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這個電影怎麼樣?

科技呵呵噠

你知道你在未來會死,但還是會好好過自己的日子。這就是《降臨》這部電影的主題。

《降臨》改編自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這部只有短短六十頁的小說,在1999年卻一舉斬獲了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科幻獎項:星雲獎、斯特金獎以及日本星雲獎。



但電影鯊有理由相信,在這部作品的創作初期,科幻並不是它的首要條件。

姜峰楠應該是想寫一個人,通過某種途徑,突然得知了自己的未來。在影片裡,體現為不知是否該生養孩子的女主。她在預見到孩子會先自己而死的情況下,選擇了接受命運,生下孩子。

也許很多觀眾會覺得疑惑,如果未來很幸福,家庭圓滿,這樣的預知會讓我滿足,可相反的,如果未來必定充滿悲劇,我寧願越晚面對它越好。

這樣的疑惑便引出 了電影的第一層思考: 你到底希望不希望自己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況且,女主在明明能預見自己孩子悲慘的命運時,還是決定生下女兒,

這也是《降臨》帶給我們的第二層思考: 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她應該明白,自己被贈予這個“工具”,並不是為了去改變一些事情,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與過去和未來的關係。是為了活得更明白。



《降臨》就是這樣一部披著科幻外衣,實則探討深刻哲學思考的電影。可以這樣說,這部電影是不太“好看”的,或者說不太“易看”的。但如果我們能夠嘗試多接觸這類不那麼淺顯直白的,留出一定空間讓觀眾自己思考和總結的作品,較少被“炫、酷、拽、爆裂、碉堡”標籤牽著鼻子走,我們才算是離真正的優秀電影更近了一步。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電影鯊

電影《降臨》是一部關於外星人的科幻電影,但我第一次看完電影之後,老實說,一頭霧水。好好的一部科幻電影,沒有很多科幻素材,卻好像要表達學習一門外語有多麼不容易。

即便如此,影片情節中仍有至少三處疑點使人不能理解。

1 外星人的飛船如同一個四面開花的雞蛋瞬間出現在世界各地。但從影片中來看,各地的飛船都是一樣的,而且每個飛船都有兩個一樣的外星人。而在女主學會他們的語言之後,飛船又以同樣的方式集體消失了。難道外星七腳怪可以瞬間轉移?


2 外星人教會了女主他們的語言之後,女主便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但卻避免不了女兒的死(小說中女主女兒死於一次意外,而非癌症)。七腳怪自己不僅能夠預知未來,而且可以不受時間限制。那麼,當人類要炸死外星人時七腳怪為什麼只是將男女主角推出飛船,而自己的一位七腳怪同伴卻被炸死。既然不受時間限制,不是該很容易阻止或逃脫嗎?

3 外星人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甚至可以穿越時空。卻要費這麼大的力氣來教好幾千年以前的地球人一門自己的語言,理由竟然是需要三千年後的地球人幫助。讓人很不能理解,他們到底需要地球人幫助什麼?


這三點疑問在我看影評時候,看到獲得認可較多的解釋是片中的哲學思想。例如為什麼女主知道自己女兒要死於一次登山意外,卻並未阻止。解釋為:假如你能夠看到自己的一生,那麼你會想辦法改變它嗎?女主選擇了坦然接受,即使明知女兒要死,也沒有阻止。可實在有點牽強,女主心胸寬廣,視女兒的死如歸還能理解,七腳怪為什麼也沒有躲開爆炸呢?難道也是想開了?況且影片是一部科幻電影,又不是一部宗教、哲學片。


直到最近看的兩本書才解開了我的心結——《相對論》與《時間簡史》。同時對作者的佩服也油然而生。

1

第一個問題,要從四維時空說起。其實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三維空間,加上時間將它叫做四維時空。對我們而言,無論長、寬、高都是可以變化的。唯獨時間,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變化,即過去、現在、未來。那麼,若存在某一個時空,或者某種“生物”,可以讓時間如同上下高低一樣可選擇的話,這個時空就是絕對四維時空,而能夠穿越時間的“生物”就是絕對四維生物。

絕對四維生物對世界的感覺是與我們不同的。由於他沒有時間概念,那麼他看我們(暫且把這個感覺叫做“看”),完全可以先看到我們死,再看到我們生,不遵循時間限制的因果關係。同時,也能夠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多個地點。

而對於我們而言,並不能夠感受到絕對四維時空,那麼,即使有這麼一種絕對四維生物,我們也只能看到他三維的部分,而對於超出時間規律的部分便看不到。這裡難以理解的話,可以想象螞蟻的視覺世界。他相對於人來說,少了高度的概念,那麼螞蟻會怎麼理解在他面前突然消失的腳呢?這與我們感受不到三維以外物體的原因類似。

影片中七腳怪告訴女主,他們的世界裡沒有時間的限制。那麼,七腳怪的飛船同時出現在了世界的多個地點,而每一個飛船裡都有同兩隻七腳怪就可以理解了。七腳怪就是絕對四維生物,而他的飛船內部是絕對四維空間。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飛船其實就是由於時間維的限制,只看見了飛船整體的一部分。那麼七腳怪當然可以在飛船內自由移動,表現給我們就是七腳怪在世界各地瞬間移動。

