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帝王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渋悳

問這個問題的童鞋,很明顯是被電視劇誤導了。

電視劇裡面,皇帝動不動就賞賜臣子黃金多少白銀多少,然後一盤子一箱子送人。這明顯是胡說八道!

我國是極度缺乏優質金礦銀礦的國家,從秦始皇是五銖錢到北宋的鐵錢,大多數的流通貨幣使用了銅和鐵這樣的廉價金屬,黃金和白銀,很少用於流通,更多用於做首飾當陪葬等等用途。

另一個佐證是,我們發現歐洲古代有很多的金銀製品,他們使用金幣銀幣當貨幣。這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金銀作為貨幣流通媒介。

而我們,不僅金銀不足以充當貨幣,連首飾等物都開始用其他產品代替。喜歡金銀這樣亮晶晶的東西是人的愛美天性,可是沒有金銀的中國人開始享受玉器,漆器,瓷器,琉璃等金銀替代品。


所以,中國境內的金銀儲量決定了,如果使用金銀做流通貨幣,只可能引發通貨緊縮,不可能是通貨膨脹。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開始用白銀做流通貨幣了呢?

答案是明朝中後期。

大航海時代,大量的黃金白銀從美洲和日本開採出來,隨著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隊流向全世界。歐洲人更喜歡黃金,所以大部分黃金流入歐洲尤其是歐洲皇室。明朝中國,只能退而求其次,收下了大部分的白銀。


這個時候,大概是萬曆時期,我們才開始把白銀當做主要流通貨幣。

那個時候,每個商號都會有一把剪子,這把剪子就是用來剪銀子的。作為合格的賬房先生,需要熟練使用剪子剪銀子,用小秤稱銀子。

當然,古代的皇帝也是人,也不會嫌自己錢多的。所以,他們挖不倒銀子或銅,就以次充好,用皮革,或者更少量的銅含量來替代,從而去剝奪民眾財產,收取通貨膨脹稅。

漢武帝曾經用皮革當貨幣,王莽曾經用更少銅含量的五銖錢。但他們騙不了老百姓。老百姓拿到皇帝發行的“劣錢”就趕快花出去,拿到銅含量更高的“好錢”就趕快藏起來,甚至賣給地下造幣廠讓他們造“劣錢”。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我國2000多年流通的銅錢,實際上是銅和鉛的合金打造。銅含量越高,銅錢看起來就越好看,價值也就越大,銅含量越低,銅錢看起來暗淡無光,價值也較小。

就是說,古代中國的朝廷,會用銅錢的含銅量調節貨幣價值,進而防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當市場流通不暢,有通貨緊縮壓力時,朝廷發行劣錢,人們拿到劣錢,會很快花出去,貨幣流通快了,經濟就達到了新的平衡。

當市場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朝廷發行含銅量更高的“好錢”,百姓惜幣待購,就給市場降溫了!

我是高中政治教師,高中政治必修1有很多這樣的題要做,其中就提到了管仲的《輕重篇》,那是世界上最早論述貨幣政策的經濟學著作。


歷史知事

為什麼所有人都在回答關於通貨膨脹的問題???難道沒有人關注這個題設就是錯的嗎???

什麼叫做“銀子是自己融的”?難道在題主的意識裡,古代皇帝可以像印紙幣一樣造銀子?還可以造到讓銀子通貨膨脹的程度?!

元素合成?!!

如果哪個皇帝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麼毫無疑問,他肯定是不用擔心財政收入的,因為有如此逆天的科技水平,他肯定早就實現了大同世界,因為即使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合成銀元素也是不可能的。

白銀並不是“融”出來的,而是“挖”出來的。沒有銀礦拿啥融銀子?而以古代的銀礦生產力,挖白銀還遠不到考慮通貨膨脹的程度,大多數古人也沒這個意識。君不見歐洲的殖民者,去拉美非洲都是搶劫黃金白銀,他們可是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通過膨脹的問題的。

