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邊樓 壯壓西川四十州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籌邊樓內景。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籌邊樓。

□馬恆健文/圖

攤開四川旅遊地圖,目光沿317國道向西,掠過理縣一個叫薛城的小鎮後,你所看到的城鎮村寨的地名,都具有典型的少數民族特徵,真所謂“西出薛城無鄉音”。

當你收住惆悵的思緒,將眷戀的目光再次停留在薛城鎮,停留在鎮旁一個叫籌邊樓的景點時,顧名思義,一種探古尋幽的衝動就再也按捺不了。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薛城街景。

壹 萬古良相鎮此樓

籌邊樓始建於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位於原薛城小學內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之上,雄偉壯觀。樓為正方形二層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高18米,四角飛簷,青瓦紅柱,恰似一顆煥發異彩的明珠鑲嵌在危崖之巔。

在這藏、羌、漢雜居的地區,驀然置身莊嚴的大唐邊關,真切目睹悠遠的大唐風韻,真是令人恍如隔世。

如果要領略“一片孤城萬仞山”雄渾蒼涼的意境,地處雜谷腦河與孟屯河交匯處的薛城古鎮一定會作出確切的詮釋。它坐落在熊耳山與筆架山之間一個狹長的坡地之上,險山環抱,孤城獨守,扼控自逶迤群山裡蜿蜒而來的川藏茶馬古道必經的隘口,是唐朝名副其實的邊塞重鎮。

當年,唐蕃對峙,邊境戰事頻仍。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為加強戰備、激勵士氣、籌措邊事,在薛城古鎮修建了“籌邊樓”。李德裕頗有戰略眼光和講究鬥爭策略,他並沒有把籌邊樓作為純粹的軍事要塞,而是將此樓闢為與少數民族首領勾兌關係、聯絡感情的交際場所。

籌邊樓上鶯歌燕舞,籌邊樓下厲兵秣馬。在這一時期,李德裕組建軍民一體的“雄關子弟”,積極改善糧草供應方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邊疆衛戍格局,從而成功地西拒吐蕃,南拒南詔。

在這蠻荒之地,光彩奪目的籌邊樓,以它的威嚴和雄偉,弘揚著唐朝的國威,布撒著不要戰爭、渴望和平的人性光輝。因此,在李德裕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近三年時間,不但薛城周邊沒有硝煙戰火,整個川西也平安無事。此後,李德裕在唐文宗時期兩度為相,因政績卓著,被李商隱譽為“萬古之良相”。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籌邊樓位於突兀拔起的巨石之上。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薛濤題詩天下聞

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奉調離蜀,唐蕃之間隨即衝突又起。此時,一位真正令籌邊樓聲名遠揚的人物,心懷對李德裕的景仰,憂慮著動盪的邊境,思緒萬千地登上了此樓。她,便是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

薛濤登籌邊樓,不僅僅是瞻仰憑弔。但誰也不會想到,恐怕連薛濤本人也事先想不到,一首氣勢之大、境界之高、寓意之深的七言絕句,竟從扶欄臨風的她的口中吟誦而出:“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平臨雲鳥八窗秋”言籌邊樓之崇高,四望天高雲淡;“壯壓西川四十州”點明籌邊樓踞西川形勝之地和李德裕建樓的用意。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由於將軍們眼光短淺,貪婪掠奪,招來了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致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戰爭的威脅。

區區一位從九品官階的女校書,何來如此膽略與卓識?

其實,早在薛濤初識提攜她的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時,便以即席所賦的“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七言絕句而聲名鵲起。此後她在韋皋府邸參與一些案牘工作,相當於現在的女秘書,後經韋皋舉薦成為“校書郎”,從事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

在此期間,薛濤的眼界大為開闊,其詩章和氣質,已有別深居閨閣的小女子所沒有的壯志和霸氣。然而,這似乎不足以孕育她的膽略和遠見。老天彷彿是嫉妒和懲罰她,也彷彿是要提升和成全她。她在權傾西川的韋皋府衙裡,不知不覺地恃寵而驕,從而得罪不少人,以至於連韋皋也不便再護她了,將她罰至松州(今阿壩州松潘縣)。

松州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氣候惡劣,兵荒馬亂。身處如此蠻荒之地,內心恐懼的薛濤,開始反省自己的輕率與張揚。同時,她也對那一帶的風土人情、邊塞時局、兵家常識作了較為詳細的瞭解。於是,發配成為歷練,苦難成就堅強。登上籌邊樓的薛濤,其目光已穿越千山萬水,其詩意已是壯闊豪放,其情懷已是家國天下。

樓不在高,有詩則名,籌邊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叄 見證戰爭與和平

籌邊樓底樓為正方形,邊長7.38米,高4.43米,以樓內中部的4根立柱隔成一神龕,神龕上嵌有介紹李德裕生平事蹟的木製牌匾,給人以肅穆之感。樓外東南兩面建有半圈欄杆,欄杆柱頂為須彌座上託蓮花瓣。

二樓高3.60米,有繞樓一週的欄杆,中為方形大廳,邊長3.64米。在廳內,有李德裕伏案籌劃軍政事宜的雕塑,一副殫精竭慮之態;雕塑上方懸一匾牌,匾牌上“國強民安”四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四周板壁及頂部望板,彩繪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內容多為李德裕籌邊的故事,如商討軍事、協商政務、勘察地形、操練士兵等,人物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見證著籌邊樓的榮耀和滄桑。

佇立廳外,憑欄眺望,山坡上樹林裡隱隱可見羌寨碉樓,雜谷腦河裡的雪水泛著清亮波光。環顧四方,青山如黛,放眼天邊,雪山皚皚。當年李德裕在此憑欄,感慨萬千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萬里籌邊處,形勝壓坤維……分弓了,看劍罷,倚欄時。蒼茫平楚無際,千古鎖煙霏……”

據薛城民俗博物館的負責人介紹,如今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籌邊樓,曾毀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一場罕見的大洪災,現存的籌邊樓是清乾隆年間修建,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由於多年風雨侵襲,已有倒塌的危險。2005年,四川省及阿壩州、理縣投入資金27萬元,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保證安全”的原則,對籌邊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2008年汶川大地震,此樓部分受損,當地政府又及時進行了維修。如今,籌邊樓已成為阿壩州百里藏羌文化走廊中的一處靚麗景觀。

作為一座古鎮,薛城的歷史確實十分悠久。鮮為人知的是,自隋開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戍、唐貞觀二年(628年)置薛城縣起,歷宋、元、明、清,薛城一直都是州縣所在地,直至1946年才改名為薛城鎮。

在現代史上,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曾在這“天高皇帝遠”的雜谷腦河流域建立蘇區,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者曾決策於籌邊樓上。

熊耳山下,雜谷腦河畔,早已不見旌旗狼煙和刀光劍影。籌邊樓,便是戰爭與和平的見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