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獨山有什麼歷史淵源嗎?爲什麼有些老人經常提起這個地方?

交粗小魚乾來

貴州獨山很小,小到什麼程度呢?我給你一張中國地圖,你半天找不到。不過呢,你給我一張同樣的地圖,我立馬就能找到。為什麼?我是做民國史的,抗戰後期的獨山很有名,是日軍侵華最深入西南後方的地方。



當時的獨山是黔桂鐵路上的一個小縣城,以抗戰時期的公路狀況而言,距離貴陽大約還有240公里以上路程。黔桂鐵路雖於1944年6月修通至都勻境內,但終點站只到獨山。所以呢,堆在獨山的各種物資不計其數,人口也從原來的3萬餘人,驟增至10萬餘人。

1944年12月2日,日軍第13師團一部從廣西一路追擊敗逃的國軍,佔領了獨山縣城。上級命令作戰目的完成,迅速按照既定計劃返回。日軍一看各種物資堆積如山,帶又帶不走,乾脆放火焚城。獨山北面的兩個彈藥倉庫同時引爆,一時間火光沖天,巨響震地,小城變成一片火海。經此戰亂,獨山燒燬的房屋超過16000棟,沿途村鎮,幾成廢墟。


鐵路方面的損失最大,20臺蒸汽機車無一倖免,交通部長的專用公務車(16節車廂)全部燒光,其中有一節還是慈禧太后的花車,車內珠寶裝飾,豪華無比。日本鬼子無惡不作,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無不記憶猶新,所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歷史上也稱之為“黔南事變”。

12月7日,獨山抗日自衛隊得知日軍撤退,趕在正規軍之前“收復”縣城。第二天拂曉,國軍第91師遲到一步,為了戰鬥報告上面好看一些,聲稱“肅清殘亂克復獨山”,實際上日軍早己無影無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是要面子,對外發表戰訊:“我軍將頑敵擊敗,於8日拂曉完全克服獨山城,計斃敵及奪獲戰勝品甚多,正在清查數字中,殘敵已向南狼狽逃竄,我軍猛烈追擊中。”

你們說,這叫什麼事?!


馮傑

獨山所以成名,蓋因1944年底的“獨山戰役”,而獨山戰役又稱“黔南事變”,是抗日戰爭中日寇對西南地區侵入最深之處,直接造成重慶震動。從2005年起貴州省獨山縣提出了“北起盧溝橋,南止深河橋”的說法,大抵是從此之後直到投降,日軍沒有再佔領一寸中國土地,成為日軍侵華的終點站。

筆者不太同意過分提高獨山戰役在抗日戰爭史上的地位,但絕不抹殺黃埔一期孫元良將軍的獨山禦敵之功。

(孫元良將軍畫像)

獨山縣,今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最南端,東守兩廣,西望滇黔,素有“西南門戶之稱”,是廣西進入貴州的黔桂公路要點,當然也是屏障四川的重要門戶,抗戰時期由於地處大後方交通要道,成就了畸型的繁華,人稱“小上海”。

獨山戰役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千鈞一髮,是因為日寇第11軍司令橫山勇本來就是戰略佯攻,並且是在抗命的情況下,指揮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日軍發起的牽制性作戰。但獨山北踞貴陽僅200餘公里,確也馬虎不得,貴陽的得失對大西南後方至關重要。

(抗戰時期貴陽的重要位置)

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後期,中國軍隊已於6月在湘西大敗日寇第六方面軍下轄的第20軍,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在5月中旬即命令深入廣西的第11軍收縮,第11軍的作戰任務是攻取桂柳和保障粵漢鐵路安全,並無入侵貴州之計劃。而第11軍司令橫山勇為了牽制國軍在滇緬方向上的大反攻,同時認為貴州國軍兵力空虛,擅自命令第3和第13師團各一部越過黔桂交界,以期造成進攻重慶的假象,入黔三路日軍動用兵力不過6000餘人。