在貨幣史上,白銀作為同行貨幣的歷史其實並不長,要到明朝中葉之後才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那是因為明朝隆慶皇帝開放海禁之後,明朝的貿易順差讓大量西班牙殖民者的白銀湧入中國,才讓中國的白銀充沛到足以作為普遍貨幣使用的。

所以古裝劇裡很多都是瞎拍,神探狄仁傑裡李元芳花錢動輒多少銀子,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關於通貨膨脹,古人的確也面臨過這個問題,但大多數情況下,不嚴重。

因為古代貨幣是以金屬價值為依託的。白銀流行之前,中國基本靠銅錢,由政府統一鑄幣。如果政府鑄幣缺斤少兩,比如明明八兩銅料卻摻雜質鑄成一斤銅錢,那麼民間很快就會有反應,這點可以參照一下兩漢之交的貨幣亂相以及新莽政權的貨幣改革。

有實際價值的金屬貨幣,很難有過分的通貨膨脹。唯一有可能大幅度通貨膨脹的,是紙幣。


這裡就要講明一個制度——準備金制度。

我們知道,貨幣要流通,最主要的信譽,即大家都認同,你這個貨幣是有價值的。如果大家不認同,則你的貨幣不過是廢紙一張,沒有人認的。

如何讓大家認同你的貨幣是有價值的呢?

答案是準備金。

比如人民幣,中國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在任何銀行裡,都可以換來美元日元歐元等等各國貨幣,都可以轉化成國際購買力,能換來硬通貨,那麼大家就認同,人民幣是有價值的。

美元之所以能成為硬通貨,就因為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和黃金掛鉤,用美元能直接兌換黃金,那麼美元就是有價值的,各國都認。

如果不能兌換硬通貨,則貨幣無價值。比如委內瑞拉貨幣,比如津巴布韋貨幣,也比如民國的金圓券。雖然從名義上講,這也是錢。但這些錢只能在本國花,從外國是買不來一點東西的,比如一個津巴布韋人,他想買石油黃金,他拿著津巴布韋元能去沙特買到石油嗎?能去美國買黃金嗎?不能,人家只認美元。可是津巴布韋出口給美國的東西少的可憐,賺不來美元,所以津巴布韋元就是沒有價值的貨幣。雖然比值漲到了一百萬億(對,你沒看錯,一張一百萬億),可是在市場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它依然是廢紙。


(津巴布韋幣)

金屬貨幣因為自身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嚴重貶值,可因為攜帶不便,市場需要紙幣。這就需要政府作為發幣方的信用來擔保。中國從宋朝開始,宋元明三朝,都發行過紙幣。

其中誰做的最好呢?

您可能想不到,是元朝。

蒙元政府雖然很多事情都乾的很糟糕,可是唯獨發行紙幣這件事兒乾的很好,居然很有現代經濟意識的建立了準備金制度。蒙元政府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時隨地在政府裡換來同等價值的白銀或銅錢,因此一經發行非常受歡迎,很快就成為了全國的通行貨幣,這也讓馬可波羅來華時異常驚訝。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想發行紙幣,他想以發行紙幣的方法來補充財政(天真的想法)。可是他始終不明白,白紙不是財富,印上了字也不是財富,貨幣才是財富,可是他發行的不是貨幣。

朱元璋的紙幣,屬於亂印,胡印,提上褲子不認人的印。一張白紙,印上個五兩,就打算拿出去當五兩花。印上五千兩就打算當五千兩花,但是你想兌換真金白銀?沒門!

所以老百姓對於這種紙幣,根本不認賬,該怎樣還怎樣。可是朱元璋不管,他一定要花出去,既然市場上花不出去,那就用來——發工資!

明朝官員的俸祿,有一半是發的這種廢紙紙幣,可憐的明朝幹部,本身俸祿就少的可憐,還有一半是沒有購買力的廢紙,所以,海瑞有多厲害,這下您知道了吧!