影片最後,女主進入了飛船內部,也就是絕對四維空間內部,也感受了不受時間限制的世界,那種美妙才能夠解釋女主最後流露出的喜悅表情。


2

量子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量子在不觀測之前,是以波疊加的混沌狀態存在。一旦實施了觀測,則會發生坍縮,量子立即以粒子態存在。物理學中著名的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已將此證明。如果用宏觀物質舉例,就是著名的薛定諤貓,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之後,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根據經典物理學,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在量子的世界裡,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外部觀測者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後才能確定。

一聽著略有唯心主義的意思,是吧。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宏觀物質態,而非量子級的微觀世界,對疊加態這種事很難理解很正常。這裡不做講解,有興趣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在這裡只用它的結論,只有發生了觀測行為,量子的狀態才得以確定。

再次回到電影《降臨》,雖然女主擁有了預見未來的能力,但她能夠改變未來不如意的結果嗎?當然不能。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感受到的世界並不是以物質形式存在的,一定是量子形式。那麼,不對未來進行觀測行為時,未來的狀態只可到那一時刻方能確定。一旦進行了觀測行為,量子狀態便立即確定。這時候,無論再怎麼改變過程,都改變不了觀測到未來的那個結果。

女主不是不願意救自己的女兒,而是完全沒有辦法改變未來經過自己觀測後,已經坍縮的確定狀態。女主當然心裡清楚,無論自己做什麼樣的改變,結果均不會改變。因此才有了小說中的一句話:在確定的起點和終點之間,你的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實際上會導致一條極值路徑。

七腳怪的情況甚至比女主更慘。女主僅是可以預知未來,還有預知或者不預知的選擇。而七腳怪卻始終能夠完全知道自己的一生是如何度過的。就像小說中所說: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已經排好的話劇一樣,自己只需要按照上面安排的去做就可以了。那麼,即便七腳怪不受時間限制,也不能改變已經被安排好的被炸死的命運。


3

那麼,七腳怪到底來找人類幫什麼忙?

這裡又要提到量子的不可觀測原理,就是上面講過的,量子本身處於多態疊加的混沌狀態,當實施觀測行為後,量子會坍縮為確定狀態。

七腳怪的世界科技發達,但他們的世界最缺的就是“不確定性”。由於他們絕對四維的限制,無論物質還是量子都是確定的狀態。即使他們能夠知道自己某個時刻會有災難,會滅絕,也沒有能力改變。就像我們不理解他們可以預知未來一樣,他們也沒有想到還有一種不同於他們的四維時空,竟然存在未來“不確定”這樣的怪事!

這時候,好幾千年後的人類與他們接觸了,他們發現了這個奇特的物種“人類”,他們的不同選擇竟然會影響結果。那麼,為了自己的種族不滅絕,他們回到幾千年前的地球,教會人類自己的語言,想要利用人類的不確定原理來改變自己種族的命運。

不過,結果也許會另他們失望。還是不可觀測原理,即使千年前的人類學會了他們的語言,那麼掌握語言的人也具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具有不確定性了,又如何幫改變他們要滅絕的命運。問題到這裡結束了,可電影還沒完。


女主學會了七腳怪的語言,並獲得了七腳怪的能力——預知未來。但僅限於意識上的預知,並不能實現時間穿梭。

那麼,她不得不考慮自己該如何過完一生。要麼選擇預知未來,放棄自由意志;要麼保持對未來的無知,保留自由意志。不過,一旦女主選擇預知未來的時候,她就再也無法回到自由意志決定未來的狀態了,因為人生的結局在她窺探未來的瞬間就會刻下,無法再次改變。

選擇對未來無知的時候,世界會遵循因果關係,每次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後果。於是會出現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懷疑另一些選擇可能更好——這時候是痛苦的,明明自己有自由選擇的能力,但自己的選擇卻導致了一個自己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然而選擇預知未來的時候,就首先看到了結果,也就是以目的論的方式看世界。雖然自己看透了整個未來,自己也可以選擇結果到來的過程,但結果就在那裡,無論如何選擇過程,都不會改變——這時候也是痛苦的,自己明知會有不如意的未來,但卻無法避免。

預知未來果真是個充滿誘惑的伊甸園蘋果。如果給你這樣的一次機會,讓你選擇是否擁有預知自己未來的能力,你會如何選擇呢?


