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中國最老品牌手機企業站到了懸崖邊緣。

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金立手機到了關鍵時刻。近日,印度媒體《經濟時報》稱,印度本地公司正在洽購金立的印度業務,價格不超過2.5億人民幣。這意味著深陷債務危機、重組進展緩慢的金立開始清理海外資產求存。

對印度業務出售傳聞金立方面向時間財經表示,消息不實,“金立一直堅持品牌國際化道路”。

但從種種跡象看,金立印度業務的出售概率極大。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向時間財經介紹,金立出售印度業務應該是為了更好重組。“這兩年隨著小米、OPPO、VIVO在印度市場的崛起,金立在當地表現已經不如前幾年亮眼”。

金立是一家國產老牌手機廠商,成立於2002年。從手機代工生產到創立自有品牌,經歷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完整發展過程,是山寨機品牌不多的倖存者。創始人兼董事長劉立榮引以為傲的一句話是:金立是市場上唯一從最早期存活至今的手機品牌。

金立的輝煌時刻在2016年,當年金立手機出貨量達4000萬臺,國產品牌中僅次於小米,位居第五。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出現首次下跌,寡頭效應增強,第二梯隊的金立處境艱難。同年底,金立爆發資金鍊危機,負債達百億元,劉立榮41.4%的全部股權被法院凍結。

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為走出危機,劉立榮下定決心重組金立,出售資產償債。期間,曾傳出國資背景接手的消息,但並無下文。金立方面表示,重組問題如有進展,將第一時間公告。

海外業務迷局

據金立官網介紹,金立手機2002年9月成立於深圳,是一家手機研發、加工生產、內外銷同步進行的民營手機企業,目前也是國產手機市場上資歷最老的品牌之一。以續航和安全為主要賣點,憑藉多年深耕的線下渠道,金立手機穿越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換,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

作為代工背景的手機品牌企業,金立較早開始了海外戰略。2010年金立成立海外事業部,在時任總裁盧偉冰的力主之下,金立2013年起開始在印度將ODM業務轉做品牌。盧偉冰曾公開表示,2016年第四季度,金立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達到5%。

金立海外戰略的效果一度稱得上亮眼。據金立官方數據,2014年金立手機的2800萬全球出貨量中,海外佔比高達55%。印度出貨量接近400萬臺,相當於其他所有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銷量的總和,成為印度第六大手機品牌。其他地區,在尼日利亞的出貨量300萬,僅次於深圳傳音控股旗下的Tecno。

印度市場是金立海外業務最大的一塊。最多的時候,印度市場為金立海外業務貢獻了近70%的銷量。由於印度的手機市場以公開渠道銷售為主,金立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促銷資源,2015年金立印度已有超7000全職員工,其中6000多名促銷員,同期中國金立促銷員的人數為2萬人。

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但金立在印度的好日子很快就結束了。金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一個原因,是在國內市場面對小米等對手的強大競爭壓力下,勝算渺茫。2014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初期經歷專利糾紛與市場適應的磨合,很快以同樣降維打擊的方式使金立的相對優勢不復存在。

數據說明了一切。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2018一季度的印度市場數據,小米份額為31 %,其次是三星26%、ViVO佔比6%和OPPO佔比6%。據當地媒體估計,金立目前在印度市場中的份額約為2-3%。

2017年底,力主開拓海外市場的總裁盧偉冰離職,被認為替金立海外業務的失敗擔責。一個細節是,盧偉冰離職創辦了一家做海外手機業務的公司誠壹科技,接手了金立原來的海外代工業務,劉立榮以個人身份作為小股東入股。

部分業內人士分析,金立之前的海外品牌手機業務基本以印度為主,海外代工業務交給了前總裁盧偉冰,印度業務的出售如果確認,或許意味著金立海外業務的全面收縮。

商業邏輯上看,深陷債務危機之下,出售一個前景不妙但仍有價值的海外業務合情合理,但從消息層面看仍然略顯突然。根據金立官網的消息,4月26日,金立還在印度發佈了兩款新手機。

頗具玩味的是,時間財經梳理印度媒體報道及國內信息發現,此次洽購金立印度業務的兩名投資者中,其中一位金立印度公司持股26%的小股東Vohra,其曾任金立印度總經理,2017年7月金立派新任CEO常士丹取代了他。

債務危機未決

金立的危機爆發始於2017年。彼時,智能手機市場整體下滑,金立身處二線梯隊的定位模糊弊端開始顯現。金立2017年的全年出貨量只有大約3000萬臺,比上年減少了1000萬臺。

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銷售量的下滑意味著公司現金流難以穩定。彼時一則“劉立榮涉賭”的傳言更導致金立的供應商、上市公司歐菲科技股價暴跌。歐菲科技向法院申請凍結金立部分資產,許多供貨商紛紛跟進。

恐慌傳導下,金立的一系列資產或被抵押、或被申請保全,劉立榮本人的持股也被凍結。欠供應商40多億元,欠銀行80億元,百億資金缺口的消息出現,金立危機發酵越來越大。

劉立榮表示,金立資金鍊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和2017年營銷費用與投資費用投入超限。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加上對外投資費用接近100億元,對金立資金鍊造成很大影響,導致貨款週轉困難,在拖欠貨款後被供貨商申請資產保全。

60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聯想到金立過去兩年頻繁更換的代言人,馮小剛、余文樂、薛之謙、吳剛和劉濤,各位定位形象相差很大的當紅IP均被金立請來代言“安全+續航”的主推點,外界對此的批評多於認同。

但金立負責營銷業務的高級副總裁俞雷在微博上喊冤:“營銷費用包含國內國外的銷售和市場費用、展臺、門頭、櫃檯、促銷活動、代理商銷售折讓、補貼等等和空中廣告,廣告只是其中小頭。他認為,金立的資金鍊危機是突發性的,“銀行再有錢,擠兌也會倒閉”。

金立危機發酵:重組進展緩慢 又賣印度業務

劉立榮沒有提到的是,過去三年,金立大筆投資金融及地產。2014年斥資7.1億元前海拿地、2014年出資9000萬購入微眾銀行3%的股份,2017年以12.18億元購入南粵銀行的股份。財經雜誌的一篇報道認為,劉立榮這是“把資源投入到增長更快更有保障的金融與地產”的戰略投資舉動。但此舉在沒有充分考慮金立造血能力的情況下,無疑於賭博。

劉立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不會逃跑,而是會留下來解決債務問題。必要的時候,自己會讓出公司控制權。2018年以來,陸續傳出金立重組的消息,海信集團、一家國資背景企業,均成為傳言對象,但都沒有下文。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表示,金立危機主要因為意外事件導致資金鍊斷裂。“要走出困境,需要在供應商、渠道商等多個領域重樹信心,難度不小”。

一位前金立內部人士告訴時間財經,金立的手機業務一直是自有生產線,重資產的模式對金立危機也有好的一面。“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其他手機企業身上,可能早就倒閉了。”

據《財經》報道稱,從金立位於東莞的工業園區一線員工處獲悉,大部分員工仍處於“放假”停工狀態,幾家分公司拿到的訂單也很少。未來,金立的股權或將發生重大變化,劉立榮出局的可能性較大。(北京時間財經 李拜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