小約翰

說來帝王們都是富有天下,從理論上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還會操心錢的事情嗎?事實是,皇帝們經常為錢的事情而犯愁。

治理天下不能靠他一個人,他總是需要一大堆官員來給他幫忙。而這些官員和他的關係,其實就是老闆和打工仔之間的關係,官員們替皇帝辦事,皇帝給官員們發工資。工資要是少了,官員們就不會效忠於皇帝。比如漢代,丞相的工資號稱萬石,即一年的工資是一萬石糧食。九卿的工資是二千石,一般的縣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縣長(人口小的縣)為四百石。除了這些,還會有其他的一些收入,皇帝也會經常賞賜官員們。其次,皇帝總需要維持一支數量足夠龐大的軍隊,一方面用於抵抗外敵入侵,一方面用於鎮壓可能的反叛。而養兵當然就更需要錢了,朝廷輕易不敢剋扣軍人的軍餉,對於朝廷來說剋扣軍餉,那可是致命的。這是兩個最大開銷,此外,朝廷還會有一些必要的開支維持整個政府系統的運轉,這也需要錢。皇帝也會營建都城、宮室等等,這也需要錢。所以,很多時候皇帝都在為錢而操心。

(宋神宗畫像)

說到錢,北宋的皇帝們真是操碎了心。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前朝要發達許多,朝廷的稅收也比前朝要多很多。但是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北宋養了一支龐大的官僚,在經歷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後,北宋的皇帝們為了防止出現地方的分裂,進一步中央集權。明明一個官可以做的事情,偏偏任命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去做,這些官員之間相互起到牽制的作用,從而有利於皇帝的集權。而且,為了維持官員們的忠心,北宋皇帝對官員們的待遇非常之高。官不管事,卻享受著極優厚的俸祿,有正祿、祿粟、職錢、春冬服、從人衣糧等。例如一個正一品的官員,他的正祿為每月三百貫,祿粟一百石,薪柴1200束,炭一百秤,每年有綾四十匹,絹六十匹,綿一百兩、鹽七石。除職錢、從人衣糧外,還有茶酒、廚料、飼馬芻粟、米麵等項。這是薪給制與供給制的混合,甚至還可以包括70名隨從人員的衣食也有國家包了下來。另外還會有額外的賞賜和恩典。外官除了這些之外還會有公使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等。

(王安石畫像)

北宋建立後,北宋為了防止再度出現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宋朝的兵役制度將過去的徵兵改為募兵。中央的禁軍和地方上的廂軍在性質上都是政府徵募來的職業兵。根據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的統計,968到976,總兵力為378000人,995-997,為666000人,1017-1021,為912000人,1041-1048,為1259000人。國家養活了一百多萬的軍隊,消耗了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使財政狀況長期處於拮据之中。我們經常看到歷史的記載說北宋積貧積弱,其實北宋一點兒也不貧,只不過是朝廷花錢的地方遠遠超過了前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為朝廷掙更多的錢。

(漢武帝畫像)

這還是在和平年代,一旦遇到戰爭,那就花錢如流水了。漢武帝時期曾經發動了對匈奴三十多年的戰爭,到後來漢武帝實在有些打不動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沒錢了。同樣,在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始終都面臨著捉襟見肘的局面。當時,不僅需要對付國內的張獻忠、李自成,還需要應付關外咄咄逼人的滿洲人,政府不得不擴大軍隊,而這都需要錢。清朝嘉慶初年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事,為了鎮壓白蓮教,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

(漢代的五銖錢)

皇帝沒錢的時候怎麼辦呢?超發貨幣是一個選擇。但,這是飲鴆止渴。在漢武帝的時期,漢武帝也曾經動過貨幣的主意,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皮幣每張一方尺,飾以彩畫,值四十萬錢。王莽的時候發行過一刀平五千的刀幣,一枚刀幣相當於五千銅錢。東漢末年,董卓則是發行小錢,即減少銅錢的分量,漢朝通行的貨幣是五銖錢,而董卓發行的貨幣連一株也不到。在有了紙幣之後,政府也會超發紙幣。比如元朝始終都面臨著鈔法的困擾,超發的貨幣遠遠超過了庫存的白銀。而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朝的紙幣形同於廢紙。超發貨幣帶來了巨大的通貨膨脹,比如董卓發行小錢以後,谷價漲到數十萬,甚至百姓只得以貨易貨。