趙白白

看完2016年的最新科幻大作《降臨》,我就迫不及待地上網補看了特德.姜的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的一些資料,覺得這個故事的創意太牛逼了。“降臨”這個名字不好,完全沒有表達出原著所要表達的內容(《你一生的故事》曾獲得科幻小說“星雲獎”)。這部電影雖然被各大電影節追捧,但是拍攝的略顯沉悶,而且拍攝手法造成了觀眾理解上的歧義,所以是一部失敗的改編電影。之前我的2016年度最佳科幻電影是《幽冥》,直到看完本片,我覺得《降臨》給我帶來的啟發遠大於《幽冥》,所引發的思考也很有啟發性的,所以理應將其評為最佳。

《降臨》講述了外星人飛船來到地球,艾米·亞當斯飾演的語言學家受僱於政府,來與外星人溝通了解它們此行的目的。然而當用外星語言“七肢桶”與她交流時,她突然獲得了一種預見未來的能力, 她可以看到自己女兒從出生到死亡、已知或未知的完整一生,而恰恰這就是電影改編不佳的地方。電影用了穿插時間線的手法,一開頭就顯示了女主角回憶自己女兒的成長,跟她後來預見自己和女兒的未來相混淆,觀眾完全不知道小說要表達的意思。女主角是在學習外星人語言後才具備了預見未來的能力,這點電影不但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甚至將她和回憶穿插在一起造成了觀眾理解上的混亂,所以網上很多原著讀者都吐槽這點,而且小說中很多精彩的哲學思考完全無法體現在電影中。

電影和小說所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 “語言影響人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仔細想想這話,非常有意思。 我們大多數人從來都沒有認真思考過一門語言和文字對一個人的真正影響,從小就學會的語言在一個人長大之後被想當然的忽略了,好像那些語言都是天生的,不值得思考。 我們中間有多少人曾經為了本國的文化而自豪,也曾藐視其他的文化,這其中是否有漢字對中國人的影響,方塊文字所產生的對思維的影響一定不同於字母文字的影響,這種影響究竟是怎樣的。 中國人建立的文化學術體系和印度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什麼,為什麼印度人不善於記錄文字,而長於記憶? 這些是否都有文字的影響。 我們現在回頭想想, 其實文化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和壞。它的關鍵之處在於它會影響你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方式,那麼你就會潛移默化地那樣去思考。我們站在文化角度去批駁對方的時候,我們已經掉入了一個不易被察覺的陷阱。 再進一步思考,我們每個人在後天的生活中又學習了多少種新的符號體系,每一種學科和學術都有自己的符號體系,比如玄學,如果我們把梅花,大六壬,奇門和八字都當做一門語言,它們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八字的語言是“干支五行”, 紫微斗數的符號是“南北斗十四個主星”, 占星的符號是“日月五星”,它們的符號體系也必然會塑造你的感知。 如果你沒有跳出這個系統符號模式,它就會不被你察覺的情況下影響你並限制你,你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認知上的準確, 但是你必然受困於它。 作為程序員的我在互聯網上看到最多的論戰就是程序員的“語言之爭“,現在重新審視一下這種“無聊的爭論”, 你會發現語言確實限制了你的思維,甚至在塑造你的性格,這種反思是“細思極恐”的。 再進一步想, 你為什麼會出生在中國學習方塊的漢字,你為什麼會出生在美國學英語,你為什麼會出生在西藏學藏文,你考慮過這背後的因果嗎?

外星人“七肢桶”所傳授給女主角的語言讓她具備了預見未來的能力,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人類受困於一種線性的因果, 這種因果有著很明顯的時間性, 因為它有前後的概念,所謂“前因後果”。 我們只能看到現在,回憶過去,而對未來一無所知。小說和電影將這種現象歸於我們受制於自己的語言,我們的認知被語言束縛。 而“七肢桶”的語言不可拆分,沒有所謂的詞彙(這點好像電影也改錯了),它是一筆畫出,一個符號就表達完整的意思,它不是線性的,不在過去時,不在現在時,也不在將來時, 而是同時在所有的時間,所以這種語言就讓掌握它的人具備了同時感知時間軸全部的能力。 這就是語言對人思維模式和感知方式的影響。

我覺得這個電影給我們的啟發是:
1: 每一種語言或符號體系都會對我們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甚至無法察覺
2: 每一種語言或符號體系都有其特點和侷限性,不可能讓我們具備超然全觀的覺知
3: 如果真的存在“七肢桶”這種可以讓人在學習中獲得超然全觀覺知的語言,可以洞悉前世今生,這幾乎接近佛陀的“拈花微笑”般的開悟,那真是太值得學習了


看完這個電影,你還會固步自封在一個體系中嗎?


其實我是個做搞笑視頻的,關注一下唄,謝謝啦!


叄肆伍陸

概念,真的是人類知識裡最重要的東西。名詞,真的是人類語言裡最重要的一類詞彙。

《降臨》,它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電影后半段,插了一段情節:

女博士的女兒跑來問她,「有一個概念,描述事件雙方都獲得了好處,叫什麼?」女博士說,「win-win,雙贏。」女兒說,「不是這個,是另一個,更高級更專業的說法。」女博士當時正在忙,就回了一句,「想知道去問你爹吧。」女兒聽了,有點不開心地離開了。

然後中間又繼續沿著主時間線,開始講人類和七肢怪的溝通。七肢怪來了12組,每組對接人類文明中一個大的國家,美、俄、中、英、法、澳之類的。它們同時都向各自對接的人類提到了:「武器」「1/12」。原本齊心協力想要破解外星語言的國家,慢慢地彼此都主動切斷了聯繫。是啊,這個信息的暗示似乎很清楚:我們高級外星文明準備向你們地球人提供武器,但在12支力量中只能有1支最後存活下來,和我們外星文明進行談判。

