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騙局一再上演,「內部指標」疑云何時廓清?

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近日通報審理招生錄取詐騙案件情況稱,軍校和藝術院校這樣的特殊招生是很多犯罪分子“鑽空子”的地方。犯罪分子一般利用學生希望從軍的心理以及家長對部隊和軍校管理模式的信任,編造部隊領導身份,或謊稱與部隊領導關係密切,可以幫助入伍、就讀軍校或有地方學校的委培生名額,騙取被害人錢財。法官提醒:“內部指標”是騙局。(7月2日《中國青年報》)

招生骗局一再上演,“内部指标”疑云何时廓清?

每到高校招生季,雖然招生單位、教育部門和司法機關一再提醒,但是,各類騙局屢見上演。此次,北京法院透露,軍校和藝術院校是騙子們的“關注”重點。這固然說明,這些院校在高校招生格局中,仍然是考生和家長青睞的對象,同時也說明,相關院校招生工作的信息公開程度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些年來,在全國各地,因為相信能安排孩子上軍校被騙的案例並不鮮見。數據顯示,從北京市三中院2013年8月底建院至今年5月30日,該院及轄區法院審理的涉及招生錄取類的詐騙案件41件。去年媒體披露,男子肖某自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領導,與數位重量級領導有特殊關係,可以把孩子安排到國防大學上學、解放軍報社工作,並以需要墊付經費等為由,先後37次詐騙親戚錢款200餘萬元。肖某因犯詐騙罪,已被章丘區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這些騙局中,還有人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河南羅山一名女教師得知一學生家長門路廣,能幫上高中的女兒上軍校後,多次向親友借款,被騙88萬元,女教師留遺書自殺。

騙子頻頻得逞,看似是其本領高,或者是受騙者傻,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在於,騙子們充分利用了前些年高校招生中存在的某些不規範現象,以及由此給社會公眾帶來的“走後門”招生等消極印象。因為以前存在所謂“內部指標”等灰色操作的土壤,導致如今雖然高校招生越來越陽光、規範,仍然有少數人相信所謂“內部指標”,從而被騙子所騙。高校和教育部門披露的幾種常見的招生詐騙手法,比如:騙子聲稱認識大學的人,可以追加招生名額;騙子聲稱大學還有少量預留的“內部指標”,交錢“通過關係”就可以搞到;騙子聲稱因有學生沒來報到,可以補招、補錄,頂替名額;騙子聲稱可以讓未被錄取的學生進入大學跟讀,正式錄取手續以後補辦,等等。毋庸諱言,騙子的這些話,在前些年某些高校的招生中,確實或多或少地真實上演過。而這,也是導致騙子頻頻得逞,至今仍然有人上當的重要原因。

因此,公眾固然需要提高防範意識,避免企圖走“找關係”“走捷徑”等灰色途徑,而是要堂堂正正考大學,從源頭上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另外,有關部門也要依法懲處招生騙子。但是,更要注意,各級招生機構及各高等學校實施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時,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陽光招生、規範招生,不得遊離於正常工作體制之外招生,不得違規委託中介招生,更不應再留出所謂的“內部指標”。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掃清招生中的不正之風,營造風清氣正的招生環境,使得騙子無立足的土壤,使招生公正、公開。(柯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