(王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

至於這個問題問到的銀子,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那是明朝中期以後的事情。因為中國是一個貧銀國度,我們國家的銀礦並不多。在歷史時期,銀子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的是銅錢。皇帝要想鑄造元寶,前提是需要有銀子。沒有銀子,從哪裡來鑄造元寶呢?到了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大量白銀流入我國,張居正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推行了銀本位。在推行了銀本位以後,由於銀子是硬通貨,一般不存在著隨便鑄造而影響通貨的問題。但是,皇帝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鑄造元寶,也是受制於皇帝手裡的銀子數量。

當超發貨幣還不起作用的時候,朝廷就會打那麼富翁的主意,比如漢武帝時期的算緡、告緡令,其實就是皇帝帶頭打土豪分田地。這更擴大了朝廷的對立面,也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土豪們也不願意乖乖地交錢。比如崇禎皇帝時候,朝廷沒錢了動員在北京的官員們捐獻,可是他們愣是一毛不拔。等到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在皇宮裡只找到了十三萬兩銀子,而李自成對北京的官員們進行了一番搜刮,據清朝的史書記載他搜刮到了三千五百萬兩銀子。

皇帝沒錢的時候,還會賣官。漢武帝的時候,就曾經下令百姓只要交錢,可以從朝廷買到爵位。很快,原來的爵位不值錢了。漢武帝又推行軍功爵,也可以花錢買。漢武帝還好,只是賣爵不賣官。很多時候,朝廷不僅賣爵,還賣官。漢靈帝時候,皇宮失火,他要重修皇宮,就打起了賣官的主意。三公一千萬,九卿五百萬。各地方官員也都明碼標價,甚至可以貨到付款,先上任後交錢。清朝入關以後,從康熙的時候就面臨著財政緊張的局面。不得已,朝廷向富翁們開放了官職市場,向朝廷捐納一定數額的金錢,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員。對於這些靠捐納進入官場的官員,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至少他要把本錢掙回來。

(道光皇帝畫像,從畫像上看,他真不像個有錢人)

當朝廷真沒錢的時候,皇帝也會號召大家一起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上朝。可見當皇帝,雖說號稱富有四海,但也不得不為銀子而發愁!


野叟雜談

有一個詞,叫通貨膨脹。超量印錢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啊。

雖然說古代經濟不如今天那麼發達,但是古代也有市場的話,所以古代也有通貨膨脹存在。財政問題不是古代人擔心,是從古代到今一直都有很多人擔心。皇帝也不可能說鑄錢就鑄錢,他老人家也得考慮這些超量的錢進入市場後的影響。

超量鑄幣的問題,在漢代挺嚴重的問題。因為漢初有一段時間是允許百姓鑄私幣的,好像從劉邦到景帝的階段吧。關於鑄私錢的事情,一直都是浮浮沉沉,有時許有時不許。漢武帝時期,徹底不許。但是整個漢代私鑄錢幣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的,導致了西漢末、東漢末都有一定程度通貨膨的問題。這些私鑄的銅錢流入市場也也叫惡幣,惡幣多了對市場影響,最壞的影響就是通貨膨脹。因為錢不值錢了,物價自然就漲了。

西漢末的時候,王莽三次改革貨幣,第一次,下令除五銖錢之外,更鑄"大泉",重12銖,值五銖錢50枚,又造"契刀",值五銖錢500枚; "錯刀",值5000枚。這種虛價大錢出現後,造成民間盜鑄成風,物價上去了,在實際交易人們還是更加向於使用五銖錢。第二次,老王廢除"錯刀"及五銖錢,另發行"寶貨",這個比較複雜,分得比較多。結果跟之前的錯刀一樣,試用了一年推行不下去了。第三次,王莽作貨布、貨泉兩種並行,結果跟上兩次一樣又引起盜鑄,然後推行不下去。

東漢末,董卓董卓進京後,也可以不用五銖錢,更鑄小錢,結果一樣通貨膨脹,導致了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貸不行。