於是,原本鬆散的「外星語研究」學術聯盟,在各國軍方的阻攔下,很快就破裂了。可女主畢竟是女主,編劇要求她一定要想方設法拯救全人類,不要讓全人類陷入自我毀滅。怎麼辦呢?畫面又回到了一開始的那段情節:

女兒聽了,有點不開心地離開了。但女兒沒走遠,女主突然想起來了,回頭說了一句,「非零和博弈,那個和 win-win 雙贏同義的、但聽起來更高級的詞彙,叫非零和博弈」。一切豁然開朗。

按照學術定義:「非零和博弈」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並不是零,有別於「零和博弈」。由於自己的所得並不一定等於他人的損失,連自己的幸福也未必要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博弈雙方存在「雙贏」的可能,博弈的最優解從「競爭」轉向「合作」。

所以七肢怪這種表達能力在人類看來非常堪憂的外星高級文明是想說什麼呢?有沒有可能是這樣一種解釋:「武器」「1/12」是指,我們高級外星文明準備向你們地球人提供武器,但每支力量只收到1份,人類要團結起來集齊12份召喚神龍,才能獲得許願機會。即使你想到了這種可能的解釋,想要說服其他人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電影中那些可能根本在腦子裡就沒有「非零和博弈」這個概念的商將軍呢?


就是「非零和博弈」這個概念,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覺得堅持看完這部節奏沉悶、主題混亂的用愛發電的科幻片,也算是有所收穫。

無獨有偶,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文章,講霍金對人類文明走向的觀點:「人類前所未有的需要合作」,因為到了現在這個信息量級,不合作是不可能有任何科技上的突破的。人類文明在工業革命之前,一直在「馬爾薩斯陷阱」裡掙扎:

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產資料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因此「多增加」出來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

赫拉利在其《未來簡史》中回顧了工業革命之前,提到了人類文明的3大「死神」,饑荒、戰爭、瘟疫。擺脫這些消耗人口的陷阱,靠的就是基於人類大規模協作而出現的科技革命。而在工業革命後、科技繁榮的今天,赫拉利認為人類新的3大追求變成了:身體長生、精神幸福、智力成神。

確實,這些聽起來沒有哪個是能獨立實現的。現在人類看似擺脫了饑荒、戰爭、瘟疫,但事實上,如果沒有下一次的科技革命,人口仍將按幾何級數增長、生產資料仍將按算術級數增長,總有一天,人類會發現自己又掉進了「馬爾薩斯陷阱」裡,只不過這個陷阱規模更大、週期更長罷了。從「零和」到「雙贏」,從「爭鬥」到「協作」,是人類文明走向真正未來的必由之路。於是,我們從「稀缺經濟」,進入了「豐饒經濟」。


科學家種太陽

《降臨(Arrival)》: 一場科幻元素包裝的哲學思辯之旅。

《降臨》是改編自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的電影,亦是《邊境殺手》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本片雖然涉及外星科幻的元素,但絕對看不到外星人四處肆虐的震憾畫面,更沒有地球人英勇反擊進而逆轉大局的既熱血又刻板的戲碼。有的只是劇情推動的過程中不時向觀眾丟出頗具思考性的議題。因此,對我而言,《降臨》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思辯書籍,所以這篇既非影評,更非心得。說好聽是與作者(導演)的心靈對話,說普通一點則是看完後的「雜談碎碎念」(笑)!

嚴格來說,《降臨》的劇情並不難懂,就是擁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後需要地球人的幫助,故來到地球提供先進技術給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飛猛進,達到3000年後能幫助這些外星人的水平。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世界各國無不驚慌失措,深怕外星人來意不善,加上兩個世界的語言系統差天共地,地球人的語言屬線性邏輯,外星人則是非線性思維,所以也就更加深了地球人的恐懼。所幸,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的語言,更因此產生了預知能力,不但解決了外星人問題和地球人團結難題,更在得知自已未來的命運後,沒有產生任何改變的企圖,反而坦然地接受它。

平心而論,《降臨》的格局是宏觀的,但切入點卻是微觀的,女主角的生命過程才是全片的主軸(因為原著都叫《你一生的預言》了嘛!),再加上外星人的語言符號展現,似乎和我國傳統的水墨潑畫有某程度相似,所以除了形式之美外,對照片中外星人與地球人交流的場面,更有溝通與阻絕並存的寓義內涵。

所以,《降臨》的科幻元素是皮相,哲學議題才是靈魂。此外,導演挺賊的,一開始看起是採直敘法,然而直敘之中有插敘,又用倒敘法來包裝,誰知到了後面才恍然大悟,那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回憶」,但也同時給了我驚喜感,並且更扣住本片的主題,所以雖然賊歸賊,但我挺喜歡的XD。而片中的幾個人生哲學議題,有的雖是人人熟知的道理,但仍是值得重視的處事原則,以我的「有限智商」的理解和感想,其重點整理如下:

(1)溝通的重要性: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天都在進行社會互動的實踐,而互動目的就是完成某種共同的目標,所以溝通帶給我們的不單是達成「意義共享」的相互理解境界,更是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紛擾的重要機制。可惜,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溝通雙方的個性、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側重之處都不盡相同,甚至當下情境的因素都可能是左右成敗的關鍵,而溝通一旦失敗,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所以,《降臨》除了了用外星人非我族類的象徵來突顯這個難題,更透過「同為人類」之間的思考差異所產生的矛盾來強化觀眾對「溝通難度」的印象。

(2)語言影響思考:本片重要議題之一的理論基石是「Sapir–Whorf hypothesis(沙皮爾-沃爾夫假說)」,大意是說「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雖然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反之亦然),但也不得不否認生活中確有不少例子挺切合這個假設。例如,我們中文的「緣份」,英文就很難有百分百的對應字,可見華人文化中就有「緣份」這東西和由此產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但西方人就沒有,因此人情義理的互動就不同。

此外,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加拿大學者McLuhan著名的「媒介就是訊息」說(意謂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的使用行為,進而改變社會文化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路的使用行為強化了所謂的「同溫層效應」),因為若將「媒介」定義為「訊息的載體」,那語言絕對符合這定義,而語言的特性(語法,用字、不同情境下的意義)當然就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而其思維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片中最明顯的例子,美國與大陸分別用了「英文單字」與「麻將符號」與外星人互動,依的McLuhan說法,由於這兩種「語言(媒介)」有巨大的特性差異,所以影響兩方的思想模式,後來果然對於" offer weapon "的回應產生了兩極反應的解讀。

有意思的是,除了思想上的例子,《降臨》更安排了人類在掌握了外星人語言的邏輯後,突破舊有語言的線性思維框架,使得大腦獲得進入某種「感知事實」的冥想狀態,可預知未來事實的發展。這個劇情的設計不但高度切合電影本身的理論假設,形成自圓其說的效果,而且這個例子並非只有想法上的改變,更是「大腦意識的生理機能」的提升,更予人一種更具體、不再是那麼遙遠的感受。而且,重要的是,這部分的意義不但折解的時間侷限,更和前述構通主題環環相扣,因為這同時點出了「我們都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與文明的限制(偏見)中」的因境。

(3)因果非二元對立:這個論點是承接上面的設定,由於人類思維因為習得外星語言,而對時間概念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掌握,這使得前因後果不再是二個獨立存在的二元體,而是交織、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同體」。理論上,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降臨》最後卻形成了時間和思維的「非線性化」,結果「未來確定的結果」是「今日行動的原因」,而「今日行動」又造成了「未來已知的結果」的發生。所以,一件事可以同時「因」和「果」並存,形成的原因並非單一,且各有影響,互為因果,因此片中這種「迴路效應」的發展,頗帶點佛家「輪迴」和「因緣造作」的禪意。

(4)「宿命論」和「自由意志」: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離婚和喪女),但是她依然選擇接受了這個未來。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降臨》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因為這讓我強烈感覺不是要去「選擇」自已的未來,而是要去「完成」已經註定好的未來,變相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為了細究這問題,我又將幾個以前讀過有關命運的概念又做了梳理比對:

a) 「宿命論」: 有種至高無上的力量「安排」好了一切,所有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管我們怎麼做、抉擇(即使已預知結果),也無法改變結果。然而,明顯看出她仍有「選擇」的能力的,當然以「宿命論」來看,她的自主思考可以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但我並未感受到編導有操作這種走向的強烈企圖和氣氛,而且若是如此,本片的格調就變得一般無奇了,也不會受到如此好評。

b) 「決定論」:常和上面概念搞混,這個論點強調「因果律」,意即「凡事有因就有果」,自然界中有種客種規律秩序,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前事件(=前因=充份條件)所引起的;反言之,若已知甲事件(=前因=充份條件)發生,但我們可以推論出乙事件會發生的「必然」。這個論點也產生了自由意志的悖論,因為一般我們的思考多是因應外在剌激所產生(例如有人指控你,你會思考如何反擊「指控」這事),而既然「決定論」說每件事情的發生皆因前事件所致,我們思考的範圍和產生的行動結果豈不也受前因(外在剌激)所「決定」?

這又分為有「完全決定論」和「不完全決定論」,前者沒啥好說,效果和「宿命論」一樣;後者則是代表人還是有「某程度的自由和選擇」,因為前因只能「影響/限制」我們思考和選擇,但非「決定」,所以未來有改變的可能。就整部電影所呈的線索和意象,我個人較偏向「不完全決定論」的論點,因為看得出來她不但有選擇能力,且是經過幾翻思量。

但重點來了?那她為何選擇這個悲慘的未來,結果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若試著去解釋女主角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唯一勉強能說服自已的是,因為「過程」是溫馨、甜蜜的,「知道和體會」是兩回事,或許人生真像一套酸甜苦辣俱備的餐點,每種滋味都須品嚐,生命每個環節經歷才會完整。This has been the best explanation that I can come up with!