其時貴州省主席為四川軍閥出身的第27集團軍司令楊森,所部主力第20軍、第26軍是從湖南戰場撤下來整補的,僅餘7000餘人,正駐於貴陽,確實難以抵抗日軍這兩個主力師團的攻擊部隊。重慶方面隨即命令軍委會直轄的中央軍第29軍由川入黔,注意,這不是平津抗戰中宋哲元的第29軍,而是由湯恩伯集團的新編第2軍改編而來,下轄第91師、第193師和新編第11師,軍長正是兼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的孫元良將軍。



(孫元良)

1944年11月28日,岡村寧次電令第11軍停止追擊撤離黔桂鐵路線,橫山勇抗命不從;同日,國軍第29軍先頭部隊第91師王鐵麟部乘車到達獨山,在孫元良指揮下與日軍攻城部隊發生激戰,由於力量薄弱,後退至深河以北建立防線。獨山警備部隊則於12月1日縱火撤離,次日獨山失陷,“小上海”被焚成一片廢墟。

獨山駐有美軍機場,美軍炸燬倉庫後於12月2日下午炸燬深河大橋,中日軍隊隔河對峙;與此同時,由湯恩伯統一指揮的第13軍、94軍和第29軍主力等增援部隊正兼程趕來,黔省內連同川軍楊森部已達六個軍的兵力,日軍已知勢不可為。

日寇自12月4日開始逐次反轉向廣西撤退,臨行破壞甚巨;12月8日國軍光復獨山。



獨山戰役,國民黨軍隊損失不大,但有近20000名無辜百姓被日軍屠戮,大批鐵路車輛(包括一節慈禧花車)及所載物資損毀,多處鐵路橋、隧道、車站被日軍破壞;獨山縣城大火燃燒七日七夜,慘不忍睹。橫山勇因為抗命不久被岡村免職送回日本,孫元良將軍因力挽狂瀾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度度狼gg

很多貴州人,小時候都聽老人說過:“日本人打到了貴州的獨山”,這裡的這個獨山,其實也就是現在的獨山縣,貴州黔南州州府都勻市南邊的一個縣,距離省城貴陽僅100多公里。

在老百姓的口中,常常流傳著抗戰“北起盧溝橋,南止深河橋”的說法,盧溝橋大家都知道,七七事變,而深河橋,就是位於黔南州的獨山縣城北部9公里處,至今仍有紀念碑。

那是在1944年,日本人投降的前一年年底,日軍從廣西侵入貴州,沿黔桂邊境北上,入侵黔南獨山、荔波、三都等地,12月,開始向北推進,進駐獨山縣城,直到遭遇了這座神秘的“深河橋”。

獨山縣城北部的這座深河橋,跨度才12米,寬將近6米左右,橋下方是峽谷,足足有16米左右的深度,當時這座橋被國軍下令毀橋阻敵,日軍後來就真的栽在這座橋上。

1944年12月,貴州獨山這場深河橋戰役,是日軍在中國大陸本土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戰”,當時戰役非常慘烈,日本人遭遇到了頑強的阻擊,甚至稱此戰鬥是進入貴州境內最為激烈的一次戰鬥。

可以說,獨山這個地方,算得上一塊風水寶地,如果當初日本沒有被阻截在這裡,繼續北上,那麼省城貴陽以及沿線的其他市縣,也將岌岌可危。

而且當時的日本人,侵略戰爭進行到後期,其國內很多資源已經跟不上需求了,必須速戰速決,所以求勝心切,打仗也因此打得非常殘酷。

1944年底,日軍發起了1945年戰敗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總共集結了50萬軍隊,震動了陪都重慶方面。

日本人最初是想要以貴州為突破口,撕開一道口子,進犯整個大西南,大西南是抗日的大後方,是戰略腹地,當時的“陪都”重慶就位於西南,如果貴州的防線失守,那麼抗戰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後果將不堪設想。

好在黔軍英勇頑強,守軍誓死守衛國土,才守住了抗戰的大後方,至今,獨山都還有抗日文化園,以示紀念。

英烈千古,黔軍威武,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