所以,不考慮經濟問題任意鑄超量的錢幣,其後果是很嚴重的。


柳氏異聞錄

首先要強調的是,銀子是通過開採銀礦提取出來的,並非是人工合成出來的,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想要多少就能變出來多少的。在黃金被大量開採之前,銀子一直主流的硬通貨,能成為硬通貨的基本前提就是數量少,化學性質穩定,除非挖到了大型銀礦或者外國白銀流入,否則流通中的白銀不會突然大額增加。


黃金白銀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就是具有經濟價值的,是天然貨幣。而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價值符號,它是依靠國家信用強制發行使用的,本身不具有任何經濟價值。通俗來講就是說,黃金白銀無論何時都值錢,可是如果一個政權覆滅了,那麼這個政權發行的紙幣就是廢紙。

佈雷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的價值是與黃金掛鉤的,世界公認能用美元換黃金,所以美元能成為世界通用的貨幣。以我國為例,人民銀行要有充足的外匯準備金,保證人民幣可以兌換美元以及其他外幣,世界上才會承認人民幣是有價值的貨幣。

金屬貨幣與紙幣的這種差異,導致瞭如今使用紙幣經常發生的通貨膨脹,很少能在使用硬通貨的古代發生。

坐擁天下、富有四海的帝王之所以也會為錢發愁,是因為財政收入有限,財政支出卻很龐大。

皇宮和各地的州府衙門、建橋鋪路都是重大的財政支出。作為最大的boss,他需要為文武百官開工資,上至丞相首輔,下至小縣令,大大小小得州縣,數不清的官員都是靠皇糧養家的。有功者還得額外賞賜,皇帝賞賜必然不能小家子氣了。

皇帝后宮嬪妃也都是按照品級領俸祿的,皇子公主們也都指著皇帝養活。哪個皇帝的女人、孩子不是一堆堆啊,逢年過節的都得包紅包。宮裡的太監宮女雖然奉銀少,但是隊伍龐大,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古人都講“養兵千日”,為了保衛邊疆震懾外敵、維持社會治安以及保護皇室安全,需要養軍隊、養府兵、養侍衛,軍餉開銷絕對是大筆數額。戰事頻發的年代,掏空國庫、榨乾百姓都難以為繼。

風調雨順的時候,國庫緊張還有機會喘息。若是遇上洪災、大旱、蝗蟲成災的年頭,莊稼顆粒無收,無數百姓淪為災民,朝廷馬上就得買糧賑災,皇帝就該焦頭爛額了,因為國庫的銀子遠遠不夠賑災之需。

再加上官員腐敗、官商勾結搜刮民財,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富可敵國的商人,皇帝手頭緊的時候還得要富商們募捐。監管銀子的官員監守自盜,各地的虧空、壞賬都在一點點掏空皇帝的腰包啊!


史論縱橫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理論上,皇室富有天下,四海之內都是他的財產。

可是,財產私有制的強化和鞏固,皇帝實際上能夠調動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除非他使用暴力手段剝奪他人財產為己有。

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很早就對王權進行了限制和約束。國王徵稅的權力被限制,甚至被轉移到了議會手中。國王的開支由國會批准,進一步導致了王權的衰弱。


拿中國來說,古代的主要貨幣是銀和銅鑄造的金屬貨幣。國家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稅收,但在傳統農業社會,一是稅收收入增加空間有限,二是由於農業產量不穩定導致國家稅收收入不穩定。

而國家的開支,如公共工程修建、官員俸祿、皇室開支等支出確實剛性的,再遇上戰爭、自然災害,過來開支更大,經常入不敷出。因此,皇帝也經常為錢煩惱。比如,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朝廷沒錢平叛,便向長安城內的大商人貸高利貸。

有人說,國家可以鑄造金屬貨幣和發行紙幣。確實,這是手段之一。


但是,第一,中國的金銀銅產量有限。我國中原地區的金銀銅等貴金屬儲量產量十分有限,產金地在西北,銀和銅主要產地在西南。中原王朝,尤其是沒有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想通過鑄造貨幣以增加收入的方法很難實行。中央缺錢的時候,通過盜墓(曹操設置摸金校尉專門盜墓以籌集開支)或者滅佛(三武一宗)反而更能增加收入。