然而,若以「我自已」來看的話,以所沐浴的文化觀來解釋,依「佛家哲理」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緣聚而生」及「緣散而滅」(該來就會來,該走就會走),加上佛教強調「如是因得如是果」(未來的果是過去的因造成的,所以必須自已承擔,這和「決定論」的因果律內涵不盡相同),而且教義中的三法印之一「諸行無常」也提到沒有永恆存在的事物,所以無須執著「我」看到的的「未來」(離婚和喪女),緣來則應,放下自在。而且,從正面來看,佛教不強調「宿命論」,未來的果雖是過去的因緣所造成,但積極對面後的態度改變,若有新的因(善)緣產生,日後命運未必相同。

若再從「道家老莊之學」的角度而論,雖然人束縛於不可抗力的客觀條件上,但心中若可放下對「相對價值」的執迷(是因為人們習於用某「特定標準」來衡量,所以認為離婚和喪女是不好的),進可依情況轉換心境,心境的改變等於為日後人生投下有如蝴蝶效應的改變因子,日後亦未必如此(因為道家強調自然平衡,但反過來說是「一動整動」,有如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機制);退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我們無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物,只能改變面對它的態度,人生際遇未必不能「逍遙」!

總之,《降臨》探討了不同生命的因果關係、線性時間的可逆性、溝通的重要性、語言的缺失及自由意志的悖論,全片充滿著神秘卻憂傷的唯美,更將各種人生哲學用各種幻化萬千的符號來呈現,其後座力非比尋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嚐的佳作無誤!


影評寶寶

我想談談該電影的發行

電影最先於2016年9月1日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作全球首映,並也於2016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柳賴德電影節與倫敦電影節上展出。該片定於2016年11月11日在美國廣泛上映。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2016年11月11日

德國 2016年11月10日

意大利 2016年9月1日(威尼斯電影節)

加拿大 2016年9月9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葡萄牙 2016年11月10日

斯洛伐克 2016年11月10日

捷克 2016年11月10日

澳大利亞 2016年11月10日

巴西 2016年11月10日

羅馬尼亞 2016年11月11日

加拿大 2016年11月11日

挪威 2016年11月11日

英國 2016年11月11日

愛沙尼亞 2016年11月11日

瑞典 2016年11月11日

意大利 2016年11月24日

法國 2016年12月7日

比利時 2016年12月7日

哈薩克斯坦 2016年12月8日

俄羅斯 2016年12月8日

烏克蘭 2016年12月8日

希臘 2016年12月8日

阿塞拜疆 2016年12月8日

白俄羅斯 2016年12月8日

新加坡

2017年1月12日[11]

中國大陸 2017年1月20日



票房

在美國,分析師估計《降臨》能在首週末從兩千兩百間戲院中獲得1700萬美元的票房,儘管片商保守估計為1200萬至1500萬美元[30]。週四晚上,電影從一千九百四十四間戲院中獲得140萬美元的票房[31]。美國首週末獲得2400萬美元的票房,位居當週票房排名第三[32]。

中國大陸獲得1.09億人民幣。


Kelly215881886

很久之前看完了《降臨》原著《The Story of Your Life》,電影版相比起來略有失望,但也是可圈可點的。

首先,好的方面是電影的配色和氛圍的營造。電影的畫面非常美,以藍色為主色調,增添了一分神秘,似乎隨時都可以截圖出一張不錯的桌面。另外,電影將外星文字進行了視覺化,這是一件需要想象力的事情,而且電影中的文字極具美感,有點類似中國文化中的水墨畫風格,細心的觀眾可以注意到每個文字間的細微區別,這些具象化的事物是很難只通過書來刻化的。

另外,敘事結構也遵循了原著,現在和未來交叉進行,直到最後才揭曉謎底,引人好奇。 但是不得不說,電影把太多的鏡頭聚焦在了女主身上,雖然展現了她逐漸頓悟的心路歷程,但若是能更多地表現她研究的過程就更好了,這樣觀眾對於很多研究的內容會有種一頭霧水的感覺。

原著最精妙的想法便是人可以通過對語言的學習而掌握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像外星人一樣感知時間,從而預知未來。這個概念需要很多語言學的鋪墊,包括文字和口語這兩個系統的取捨,書寫的順序等等,男主作為物理學家其實在和七肢桶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它們對高深理論的理解似乎是非常普遍直接的,這些電影版都弱化了,所以導致最後女主說出主旨時也不那麼令人驚歎了。

最後,電影還包含一個略有哲學性的問題:如果能預知自己的一生,我們會怎麼做?看見了不少人的回答,但最讓我信服的答案便是像自己預見地那樣去做。因為所有的選擇都被宇宙試過錯了,所以這一生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後悔無用,人生需多多體驗。


