括之前所說的糧食,這些都需要老百姓出。也就是離戰場越近的地方,需要交納的物資就越多。那好,基礎屋子交上去可,市場上的糧食,布料,木材,金屬就會翻倍漲價。那老百姓的蓋房,採購農具,買糧食的成本會幾倍幾倍往上漲。老百姓的生活跌入了深淵。沒吃沒穿沒飯食,老百姓也配得上一個慘字。

最後想說的就是戰爭結束後,對秦趙兩國的國民的家庭影響是巨大的。幾十萬人死於次次戰爭。於趙國幾乎斷送了全國所有的青壯年。而於秦國估計也在四分之一左右。這些士兵雖然與國軍來說,就是用來打仗的,死多少隻是個數字,但是對於每個家庭而言,是多麼慎重的打擊呀。近成千上萬的家庭頂樑柱說沒就沒了,這種災難當然也配得上一個慘字。

綜上,慘不慘,請看官定斷。


濱海泛舟

長平之戰發生於秦國和戰國之間,於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結束,洗髮生的範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非常慘烈的一次。


這場戰役中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這是非常慘烈的,

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這一成語就源自於這個戰役,這場戰役的結局讓人心悸不已,不是嗎?



司馬遷的作品——《史記》,那本書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該書中司馬遷說,是因為趙國中的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來代替廉頗這個老將,大家都知道廉頗是一個名將,在一首詩詞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們可以看出廉頗的才能實力實力,而正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這次戰爭失敗,留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趙括而是廉頗,這場戰爭會失敗嗎?失敗的結局又是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