第二,發行紙幣卻導致通過膨脹,變成廢紙。宋朝、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都發行了紙幣。但那時沒有現代的金融思想,沒有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發行初期還好,到後來發行量也來越大,購買力一瀉千里。到了明朝,紙幣徹底退出舞臺。中國再次發行紙幣要等到民國。

基於以上原因,古代經常發生財政危機。比如,明朝末期由於天災(小冰期,氣溫下降),農業產量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不穩定。而國內的農民起義、遼東的後金不斷進攻,導致財政開支猛增。國家財政形勢不斷惡化,入不敷出嚴重,甚至到了崇禎皇帝向朝廷大臣討錢的地步了。


紅谷新視界

說起來帝王富有四海天下,怎麼還會操心錢的事呢?然而事實卻是很多皇帝都曾操心過錢的事。不過不同的皇帝操心的點和解決方式卻不一樣:

秦始皇築長城、建阿旁宮、修驪山墓......天下百姓不堪勞役之苦,而秦始皇又開始迷信長生不老之說,於是派徐福出海求訪仙藥。各種大型工程和求仙活動需要大筆資金支撐,儘管富有四海,問題是秦始皇不是隻需要像平民百姓一樣滿足個人及家人的日常生活即可,他有遠超常人的慾望,為此他選擇了橫徵暴斂——把帝國財政的壓力轉嫁給百姓,結果釀成秦末農民起義。

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代在經歷秦末漢初的農民起義、楚漢相爭、諸呂之亂後眼見國家貧困,於是採取休養生息之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與此同時政府厲行節約,縮減公共行政開支,又通過種種物質獎勵和稅收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

漢武帝北伐匈奴耗資巨大,與此同時他又喜好神仙方術,於是四處求仙問藥,一時間漢帝國的財政入不敷出。為了支撐龐大的戰爭和工程開支,漢武帝想出的應對之策首先是對鹽、鐵、酒等特定商品限定官營,由此開啟了以政府為主導的統制經濟模式之先河,繼而又以鹿皮等物充當貨幣以攫取民間財富。

魏武帝(嚴格意義上這個也許不能算是皇帝,因為終其一生也沒稱帝,皇帝之名是追封的)於漢末亂世之中崛起——此前中原大地已經歷過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一時之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有鑑於此魏武帝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既定政策——奉天子以討不臣是政治策略,與本問題無關;修耕植以蓄軍資就是明確將提高糧食產量以補充軍需物資作為國家施政的重中之重,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曹魏政權大興屯田、改制農具。

宋神宗有志於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狀態,於是起用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等相繼頒佈,宋神宗試圖通過改革變法來實現富國強兵之目的。

明太祖出身卑微,即使貴為一國之君後仍厲行節約,同時他嚴厲打擊貪官汙吏,試圖堵塞一切可能導致貪腐和浪費的漏洞。

乾隆帝號稱十全武功,與此同時他有並不是一個完全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勤政之君,他是一個既懂工作又很會享受聲色犬馬的君王——修圓明園和頤和園、下江南等等無不需要花費重金。不過乾隆想出的解決之道卻是任用會撈錢的和珅,這下錢的問題是解決了,卻是以國家吏治徹底敗壞為代價換來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銀子是自己熔的,可是銀子是從銀礦開採的。古代中國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銀本位國家,但這些銀子中的絕大多數並不產於中國,而是從國外進口的,因為中國的是一個貧銀國。而且,古代皇帝們畢竟不是強盜,白銀主要還是通過徵稅徵上來的,這就限制了皇帝手中的銀子數量。

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世界白銀的一半都產自一個叫做波託西的地方,這是一個位於玻利維亞西南部的著名銀礦。據估計當時一共有2.5萬噸白銀從這裡開採出來並運輸到世界各地用來購買各種商品。而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流往中國,在中國,這些銀子換回了瓷器、絲綢、茶葉、各種金屬製品豐富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