美劇販

《降臨》用簡單的一個語言學假設,延伸開來講述人與外星人的第三類接觸和語言解讀故事,拋開劇情中尷尬的國際政治,已經算是一部非常完整的硬科幻類型的科幻小品了。與其他由編劇刻意創造邏輯悖論拍攝的“燒腦電影”不同,《降臨》的“燒腦”對於我來說,很信服,在電影中沒有把對悖論的解釋歸為精神疾病、幻覺、神力、超自然力量,而是用一種極具說服力的語言理論解讀,更給人了一種真實感。《降臨》的燒腦還體現在對於外星人的描述不落窠臼,塑造出一種完全與人類不同的生物——七肢桶,從外形到認知都與人類完全不同,也不是地球生物的進化戲碼。既不像《星球大戰》、《星際迷航》中把外星人作為人類的翻版,也不像其他包含外星生物的動作類電影諸如《世界大戰》中,外星人的外形塑造極富差異化,而對於細節方面的塑造幾乎等於空白,這也是它為什麼在科幻譜系中劃為“硬科幻”一類——對於外星生物細節上的描繪極為大膽且使人信服。要我來說,《降臨》大致上可以算是拋棄黑暗叢林體系且和平友好的《三體》鴻篇鉅著的一個小側面。總體來說我給《降臨》打8分,滿分10分,去掉國際政治戲碼,打9分,滿分10分。
我也來蹭熱度,嘗試解讀一下《降臨》這部電影,文章中不會包含太多細節性的描述,其一,不再去重溫這部電影的話,細節有些記不清。其二,不想有劇透的嫌疑,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留下欣賞電影佳作的好奇心。
架構《降臨》的理論基礎
提到理論基礎,我們先來聊聊硬科幻。硬科幻可以簡單概括為: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以描寫可能出現的技術所產生的的影響為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普遍會立足於一個可信度比較高的科學技術或猜想,儘可能的追求科學的細節準確。簡單地舉個例子《星際穿越》、《太空旅客》就屬於比較典型的硬科幻,而《星際迷航》系列、《黑客帝國》屬於是把硬科幻、軟科幻還有娛樂性兼顧地比較好的電影作品。
《降臨》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我沒有看過,所以本文只由電影提供的信息展開討論。本片的理論基礎有兩個:
1.語言決定思維方式。
2.思維方式決定對時間的認知。
以非常簡單的理論為基礎,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像《三體》的故事般宏大,所以我認為《降臨》是一部“科幻小品”。
“語言決定思維方式”,是現代語言學上一個極富爭議的假說,就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也被稱為語言相對論。語言相對論有著強式假說和弱式假說兩種,對於內容不作過多贅述,《降臨》選擇了其中的強假說作為基礎,即:語言的結構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思維模式和邏輯方式,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倚賴於語言。
思維方式決定對於時間的認知。人類的語言是一種線性語言,採用因果關係拼接和有序的方式表達語義,因此思維方式也是因果性的。如叔本華所說“因果性是構成物質真正本質的東西;沒有因果性也就沒有物質了。”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也是線性的,時間即是因果關係,人也是通過事情發生的順序去感受時間的。七肢桶的語言(下文詳細)是整體的同步的,對於時間的認識是並舉的。因此在七肢桶的思維中沒有因果的概念。
在這裡我們不論這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只是接受它理解它,為理解電影劇情將有很大的作用。
“七肢桶”的語言和思維。
七肢桶的文字令人費解,和人類文明產生的文字採用完全不同的規律,與人類文字的橫向或豎向順序書寫不同,七肢桶的文字不是以一定順序組合元素構成,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他們的文字是一種非線性排列的文字,一句話中如果要包含更多的語義,噴出的一團“圓圈”(電影中對於七肢桶文字的表現就是水墨畫般的圓圈,一句話就是圓圈,而語素則表現為墨汁濺開的效果。文字是在空間呈現的。)的構造也就越複雜。
七肢桶文字的設定就是語言和思維關係的產物。他們的文字和他們的思維是一致的,文字沒有順序,思維沒有因果。他們的時間觀因此也不是線性的。
七肢桶的思維模式主要體現為以下:
1.沒有因果邏輯,事件的發生就是發生,無因無果。對於人類線性思維中的起因、經過、結果,對於七肢桶來說的是同等地位的事件。
2.非線性時間觀。過去就是未來,現在作為過去和未來中間虛弱的臨界點,七肢桶可能感覺不到。用一種不恰當的類比來表達的話,人類的時間觀如同一條流淌的河,七肢桶的時間觀就如同靜止的大海。這個設定對於七肢桶來說就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能力:用人類的思維來說就是穿越時間、預知未來。對於七肢桶來說,時間就像三維空間任意一維,不是一個矢量,沒有方向,行為和思維的前後互為因果,或者說,沒有因果。
3.對於事件的闡述是目的性的。“當人類和七肢桶的遠祖閃現出第一星自我意識的火花時,他們眼前是同一個物理世界,但他們對世界的感知理解卻走上了不同道路,最後導致全然不同的世界觀。人類發展出前後連貫的意識模式,而七肢桶卻發展成同步並舉式的意識模式。我們依照先後順序來感知事件,將各個事件之間的關係理解為因與果。他們則同時感知所有事件,並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來理解它們,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七肢桶無法理解簡單的數學定律,卻能理解複雜的數學定律。數學規律是文明生物的通用語言,當人類試圖和七肢桶交流時,派出了很多科學家,其中就包括數學家。人類發現七肢桶並不能理解數列,但是卻可以理解變分法這種高等數學,也能理解光傳播的規律。
一個悖論
在電影的過程中,以不斷閃回的方式,講述了女主露易絲和她女兒的生活,直到電影到了末尾,才知道這是露易絲自己預知“未來“(我想給這個未來加引號)的能力。
在觀影過程中,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女主角露易絲究竟是在同七肢桶進行第五類接觸後,解讀了七肢桶語言,才得以獲得洞悉時間的能力。還是因為她本身就有這種能力,才可以解讀七肢桶的語言。
這時我們便陷入這樣一種悖論:
是因為七肢桶有這種感知時間的方式,才形成了這種語言?人類學會了這種語言,就獲得這種感知時間的方式了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彷彿理解了其中的“邏輯”(這個邏輯,我也想加引號)關係。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不自覺地就進入了固有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因果性(線性)的思維模式:A導致B,B導致C。同樣的時間放在非線性的思維模式中,A、B、C,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再用線性思維的方式去解讀的話,就是A、B、C互相影響著其他事件。人類用因果關係去感知時間——A、B、C之間的發生順序,七肢桶則不這麼看。我們能理解順序的事情,卻不能理解
因此在用人類固有的因果性思維去理解露易絲預見未來時,就會陷入一個自制的困思邏輯之中。其實解讀這件事時,很簡單:露易絲就這樣預見未來了,僅此而已,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僅此而已。
此時,彷彿又陷入了另一個悖論——宿命論。
關於宿命論,關於勇氣,關於愛
假如某人真的獲得了這種能力,預見了自己的未來,因此做了會改變自己的預見的事,是否會改變未來。
正如露易絲已經知道跟伊恩結合後,自己未來的女兒會患上罕見疾病而死,但是她依然選擇了這樣做。是一種直面命運的勇氣。電影中的表現溫情而富有勇氣:“儘管我知道生命旅程的結局,我依然擁抱它,享受它。”
露易絲跟伊恩的愛,和對於家庭、親情的期盼,讓她擁有這樣的勇氣面對命運。但是,如果,她不呢?
宿命論中的漏洞是《降臨》裡瑕不掩瑜的瑕。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把對於宿命的不屈從理解為一種真正的勇敢。在這裡就讀半句詩吧:豈因禍福避趨之。
現實意義
《降臨》裡涉及的國際政治話題,我不想做過多解讀。中國依然電影裡扮演了反面角色,但是比起其他,這部電影真的不算黑中國。
最後我想引用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的一句話來結束,用語言學為由語言學而起的電影討論做結束。我之所以用七肢桶的文字作為公眾號頭像便是由此,也算是一種現實意義吧。
“語言相對論本來是為了證明無文字的民族和歐洲文明人一樣,擁有同樣複雜精密的文化。但是,這些意在培養寬容精神的域外故事完全變了味,它們恰恰迎合了人們狹隘的民族心理,將不同於本民族的文化風俗看成黃疸不敬的怪異行為”——史蒂芬·平克