白銀的大量流入,一度讓明朝繁榮異常。

除了南美的白銀,明朝還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白銀。雖然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但國內的白銀產量遠超中國,據說產量曾經一度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明朝後期每年都有數十萬斤白銀從日本流往中國。西方殖民者充當了中間商,他們將中國的商品運往日本,再從日本換來大量白銀用來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商品的流入,給製造業極為落後的日本帶來了巨大變化。比如,德川幕府時期,日本人開始流行穿精美的絲綢製品,在以前這是富人和貴族才能消費的。

雖然國外白銀不斷流入中國,但大多數還是被運到了民間商人的錢庫裡。大規模的海外貿易,給明朝政府帶來的財政增加並不多。一是明政府稅率極低,比如萬曆三年規定,胡椒、蘇木稅率只有2%。二是走私猖獗,明朝末年每年只有幾十艘合法商船出海貿易,但走私商船至少是合法數量的100倍。

所以,明朝政府一直為白銀不足頭痛,萬曆有一次聽說菲律賓發現了銀礦,甚至還派人去島上考察,結果沒發現銀礦不說,還引起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恐懼,因此殺害了大量當地華人。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很簡單,完全沒必要從銀子不好熔,銀礦難挖等角度考慮。

這就是一個金融問題,財經問題。放到現代社會也是一樣的。


試想,如果現在貨幣超發會發生什麼?

通貨膨脹!

貨幣超發,生產力跟不上,物質跟不上,那錢就是廢紙一堆,古代時用銀子也是一樣的,銀子也不過是作為貨幣的一種載體,本身的價值是要以物來衡量。

各國央行都會制定周密了貨幣供給制度,發多大面值,什麼時候發。放在古代是一樣的,有銀子幾兩幾兩,都一個意思。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錢越多越好,祝各位發大財

古人也懂得經濟規律,不是想熔多少銀子就熔多少,那樣過不多久就會發生社會問題。古代不時的發生饑荒,這時候的道理和貨幣超發有些類似,拿著錢也買不到吃的。

贊評論的都發大財!


以史為劍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有疑問,不過你可以想象!一個國家從開採到鑄造錢幣,其實都要人力物力,這也是一筆花費。那些鑄造的銀子,源源不斷的進入國庫。而國庫裡面的錢,不是說只進不出。國庫裡面的錢,用途很多,例如官員的俸祿、軍隊的開支、民生教育,賑災等等用途。所以,國家也是有敷出的,每天都有消耗。

官員的俸祿:我們先說官員的俸祿,一個國家的運轉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官僚機構組成,這些公務人員需要工資來養家餬口。而那些錢,都是從國庫裡面撥付。地方官員的開支相對較少,而皇親國戚的賞賜很可能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尤其是那些在外征戰的將軍,一旦立功,那麼賞賜就相當豐厚。

國防開支:一個國家的國防需要很大的開支,軍隊需要招兵買馬,士兵需要軍餉,馬匹需要購買。有了士兵和馬匹,還需要兵器,另外,士兵的衣食住行,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國家消耗最大的就是軍隊,古代出徵,動不動就幾十萬,一天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這些都是要經濟作為支撐的。

國家救災

國庫裡面的錢,在遇到災荒的時候,國家就會從國庫裡面撥款救災,一旦國庫空虛拿不出錢財來。那麼導致民變,天下就會大亂。所以,國庫裡面的錢,可以用來賑災。這些都是不斷在消耗的。

另外,國家如果只有收入不敷出,很可能出現通貨膨脹。如果,只付出沒有收入,那麼很可能出現財政赤字。國家為了財政平衡,就會收稅,當然也有貸款。賦稅也是國家收入的一部分,如果光靠國家鑄造錢幣,沒有稅收國家就沒有經濟來源。賦稅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當然過重的賦稅也會加重人民的負擔,只有合理的賦稅才能使國家蓬勃發展。而,國家鑄幣都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國家擁有鑄幣權就濫發錢幣,這樣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只有合理鑄幣和合理的稅收,才能使國家正常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