阿喬什麼喬

上午得知Johann Johannson去世的消息有點兒震驚,熟悉他配樂的人都知道其在電影節的地位,在我心目中,是不輸於Hans Zimmer的存在。而前者和加拿大著名導演丹尼爾·維倫紐瓦合作過的諸多電影作品,也看成影迷心中的經典。兩人之所以被稱為黃金組合,一部分原因來自於Johann靈性而具有穿透力的配樂——他總是能用腦海中的音符,將之與電影主題配合在一起。

之於《降臨》,這部電影最出色的部分,除了畫面,如果還存在能讓我進影院四刷的原因,恐怕就來自其出色的配樂和音效了。

《降臨》無論從各個意義上說,都是一部另類而不失特色的科幻作品。電影中沒有人類和外星生命體之間的血腥屠殺,儘管因為誤解,故事一度顯得非常緊張,但最終這部電影的格局實際上是放在女科學家和其將要面對的命運層面來探討,科幻,不過是這部電影的一個殼。

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華裔作家同名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影片中,導演用細膩委婉的方式,用一個母親的視角,審視了她對於自己命運的抉擇。同時,也向觀眾拋出了一個艱難的命題——如果你知道你未來的孩子會夭折,那你還會選擇給予TA生命嗎?

最終,母親的選擇讓人動容,但同時也容易招來非議。贊成的人從中看到了深沉的母愛,反對的人看到了自私。

對於節奏緩慢的《降臨》來說,這是一部值得你反覆多次去看的電影,如果你把它當成科幻作品看也未嘗不可,但也因此會丟掉很多樂趣。


電影放映員R

用語言去編織未來,該如何去面對你的一生?眾所周知,科幻電影的魅力在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本片導演試圖用非線性敘事手法來表達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以及在面對不幸遭遇時,內心深處的掙扎。腦洞的確突破天際,只可惜在劇情節奏掌控方面,做的太一般,前情鋪墊過於冗長,就像片中外星生物的語言符號,兜了一大圈最終迴歸原點,把整個故事複雜化,從而讓很多觀影者無法正確理解影片的真正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